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谁知新画境,此时正当好秋光 — 天柱山采风记

风清云淡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拉尼娜现象,高温也不会持续如此之久。节气已过中秋,气温还如盛夏。我的身体在山道盘旋,灵魂在崇山峻岭间飞翔。季节没有辜负这片山林,漫山遍野已呈微黄,色彩炫丽斑斓,山风吹过,落叶如彩蝶,翩翩飞舞。</p><p class="ql-block">今年是壬寅年,是我记忆里最干旱的一年。整个夏季没下过几场雨,山里河谷溪涧近乎绝流,也难怪鄱阳湖都见了底。车子穿行在山区,田野金黄灿灿,稻浪翻腾,一派丰收景象。父辈们在那激情燃烧的年代,战天斗地,一座座山塘水库的修建,如今在这大灾之年,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山路弯弯松茂竹苞。一路上诗友们谈词论赋,有说有笑,窗外秋景,欢快地追着我们车子奔跑。这次县诗词学会组织的天柱山釆风,因为防疫要求,人数控制在二十人以下,我有幸名列其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县城出发,大约行驶一个小时,过了港东,车子就到了伦潭地段。伦潭最值得骄傲的,当然是担负着县城饮用水源重任的伦潭水库。伦潭水库是一座具有防洪、灌溉、发电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p><p class="ql-block">我们停车站在险峻山坡,俯瞰山下,水库犹如一条绿色玉带,仿佛是从天上迤逦而来。库水波光粼粼,高山出平湖,伦潭水库如同一面玉镜,散落在崇山峻岭之中,湖面倒映着蓝天白云,唯美之极。山谷松涛阵阵,松节油挥发的清香扑鼻而来。大坝泄洪口犹如九天瀑布倒挂,涛声震耳,如千军万马奔腾而下。</p><p class="ql-block">美景怎能错过,诗友们寻找最佳角度,一番狂拍。如果不是领头车辆来电催促,真就乐不思蜀了。我们的车子继续上路,缓缓行驶到水库另一边山谷,司机指点山谷下方那些荒废老屋,这就是当年伦潭车木厂旧址。</p><p class="ql-block">说起伦潭车木厂,就不能忘记那些背井离乡的车木工人。他们为了国家建设,告别亲人,远离繁华都市,把大好年华蜗居在大山里,苦累的付出只是为了青春理想。那年代的人们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来大山里受苦不是漂泊,是他们崇高的生活方式。伦潭车木厂生产的工具和木头玩具,畅销海外,为国家创造大量外汇收入。可是谁又会料到,九二年一场特大山洪,冲毁了车木厂,也冲毁了伦潭的繁华,从此,伦潭车木厂成为一代人难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有细数爬过了几道弯,三部车辆终于在叠石汇合,这里是天柱山乡一个畲族村。坐落在村里山涯边的巨石,从低到高,一个个往上叠,层次分明。畲民口口相传,据说是当年八仙过海,铁拐李疲乏休息时搬来垒在一起。畲族祖先迁徙在此,以此峰取名“叠石村”。畲民视叠石为仙石,每逢节日三牲祭拜,保佑村寨风调雨顺。寨子依山傍水,畲民过着朴素简单的生活。</p><p class="ql-block">叠石村以山林毛竹为主,近年又种植了百香果,养起了蜂蜜,是畲民脱贫致富主要来源。这里山林面积有七万多亩,原伦潭车木厂所用大部分木材,就来自这里。叠石溪水从山谷绝壑飞流而下,淙淙潺潺蜿蜒十余里,汇入杨村河,归于伦潭水库。</p><p class="ql-block">革命战争年代,叠石是红色苏区,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在中共闽北分区领导下,铅山革命运动蓬勃发展。1930年6月13日,夏年祺、余水发带领石垅、篁村一带群众手持大刀、长茅、雷火枪向地主土豪开刀,筹款筹粮。暴动队伍所到之处,国民党的散兵游勇闻风而逃。队伍在叠石牛栏基筹了土豪何狗倪的款后,打败了篁碧国民党铅山保安团三支队,捣毁了杨村乡公所。</p><p class="ql-block">采风团沿溪而下,正值枯水期,溪床裸露的鹅卵石奇形怪状。尚余小股溪水清澈晶莹,潺潺流动。岸边老树虬枝成荫,古老的石拱桥如垂虹卧波,连接起两岸烟火。近年来,天柱山乡政府花巨资打造叠石,进村的水泥公路,是沿着河边怪石嶙峋山地开凿出来,工程量相当大。有了这条高等级水泥公路,村民与外界联系愈加便捷。公路对岸开劈了游步栈道,沿栈道漫步前行,溪谷风光尽揽,美丽的叠石溪多了一份诗情画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面青峰相对立,中心碧涧合流开。朔杨村河而上,从篁碧与独竖尖流下来的两股水系在此交汇,这里就是天柱山美丽的港口村。港口河水清澈见底,小鱼在鹅卵石间自由自在游动,时儿鼓起好奇的圆眼盯着我们,时而聚集,时而散开。两岸青峰壁立千仞,植被丰茂,河水在山谷间蜿蜒而下,最终归于伦潭水库。采风团被眼前美丽的自然风光折服,为干净整洁村容村貌赞叹。有诗友双手合掌捧起水来喝个痛快,大家为铅山境内有如此优质水源而欣慰。</p><p class="ql-block">结束上午活动,在天柱山乡政府所在地高泉汇集。这是山区里一颗耀眼明珠,河道护坡修缮一新,道路平整宽阔。建成了开放式蓝球场及羽毛球馆,新时代广场,口袋公园及生态停车场。改善提升了消防站、文化站。