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梅县松源人文二三事</p><p class="ql-block">记录梁德新</p><p class="ql-block">2022.10.1</p> <p class="ql-block">松源人文二三事</p><p class="ql-block">原创 梁德新 掌上松源 2022-10-02 19:06 发表于广东</p><p class="ql-block">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地处福建、广东两省的永定、上杭、梅县、蕉岭四县的交界处,距梅州市城区有80余公里。明朝崇桢年间为松源都,清初为堡,1948年为区,1956年为乡,1958年为松源人民公社。1987年,区改为乡镇制,松源区改松源镇,辖22个管理区(现为行政村)。现在松源镇有4万余人,总面积为149.5平方公里,镇政府下辖荷玉、豪秀、案背、湖維、宝坑、东王、杨阁、化联、金星、五星、径口、园岭、园潭、桥背、白玉、青塘、湾溪、横坊、彩山、黄坑、新南、桥市22个行政村和1个圩镇居委会。</p><p class="ql-block">远眺松源镇</p><p class="ql-block">松源的集市曾有老圩、新圩、宝坑街、桥下街四个圩场。</p><p class="ql-block">新圩古称“怀仁市”始建于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民国初年开始建圩亭,靠松源河一侧还建了洋楼式店铺,形成五条比较工整的街道。随着在新圩对面不断新建店铺,老街日渐冷落起来。随着新店铺、新楼房不断往彩山伸展、扩张,这里才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松源圩”。如今,每逢圩期,“松源圩”人头攒动,一片喧闹。</p><p class="ql-block">松源墟日的集市盛况(照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老圩地处离新圩5市里的五星村,旧志书上多处提及,老圩古称“平围圩”,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 昔日圩场热闹的场面荡然无存,至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仍有大小店铺60余间及供设摊摆卖货物的圩亭。</p><p class="ql-block">宝坑街地处松源、桃尧、隆文的接合部,曾是古时设有驿站的驿道必经之地,且有曾闻名遐尔的炼铁业、矿业支撑。那时街道绵延400多米,两边店铺林立,百业俱全。现仍基保持旧貌,是目前稀有的古街,是历史的见证。</p><p class="ql-block">宝坑圩老街道(照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桥下街是陆路接合缺口峰和坳下潭码头必经之路,小船由松口航行到坳下潭码头落货,由工人肩挑至桥下圩转运至蕉岭闽西等地。桥下街因此成为接合两头的必经之地而带来滚滚商机。直至民国时期,桥下街仍有过圩期,经营百货、京果、药材等商品的店铺比较兴旺,还有客栈、赌场。</p><p class="ql-block">松源河起源于福建省武平县的“梁山顶”,经蕉岭县北寨水,自北向南进入松源镇汇合南寨水,经过桃尧镇至松口镇铜琶村注入梅江,全长110公里。松源河由蕉岭县南磜镇过松源镇,流经梅县松源、桃尧、松口三镇的河段有60公里,由松口镇铜琶村注入梅江。松源居松源河的中游。旧时的竹木靠松源河漂运到松口,再由梅江转运到潮汕一带。还有小木船担负由松口至松源的货运任务。</p><p class="ql-block">松源河流经松源(照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旧时小船不通过口缺峰的河道,平时河中小船的货物只可到松源的桥市圩。桥市圩凹下码头是松源往松口的水陆必经之路,最多时有30多艘船,它是与闽西边境唯一的水路上落点,当时的桥市商业相当兴旺。地处桥市圩附近约400米的口缺峰(凹下潭),河道狭窄,峡谷口处有个“枕头石”。“枕头石” 前面是个高约有六尺的陡坡,河中的水由陡坡流向“枕头石”。为此小木船只行驶到“枕头石”前。缺峰潭深数丈,上架一座桥,该桥为“聚奎桥”。</p><p class="ql-block">2008年梅县博物馆工作人员朱迪光等人沿松源河进行文物复查时,发现了河上共有21座建于清朝中后期的古桥。