<p class="ql-block">黄檗山万福寺重建过程。1989年4月成立了"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修建委员会",由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任名誉主任,已故福建佛教协会会长、厦门南普陀寺方丈妙湛老法师任主任,省级及全国级开放寺院住持(监院)任委员,着手对万福寺进行修复,国务院与省人民政府均有拨款。在十方善信的资助下,从1989年夏开始进行第一期修复工程,首先重修一座有600多平方米的法堂与新建一座160平方米的大寮。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在海外华侨的资助下,黄檗山万福寺重建工程得以告竣,现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禅堂、隐元纪念堂等皆轮换一新。1997年12月8日,隆重举行重建落成暨佛像开光庆典。现寺中文物尚遗石槽三口,其中宋代一口有“僧淳生为四恩三有舍,庆历五年己酉(1045年)七月造,住持沙门复其”的题刻。重建的福清万福寺依据唐代风格建设。</p><p class="ql-block">据说:福清黄檗山万福寺的重建得到汽车玻璃大王、中国著名慈善家曹德旺先生捐献数亿元人民币捐资,寺庙想为曹德旺立碑,曹德旺笑着说:以后我到寺庙时,能够给我泡杯茶就行了。</p> <p class="ql-block">唐贞元五年(789年),莆田人正干从六祖惠能处学禅得法后回闽,路经黄檗山,爱其山川灵秀,想起师父“遇苦即止”的赠语,因悟“黄檗味苦”,便开山结茅,募缘建寺,初名“般若堂”。贞元八年(792年),又于堂之东向增辟院落,禅寺初具规模,朝廷赐名为“建福禅寺”,俗称“黄檗寺”。大中二年(848年),希运来此出家。他后至江西百丈山参拜怀海,得传心印后,希运后来在洪州高安(今宜丰县)鹫峰山建寺弘法,并改其山名为黄檗山。怀海传希运、希运传义玄,黄檗山成为临济宗的发源地之一。宋时临济宗宗风犹盛,绍兴年间(1131-1162年),临济宗杨歧派善果禅师从湖南沩山来福建黄檗山住持,达10年之久。元朝时逐渐衰微,寺几荒废。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寺僧大休得莆田周心鉴居士之助重修殿宇,香火盛极一时。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侵扰福建沿海,寺毁于战乱中。隆庆初(1567-1568年)僧中天发愿重修,并进京奏请藏经,苦候8年未果,竟圆寂于京师。其徒孙鉴源、镜源继承遗志又进京,越六寒暑,得邑人宰相叶向高之助,朝廷乃赐藏经678函、紫袈裟三袭,同时赐额“万福禅寺”,一直沿用至今。其时殿宇尚未修复,鉴源、镜源回寺后即着手修建大殿与法堂,叶向高亦捐建一座藏经阁,寺院始起衰转盛。崇祯二年(1629年)又建东西客堂,寺僧赴湖州金粟山广慧寺礼请密云圆悟为住持。崇祯六年(1633年)密云退居,费隐通容禅师继席,隐元被推为西堂。崇祯十年(1637年)隐元得传心印,住持黄檗山万福寺,他远到漳州、潮州一带募化,经过数年的辛苦经营,修建了大雄宝殿、法堂、山门、斋堂、钟鼓楼、库房、寮舍等大小30余处。同时,隐元还大力弘扬临济宗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隐元东渡日本,由其门人慧门性沛接任住持。至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寺又趋衰微,僧清馥一度募化修复。</p> <p class="ql-block">1947年福清万福寺照片</p> <p class="ql-block">重建后的福清万福寺全貌</p> <p class="ql-block">昙静随鉴真东渡日本。据资料介绍,在鉴真第一次东渡日本时昙静就随行前往,但此次东渡日本,因高丽国僧如海诬告,说他们与海盗有勾结,官厅就搜查他们,第一次东渡以失败告终。其后几次东渡中,不见有昙静的名字,可能没有参加,鉴真第六次成功东渡日本时,昙静追随他到达日本。