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晋江机器厂”往事</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张福义</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产生于五十多年前的三线建设,是我国六十年代为备战而实施的国防工业布局的大调整年代, 我有幸成为原兵器部第5057厂(先后又名:晋江机械厂、重庆铸钢厂)1971年随父参加三线建设的三线人,同时也一并成为这段历史的亲身经历者及见证人,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当年的三线企业也早已搬出大山,进入新的历史发展征程,我们这代人也已进入古稀之年,却对当年的三线岁月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和终身的难以忘怀。当年,我们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的国防工业建设,这里洒满了我们的青春热血和为之奋斗的艰难历程,每每与当年的同事相聚时,谈论最多的话题仍是那三线岁月的往事,并充满无限的怀念之情。终于在金秋十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大家相约了几个老同事,披着秋日的晨雾,踏上了南去老厂故地的交通客车,去追寻那昔日的梦与幻,了却那难以忘怀的情思。</span></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夏坝镇三岔路口小商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路上,坐在车里,望着车外整洁﹑宽敞﹑各种交通标志齐全的新修水泥公路和新装的边坡钢护栏,思绪万千......这条蜿蜒在崇山峻岭中的渝黔公路(210国道),过去路况一直较差,到处是坑洼,常年各路段总是处在修路中,堵车现象早已司空见惯,且交通事故频繁,去趟重庆来回得六个小时左右,真是把山沟里的三线人“遭惨了”,如今不到两个小时就到了我魂牵梦绕的目的地——老重庆铸钢厂的厂区所在地——江津区夏坝镇晋江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建于路边坡下的老厂原单工宿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铸钢厂对外招待所 </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一代三合一的俱乐部(食堂.会</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场.电影院)箭头处为放映室</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家在进入厂区(含家属区)的必经之路三岔路口下车后,一眼望去,这个原熙来攘往,车水马龙的交通要道已不见往日的辉煌,建在路口边上的原供销社小商店依然存在,但现已是“门庭冷落鞍马稀”路边及商店没见几个人。我们一行先从通往原单工宿舍的岔道厂区公路走去,该单身区建在一个小山头上,公路从其山腰通过,望着路两边高低错落,却空无一人的一幢幢老式三层筒子楼房和周边道路两侧的繁茂大树,以及遍地丛生的杂草,一种原始而又荒野的感觉油然而生,过去楼与楼之间阡陌相通的小路和坡上坡下的上下梯坎已几近被杂草掩埋,一眼已难以辨认,这里曾是原几百 “老知青”和数百单身“转哥(复员军人)”的生活居住地,每到夜晚,歌声﹑乐器声﹑以及打牌的喧闹声,还不时夹杂着阵阵划拳声,此起彼伏,闹热非凡.在单身区的公路上每天人流穿梭不断,到处充满着勃勃生机和青春的活力,然由于人气的流失,如今已变的原始般得沉寂。同行的老吕对单工区还有着特别的偏爱,并特意带我们来到当年与妻子相恋时经常谈情说爱的老地方(单8栋),去重温那段难以忘怀的爱的甜蜜和幸福,然该楼也和其它楼栋一样,由于无人居住,各楼层居室的门窗早已荡然无存,“A”字型的楼顶瓦片尚保存完好,地面周边则杂草丛生,已形同废墟一般,一楼的外墙面上用白灰大大的书有“危房”二字,此情此景,心中的印象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大家的心情实难以言表,默默地顺着单身区的蜿蜒公路又一路走去,接着来到了首批三线人于六十年代中后期建造的唯一仅存的最大建筑物,即当时被称谓“三合一”的低矮俱乐部,它是当年职工吃饭﹑开会及娱乐活动的地方,也是当时建厂初期全厂职工、家属的生活文化活动中心,后成为单身区的主要食堂,如今早已破旧不堪,到处是残垣断壁,还能保存多久不得而知,然看到它们已足以联想到第一代三线人创业时的艰辛,没有他们当年的奋斗和奉献精神,哪有后来的发展和辉煌。它是三线建设史的一个重要见证物。</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尽享绿色氧吧.恍如进入人间仙境</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尽享绿色氧吧.恍如进入人间仙境</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家属区外围周边房屋为当地村民住</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房,使整个家属区沉浸在绿色的海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穿过单身区接着朝家属区的方向走去,家属区建在与单工区隔沟相望的另一个大山头的半山腰上,两边山头形成一个“V”形的山势,通往厂区的公路在两山间顺其沟坡弯沿上下盘绕,作为连接厂生产区与家属区, 单工区的纽带。路过俱乐部前面的厂招待所,我们又一路顺着下山的梯坎小路走在去家属区的路上,20多米高的大樟树整齐排列道路两旁,犹如夹道欢迎远方归来的游子,把晨日的光波将梯坎小路遮掩的似明似暗,风景之优美,恍如进入神话般的仙境。