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今昔

胡平

----记忆深处的原吉林工业大学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本美篇的大部分文字和历史照片摘自于网络上网名为“南粤清风”〈农机系校友、国家高级建筑师袁幸先生)和微信号为”微映青春“的工大校友撰写的文章,适当补充了本美篇作者的个人感受,并增补了大量的航拍照片,以此形成”母校今昔“的历史对比。老校友洋洋洒洒的长篇记述,字里行间体现了对母校的深深的眷恋,在此谨向老校友致以深深的敬意。</span></p> <p class="ql-block">  如果你要问我世上最难忘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母校!如果你要问我世上最伟⼤的是什么?我会⾃豪地说:母校!如果你要问我世上最令⼈怀念的是什么?我还是会说:母校!</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是原吉林工业大学“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我在母校学习工作了整整三十年,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是在南岭校区(原吉林工业大学在长春市的地理位置,也是如今吉林大学的东部校区)的大家庭中度过的。是我的母校给予了我学习的广阔天地,是母校给予了我各种各样的荣誉,是母校让我拥有了亲爱的⽼师和⼀份份真挚、纯洁的同志情谊!母校学子做人、做事的执着、踏实、团结、敬业的作风早已深入骨髓。如今,我已经离开母校十七年了,母校的校区风貌、老同志的举止言谈记忆深刻,始终难以忘怀。 很想念在母校那艰苦⽽愉快的工作岁⽉,很怀念在母校那七年的本科和研究生学习的美好时光。饮⽔思源,我深切感激母校的栽培,感恩母校⽼师的尊尊教诲!在人生跨过花甲之年后,每当回忆起母校四十多年前的校容校貌,仍然历历在目;而作为一名业余的摄影爱好者,如今操纵着无人机飞翔在校园上空,尽情地摄录沧桑巨变的新校园的时刻,看过数遍的老校友对母校历史建筑的沿革探源文章,记忆深处的母校那太多的变化就会立刻浮现在眼前。</span></p> 1954年,当时的机械部、教育部和农机部决定在长春建立汽车拖拉机学院.并任命时任第一汽车制造厂厂长的饶斌为筹备委员会主任,筹备建校工作。1955年,经教育部及一机部商定,由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工学院、山东工学院部分有关专业调整合并,建成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饶斌被任命为第一任院长。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1958年改为吉林工业大学。1960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中国汽车农机工业人才的摇篮”。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 当年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成立的批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 1958年改名吉林工业大学时的请柬</h3> <font color="#167efb">原吉林工业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授予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的高校之一。1997 年5 月,通过立项审核,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27所院校之一。1998 年9 月,隶属于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在以吉林工业大学命名的46年间,为国家的汽车工业、农业机械、机械工程及机电自动化等领域培养和造就了大批高层次人才,长江后浪推前浪,有目共睹,有据可查,功不可没,其建校历史源远流长。学校园区占地面积为965亩,校园东西最长距离为1225米,南北最长距离为800米。校园中央大道西侧原校门旧址处,即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东围墙,距离人民大街255米。学校园区海拔高度为215.5米至223米,地形标高差为10米。校园区地势比较平坦,形成南高北低,由东南向西北顺次递降,地面坡度为9.5﹪。</font><br>  <font color="#ff8a00">2000年6 月,吉林工业大学与原吉林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吉林大学。现在的校址叫吉林大学南岭校区(即:吉林大学工学学科、工学部、东区)</font> <p class="ql-block">  图3 如今南岭校区的地标性建筑,记载着三段变迁的历史(2022)</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  吉林工业大学的校园建设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的1930、1940年代的日伪时期,长春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统治达14年之久,日寇于1936年成立伪满洲国,并选定中长铁路的中点长春,历史上叫“宽城子”的铁路附属地的地方扩城建设为国都,更名为“新京”,并进行了伪满洲国新京的详细规划,从“新京市街地图”(图4)上寻找吉林工业大学的校园范围,以及东北光复以后1945年由前苏联绘制的“长春(新京)全图”英文地图上分析,原吉林工业大学校园,上世纪30、40年代时分为南北两个片区,以老校部楼(红楼)至西大门(吉林工业大学正校门)的校园东西向主路中央大道为分界线,北区是日伪时期规划的院校区,当时建成的有中央警察学校(一校区);合同学校—司法部法学校(二校区);司法部法学校、中央师道训练所(三校区);伪满新京财务职员养成所,即伪满新京财务职员训练班(四校区);合同学校(五校区);大同学院(老校部红楼);新京工业大学附属工科学校(原吉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平房校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图4 伪满新京市街地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从图5中可以看出,当年的新京工业大学和新京医科大学都分别规划在一个完整的地块中,特别是原吉林工大附小校舍的前身是新京工业大学附属工科学校,一共有四排平房,最南面临中央大道是一座二层高的主楼。