据日本《类聚三代格》记载,昙静在日本担任传戒师并建放生池。昙静在日本传戒,对佛教在日本的传播起了一定的作用。据新编《南安县志》,昙静为南安县人。昙静的生卒年及生平无法考证,仅知为唐泉州超功寺僧。唐泉州超功寺的具体情况也无法考证。</p> <p class="ql-block">日本京都黄檗山万福寺,是中国福建省福清市黄檗山万福寺的隐元禅师在德川幕府四代将军的帮助下开山创建的。建有中国式的七堂伽蓝。供养的本尊为释迦如来。保存了众多文物。该寺僧人诵经皆用汉音,且该寺一至十四代住持和尚皆为中国出身。是日本境内少有的中国风格的佛教寺院,是宇治著名的观光景点。万福寺,是日本黄檗宗的大本山(总寺院)。黄檗山万福寺「日本最大的中国式寺院」,在日本全国拥有约400个末寺。黄檗宗是日本三大禅宗(临济宗·曹洞宗·黄檗宗)之一,设有专门道场。黄檗宗的仪式作法沿袭了明代的佛教仪礼。黄檗山的建筑物是采取中国明朝样式的伽蓝配置。在日本,像这样将创建时的模样保留至今的寺院,万福寺是仅有的。</p> <p class="ql-block">康熙三年 (1664年),隐元71岁,将法位让给高徒木庵,退居松隐堂。康熙十二年 (1673年) 四月三日隐元大师在日本圆寂,终年82岁。唐代高僧鉴真东渡,经历坎坷,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名垂千古,明末清初东渡的隐元甚至可以与其相媲美。</p> <p class="ql-block">拜谒隐元大师塑像</p> <p class="ql-block">中日交流团访京都万福寺 探访中日文化历史渊源。2019年 8月15日,由中国福建福清黄檗文化促进会、福清福山寺、泉州圆觉寺、福清市福山一拂书院及日本一般社团法人黄檗文化促进会、日本亚洲太平洋观光社旗下《和华》杂志社等相关人士共同结成的中日黄檗文化联合参访团赴日本黄檗宗大本山京都宇治的万福寺等处参访。中国福建福清黄檗文化促进会、日本一般社团法人黄檗文化促进会会长林文清,福清福山寺住持贤济法师,泉州圆觉寺监院妙梵法师,福清市福山一拂书院院长、京都黄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林观潮,日本《和华》杂志总编孙秀莲等人参加此次“黄檗文化万里行”中日联合参访活动。活动过程中,参访了京都宇治万福寺隐元像和黄檗山宝藏院。据介绍,福建福清的黄檗山万福寺与京都宇治的日本黄檗宗大本山万福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关系。明末清初,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住持隐元禅师受邀东渡日本弘法,德川幕府第四代将军德川家纲尊崇隐元禅师,挽留他在日本。后日本皇室赐京都宇治醍醐山麓一万坪地给隐元禅师创建新寺。隐元禅师心系家乡,所建新寺规制悉照中国旧例,也取名“黄檗山万福寺”,隐元禅师成为日本黄檗宗的开山鼻祖。隐元禅师广泛传播佛学经义和建筑、雕刻、语言、音乐、饮食等中国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对当时的日本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影响至今。福清福山寺与黄檗山也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据林观潮介绍,福清福山寺始创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 年),创建伊始就受到朝廷的支持与重视。当天,参访团还参访了黄檗山宝藏院的“铁眼版一切经版木”收藏库。矢野俊行先生介绍,黄檗宗僧人铁眼禅师(1630-1682年),出家后精勤用功真修实行,他深感于日本佛教大藏经严重缺乏,佛法无法普及,于是发愿翻刻大藏经。历尽千辛万苦,耗费整整二十年,铁眼禅师终于将大藏经印成,这部世称《铁眼藏》《黄檗版藏经》初版的雕版木完整地保存在黄檗宗大本山万福寺,被当成镇寺之宝。如今,六万多件 “铁眼版一切经版木”被定为日本的重要文化财产,黄檗山宝藏院也成为日本近代印刷术的发源地。