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尽情享受着城里人羡慕的绿色氧吧,真是心旷神怡,一扫旅途的困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沉浸在绿色海洋里的老厂家属区一角</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搬迁后的原老铸钢厂家属区宿舍</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楼层栏杆及门窗均早已荡然无存</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沉浸在绿色海洋里的老厂家属区一角</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始建于70年代初的单边筒子</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楼,现早已人去楼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始建于60年代后期“工业学大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时期”的‘干打垒’石头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始建于80年代中期的自带卫生间的套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始建于80年代后期的自带卫生间的套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老铸钢厂家属区工贸商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老铸钢厂家属区宿舍一角</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搬迁后留存的原老厂家属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们顺着梯坎小路下到山路的底部,穿过通往厂区的公路,经过连接单工区与家属区的一座山间公路小桥,顺着上山公路又一路爬坡来到了山对面的家属区。详见图中各式宿舍。这里所有的宿舍均依山势高低、错落有序的建在山腰上的各个层面上,山顶上是一片片茂密的松树林,山下沟坡部是一片片稻田,山腰上家属区中的各条公路顺着楼群走势上下蜿蜒贯穿其中,俨然就是一座典型的山城。楼式大部为单边筒子楼,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楼中有的还是60年代“工业学大庆”时建的“干打垒”石头房,大部是70年代所建的三层砖房。还有80年代后期所建的自带卫生间的单元楼套房,它见证了铸钢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轨迹。其楼群间的空地与公路两边均栽满了各种高大乔木,树龄也大多在30年以上,长得早已是枝繁叶茂,高大挺拔,站在高处远远望去,整个家属区处处林木繁茂,似浸没在绿色的海洋里,不时透出的片片红砖楼墙和小青瓦的房顶点缀在其中,若隐若现,居住在其中尤如生活在绿色森林的大自然怀抱中,当年一位来自北方城市的出差人员,见此美景称羡不已,居然“乐不思蜀”提出了要与我对换工作的想法。如今绝大部分楼房均已人去楼空,房屋破损严重,门窗几乎全被拆光,楼层走廊的铁护栏早已荡然无存,各楼周边的杂草丛生,落叶遍地,有些地方的积叶已发霉,连接各楼栋上下左右间的梯坎及小路许多已被杂草覆盖,一片荒凉,只剩下一片绿色的海洋,仍在顽强地展示着自己的风采和骄傲,向人们叙述着昔日这片热土过去的荣耀与辉煌.目前尚有极少数退休职工仍在此悠闲的生活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原老铸钢厂第二代文体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心-舞台兼体育场、会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始建于1987年的原铸钢厂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心.双江技校教学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们在感悟家属区沧桑巨变的失落情感中又来到了70年代初所建的露天舞台广场,它坐落在家属区的贸中心侧后部,——即与厂工贸商店﹑农贸市场紧靠的一个小山头的后部,是由人工挖山﹑填沟开出的一块平坝上,舞台面积约350平方米左右,与家属区的楼群迎面相向,台下是一块2000平方米左右的水泥坝子,原安放的两付篮球架子已不见踪迹,这里是重庆铸钢厂的第二代文体活动中心。其地形除一面由两条小路与家属区连接外,三面均是陡坡。与现在搬迁后的新建大江总厂体育中心根本无法相比,可就是这块小小的广场,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它带给了三线人多少的欢乐和寄托---晚上人们在这里不顾风雨的干扰,用雨伞遮挡着雨水并自带凳子照样贪婪地看电影﹑看文艺演出,在炎热的夏天,人们照样顶着烈日也在这里开全厂职工大会,每年的夏季又是体育运动比赛的中心赛场。在赛季的每个晚上,这块小小的广场上人山人海,全厂各单位的各类男女球队同场竞技,球迷的叫好声此起彼伏、欢声雷动;拔河赛的加油声在这块坝子上更是震天动地;每年“红五月”的比赛歌声也从这里传至山谷中回荡;还有元宵节的灯谜晚会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在这寂寞的山区,文体活动已成为调节人们生活情趣的加油站,通过每年的各类体育比赛和文艺汇演,各个时期均涌现出各类众多的明星人物,至今为人称道。这就是三线人勇于奉献﹑不怕困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热爱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充分发挥其娱乐功能的同时,这里还是全厂开大会和政治集会的中心,在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欢庆日子里,人们举着火把在这里集会,把胜利的喜悦传遍山野。