而跨过亚泰大街在道路东侧,还规划有新京工业大学的寄宿舍,多达六栋建筑。可见当年新京工业大学所占比重之大,人数最多,除了新京工业大学的寄宿舍以外以上其他内容在后来的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建校时一并归入其校园。 在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原址规划建设有新京医科大学;体育学院原址规划建设有新京工业大学,目前只保留了临人民大街的主楼,以及东侧的四百米运动场,其余附属建筑均拆除;这一片文教区都是只建设了一部分,未完成全部规划内容。以上内容比较杂乱,变化频仍,并不属于同一所学校,还出现一些“合同学校”的名字,说明伪满时期对此片区的规划为大中专院校功能,根据未来发展需要再确定学校的内容和名称。所以几个学校的布局很分散,空旷而缺乏有机联系。估计这片“大学城”还未来得及继续发展就因日本侵略者的战败而终止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5 伪满新京南岭院校科研片区地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57年校务会议决定将校园划分为五个教学与宿舍园区,分别冠名一至五校区,五大校区奠定了学校几十年的校园区域的划分直到80年代,对照图5,五个校区分别对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校区(伪满中央警察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校区(第一合同学校,即伪满司法部法治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校区(第二合同学校,即伪满司法部法治校、中央师道训练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校区(第三合同学校,即伪满新京财务职员养成所,即伪满新京财务职员训练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校区(第四合同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老校部红楼(伪满大同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官 舍(伪满新京科研院校区、伪满新京日军驻长部队家属住宅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工大附小 (新京工业大学工科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南区在伪满新京地图上标注为“官舍”,规划为家属住宅区,据分析除了当时部分“大学城”区的各院校家属居住在此以外,还住有和校园南面磐石路一路之隔的伪满洲国新京日军驻长部队的随军家属,从地图上查找分析,军营内没有布置家属住宅用房。而这个新京日军驻长部队旧址一直以来都是军事用地。在9.18事变以前是张作霖东北军的军营叫南大营,东北沦陷后日本人接管后也把它做为驻长春部队的兵营。解放以后这个旧址划拨给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长春第九航校。从当年这一片叫“官舍”的住宅区留下的住宅的档次和形式可见当时日本军队官位的等级分明,按官阶的高低排列成以下顺序如图6所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原校部西侧的七栋现代风格的二层独立式别墅为最高级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2、原空军长春第九航校领导家属住宅(10栋双拼式单层住宅)为第二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3、二层双拼独立单元式住宅(共11栋一梯四户)为第三级。(图7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4、靠近住宅区南侧校园东西主路的数栋联排式平房住宅为第四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 这些日式住宅都是现代风格,说明上世纪30年代日本国已经引进西方现代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手法。厚墙体,双层木窗,无阳台,以适应东北漫长的冬季严寒。外墙饰面颜色以土黄、米黄涂料、清水红砖为主。特色是屋顶都有烟囱伸出,当年新京没有集中采暖,所以设置分散式家庭小锅炉自行烧水采暖。</span></p> <p class="ql-block">  图6 1945年吉林工业大学旧址南区和日本驻军南大营旧址区地图</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7 二层双拼单元式住宅图</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下面这两张图是校友在1985年的校园航拍的鸟瞰图,可以看到当时主要建筑的位置分布。</span></p> <p class="ql-block">  图8 吉林工大校园鸟瞰图(1985,东南向)</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9 吉林工业大学校园鸟瞰图(南北向)</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如今的校园早已经面貌换新颜,但中央大道分南北的整体格局和多个老校区校舍及位置都没有变,只是对建筑进行了翻新和加固。