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 与泸州城区隔江相望。<br> 长江,在泸州城绕了一个弯,沙湾是这个“月牙形”大弯拐的中心,长江流经这里形成一个较大的“回水沱”,日积月累冲积、沉淀大量的泥沙形成沙洲,每年的夏末秋初退水后,呈现大片土地肥沃的沙坝,人们争先恐后开垦、种植季节性蔬菜等农作物,“沙湾”因此得名。<br> 从前,水路运输方便快捷,沙湾水域开阔、水流平缓,岸边沙滩是天然的船舶锚泊地,久而久之便有了“码头”,沙湾老街应运而生;是长江“黄金水道”与沿岸众多“茶马古道”相互衔接的”节点“之一,千百年来川流不息。<br> 公路运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特别是1982年,泸州长江大桥通车,打破了只有码头坐船进城到泸州的唯一通道,沙湾“码头”以及沙湾老街逐渐没落。 经常去沙湾老街。<div> 有了照相机以后,断断续续拍摄了一些沙湾的照片,2014年在QQ空间写作日志《不该忘却的纪念------沙湾古镇》(QQ网名:鮟寰1048435056)</div> 2022年9月24日,疫情持续,泸州已未能幸免,各级政府、单位要求: “非必要、不出泸”,莫奈何,只能附近转一转。<div> 围墙“保护”、铁丝网“加持”。想进去,还必须费一番周折。</div><div> 老街门口立一石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沙湾驿道“。</div> 故地重游,感慨万千。<div> 人世浮沉,<br> 繁华落尽,<br> 一夜凋零,</div><div> 归于尘埃。</div> 沙湾老街与东岩公园相连<br> “东岩夜月”曾经是泸州八景之一<div>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岩公园曾经收门票;建有二层木制楼阁 ,设置农家乐、茶座、卡拉OK等餐饮娱乐设施。</div> 乾隆42年,四川学正吴省钦题“少鹤山” 宋代建大佛寺,毁损,后重建。 民国19年即1930年,由宣统元年(1909年)乙酉科举人周祚章书刻“般若多罗密多心经“,淹没在杂草丛生中。<div> 树丛和藤蔓中夹杂着一人多深的荒草,没有砍刀等工具开路根本无法进入。</div> 雪涌青灵(靈):字迹已有些斑驳、模糊,年代无从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