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生九子

天天和爷爷

<p class="ql-block">龙:华夏文化的主要图腾,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都是龙的传人。龙是上古神话传说的神异动物,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龙能行云步雨,能大能小,能升能隐。龙的典型形象:两个杈角,长须,蛇身,四足,满身鳞片,也就是:马面、狗鼻、牛嘴、鹿角、虾须、蛇身、鱼鳞、鹰爪、狮尾。古人认为:双角的为龙,单角的为蛟,无角的为螭。</p> <p class="ql-block">龙生九子:汉语成语,出处明.李东阳《怀麓堂集》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现在多用来比喻兄弟之间品格、爱好各不相同,各有长短。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代表最大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九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生九子的说法由来已久,但无统一说法和文字记载。直至明代,明孝宗朱佑堂有天心血来潮,问以饱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李东阳:朕闻龙生九子,各是何名目?急切间李东阳竟不能答,急询周围人最后列出一份清单: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螭吻。后在诗集《怀麓堂集》有详细说明,这好像是较早的文字记载龙生九子。《中国吉祥图说》也持此说。</p> <p class="ql-block">龙生九子,原无其说,只在民间口口相传并无统一的说法。只是因为明孝宗提问九子名目,才由大臣拼出的名目。但因为出自名人之手,后又经更多名人的传播,这种名人效应使其成为一说,并逐步为人们接受,成语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李东阳:明 李东阳《怀麓堂集》是较早介绍龙生九子的书藉。李东阳(1447一一1516)字 宾之,号 西溪,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县)人。诗人、书法家、政治家,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明孝宗弘进八年(1490年)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机要。相传李东阳在四岁时被举为神童,皇帝召见,那皇城门坎真的是高,四岁小童怎能轻易迈过,皇帝说道:神童腿短,小东阳道:天子门高。入内闲聊,皇帝把小东阳抱坐在腿上说:子坐父立,礼呼?东阳道:嫂溺叔援,权也。开饭时皇帝指着蒸螃蟹说:螃蟹 满身胄甲;东阳道:蜘蛛 满腹经纶。皇帝说这小屁孩以后能当宰相。还有几句我记不清了,可能在介绍古时其他神童时,也会有类似问答,写出来博大家一笑。</p> <p class="ql-block">龙生九子逐一介绍。</p> <p class="ql-block">囚牛:龙和牛所生,继承了母亲老实忠厚的基因,也性格温顺,龙头牛身。囚牛一不嗜杀,二不暴虐,唯独喜好音律,能辨万物声音,故而古人常在琴头上立其雕像。</p> <p class="ql-block">睚眦:龙和狼所生,生性好杀,刚烈嗜斗,也因此常被刻于刀环、剑柄之上,认敌人闻风丧胆。象征英勇无畏,专克一切邪祟,代表杀戮和血腥,睚眦必报即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嘲风:龙和凤凰所生,长有双翼,生性好险,常在宫殿屋檐休息观望。相传有年中秋,皇宫大摆宴席欢度中秋,时厨房不慎起火,火势失控。正躺在宫檐休息的嘲风看见后现身,腾云翻雾,大雨倾盆而下,熄灭了大火。皇上感恩嘲风的救助,命工匠把其雕刻在殿角之上,有驱邪镇宅、消灾辟邪的寓意。象征着吉祥、富贵,是瑞兽。</p> <p class="ql-block">蒲牢:龙和蛤蟆所生,身形似龙,却胆子极小,嗓门极大,喜欢大喊大叫,一声大喝能响彻天际。但特别怕鲸,每遇鲸鱼都大喊大叫逃之夭夭。故被雕于洪钟上,使用鲸鱼形状的木杵敲钟,钟声长鸣,宏亮久远。</p> <p class="ql-block">狻猊:龙和狮子所生,身形如狮,天生威武,喜静不喜动,尤为喜欢烟火气息,常呑吐烟雾,故常常出现在香炉之上。佛祖见狻猊耐性极佳,便收其当了坐骑,葡匐在佛祖脚下,每日享受烟火,是瑞兽。</p> <p class="ql-block">赑屃:又名霸下,龙和神龟所生,龙头龟身,力大无穷,常驮碑而行,因此被人称为“神龟驮碑"。古时常发洪水,因为赑屃驮着三山五岳行走,冲毁河道,大水来袭,冲毁农田和房屋,严重损坏人们的生命和生活。大禹挺身着手治水,先治服赑屃,并没有将其杀害,而是以理服之,帮其治水,赑屃在治水中立下汗马功劳。完成治水后,大禹恐其又翻江倒海为害百姓,于是便刻了块巨碑,上书赑屃的治水功劳,让其驮着。赑屃一看自己的努力得到百姓的认可,便开开心心驮着碑了。</p> <p class="ql-block">狴犴:又名宪章,龙和虎所生,身形似虎,生好诉讼,能辨是非,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官衙大堂,监狱门头,都有其形象,故监狱又称 “虎头牢"即源于此。