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记忆

米九土拨Shu(拒私聊)

更楼,现为宁波江北区庄桥街道联群村下辖三个自然村中的一个。听闻在拆迁了,为新建地铁让路。<br>因为朱某某的关系去过几次此村,留下过些许实物映像和他的介绍,却因朱某某不可磨灭的怀念而对此村有了念想。<br><br>人也奇怪,它在的时候并不在意它,它消失了却很想去一探究竟,再多一些了解或也是对朱某某的纪念。然而实体已经不在,仅有回忆或在网上寻觅。<br><br>村名怎么来的?哦,由来缘于村中建有一座“更楼”,村以楼得名。史料记载:光绪《慈溪县志•坊表》记更楼坊:宋咸淳丙寅年(1266)为迪功郎监渠先生朱柏谦建,道光年间重建。《慈溪县志•旧迹》“登春楼”载:“登春楼,县东二十里,亦曰更楼。宋时置更楼于此,黄文洁撰朱县尉墓志所谓,更楼朱家是也。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五都一图亦称更楼。<br>可见建楼的历史很悠久。朱柏谦于后在此定居家族繁衍形成村落,朱柏谦或就是迁于在此的始祖了。村中主姓为朱,族谱还在不在不得而知。<br>如此,村名和村中大姓来源也便清楚了。这样说也显粗糙,如有更多佐证自然更好。<br>“更楼”原始是一座高三四层的特殊楼房,用作瞭望报警等。为何在一个小小的村落建一座瞭望楼?瞭望楼建造前这里有否村落我还存疑。理由是杭州湾南面必定有大片滩涂,历史上多次塌陷海水侵入,海岸线多次变迁曾经由南往北建过八道海塘。<br><br> 更楼所在这一带近东经121.6北纬30度正处于北宋古海塘带附近。近岸滩涂历史上多次塌陷海塘屡建屡毁所以北宋政府派一个监管水利海塘的“监渠官”建一座瞭望楼也在情理中了。 村中发现的石铭牌<br><br>村中确实留有一块“古豋春楼”石条,是何时之物,为何曾经有过“豋春楼”一名也不得而知。细想更楼一名是它的功能突现,很平淡。以后地理环境改变它的瞭望报警的用途不再,也许哪个文人赋予它一个雅号?<br><br> 这里有海塘还另有一证:<br>向北沿穿村大河去不远,路边曾有一座康塘庵。但凡含有“塘”字的建筑、路名等往往有与堤坝海塘有涉,这一区域应该有海塘。这也证明了那座在其附近的“更楼”的建造是为观察海况。村民反映那楼底层无门无窗自然是为防止海水灌入,可见那时或时有大海潮抵达瞭望楼,上楼必用外墙的梯子。<br> <p class="ql-block">村中也有一座尼姑庵,称更楼庵,据传南宋期间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从慈城逃难到尼姑庵,正好更楼打五更。后为纪念落难奔命,康王拨款指派地方政府重修庵堂,并在庵旁建造大桥和凉亭取名更楼桥、更楼凉亭。从庄桥一路(塘李线)沿大河有不少桥唯有此桥是拱桥很高且很漂亮。可惜在修筑机耕路时拆了,择址上游约十米建了水泥桥,后又加宽。</p> <p class="ql-block">原“更楼桥”是一座拱形洞桥,始建于宋代,明代万历年间重建,清代光绪年间又重修。据清代县志记载:更楼桥,离县城(那时更楼村归慈溪县)二十里,是明清时期慈溪县东乡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更楼桥改为水泥桥后,老桥墩的基础还在(位于照片中左侧“河埠头”边上)。“河埠头”后面应该就是“更楼凉亭”和“更楼庵”。“更楼凉亭”三开间,跨路而建,顺路沿搭配石条 方便路人歇脚。</p><p class="ql-block">有一年在西郊看到一座有点像更楼桥,便照了一张相以慰缺憾。</p> <p class="ql-block">拆了南宋康王拨款(权当是真的)建造的拱桥后再建公路桥,其实新桥并没有建在老桥的位置,如在现今就会保留老桥了,毕竟它还是这条河上所有的桥中最漂亮的(其余均是平板桥)</p> <p class="ql-block">桥洞堎边被牵绳割出道道深痕,更楼桥也如此,也深刻于幼小的脑海。</p><p class="ql-block">这座高高的桥,祖父常在其上观察日寇有无来犯,以便及时将儿童和年轻妇女藏身隔墙,因之桥那怕只留下一个桥基、片石对朱某某更有另一层的意义,几番坐在留下的河埠头久久地看着尚在水中隐隐约约的桥基。</p> <p class="ql-block">每次去就是在这座桥旁凉亭下看到老人们闲聊晒太阳。</p><p class="ql-block">那更楼庵在五十年代初,朱某某看着被大火烧了。那是一个夜晚,隔着那条大河支流,大火红了整个夜空。后又修复。大概五八年时小尼姑还俗和哑巴结了婚。尼姑庵改成村民食堂,曾有一段免费吃饭的快乐时光。</p><p class="ql-block">康王的传说在宁波很多,如“金镶白玉嵌”“红嘴绿鹦哥”“宁波新娘特许戴凤冠”“满街挂灯笼”。是否到过更楼?或许在逃去舟山路过?但他听到的五更声大概率不会是县志中所记载的那座更楼,因为县志所载更楼建于1266年,</p><p class="ql-block">但这个长寿南宋开国皇帝在1187年11月9日以后就已经不在人世了。但这些故事却是旅游开发的好资源,可惜经几次改造桥、庵、楼均已乌有。朱某某一直为此事惋惜,他是一个热心公益之人。</p> <p class="ql-block">在桥西堍的另一侧有一条东西向的支流,隔着这条小河与更楼庵相对一座大建筑便是朱氏家族祠堂。</p><p class="ql-block">红瓦顶村委会办公楼这一带原是祠堂所在地,办公楼前面那块空地及左侧黑色平房所处位置原来是祠堂前大明堂。大明堂内树有一个篮球架,但仅有一个,不成对。进祠堂办有一所初级小学,两个年级在左边厢房同一个教室上课。老师布置完一个年级的作业后再为另一个年级上课。</p><p class="ql-block">经教室,穿过栽满月季的天井到了正厅大堂。</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在更楼庵的西南面有另一座大建筑“庆高堂(音?)”为家族议事之处。询问了村民有说火烧了有说拆了。说得都对,没有全烧光,剩下的又拆了。拆下的材料去盖了办公楼。</p><p class="ql-block">在火烧后的地方后来造了平房球场和花园,用作村民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此花园由区府出资,朱某某带人建设。</p><p class="ql-block">过更楼桥那边东岸便是习惯称的河东。河东发展于更楼桥建成后,有几幢大屋。</p> <p class="ql-block">当然这些都不会再有,一切都已逝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突然迷糊,记下这些是在忆人还是在记事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打住!</p> <p class="ql-block">凡是标有八十亩出品者均来自网络。感谢八十亩在2019于更楼留下了实景图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