在沿河路实施硬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人行便桥和健康游步道,完善了村民活动中心。幢幢新房整洁规划有序,白墙黛瓦,为青山绿水间添加了新亮点。商店货品琳琅满目,民宿搞的红红火火。乡政府紧紧围绕“生态水源涵养地、绿色发展先行地和康养旅游居目的地”发展目标,切实担负起保护饮用水源地的政治责任,全力建设“绿富美新”天柱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午采风点主要在天柱山西线浆源村,这里有连史纸造纸作坊遗址。连史纸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在浆源村委会,村支书为我们介绍浆源古往今来。村支书年轻英俊,在广州打过工见过世面,谈吐优雅,村史村貌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介绍会后,村支书带我们参观古时制作连史纸现存遗址—篁锅。</p><p class="ql-block">篁锅遗址如今只是一堆高高的土丘,四周杂草丛生,但整体脉络依稀可见。篁锅是用木材作为材料制成的锅,它是我国古代手工造纸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主要用途是蒸煮竹子,样子像蒸米饭用的蒸笼。</p><p class="ql-block">造纸大致可分为七十二道工序,十五个环节。据说,以前每年到了5月砍竹子时,人们就边喊号子边围着篁锅填料,一般的篁锅能装两三万斤竹子,最大的篁锅据说能装下10万斤竹子。蒸煮的时间一次要一周,还要反复地发酵,清洗,然后才能捣碎和抄成纸,再贴在墙上阴干。如今现代造纸工艺已机械化,大型电气蒸锅代替了古老篁锅,也许这就是浆源古法造纸没落的重要原因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浆源是入闽驿道最后节点。在村后最高山梁,铅山境内古老的八大关卡之一“马铃关”便设在此处。马铃关过去是通往福建光泽的要道,关卡城墙始建于宋代。关内平坦宽阔,可驰马练兵,山下可闻马铃声,故得名马铃关。</p><p class="ql-block">从马铃关到浆源,平整光滑鹅卵石铺就的古道还在,只是蔓草棘刺,枯枝败叶,满目荒凉。徘徊在古道间,思绪穿越时空,恍然间看到行走过客夹着油纸伞,肩背褡裢匆匆赶路,来来往往挑夫迈腿舞腰而来,他们肩上挑着沉重的山货,时而用汗巾擦着额头滴落的汗水。那沉重的担子里是一家人的生活,他们丝毫不敢懈怠,终于,他们来到浆源地界,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在古老的毛店歇歇脚,舒畅地抽上一筒黄烟,喝一碗店主泡制的红茶,顿时疲惫尽释,浑身又有了用不完的力气,他们的汗珠串连起这条古道的繁华。</p><p class="ql-block">五⼗多年前,一群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响应号召来到浆源,他们战天斗地,开荒垦殖,发誓要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山区落后面貌,他们把青春芳华洒向这片山林,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激情。</p><p class="ql-block">浆源半山腰,那一排排空弃石头房屋,就是那段历史见证。如今人去楼空,只有知青亲手种植的水杉高入云端,仿佛在召唤远行的人们常回来看看。村书记告诉我们,这里将打造成康养中心,开发古驿道旅游。知青洒过汗水的山坡种植了中草药,这些新产业,将来都是浆源重要经济来源。</p><p class="ql-block">浆源村有一片开阔地,那里有一排废弃厂房。村支书介绍,某公司投巨资,原想在此复原连史纸手工技艺,采风团有一位文友老师,当时全程参与了厂房建设,他为我们讲述了那段历史。但是现代工业流水线生产的高效率,手工作坊就显得相形见拙,效率低下,最终被时代淘汰,湮灭在市场经济大潮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浆源对山相望,大山之巅藏着世外桃源高家山村,山村位于佛寨、浆源、紫源三村中间。高家山生态好,崇山峻岭,峰峦叠翠,站在村子山崖边,美丽的伦潭水库尽收眼底。这里有五百年树龄的银杏、三百多年的红豆杉,古树虬劲高耸,像母亲般光彩照人,安祥地守护着村庄。阳光穿透树枝泄落到地面,光影斑斓交错,呼吸着古树吐纳出来甜甜的空气,整个人仿佛置身于仙境。</p><p class="ql-block">山好水好人更聪慧,这里深山出贵子,考取了一个清华生,还有考去美国加州、有清华毕业后又考上哈佛的青年才俊。这是高家山人祖上积了阴德,或是山灵神树护佑,养育出了这么优秀的孩子。我相信,这片山林会因有了这此才俊,而变得更加美丽。</p><p class="ql-block">远望山下,满眼苍翠,天空辽阔湛蓝,好一副诗画山水,令人留连忘返。红尘中我只是一个过客,愿做人间逍遥郎,伴着秋风明月,游遍这里山山水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杨谷仔,网名风清云淡,上饶铅山人,县诗词学会会员。喜好文学,闲时涂鸦,聊以慰藉心灵。追求诗和远方,从未停歇,时光荏苒,初心不变。</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