直至1987年被新的第三代文化中心所取代的十多年间,它一直是铸钢人心中最神圣的一块宝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原老铸钢厂始建于1987年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三代大型俱乐部正前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露天舞台的对面和侧面是工厂自筹资金﹑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现代化大型甲级俱乐部和工厂的教育中心楼,它是职工盼望已久,然而迟至1987年才建好的第三代文化活动中心。这座“民心工程”的建成使用,使山里人的生活从此有了质的变化,包括周边当地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得到大大提高。人们再也不用为看一场新电影跑至5公里外的青江厂,更不再担心看电影时的风雨干扰。它是工厂引以为豪的对外形象窗口,除放电影外,全厂职工大会以及许多大型文艺演出﹑尤其是每年春节的迎春文艺晚会和大年初一的团拜均在此举行。当我们来到俱乐部的一楼大厅时,只见拥有两层楼座,可容纳1800余人的一排排座椅依然整齐排列有序,宽敞高大的舞台似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辉煌,整个大厅没有一台空调,没有一台电扇,在那炎热的夏天,一千多人在此看电影,没有人感到闷热,原来在大厅地下遍布地道,并在其地面上设有许多出风口,风源则利用自然地形,从俱乐部的山体基础底部迎风侧面开出了两个大风洞,将绕行于山谷间的凉风顺其风向引进地道,并排入大厅,同时大厅两侧主墙体均修成了空心夹层,形成了两道巨大的排风道,使整个大厅的空气热交换达到了最佳的效果。其设计之精妙,充分显示了三线人的聪明才智。然由于工厂的搬迁,终被历史无情地冷落了。真幻想有一种魔力能将其整体搬走,放在现在的大江总厂(107总厂)新建的简易俱乐部位置上,重展它的魅力和柔美,造福大江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老铸钢厂幼儿园一角</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铸钢子弟校校门一角</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铸钢子弟校小学部一角</span></p> <h3>原铸钢子弟校中学部一角</h3><br><h3></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老铸钢厂家属区农贸市场一角</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现已无往日的喧闹和人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站在家属区后面的山头俯瞰老厂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箭头处为家属区房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老厂区围墙及厂区车间一角。</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三线人的生活是清苦的,但三线人并不乏生活的热情,在那经济困难,物质资源极度匮乏﹑交通不便的年代里,人们在克服工作困难的同时,更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智慧,自力更生不断改善着自己的生活环境:婴儿没有奶吃,工厂自办牛奶厂;孩子要读书,工厂从幼儿园一直办到高中;甚至发展到后来的技校和电大,为工厂培养了大批技术管理人才,现在都已成为工厂的栋梁,用得上﹑留得住,因为他们是三线人的后代,有着与老三线人共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他们是新一代三线建设者的精英和接班人。我们顺着家属区的公路主干道,又一路爬坡来到了家属区的最边沿,全厂的最高点——学校。这是一个从小学一直办到高中的教学区,常年在校学生总数均在1200人左右,这里是全厂最具活力,并寄托着三线人未来希望的神圣殿堂。三线人在艰苦创业的年代,始终把教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把由五湖四海调来的各类人才优先选调学校,同时还不失时机地把现任教师送出去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学生在园丁的精心浇灌下茁壮成长,学校也在工厂的关心﹑爱护下不断发展壮大,一个校园美丽﹑学风优良﹑尊师重教的铸钢子弟校已然崛起在山沟里的高峰上。在恢复高考后的年代里,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又使这里成为全厂职工家属最为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的清静优雅环境以及老师﹑家长的共同配合下,铸钢子弟校每年的大学录取率逐年攀高,至80年代中期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每年由此走出山沟的大学生均在30名左右,最高年记录达60人以上,其中不少学生还是考入全国重点大学,进入北大﹑清华名校的也大有人在。山沟里的学校居然达到如此的骄人成绩,这在当时成为轰动的新闻,一时间名声大振,各兄弟单位来参观﹑学习﹑取经的络绎不绝。其它三线企业的职工,还有不少城里人,更有职工中的亲戚﹑朋友纷纷托人走门子,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孩子送入这座山沟里的学校,在工厂家属区住房十分紧缺和困难的条件下,三线人以他特有的胸怀,接纳了这批远道而来的求知学子,为他们腾出各类住房,协助他们完成学业。在那“军转民”的动荡时期,工厂效益下滑﹑人心浮动的岁月里,正是学校这颗闪亮的新星燃亮了三线人的希望。它是铸钢人最引以自豪的圣地和心中的太阳,如今该校已并入搬迁后的大江中学和小学,望着空空的校舍,我们默默地向她告别,它的历史功绩将永远留在铸钢人的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老铸钢厂办公楼</span></p> <h3> 原老铸钢厂铸钢车间一角现已残破不堪,屋顶.