在松源至松口59.2公里的松源河段上,建于清乾隆至光绪年间桥龄在百年以上的石拱桥,就有22座。其中,20座就建在松源境内23.6公里的河段上。</p><p class="ql-block">横跨在山崖间的聚奎桥(照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说起松源河建桥的事情, 松源镇桥背村人刘佛良(1870--1930)的事迹值得宣传。刘佛良年少路过村口木造的玉渡桥时因桥面窄小跌落河,还摔掉了几颗牙齿。一次发洪水,还目暏村里一小孩被洪水卷走。从此,刘佛良犮誓,他日后发达,一定要捐资为家乡建桥。刘佛良原在深圳边境做一个客栈伙夫,后来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经过数十年打拼成为富商巨贾。当年乡亲们倡议建桥时,刘佛良先生为家乡建桥先后捐出55万银元,在松源桥建起了8座桥。清朝翰林王利亨在清朝道光年间曾为地处老圩的“五星桥”题字写桥名。松源宝坑村境內有木棉桥和两座桥,建天成桥还有故事,故事入录《宝坑地方志》。</p><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据《中国地图集广东分册》记载,圆岭村有战国时古遗址。1956年广东考古队发现这里有硬陶、软陶。其纹有云雷纹、编织纹、对角三角线几何纹、水波纹和方格纹等,证明了松源3000至3500年间就有人类居住。</p><p class="ql-block">在古代松源是畲族人瑶族人的居住地。畲民是南越人的后裔。松源的畲族,他们依山傍水搭舍依居,如寄竹畲、白越畲(今白玉村)、荷畲、黄狗畲、樟畲坑等地都是畲民居住的地方,瑶福村是瑶族人的居住地。</p><p class="ql-block">传说中的闽粤赣边区的梅花十八洞,其中一洞称为“平围洞”(松源)。如现在的闽西还有洪洞、象洞、芦丰洞等古时留下的地名。畲族人以刀耕火种或结网打鱼为生,其中畲禾是一种红色的旱稻,靠天望食,是畲民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汉人迁入松源后,梅州各地汉人反客为主,本地土著被汉人同化了,有的外迁它地。松源居住的先民畲族、瑶族也在主客关系中同化或消失了。</p><p class="ql-block">唐朝以前,松源是闽粤赣三省交界之插花地。五代时曾是福建的闽国所据,后为盘据在赣南的卢光稠所夺。而到了唐武德年间,程乡县增设怀仁(松源)、万安、光德、丰顺、逢福、太平六个区,松源才从长期游离于闽粤边境的洞群中收编为怀仁乡,从此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距今亦有139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松源在历史上是南迁客家人进入广东东部的主要总入口。历史上有30多个姓氏迁入松源,外迁的人众多。《松源史话》和《千年古镇松源》对居住在松源镇的姓氏迁徙时间,居何地,堂号,堂联的主脉作简述。西晋以后,中原汉人因避战乱或自然灾害主要有三次向南方迁徙。许多中原汉人“衣冠南迁”。他们首迁江西鄱阳湖,然后又分三路逆赣江迁石城。在石城的东边穿越武夷山东麓山口25公里处,就到了福建省宁化县的石壁村。南迁聚居于石壁村的客人计有数百多个姓氏,继续南迁至梅州各地。由于石壁村人满为患,他们又继续南迁。他们在路过松源时,有30多个姓氏迁入松源。据民间相关族谱记载,仅以何、蔡、林、廖、邓等姓均于宋,刘、张、李、梁、曾等姓则于宋末元初陆续到松源开基算起,客家人成批迁徙松源,距今有700——900余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松源古代姓氏,其中彭姓住彭坑尾和圆岭村、龙姓住龙姑陂、谢姓住谢屋堂、朱姓住葵坑、黎姓住宝坑、东王村有侯姓、古姓住何地不详。还有孔姓居五星的孔坑子,熊姓居五星和荷秀。葵坑林屋有孙姓、朱姓,黄坑村有区姓、吾姓、练姓等。这些是松源较早的先民,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他们迁徙至哪里去了,没有文字记载。现在的圆岭村的“三荫楼”就是原彭姓的祠堂,到敬老院还有一座“彭屋桥”(现为水泥桥)。彭姓人为何消失,无文字记载。肖姓和叶姓迁入松源和迁出松源是有记载的。</p><p class="ql-block">到目前止,松源仍有蔡、王、林、何、黄、陈、刘、温、李、郑、张、梁、江、曾、赖、廖、翁、罗、吴、邓、丘21个姓氏定居松源。现在留在松源22个村21个姓氏的迁徙时间,居住何地,堂号、堂联均有记载。 </p><p class="ql-block">如蔡福粤(福粤公)于南宋绍兴年间在松源开基,福粤公后裔现在松源五星村居住的有一百余人,外迁的人已约百万;梁文生在宋末时与同宗一百余人由福建宁化石壁迁松源,现在松源的青塘、五星、彩山、园潭四个村庄約有后裔400人,外迁人約70万;王念四郎之子王千四郎在明洪武年间迁松源径口村,后裔现在松源約14000人,外迁的人18万以上。</p><p class="ql-block">明朝末年清朝初年,松源客家先民,不少迁至梅州各地以及增城、广西等地,迁至海外人很多。</p><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有很多人迁世界各国,这些人的后裔成为华侨;如今松源是中国的侨乡之一,可说松源的华侨断家不断屋,大部分家庭与华侨有关系。据1990年统计数据南洋18年国家的华侨380户5800人;居香港同胞有80户2100人;居澳门同胞有5户38人;居台湾同胞有361户9200人。</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些姓氏因工作关系或婚姻入赘等未入录松源古代迁徙姓氏系列。</p><p class="ql-block">经过松源的30多个姓氏后裔有多少人呢?现在难于计算。</p><p class="ql-block">以客家学的“血缘认祖”的理论是以族谱的系数为依据的。现在每年到松源各姓祖祠寻根认祖的人众多,认祖的后裔中有些是事业有成的人和海外华侨。</p><p class="ql-block">松源蔡氏祭祖盛况</p><p class="ql-block">松源是旧时的兵家必争之地,在军事、经济上的历史地位。占据松源,实可兼控闽、粤、赣三省边陲。昔时松源,虽地势险要,但交通能辐射周边。人们出行,沿陆路、水路南行均可达桃尧、松口,直至潮汕地区;走陆路,从东和东北可至福建省的上杭、永定、武平、长汀,从西北经蕉岭且则可通江西省的寻乌、会昌。清朝乾隆《嘉应州志·疆域》载:“险隘要地载诸旧志者”,“一曰田梓隘,在松源上杭交界处”,“松源之田梓隘,在村北,其东,又有韩陂隘,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廪生何龙标等,赴岭东道呈准,共设隘长1名、隘兵20名守隘……”可以说,历史上这些重大军事行动所以会发生在松源,很大程度上都与松源地形地势,极具扼守有险隘、隐藏有深山、屯兵有盆地、突围多出口的军事价值密切相关。自古以来都传说,天吊寨是陈兵扼隘、狼烟报警的烽火台,北宋名将杨文广征南蛮时曾扎寨于此;其右侧的老虎寨则是屯兵习武的兵营,都是古时兵家争夺松源的军事要地。“耸魁塔”是松源王氏建于清嘉庆15年年(1810年),位于广东梅县松源镇与福建上杭县下都镇砂睦村的松柏岽山上是跨省的交通要道,旧时南北商贾必经过塔前,它是一条商贸古驿道。</p><p class="ql-block">闽粤两省交汇处松柏岽山上的耸魁塔(王継伟提供)</p><p class="ql-block">松源是客家南迁进入粤东的主要总入口。松源的几处主要隘口:北礤山口桂坑亭遗址、松源高陂壁、天乐堂、豪猪窝、歇人坳、新山子、荷畲、隘亭等地。现在还留下有许多弯弯曲曲的石结路(用石夹结的路)。在古时陆路交通只能借助马匹和全靠步行的年代,横跨河流、山谷的桥梁、凉亭建筑显得格外重要。古时,松源境内凉亭较多,车上坪凉亭、隘亭、桂坑亭、清风亭等远近闻名。</p><p class="ql-block">松源宝坑的车上坪凉亭(张伟东摄)</p><p class="ql-block">松源境内有大量石英岩和花岗岩,还有铁、锰、煤、铀、金、瓷土和石灰石等多种矿藏。杨阁的铁矿、宝坑的锰矿,储量丰富,且有悠久的采矿炼铁历史。据《梅县志·大事记》载,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嘉应州本属(梅县)共有6处炼铁业,其中松源占2处,且所有矿砂均产自松源宝坑及石坑铁山嶂。凭借量丰质优的石灰石,径口石灰厂生产的石灰,不但曾长期占据松源市场,而且大量输向蕉岭、武平、上杭等周边地区。</p><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宝坑的煤矿曾统一规划给无煤可采的汕头专区开采。拥有成千上万矿工的宝坑煤矿,让原本平静的宝坑整整沸腾了好些年。而现在,宝坑的锰矿、杨阁的铁矿,虽数度易主,但从末歇业;一车车矿砂,长年累月,源源不断地从松源输出,续显着它非常丰富的储藏。</p><p class="ql-block">松源的交通也并不闭塞,旧时的人交通全凭骑马、徒步。当时松源的先辈们开辟的一条条通向四面八方的凿石路,蜿蜒曲折的山间石径,以及足以泛舟放筏的松源河,构成了上江西、过福建、下松口、出南洋的水陆交通网。