</span></p> <p class="ql-block">  图10 如今的南岭校园鸟瞰图(2022,南北向)</p> <p class="ql-block">  图11 朝阳映衬下的南岭主校区(原四校区和三校区)风光(2022,西东向)</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2 南岭校区东部</h3> <font color="#39b54a">老校部(红楼)是吉林工业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图13),多少年来它都作为学校的名片印制在书签、明信片、校刊、宣传资料的封面上,其形象在老一代工大人的心中永不磨灭。这座红楼的建筑史鲜为人知,其实它的设计人是大名鼎鼎的石井达朗,虽然当年他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总务厅需用处营缮科的一位年轻设计师,但在伪满洲国首都“八大部”排名第一的伪满国务院大楼(现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建筑竞标中脱颖而出,中标并付诸实施,在这以后石井达朗又设计了伪满洲国交通部大楼(现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伪满洲国大同学院主楼(后来的吉林工业大学校部红楼),他在当年设计的上述三座建筑都各有特色,称得上伪满新京历史建筑中的精品,前两座因为属于著名的伪满洲国政府办公楼群的“八大部”,很早就被列入“长春市历史文化保护建筑”名录,而第三座伪满洲国大同学院孤悬吉林工大校园,未被列入上述名录,实属疏忽和遗漏,以至于在1999年被草率拆除,留下了长春建筑史上的遗憾,让人痛心疾首。然而长春市城市规划馆却特意收藏了这个伪满洲国大同学院的建筑模型。从这个模型的正面鸟瞰观察,当年设计者在建筑空间和平面的关系上布局巧妙,在建筑造型和比例上精雕细琢,80年以后的今天仍然不失建筑精品的风采。</font> <p class="ql-block">  图13 长春市城市规划馆馆藏伪满新京大同学院(吉林工大校部红楼)模型</p> <font color="#ff8a00">这座当年的新京大同学院的主楼,如图14所示,也是一座综合功能的建筑,以办公用房为主,内部中间设有500座的小礼堂,在吉林工业大学前30多年的岁月里一直作为工大教职员工、干部举行重要会议、庆典、上演精彩文娱节目的高级会堂。会堂的后面还设有一个大型公共浴室,是工大教职员工家属的公共洗浴场所,跟浴室并排还设有食堂。平面设计主体为日字型,东侧延伸出一些单层辅助用房, 围合成两个封闭的庭院,回廊贯穿室内空间,均朝向内部庭院,步移景迁,夏季望庭院绿叶婆娑,冬季观雾松树挂,诗情画意。这样的平面布局和室内空间不曾多见。在主入口大门厅的 一侧,布置了一座竖塔,跟两层的主体建筑形成垂直和水平的构图对比,更加挺拔突出。屋面造型独特,为十字交叉屋脊歇山屋顶,四个立面造型相同:在四个小窗的上方设有两层退台式的三角形小坡顶,造型别致而有创意,至今未见到有与之相同的造型,建筑美学价值很高。原作的塔楼屋顶坡度比较陡峭,所以看上去更加高耸。重修后屋顶坡度变得平缓。</font>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4 伪满大同学院主楼图</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  任何城市,任何独立的部门都有自身的地标性建筑,它可以起到统领和凝聚的作用,并且为人们提供记忆和标志。老校部(红楼)是校园最有特色的历史建筑,是老工大人心目中当之无愧的地标性建筑,也是校园历史沧桑的见证物,更是校园文化之魂的代表。它作为校园东西次轴线的底景,体量适当,内容恰当,跟南北主轴线上几栋近现代建筑形成有对比有传承的序列,并不冲突。可惜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和评估,也没有人把它列入历史保护建筑名录挂牌保护,以致于盲目将它草率拆去。看看国外的大学名校无不以自身历史悠久,拥有众多古老的历史建筑为自豪,哪怕是一二层的小建筑甚至门卫室和校门,只要它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都精心呵护,保持原样。再看看国内大学校园的改造建设范例: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等高等学府在进行校园改建扩建时,谨慎论证,尊重校园历史沿革和原有规划机理,细致处理新旧建筑的矛盾,延续了建筑文脉的传承,改建和修缮绝不轻易大拆大改每一座历史建筑,避免破坏性的建设。历史建筑、有文化的建筑跟人一样有感情,虽然红楼是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所留下的建筑,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也随之为使用它的新主人忠实的服务,建筑早已超越政治,当你站在它的面前,它会向你诉说它经历的沧桑和故事。人们曾经住过或光顾的老建筑,当你凝视它的时候,它会跟你一道追忆和怀念那逝去的美好时光。让你亲历的岁月好似一曲难忘的歌,永远鸣奏在心间。</span></p> <p class="ql-block">  图15 原吉林工业大学的校部楼-地标性建筑</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6 1990年代的校部红楼</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可惜的是,代表性建筑之吉林工业大学洋气的老校部,上图中的日式风格地标性建筑的红楼已经不复存在了,由今天南岭校区在红楼原位置拔地而起的逸夫教学楼取而代之,无数老工大校友为之惋惜。</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如今的逸夫楼在朝阳映照下格外醒目(见图17和18)。