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课改背景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员育人”理念,提高青年教师育人水平,文昌小学数学组每周进行“半天无课日”教研活动。本周教研活动的主题是“诊断促成长,教研谋发展”。力图通过诊断,发现问题,从而进行针对性问诊。</p><p class="ql-block"><br></p> 课堂展示篇 低年级数学组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雪琦老师讲的是《5以内数的加减》。这是加法的第一次认识,是学生今后学习各种运算的起始课。本节课有目标有评价,同学们认识了数学符号“+”,“加数、和、加号”。王老师让学生们借助教具小圆片动手摆一摆,数一数,理解“一共”是“合起来”的意思,有示范有操作,学生更清楚的明白它的原理是用同样数量的物体来代替两个加数合起来。借助教材上的习题也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为后面大情境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卓群老师《认识位置》这节课从“猜谜语”导入新课,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谢老师在自主练习环节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找一找、说一说、动一动,练习形式多样有趣,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左右、上下”位置,而且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交流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课堂用语熟练,坐姿端正,课堂素养到位,师生互动共同完成了一节优秀的数学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付莹飞老师讲的《和是6、7的加法》,这是对加法更深入的探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们自主探究,用小圆片代替物体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数的组成”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通过“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学生通过探索学习,感受相应两道算式之间的联系。付老师讲课思路清晰,教学设计层层递进,<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通过多说多答,</span>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整堂课非常舒服自然。</p><p class="ql-block"><br></p> 中年级数学组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景浩文老师在《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一课中,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教学细致,一点一滴渗透到学生心灵当中。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激活学生已经掌握的口算、笔算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己试一试”,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算理,达到自主掌握计算方法和解决简单问题的目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曹琛老师在《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一课中,情境创设具有多效性,曹老师注重体验,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曹老师以情境创设为主线,以明确算理为突破口,以算法优化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多样的评价,让计算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形散但神聚,让我们觉得以往枯燥无味的计算教学焕发出了活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孙向辉老师执教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口算)》的课堂亲和力较强,教态自然大方,板书恰当、合理、规范,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记忆框架结构,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通过学生们的自由探索和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但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理念,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p><p class="ql-block"><br></p> 课后研讨篇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诊断活动结束后,数学组分组议课、评课,教研的氛围浓厚,大家畅所欲言,老师们积极提出各自的看法和见解,真诚交流,求同存异,碰撞出灵感和火花,形成共振式的教研热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对青年教师而言,课堂诊断活动是一次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机会,在教学展示中不断学习感悟、磨砺成长,在研讨活动中合作探究、反思提升。对教师来说,是一次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我们期待青年教师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不断精彩蜕变,遇见未来更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编辑人:韩怡</p><p class="ql-block">审核人:王晓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