在20世纪30年代,寺边人王志遐就通过集资开辟了松源通往松口的公路,始通汽车。</p><p class="ql-block">如今四通八达的公路早已改写了松源交通的历史。松源人不但不必为常年大量产出的农副产品,而担心其如何变为商品,而且针对集市的需求,还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径口的石灰,珠坊的青砖、瓦、排上的笠麻,曾屋的草鞋,青塘的木屐,化联的篾、缆,葵坑的米酒,彩山的豆腐,横江的麦芽糖,杨阁的豆腐干,东山的伞骨、门帘和湾下的蓑衣、棕索等,由村落自成一体的“附加产业”,与常年产出的农副产品一起,共享活跃的集市贸易资源,养活了一代代松源人。有些松源特产,如红菌干、砣子豆腐、麦芽糖、豆腐干等,经久不衰,至今仍闻名遐迩,饮誉四方。</p><p class="ql-block">松源的土特产“麦芽糖”</p><p class="ql-block">古今松源的崇文重教之风,为振兴松源的教育,历史上有远见卓识者不惜变卖田地、家产,捐资办学。</p><p class="ql-block">据史载,早在南宋末年,进士蔡蒙吉任梅州签书事时,就曾慷慨捐献故里土地,创建“松源堡义学”,在梅州破天荒开辟乡间儿童启蒙义学之所。</p><p class="ql-block">明永乐年间(1403—1424),举人蔡克鸿又追承祖志,在雁洋坪设立“蒙吉书院”,为家乡奖掖后进,培养人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七年(1742),曾于康熙年间任北城兵马司的温文桂又重建“松源义学”,以设置“膏火”方式,为学生发放津贴费用,并以重金请教师到松源讲学。</p><p class="ql-block">嘉庆辛酉年(1819),王利亨中进士入翰林院后,松源再次掀起集资扩建“义学”热潮,以“资助士子应考,奖励获取功名之士”的办法,促进教学,一时文风鼎盛。</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王少模(王烈)在废除科举后,以“教育救国”为宗旨,参加“群学社”、“兴学会”,随后不惜变卖家中20多亩田产和一间店宇,与刘子梧、王荫辉(蕴珊)、温星史(温煌)等创办“松源高等小学”。并于次年呈准立案,定名为“松源成达高等小学”。</p><p class="ql-block">民国14年(1925),松源成达高等小学改办为初级中学,称“松源公学”。从此,松源结束了没有中学的历史。松源中学也从此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一直走到了今天。据《梅县文史资料》载,至民国25年(1936),松源的小学多达39所。遍布各个村落的39所小学,不但为山区儿童提供了“读书不出村”的方便。松源中学的前身“六甲中学”,都以高质量的教学输送了一批批优秀学子。其中,许多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新中国成立后,松源的教育事业依然蒸蒸日上。</p><p class="ql-block">1935年,宝坑人陆军上将黄慕松是民国四大军事家之一,他为家乡办松源中学的事而操劳,此事2006年《羊城晚报》曾作报导。1956年在热心华侨黄昌文、黄公牧等人创办了宝坑中学,这些资料《宝坑地方志》有记载。</p><p class="ql-block">梅县松源中学(梅蕉六甲联立中学)校址</p><p class="ql-block">据《梅县文史资料》载,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松源同时在金星、五星、桥市、宝坑设立了4所中心小学。并且还曾经同时拥有松源中学、宝坑中学、松源农业中学、五星农业中学共4所中学。正是在这种良好风气的熏陶下,新中国成立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松源学子“中考”考上东山中学、高级中学、梅州中学的源源不断,“高考”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录取的不算新闻!</p><p class="ql-block">梅县松源中学建校100周年纪念册</p><p class="ql-block">光绪《嘉应州志·选举表》载,从北宋到南宋的321年间,嘉应州中进士者共7人。其中,松源占3人,并且是“一门三代进士”:蔡若霖,于宋嘉定四年(1211)中进士,授钦州推官;若霖子蔡定夫于宋淳祐四年(1244)中进士,授广州清海军节度判官;定夫子蔡蒙吉,于宋宝祐四年(1256)12岁时参加童子科考试中进士,被誉为“神童”。