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的变迁(之八)

迟守卫(池清)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天津路(海泊路)-胶州路段</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1938-1941年天津路(海泊路)-胶州路段商业企业分布表</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20世纪60年代天津路(海泊路)-胶州路段主要商铺分布图</p><p class="ql-block">过天津路就是岛城著名的春和楼饭店——</p> <p class="ql-block">春和楼创建于1897年,是一座与青岛建置同龄也是山东省历史最悠久的鲁菜菜馆,曾接待过无数名人政要和文人墨客。</p> <p class="ql-block">春和楼的早期影像</p><p class="ql-block">清朝光绪十七年即1891年,一位胡姓掌柜和其妻周氏,在青岛口{现人民会堂周边}开设了一家小饭馆,这应该是春和楼饭店的雏形。1897年,周氏又在现在的天津路3号开设了“春和饭庄”。后该店几易其主,几经发展。20世纪30年代初实行合伙经营制,由十名股东参股经营,曾更名为“春和楼利记”。</p> <p class="ql-block">1933年,当时经营饭店的经理、主厨等12人共同出资,将其扩建成上下两层楼,被誉为“岛城第一楼”。1956年公私合营后,店名正式定为“春和楼”。</p> <p class="ql-block">“春和楼”由康有为题字</p><p class="ql-block">关于康有为题字,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有一次,康有为在家里聚会,请春和楼师傅过去做菜,他拿出一条上好的加吉鱼说,不能蒸、不能炸、不能烧、不能熘、不能煮,这可给春和楼师傅出了道难题。最后师傅想到了——烫!先用开水往鱼身上烫,连烫四遍后鱼就熟了,然后再把葱姜等配料切成丝状,倒入锅里面翻炒,做成汤汁状,直接浇到鱼身上。只听刺啦一声,一股香味扑面而来,康有为很是满意,于是为春和楼题写了牌匾。</p> <p class="ql-block">20世纪20年代的春和楼(图左)及周边影像</p> <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的春和楼</p> <p class="ql-block">天津路上的春和楼饭庄</p> <p class="ql-block">春和楼北边的中山路156号是孚德鞋业门市部旧址。“孚德”始创于1933年,寓意“深孚众望,以德报人”,最初在安徽路31号开设名为“孚德号·秀记”的鞋店。1956年公私合营后,国营青岛孚德靴鞋厂由此成立,同年11月孚德迁入中山路新厂房。2000年,孚德由国有企业改制为国有控股的青岛孚德鞋业有限公司。应该说,孚德不仅仅是一个品牌,它凝结着青岛的地域文化。</p> <p class="ql-block">门脸发生变化的孚德鞋店</p> <p class="ql-block">万香斋,青岛人基本都知道,是久负盛名的老字号,岛城肉类行业唯一一家“中华老字号”企业,隶属于青岛市肉类食品集团,始建于清朝末年,1932年创建于烟台,1948年在青岛市黄岛路开设分号,前店后厂。青岛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万香斋”这个传统品牌,如鱼得水,枯木逢春,1956年又在四方路增设生产场所。1978年迁址观城路。1980年恢复老字号。1997年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p> <p class="ql-block">位于中山路164号的“万香斋”门市部旧址,紧挨着劈柴院。</p><p class="ql-block">有文字记载,位于中山路160号曾经是英记酒楼,被称为是青岛历史最为悠久的粤菜馆,档次最高,但在1952年“三五反”运动不久,该店就倒闭了。下面这张摄于20世纪20年代的老照片标注图右第5个门是英记酒楼位置,第4个门洞是劈柴院——</p> <p class="ql-block">改造后的劈柴院中山路入口的人流,门头上的“1902”注解了劈柴院曾经走过的百年沧桑。</p><p class="ql-block">劈柴院,因德占青岛后为了城市的建设而在其北面建了烧砖瓦的窑场即“大窑沟”,当时为方便往大窑沟砖窑厂送劈柴,人们就在临近窑厂的这个位置开辟了劈柴市,由此慢慢形成了“劈柴院”。随着胶济铁路的开通,煤炭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主要燃料,这个劈柴市渐渐消失了。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劈柴院逐渐成为青岛商业、餐饮和娱乐场所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青岛人最乐意流连忘返的场所,可以说,劈柴院是青岛最早的商业街区,也是青岛民俗文化的代名词。