墙面裸露</h3><br><h3></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清理车间一角</span></p> <h3>原老铸钢厂热处理车间一角</h3><br><h3></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老铸钢厂厂大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走遍家属区和学校,我们一行又顺着通往厂区的下坡公路来到厂区,它座落在家属区对面隔沟相望的一条蜿蜒陡峭的山涯底部,各厂房顺着山势建在山底的沟边上,而厂区公路则随山形连接贯穿其中。站在家属区最高点俯视对面厂区可谓一览无余,其高差约达百米以上,因厂区处于山间低谷中,空气流动性差,夏天较闷热,当地人称该沟谷地为“火烧沟”。此时,正是当地人称作“摇钱树”的结种时节,此树长的高大挺拔,建厂初期广种于道路两旁及厂房周边的“摇钱树”经二,三十年的生长早已根深叶茂,只见一片片粉红色的“种胞”挂满树枝,错落掩映在厂区的群林之中,走在厂区的公路上,仿佛置身于花海的拥抱中,真是美不胜收。还有那围绕厂区,顺着山势上部蜿蜒起伏在陡峭边坡上的长达三公里的厂区围墙,好似一条红色的长龙紧紧护卫着美丽的厂区。其姿容虽无万里长城的雄伟﹑壮观,但也不失它的俊美和自傲。这里就是我们为之奋斗和工作的地方。三十年来,三线人与其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对我们来说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望着老铸钢一座座空空的厂房,不由使我们想起当年奋战的情景。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由于电力供应的日益紧缺,缺电已成为工厂发展的最大瓶颈,全年产值的60%完全依靠三季度短暂的丰水期电力来完成,为此每年在三季度工厂总要召开全厂誓师动员大会,即“天大热﹑人大干﹑战高温﹑夺高产”,这句口号任何一个铸钢人无不记忆忧新﹑没齿难忘。在重庆7﹑8月的火炉天气中,不动都热的难受,更不要说围着1500℃钢水转的炼钢工人,然而,我们的职工顾大局﹑识大体,硬是靠吃大苦﹑耐大劳﹑继承和发扬老三线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创业精神,每天三班连轴转。在“大战”的日子里,没有星期天,没有加班费,更没有怨言,有的只是争分夺秒抢时间﹑抢用电﹑抢任务﹑保目标的动人景象。在那频繁停电的非常季节里,早已无法安排正常的生产班次,来电就是命令!来电就是信号!人们常常至半夜都不敢入睡,等待着那焦人的电信号的到来,一旦来电,自觉奔向车间,奔向岗位。铸钢人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创造着一个个奇迹,在电力供应不足和未增加设备的情况下,硬是把一个年设计能力只有4000吨的产量提高到6000吨以上,这就是我们铸钢人的硬骨头精神。我们都是当年的亲历者,回想往事,至今无愧无悔,并充满自豪。下午,我们在夕阳的“热情”陪伴下踏上北去的归程,在了却了我们对老厂思念之情的同时,对三线建设和三线精神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年的首批三线建设者为了祖国的安宁﹑国防的需要,抛弃大城市的优越条件,响应和服从组织上的工作调动安排,从全国各地携家带口陆续来到这大山沟建设三线,他们当年大部分是三十至四十五岁的中青年人,他们为此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又献子孙。如今他们中绝大部分早已退休或去世,但他们留下的业绩和三线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人。在这三十余年的风雨建设历程中,凝聚了两代人的心血,如今的第二、三代人早已成为搬迁后的新大江人,父辈们的三线精神早已深深融贯在他们的血液中。那就是:勇于奉献、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坚韧不拔、勇于拼搏、敢打硬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搬迁后的新铸钢厂部分家属区宿舍一角</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们相信三线人的事业在后续组建的重庆大江工业集团新一代人的延续中,必将进一步发扬光大,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近日,从《三线视点》上悉知,原三线兵工5057厂已被重庆列入三线工业遗址保护单位之一,将进行综合开发,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三线精神提供了坚实的基本条件,作为该厂的三线人无不欢欣鼓舞,祝愿早日开发成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福义,生于1952年,1970年7月在太原参加工作(父亲为247厂1966年7月,第一批调入三线的建厂干部),1971年9月随家调至重庆三线兵工企业国营5057厂,先后任机修车间钳工、维修组长、厂机动处设管员、副处长、设管工程师、重庆国防科工办设协理事。2008年退休。</span></p>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线精神</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艰苦创业 无私奉献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团结协作 勇于创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平台宗旨</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铭记三线历史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传承三线文化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分享三线故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本文来源于“三线视点”公众号</div></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