在清朝,松源人中进士者,也不乏其人。据查,仅光绪《嘉应州志·选举表》记载,在清朝,松源人中进士者,就有王利亨、温葆琛、刘国桢(武进士)、温肇江、温繁炘5人;其中,温葆琛、温肇江、温繁炘,为温文桂后裔,皆寄籍江苏。民国时期,松源依然人杰扎堆,层出不穷。据《梅县将帅录》《梅县文史资料》第十九辑和《梅县客家杰出人物》载,民国时期,松源人被授予上将军衔者有黄慕松、黄镇球2人;被授予中将军衔者有陈彬、黄维恕2人;被授予少将军衔者有王岳、黄维廉、王兆兴、陈喜棠、郑茂村、陈增炎、黄丰郎、王兰胜、李守政、王凤清10人;担任过旅长、团长的有王兴中、王英冠、王海、黄纪福、陈杰三、王志凌6人;担任过民国政府县长的有王桂屏、王友琴、王维崧、王兴中、王皓明、、何友庭、何伟三、温明卿、江锦兴、何举帆10人。此外,陈云根担任过广东省测量局局长,何举帆担任过“台湾省粮食局局长”。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松源更是十步芳草,人才济济。仅《梅县文史资料》第十九辑和《梅县客家杰出人物》,并不完全收录,松源人自1949年以来,曾任省(军)级职务的有王维、王立朝;曾任司(厅)级职务的有王华生、陈新丰、王涛、高璐、江涛、江萍、李东明(陈海萍)、刘华珍、郑荣进、叶云、王逸辉、王炳坤、王晋央、王丽华、何钦生、何锦胜、陈增棣、温华光、温洪生等;同时收录了数十位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等。除此之外,据不完全收集,曾任和现任党政群机关和军队县(团)级职务的,有王志安、陈振厚、陈连亨、黄清宇、黄耀寰、江九龙、王勉等百余人之多。其中较有名气的人是:南宋末年的进士蔡蒙吉,清朝嘉庆年间翰林王利亨,民国年间被喻为四大军事家之一的黄慕松。</p><p class="ql-block">游客们参观蔡蒙吉雕像</p><p class="ql-block">再版王利亨著的《琴籁阁诗钞》</p><p class="ql-block">松源虽属山区,但松源人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从未远离过时代的潮流。佛教在南朝传入程乡(梅县)松源有佛教寺庙多处。清咸丰年间基督教传入松源。现在松源镇郊有一座天主教堂。</p><p class="ql-block">龙源宫始建于明朝,距松源圩镇约1公里, 宫内供奉 “敕封龙源助国公王” , 村居们会到龙源宫上表,求签,解签等,香火很旺。原松源镇文化站长王心灵等人写了一本书《龙源宫公王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扛公王”是旧时过“月半”的必备的文体活动之一,至今仍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松源人把“龙源宫”中的“龙源公王”扛到村里供村民膜拜,仪式如古代大官出巡。后面是欢天喜地的小孩,看热闹,村民紧跟在公王轿后面。各屋接连不断地燃放着鞭炮迎送公王。当公王放在设有香案前的方桌时,村民们纷纷上前烧香、点烛、祈祷膜拜。此时锣鼓喧天,鞭炮声接连不断。如今“扛公王”是梅县区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p><p class="ql-block">“挂大牌”是松源王氏人家的一种民俗活动,有近500年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廿八举办“挂大牌”活动。据《松源王氏族谱》记载,宗泰公年轻时就经商,富盖群邑。他以“积阴德于冥冥中,以为子孙长久计”为家训。”宗泰公逝世后(1520年),其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美德在闽粤赣边区广为传颂,当时程乡县知府陈应奎将王宗泰事迹奏请朝廷旌表,明朝嘉靖帝谥“厚德传家”并恩准其子孙制匾供奉。王氏族人将“厚德传家”谥号制成牌匾,供奉于径口祖祠。如今“挂大牌”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梅州市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歌对唱、五句板说书和大锣鼓、奏八仙等仍是民间娱乐主体的年代,村民们逢年过节也会集资请来线吊戏(即提线木偶戏)、大班戏(即汉剧)助兴。城里人看上电影之后,寺边村王坤泉等也不甘寂寞,于民国37年(1948)出资请来电影队,在新圩天后宫首次放映了无声电影《红蝴蝶》和一些武打片。