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派我来的之接机

沐浴阳光

<p class="ql-block">  因为要赶在市内早高峰前和飞机降落前的一个半小时到达机场并做好接机准备工作,早上6.00整,新城子街道新兴社区接机小分队就出发了。郭琳琳担任这次任务的组长。坐在车里,她一边开车,一边还在与组员念叨着备品带得全不全、够不够,“防护服、手套、接机牌、夹子、笔……,也不知道现场是个什么情况,大家互相照应着点儿啊,一定把任务完成好!"他们是第一次去机场接机,虽然街道已经讲了具体工作和工作要点,但没实际操作,还是让他们感到忐忑。</p><p class="ql-block"> 驿站是在离机场约20公里的一个地方,这里聚集着各区负责接机的同志。他们三人到时,驿站里三三两两的有几个其他区的同行。看看表,距离第一班飞机落地时间不多了,停好车后没有一丝停留,他们三人就穿好了防护服,戴上面屏、防护手套,拿出接机单,按照群内发送来的旅客名单,开始录入沈北旅客信息。没有桌子,同事的后背就是桌子。一个人念信息,一个人录入,一个人对照信息。有的旅客信息填报不全,就先空出来,等群内后方同志查找后再录入。</p><p class="ql-block"> 随着机场大巴车的到来,第一班旅客在上午10.30到达驿站。根据分工,曹志强向着旅客站排的地方高高举起了写有“沈北新区”的接站牌。刘玉勇引导已经确认是沈北的旅客排好了队伍,集齐了身份证递给了组长小郭。小郭按照已经登记好的旅客信息表认真核对每一名旅客,对于没有完整登记信息的旅客,小郭耐心的做着询问。之后,每一名旅客在交接单上签字确认。这时的曹志强也询问完了每一名等待分配的旅客,确认没有回沈北的旅客后,他查了一遍人数,一共15人,他大声向小郭喊话,小郭给了他一个OK的手势。接着就是小郭到驿站内各点位的打卡,警察、司机、专班领导等等,一圈下来,面屏歪了,鞋套松了顾不上整理,赶紧把身份证一个个还给旅客。刘玉勇似乎没怎么动,可嘴上没闲着,不停的安慰不耐烦的旅客、解答防疫政策、回家后注意事项,眼睛在排头和排尾间不停的游移,还好,一切尽在掌握。等把第一批旅客送上返回沈北的公务车时,群内通知,下一班飞机已经落地。</p><p class="ql-block"> 今天一共8个航班,每个航班都有登记信息不全的旅客,有的是后方同志通过网格查询后补全的信息,有的需要飞机落地后,旅客开机经过问询补全的信息,有的干脆是没报备、没有任何信息的旅客,我们俗称“白捡”,这几种都会增加接机人员工作的难度。上午3个航班接完后已经是下午2点了,三人趁着下午的第一个航班没到的间隙,脱掉了湿漉漉的防护服,捋了捋掉下来的头发,用皱巴巴的手端起泡好的方便面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三人不约而同的都没有喝水,因为今天的防护服带的不算多,听说要给后面接机的司机师傅准备几套,为了不去厕所,减少换防护服的麻烦,忍了。</p><p class="ql-block"> 晚上10点后,秋天的小风吹起,阵阵凉意袭来。还有最后一个航班没到,准备工作已经就续,经过一天的实战,他们已经对这项工作完全掌握了。趁着航班没来,他们用手机拍了合照,记录了这次难忘的工作经历。12点的钟声敲响前,三人把最后一名旅客送上了车,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组长郭琳琳长长的呼了一口气。沈阳,华灯璀璨,三人融入车流,群内回复:86名旅客接送完毕,返家,安!</p><p class="ql-block"> 这是疫情防控人员平凡工作的一天。三年来,每一天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勇于担当的精神,有坚韧不拔的态度,有拼搏向上的热情,用细致入微的工作时刻践行党派我来的,用完成好每一项疫情防控任务践行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们就是这一群人!</p> 党派我来的之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