而它最为兴旺的时期,是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此后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九十年代。2007年后,劈柴院经过改造,按照原有业态修复,形成集传统风味小吃、曲艺文化娱乐、古韵风情购物、老街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民俗风情特色街。翻修改造后的劈柴院,成为很多人游青岛路线中的必到之处。这个保留了传统模样的老街,让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称此地“可以接老街里的地气和福气”。</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记忆中所熟悉的那个劈柴院中山路门洞</p> <p class="ql-block">著名相声演员马三立1932年在劈柴院的说相声处</p> <p class="ql-block">改造后的劈柴院新貌</p> <p class="ql-block">外国水兵逛劈柴院(摄于2009年4月22日)</p> <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劈柴院豆腐脑店</p><p class="ql-block">劈柴院的豆腐脑,用青岛人的话说可谓“一绝”。20世纪60年代我母亲因病住在河南路的市南区医院,我母亲就喜欢喝劈柴院的豆腐脑,我每天一早拿着小锅到劈柴院排队买豆腐脑,我隐约记得跟上图那个店的模样差不多,买一碗豆腐脑1毛钱,加一块肉3毛钱,一共4毛钱,我每天买一碗带肉的豆腐脑,外加一个油酥火烧,尽管来回比较远,可看到母亲吃得很香,我心里很高兴。</p><p class="ql-block">劈柴院的北侧是亨得利中山路170号眼镜店,当年这个店也卖手表——</p> <p class="ql-block">日本产的“ORIENT”双狮双日历全自动手表</p><p class="ql-block">1978年10月我准备结婚时,我母亲跟我说跟我哥哥一样,也给我买一块上海牌手表,并说把手表票都托人给搞到了,就是手头的钱还不够,过几个月就可以攒齐120块钱。我当即否定说不要,我要买一块日本双狮牌手表,因我看我同事夏锦惠带了一块这样的手表,这种海蓝色的表盘和这款样子很好看,而且还是双日历全自动的,既可以看日期又不用每天上弦。我问过了,这款手表是186元。我跟我母亲说,我现在可以不戴手表,等攒够了钱买上日本表再戴。我还说了,我打1973年从兵团返城参加工作后,所有的工资全部都交给你当妈的了,我就是喜欢这么一块手表,这个要求也没有什么过分的吧。我母亲见我说得有理,便在那几个月想办法从生活费里多“抠”出了几十块钱,在我结婚前到享得利的这个店买了这块手表,满足了我的心愿。现在这块手表我已经不用了,我把它放在家里的古董架上,每当我看到这块手表,就想起了我母亲对我的疼爱,心中升腾着丝丝的暖意。</p> <p class="ql-block">享得利几经变化的门脸</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的天津路口-劈柴院中山路入口段西侧街景(摄于2009年)</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海泊路口东北角妇女儿童用品商店第二门市部旧影</p> <p class="ql-block">位于中山路海泊路东北角的祥云寿绸布店旧影</p><p class="ql-block">青岛妇女儿童用品商店第二门市部,门牌中山路141号。</p><p class="ql-block">系解放后将中山路海泊路路口的两家名牌、高档的绸布店“祥云寿”和“久新公司”打通,合为一家商店。1987年曾经做过改造,在青岛是一家经营妇女儿童用品的名店。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传统零售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同时随着市级机关东迁、其他几大商圈的崛起,妇女儿童商店也像中山路商圈的很多商户一样,经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p> <p class="ql-block">2006年10月,因为资金压力,公司运营状况困难,与法国“ETAM”艾格品牌合作,这里成为了艾格经营男女装的旗舰店。有着50多年历史,曾是市民购买童装及婴幼儿用品主要去处之一的青岛妇女儿童用品商店,就这样悄然退出了儿童用品市场。</p> <p class="ql-block">原妇儿商店的北边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制帽企业“盛锡福”,1911年在天津创建,1946年在青岛此处成立分号经营至今。店名牌匾出自吴佩孚之手笔。“盛锡福”三个字的含义是:“盛”字是希望买卖茂盛,“锡”字是取帽店创始人刘锡三名字中间的一个字,“福”字是因为刘锡三乳名叫“来福”,是祝福吉祥之意。在耐克、阿迪、飘马、等洋牌子运动帽满天下的今天,盛锡福的各式四季帽,顾客仍是喜爱。</p> <p class="ql-block">摄于2007年</p> <p class="ql-block">位于中山路高密路交口东南角的海滨食品店,中华老字号,始创于1925年,当时取店名“万源永”,寓以“万源辏集,年永财广”之意,并请当时寓居青岛的清代大书法家,康有为的老师吴郁生题写了门头匾额。