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到底能不能一天读完?—谈谈逻辑与经验

一川叟

<p class="ql-block">基于以下认知:</p><p class="ql-block">1.形式逻辑与经验没有关系,逻辑正确不等于结论符合人的日常经验</p><p class="ql-block">2.形式逻辑,重在推理形式,推理形式的正确与否与内容的正确与否不能划等号。</p><p class="ql-block">3.前提不正确不影响推理形式的正确。</p> <p class="ql-block">备课到《逻辑的力量》。这样一个“三段论”引起了我的注意:</p><ul><li>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li><li>《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li><li>因此,《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li></ul><p class="ql-block">按照教材的说法,大前提中的“鲁迅的作品”是整体(集合,全部作品)概念,小前提的“鲁迅”作品是个体(特指,这一篇作品)概念。因为偷换了概念,所以结论错误。</p><p class="ql-block">貌似有理!我却不以为然。看下边的例子:</p><ul><li>公共场所禁止吸烟;</li><li>图书馆是公共场所;</li><li>所以,图书馆禁止吸烟。</li></ul><p class="ql-block">这个推论显然成立。但这与上面一个例子何其相似!——大前提是全体概念,小前提是个体概念。</p><p class="ql-block">如此说来,所有的三段论均不成立。</p><p class="ql-block">经过我一下午,加一个晚上,向部分语文老师,政治老师请教后,有一种说法曾暂时说服了我:那就是表面上“鲁迅的作品”和“公共场所”都是强调整体,但二者的含义不同,“鲁迅的作品”是作品之和,不强调“每一个”;“公共场所”表面看也是“整体”,但强调的是“每一个(所有)”。因此,两个“鲁迅的作品”偷换了概念。</p><p class="ql-block">可是,仔细一想三段论的结构,大前提的形式就是“一切M是P”,也就是"每一个M是P",如果不符合这个条件,推论便是错误的。</p><p class="ql-block">这就意味着大前提“鲁迅作品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必然等价于“所有的鲁迅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也就必然等价于“每一种鲁迅作品都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在这个前提下,必然要推出《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p><p class="ql-block">从逻辑上讲,这个推理没有任何问题。</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如果把“鲁迅作品”看成一个整体集合概念,也就是只指“这一个”,而不指“所有(每一个)”,那么,小前提“《孔乙己》是鲁迅作品”,便是假的。因为,《孔乙己》不是“这一个”鲁迅作品,而是另一个。貌似与“偷换概念”一样,但实际错误却是两个前提一真一假,结论便不能成立。</p><p class="ql-block">总之,这个推论,不是偷换概念的问题。</p><p class="ql-block">但为什么我们非要判定它是偷换概念的谬误呢?</p> <p class="ql-block">那就是,我们在逻辑推理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拿经验检验推理,甚至代替推理。经验与推理是完全不相干的事情。结论与经验相符,不意味着推理正确。反之亦然。</p><p class="ql-block">我们看到了“鲁迅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不自觉地就会以为这里的鲁迅作品指的是所有作品之和,却忽略了逻辑形式。这是凭借经验的表现之一。然后看见《孔乙己》很短,一天能读完,就认定结论错误,由此认定,推论错误。这是凭经验的表现之二。进而倒推出偷换概念的原因。</p><p class="ql-block">又比如下面一例:</p><ul><li>人是由猿变化的;</li><li>我的同学是人;</li><li>因此,我的同学是猿变化的。</li></ul><p class="ql-block">从经验看,结论一定是错误的。但按照三段论的推理,这个推理是正确的。</p><p class="ql-block">三段论的选择,中项必然要周延一次。因此,上述推理可以表述为:</p><ul><li>每一个人(所有人)都是由猿变的;</li><li>我的同学是人;</li><li>因此,我的同学是猿变的。</li></ul><p class="ql-block">从推理形式上说,符合三段论的任何要求。之所以,结论并不正确,并非推理错误,而是前提错误。</p><p class="ql-block"> 正确的前提应该是“最原始的人是由猴变的”,但这个大前提变成了“有的M是P”,违反了“一切M是P”的形式,中项变成了不周延,小前提中项也不周延,因此不符合三段论的推理规则,推论本身都完全错了。</p><p class="ql-block"> 因此,这个错误绝不是偷换了大前提“原始人”和小前提“现代人”的概念。</p> <p class="ql-block">上述两个三段论,并非错在了偷换概念上,而是前提出了问题,导致了结论错误。但这与逻辑推理没有关系!</p><p class="ql-block">人是由猴变的,这样的前提相对客观,所以好分真假。</p><p class="ql-block">但,“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不好确定。虽然凭多数人的经验似乎为真,但谁也不敢肯定就一定读不完。这是一个模糊或者说是或然命题,本身就不符合推理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以其为前提的推论便显得没有意义。最后的结论“《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也是一个或然(可能)的结论,没有推理的价值。(谁也不敢肯定,在任何条件下,一定真的就能读完)</p><p class="ql-block">这个推理完全是以日常经验为主导,不具备科学性,因此很难说这是推理。<b>教参认为是偷换概念,完全是从经验倒推概念含义,本身就违反了逻辑思维过程。</b></p><p class="ql-block"><b>形式逻辑,重在强调推理形式。形式的真与假与结论是否符合经验没有关系。否则,我们凭经验判定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学习逻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