</p><p class="ql-block">民国37年(1948),松源一批汉乐爱好者还自发成立“松风国乐社”,而后于1950年改组为“松源文工团”,经常演出山歌剧、小汉剧,宣传土地改革和民主建设。1953年,已逐渐以演出汉剧为主的“松源文工团”,改组为半专业性质的“梅县文光汉剧团”。当时演出的大型汉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一度轰动四邻。1958年,“梅县文光汉剧团”脱离松源,与“梅县光明汉剧团”合并,成为梅县文化局属下的专业汉剧团。</p><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初,各村的业余文艺演出十分活跃。五星大队、金星大队青年争相演出一幕多场的大型歌剧,常常把当时公社旁边的简易礼堂挤得水泄不通。至20世纪70年代,松源各村的业余文艺演出,又重新活跃起来,每年全县文艺汇演,松源都有节目获奖。体育活动也相当活跃。那时,松源有12座足球场,村村都有篮球场,篮球、足球比赛常年不断。宝坑大队还成立过全县第一个农民自发组织的体育协会,坚持开展球类比赛和武术训练。为满足群众对电影放映和文艺演出的需求,1979年,松源还采取政府贷款和各方集资的方式,在新圩按相关标准建起了一座可容纳1300余人的“松源影剧院”,让山里人也有跟城里人一样的演出场地,一样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都可以看上电影。</p><p class="ql-block">松源镇文化广场</p><p class="ql-block">蔡蒙吉是历史上的名人,他是广东古代八贤之一。2021年3月28日,广东梅州市蔡蒙吉文化研究会成立。现在松源纪念蔡蒙吉的地方有:观有蔡蒙吉故居,瞻有蔡蒙吉雕像,读书的地方是蒙吉书院,行有蒙吉大桥(大道)。新闻媒体都前来釆访,报刊、电台都有报道,中国中央电视台的记者特来松源采访蔡蒙吉故居。</p><p class="ql-block">1980年文化界迎来科学的春天。松源有些姓氏写有族谱、家族谱,有些姓氏出有简报。松源蔡氏的简报《蔡氏文化荟萃》。寺边村王氏出版有纪念册。松源中学不定期出版刊物,为迎接100周车校庆特编纪念册《松柏蒼翠》。松源中学校友会还出版《松源乡情》。王佳湘編著了《松溪风云》《艺林积愫》《嫁母奇事》《松源史话》《松源金星村史粹》。何锦胜著《千年古镇松源》。王心灵等人编写《龙源宫公王的故事》。黄连胜編著《客家快板》《奇闻奇案》《回味》《聚四古今》《聚益趣故事》《红尘有爱,岁月留香》;《回味》书中描述了作者家乡宝坑圩的人和事,在该书的基础上添加资料編成《宝坑地方志》;《宝坑地方志》于2021年冬出版,报刊和电视台作了报道。还有外地作者写松源人文的书;宋绍青著《民族英雄蔡蒙吉》;外地作家撰写松源宝坑人黄慕松的书在网络上就有3本。松源人写松源人文的文章,外地人写松源人文的文章,在报刊和网络上众多。现在还有松源人建有网站(公众号)及用微信群传递信息。</p><p class="ql-block">松源中学校友会出版的《松源乡情》、寺边村王氏出版的纪念册</p><p class="ql-block">黄连胜编著的书</p><p class="ql-block">宋绍青著的书</p><p class="ql-block">撰写有黄慕松资料的书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松源还是著名的中央苏区、革命老区之一。据《梅州党史》记载:早在1926年春,在松源桥下街“联益书店”成立中共松源支部,书记刘雪明、组织赖一能、宣传陈剑吾。1928年3月中共松江区委在红葵坑廖屋廖卓家成立,到会代表22人代表松源、尧塘、隆文、南礤、北礤、洪山(福建永定县辖)等地44名正党员,选出书记赖一能。1930年农历1月松江区维埃政府在宝坑风鸣馆成立,选举刘为和为主席。廖卓副主席。1929年10月19日,红四军军部一二三纵队共6000余人从闽西出发,分三路于21日先后集结松源。军部设在寺边村,朱德军长住“桐怀别墅”,林彪住东街口“永丰当铺”,辎重部队驻“天后宫”。10月22日上午,朱德军长在五星公局门坪召开了群众大会。1931年秋,陈仲平受闽西中共白区工作部派遣,在松源中学以读书掩护革命。这是梅县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党的组织被打散和停止活动以后,在梅县境内重新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党支部,它为梅县在2011年8月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评为“中央苏区县”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松源党组织迅猛发展,1939年党员人数达到150多人。