狴犴是维护公平正义的象征,代表着公正严明,是黎民百姓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负屃:龙和青龙所生,和龙无二,不喜穿云入海,遨游天空,独爱文字。无奈自己再努力都不行,只能看到好文章就葡匐在旁静静地观赏了,故在石碑的两侧和碑额上的纹龙就是其形象了。</p> <p class="ql-block">螭吻:又名鸱尾,龙和海鱼所生,龙头鱼身,口阔嗓粗,好吞火。殿脊两端的龙头卷鱼尾造型就是其形象,也叫吞脊兽。相传梁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海中有一种鱼,鱼虬(螭吻前身,民间也称鳌龙)能摆尾喷浪降雨,可用来辟火灾。于是将其形塑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寓意辟邪祛灾,平安吉祥之意。</p> <p class="ql-block">说说九子之外的龙子,其实各种龙生九子都是在这些龙子中组合出来的,不必认真。</p> <p class="ql-block">椒图:龙和蚌所生,龙头有贝壳的形象,象蚌一样不喜欢别人进入他的巢穴,人们把他装饰在家门口,取紧闭平安,驱逐邪恶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蚣蝮:也叫公父,龙和鳄鱼所生,也叫避水兽。能上天入地,善水通灵,能让河清海晏。蚣蝮因触犯天条被贬下凡,压在龟壳下看守运河,后因有功重获自由,脱离了龟壳。人们为纪念表彰其护河有功,将其形象雕成石像放在桥头或桥边的石墩上以镇河水,防止洪水侵袭,使河水“少能载舟,多不淹禾"保佑四方平安。</p> <p class="ql-block">螭:或称螭首,是上古神话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嘴大,能容很多水,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装饰,称为“ 螭首散水”。《左传 宣公三年》有“螭魅魍魉,莫能逄之”记载:螭,山神,兽形。</p> <p class="ql-block">饕餮:龙和羊所生,上古四大凶兽(混沌、穷奇、梼杌、饕餮)之一,名气最大。传说其没有身子,只有一个狰狞恐怖的大脑袋,两旁有一对翅膀。为何没有身子?两种说法,其一:饕餮平生贪吃无厌,只要双目所及,无所不吃,因此把自己四肢和身子都吃了,只剩下一个大脑袋。其二:饕餮乃上古大魔神蚩尤所化,蚩尤为人凶狠,肋生双翅。本是炎帝之孙,可为了权位不但攻打祖父炎帝,还与黄帝争天下,还挑唆夸父一族跟他造反。最终战败,被黄帝砍下头颅,将其尸身和头颅分别镇压在不同地方。然蚩尤不甘失败,其头颅化为狰狞巨兽,即为饕餮。有关其传说众多且不统一,但有一点相同即贪得无厌,人们常说的饕餮之徒就是此意。古时的餐器上都有一种被称为饕餮纹的纹饰,也是说法不一。</p> <p class="ql-block">貔貅:又名辟邪、天禄。龙和豹所生,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面、麟脚,形状象狮子,会飞,凶猛威武,有嘴无肛,能呑万物而不泻。可招财进宝,只进不出,中国人喜欢佩戴貔貅正因为此。还有说法:雄貔貅单角,左脚在前;雌貔貅双角,右脚在前。所以佩戴时还是要有选择的。</p> <p class="ql-block">麒麟: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神兽,身形似鹿,尾似牛尾。雄的为麒,有独角,雌的为麟,无角,合称麒麟。性情温顺,人畜无害,口能喷火,声音如雷,称为仁兽。</p> <p class="ql-block">犼:又称朝天吼,为龙和狗所生。有守望的习惯,华表柱头上即是,为的是让皇帝做个明君,提醒皇帝该到民间去看看了。华表柱顶之朝天吼,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天安门华表之上即为朝天吼。相传,观音菩萨的坐骑就是朝天吼。</p> <p class="ql-block">吉祥兽:在中国古建筑的垂脊上都装饰一些小兽,称为吉祥兽。这些小吉祥兽的数量(十个)和排列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吉祥兽使用数量不同。最多的是北京故宫太和殿(金銮殿)上的吉祥兽十个,寓意十全十美,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是中国古建筑中独一无二的。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个,天安门上也是九个。这些小吉祥兽前是仙人骑凤,其后是吉祥兽,意味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祛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也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吉祥兽前为何用仙人骑凤?传说,齐王在一次作战中失败,来到一条大河边,后边追兵就要追到。走投无路之时,突然一只大鸟飞到面前,齐王急忙骑上大鸟到达对岸,逢凶化吉。把他放在建筑脊端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p> <p class="ql-block">谢谢你的关注!龙生九子篇结束,期待凤育九雏。 顺祝国庆快乐! 2022年9月30日国庆前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