黄檗宗铁眼禅师版的雕版木其雕刻的是中国的“宋体字”,在日本称这种由明末东渡黄檗僧人传入的字体为“明朝体”文字。</p> <p class="ql-block">木庵法师画像</p> <p class="ql-block">《泉州僧侣与日本万福寺》</p><p class="ql-block">住持宇治黄檗山万福寺的泉州僧人有:木庵性蹈、悦山道宗、圣垂方炳、大鹏正鲲。木庵性蹈(1611—1684年)俗姓吴,晋江人。自幼出家,25岁拜福州鼓山永觉和尚为师,皈依禅宗,历参密云、费隐诸师,后投隐元禅师门下。顺治十二年(1655年)被召请到长崎,第一年即非也到长崎,他们被称为“二甘露门”。不久到摄津投普门寺。1616年与龙溪等人帮助隐元禅师,开创黄檗事业。1664年为宇治黄檗山万福寺第二代住持,第二年开戒坛场,登山受戒者达5000余人。木庵到江户传法,黄檗山禅风扩展到关东地区。1680年退居紫云院,1684年圆寂。悦山道宗(1629—1709年)俗姓孙,泉州人。顺治十四年东渡日本,1705年为万福寺第七代住持。次年退隐慈福院,1708年圆寂。圣垂方炳(独文)(1656-1725)俗姓刘,安溪人泉州开元寺僧人,康熙三十二年东渡日本,1719年为宇治黄檗山万福寺第十一代住持。1725年圆寂。东渡日本的泉州僧人还有大眉性善、雪机定然、忍仙等。大眉性善(1616—1673年)俗姓许,泉州人。顺治十年到日本长崎实地调查后回国向其师隐元报告,次年护从隐元再次东渡,后为日本黄檗宗东林派祖,1673年圆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闽籍僧人对日本佛教及建筑等的影响》明清时期,闽籍僧人东渡日本,对中国佛教在日本传播起了推动作用,同时促进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建筑:黄檗山万福寺,长崎唐三寺以及各地修建的黄檗宗寺院,由渡日的中国僧人设计,监督施工,采用中国明清建筑式。雕塑:福建雕塑家在日本雕造许多佛像。泉州安平人范道生,雕塑长崎崇福寺的佛像、十八罗汉像,福济寺的佛像,万福寺的佛像、十八罗汉像、观音、弥勒、达摩、韦驮等。同安人方贵峰雕塑长崎崇福寺的佛像、韦驮像,福济寺的佛像等。书法、绘画:黄檗宗僧侣渡日时,多携名家书画珍藏于日本寺庙,宇治黄檗山万福寺成为明清珍贵书画的美术馆。黄檗宗高僧隐元、木庵、即非、独文等善书法,其中隐元、木庵、即非三人被日本称为“黄檗三笔”,悦山的书法有“书悦山”之称,大眉、蕴谦、慈岳、东澜善草书。雪机、忍仙善书画,大鹏善写意画,尤善画竹,又长于篆刻,著有《印章篆说》流传于世,喝浪雀长墨画。饮食:黄檗宗僧侣常吃的唐式点心、隐元豆腐、唐豆腐、黄繁馒头等中国风味的食品,对日本烹调法式起了一定的影响。医学:赴日的闽僧中许多精通医术。他们不但为当地民众解依病痛,而且将医术传给日本人士。范道生到日本雕塑佛像。范道生(1635—1670年)字石甫,号印官,别号清源道人,晋江安平人。他善书画,尤精于雕造佛像。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范道生应邀到日本长崎,寓福济寺。为福济寺、兴福寺雕造佛像。日本宽文二年(1662年)为日本黄檗山万福寺雕十八罗汉、观音、弥勒、达摩、韦驮、伽蓝、关帝等像。这些像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万福寺中供人顶礼膜拜。康熙三年(1664年)范道生回国为其父作70大寿。康熙九年再返日本长崎,同年十一月病逝于长崎,年36岁,其墓至今仍在长崎崇福寺后山。范道生的遗墨在日本颇多:黄檗山法林院藏有《血书三尊佛》、松隐堂藏有《罗汉图》;福冈县江月寺藏有《十八应真图帖》,有隐元、木庵的题赞和高泉的跋;万福寺珍藏他初登黄檗山的七言律诗:遥瞻紫气入山来,选佛名场喜乍开。龙象遍围狮子座,雨花争坠法王台。万松鼓翠暄天籁,千嶂排空起浪堆。露出重重真境界,不思议处孰能猜。此外,长崎崇福寺还藏有木庵画的、范道生刻的《准提观音图》刻版。范道生等艺术家在日本传播建筑造型艺术、绘画、书法、雕塑、篆刻、诗文、医学等,对日本江户幕府时期的思想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