11月,闽西南潮梅特委第六次执委扩大会在松源田心村上新屋王维同志家“蛟花堂”召开,选出了七名参加中共在延安召开的“七大”代表。“蛟花堂”曾是中共杭武蕉梅边区县委旧址。老红军王维(1918--2019)是广东省参加“七大” 代表之一。王继伟是个热心红色文化的人,对收集松源红色历史很感兴趣,为挖掘松源的红色文化做了很多工作中,事迹《梅州日报》报刊曾经作报道。松源享受老红军待遇的有16人。</p><p class="ql-block">2016年11月王森欣采访老红军王维</p><p class="ql-block">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的全省278个中心镇。松源镇是梅县的3个中心镇之一。而今松源镇开发人文旅游条件成熟,希望地方政府配合做好这顷项工作。</p><p class="ql-block">写作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1、1994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梅县志》</p><p class="ql-block">2、1990年政协梅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梅县文史资料》19辑(松</p><p class="ql-block">源镇专辑)</p><p class="ql-block">3、2014年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王佳湘著《松源史话》</p><p class="ql-block">4、2014年方志出版社出版何锦胜著《千年古镇松源》</p><p class="ql-block">5、梅县松源中学建校100周年纪念册《松蒼百萃》</p><p class="ql-block">6、2019年由梅县村情概览編纂委员会、梅县村情概览編辑部合編《梅县村情概览》</p><p class="ql-block">7、2019年第2期《梅州社会科学》作者梁德新</p><p class="ql-block">8、2021年出版《宝坑地方志》</p><p class="ql-block">9、照片由有关人士提供,有几幅照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梁德新(曾用名王森欣,笔名梁豪),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机遇和知识改变了命运,由农民到教师,20世纪80年代初在梅县教育部门工作。老三届中学生,读了师范中专在小学任教,读了大学在中学任教。曾任中学历史教师和文学社辅导老师。喜欢看书写作是业余自由撰稿人,在国内约三十家刊物(含网站)发表文章。对客家文化和地方民俗有研究,编著有《客都民俗风情》《客家松口民间故事》《闽粤梁氏宗祠通览》等8本书,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县松口山歌故事的传承人。在职期间兼职及短期借调文化部门。曾任梅县第10届政协委员兼文史委员,梅州市《客家人》《客都旅游》《梅县侨声》杂志社编辑等职。在任《客家人》杂志编辑期间,曾参加文化梅州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成都第七届客家学研讨会、宁化石壁客家论坛等学术研讨会、《中国梁氏通书》再版编辑会等会议,有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有文章在嘉应学院、广西钦州学院、梅州市老年大学等主办的刊物发表。2009年退休后曾参与编写《梅县松口镇志》,为中共梅县党史研究室撰写地方党史,为市、县政协文史部门编书,到学校辅导学生写作,参加与自己知识有关的会议。2009年被吸收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14年被聘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现在受聘《梅州侨乡月报》,还会向报刊网站写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