这是中国人在中山路开的第一家食品店。青岛解放初,万源永更名为三阳食品商店。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名为海滨食品商店,“文革”期间曾改叫“跃进食品店”。1990年改造扩建遂成今日之规模,并以此创立了青岛海滨食品有限公司。1999年率先推出以“知识服务”为核心内容的“海滨小金”服务品牌,“买海参、到海滨、找小金”叫响岛城,深受各界消费者喜爱,成为青岛市政府首批推出的“六大服务品牌”之一。</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高密路口旧影</p> <p class="ql-block">摄于20世纪80年代</p> <p class="ql-block">摄于20世纪90年代</p> <p class="ql-block">国货公司,现在叫“丽达奥特莱斯国货店”,位于中山路胶州路交口东南拐角。其前身是1930年初因反帝爱国、提倡国货运动而在河南路86号开办的国货陈列馆青岛国货商场(见下图),后在此创建青岛国货股份有限公司,它的店名有着浓重的时代特征。1934年,上海五和织造厂、华生电扇厂等13个厂家在中山路101号开设“上海国货公司青岛联合营业所”,1936年青岛国货股份有限公司与其合作组建“青岛中国国货股份有限公司”,由此打破了青岛民族商业长期沿袭的封建式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1937年店址迁中山路149号(即现址)。1938年初,营业大楼被日本海军占作司令部,继由日商白石洋行开设银丁百货商店。抗日战争胜利后,收回公司房产,1947年4月4日复业。青岛解放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1951年8月实行公私合营。“文化大革命”期间,先后更名为中山路百货商店、东方红百货商店,1979年恢复青岛国货公司店名。</p> <p class="ql-block">位于河南路与天津路西北口的国货商场(摄于1930年)</p> <p class="ql-block">摄于1947年</p> <p class="ql-block">国货公司大楼旧影</p> <p class="ql-block">国货公司改称“东方红百货商店”时的发票</p> <p class="ql-block">国货公司旧影(摄于1985年)</p> <p class="ql-block">国货公司旧影(摄于1986年)</p> <p class="ql-block">国货公司成立60周年纪念章(24K镀金)</p> <p class="ql-block">国货公司新商厦(拼图,1993年改造落成)</p> <p class="ql-block">国货公司新商厦开业入场券</p> <p class="ql-block">国货公司新商厦改造落成纪念章(24K镀金)</p><p class="ql-block">改造后的国货公司,集购物、餐饮、娱乐、商住、办公于一体,它曾在青岛的商业史上创下了多个辉煌的第一,同时成立的国货大酒店位于商厦的顶楼,含客房、餐饮和娱乐,酒店KTV包房的设施和服务当年在岛城也属一流。我妻子刘辉因在内蒙建设兵团有过在军人服务社工作的经历,返城后又在青岛市粮食系统一下属单位干过招待所所长,1994年她被调到国货大酒店任职,几年后又改任国货公司办公室主任兼干部处处长直至退休。她经历过国货公司快速发展的辉煌,她也感受了国货公司在改革开放中的阵痛。</p> <p class="ql-block">国货大酒店贵宾卡</p> <p class="ql-block">对比图:左图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右图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p> <p class="ql-block">因决策者盲目投资,于20世纪90年代在国货公司对面新华书店旧址上建起了一座30多层的大厦,该大厦自建起后虽然营业了一段时间,可运营情况不景气,随后就长期闲置,成为影响国货公司深化发展的一个沉重包袱。</p> <p class="ql-block">随着中山路的萧条和新商圈的兴起,国货公司原有的商业业态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国货公司在竞争中寻求新的出路,向丽达奥特莱斯店转型,重新确立自己的商业地位。</p> <p class="ql-block">摄于202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4年6月22日整理</p><p class="ql-block">2014年7月20日完稿</p><p class="ql-block">2022年5-9月修改于</p><p class="ql-block">青岛,天福绿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照片除部分标有红色水印、拼图以及早年商业企业分布图由池清拍摄和制作外,其余均选自网络,不一一具名,敬请原谅,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