</span></p> <p class="ql-block">  图17 原“红楼”位置拔地而起的逸夫教学楼正面</p> <p class="ql-block">  图18 原“红楼”位置拔地而起的逸夫楼背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  2015年9月吉林工业大学举行建校60周年纪念庆典,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老校友返回阔别多年的母校,莘莘学子,情深意切,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千万里来寻梦绕魂牵的校部红楼,却不见了踪影,旧址被一座逸夫楼所替代,在大楼的正门前台阶下摆着一座精心制作的老校部红楼模型,校友们围着这个模型,从各个角度观瞻拍照,有的人抚摸着模型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这就是地标性建筑的魅力(图19)。</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9 校部红楼模型</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无独有偶,2019年8月,“吉林工大附小校友及工大子弟大团圆联欢会”在工大礼堂举行,盛况空前,气氛热烈。大会组委会为每一位报名参加的校友特意定制了一枚熠熠生辉的纪念章,纪念章的图案选定的也是老校部红楼,为什么这座建筑如此深入老工大人的心间,为什么大家不约而同地把它当做老工大的精神象征,答案是它的标志性的形象已经永远铭刻在老工大人的心中,今生挥之不去(图20)。</span></p> <p class="ql-block">  图20 工大附小校友暨工大子弟团圆纪念章(2019)</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另一座值得一书的伪满时期的历史建筑就是位于吉林工业大学校园东北角的一校区(图21),多年来它作为工大机械系(含工经专业)为主的教学、办公、学生宿舍综合体,内部有一个高大空间场所,作为室内体育馆,很适合东北漫长而严寒的冬季体育健身。这座外观清水红砖的两层坡顶建筑平面布局呈打横的日字型,在建筑中部正入口处设计了一个外凸的平屋顶梯形门楼,外立面用水泥砂浆罩面,跟建筑主体做工考究的红砖勾缝外立面在材料和颜色上形成对比,主入口的上方建筑主体上设计了一个高大的三角形山墙,这些处理都是为了突显主入口的地位。整座建筑的外墙在二层窗户上方做成半圆形,并且在窗户之间设计了一个突出的壁柱,这些细部设计增加了建筑的阴影,丰富了立面的体积感和灵动感,如图22。</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1 一校区内院景观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2 1930-40年代的一校区</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翻开它的建筑史,原来它是1938年建成的伪满洲国中央警察学校,是内有宿舍、办公、食堂、室内小体育馆和庭院的综合功能的教育建筑,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政权的更迭,这栋建筑里迎来送往了多少莘莘学子,演绎了多少人生故事,见证了多少历史沧桑。而它为之服务最长的单位就是原吉林工业大学,不知什么时候它被斩断一半,西半部被拆去,如图23。</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3 被拆去西半部的一校区</h3> <font color="#b06fbb">虽然它命运多舛,但是还是比校部红楼要幸运。长春市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在2016年7月把“长春市历史建筑”的牌匾挂在了它那饱经历史沧桑的门廊上,并且在2017年11月特制了一座“伪满洲国新京中央警察学校旧址”的石碑立在这座先于死地而后生的历史建筑前面,这座传奇式的建筑成为长春南岭地区仅存的少量伪满时期建造的历史建筑,我们期待着它的抢救性修缮和重生。如图24所示。</font> <p class="ql-block">  图24 市政府将一校区列入“长春市历史建筑”的保护名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如今的一校区标志性建筑的东半部已经内外重新翻修,成为材料学院的实验室。当年的室内体育馆已经被间壁隔断成许多的小实验室房间。</span></p> <p class="ql-block"> 图25 一校区东半部如今的外观(2022) </p> <p class="ql-block">  图26 一校区东半部的鸟瞰图(2022,东北西南向)</p> <p class="ql-block">  图27 一校区东半部的背面鸟瞰图(2022,南北向)</p> <p class="ql-block">  图28 一校区全貌鸟瞰图(2022,西东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二校区建设初期是合同学校,1935年曾做过伪满洲国司法部法学校。1936年又迁到后来的三校区。建筑坐南朝北,二层砖混结构,主楼位于中间有凹入式五柱四间的门廊,西北侧穿插一个凸出主立面的半圆型垂直体块,跟水平铺开的主楼形成对比,半圆型垂直体块向南延伸出一个通廊,串联了四栋平房,形成若干院落,典型的三十年代的日本近代建筑的建筑布局和造型,如图〈29)。1955年-1982年,二校区作为机械二系(含工经专业)的教学、办公、学生宿舍多年,后面的平房部分用作实验室、教研室等功能。二校区在改革开放以后校园建设中最早拆除,改建为学生第二食堂和第十二学生宿舍。</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9 1930年代二校区建筑</h3> <p class="ql-block">  图30 如今的二校区早已面目全非(2022)</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三校区为二层砖混结构坡屋顶,内部平面布局以授课教室为主(图31)。1938年1月,司法部法学校被撤销,校舍成为新设的“地方司法职员训练所”。同时,新成立的“中央师道训练所”(1944年更名为“中央师道学院”)也迁入此建筑内,二者共用该校舍。1938年12月,根据伪满国务院颁布的大学官制,在以往“司法部法学校”的基础上,于1939年1月成立了“新京法政大学”,改由文教部管辖。</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31 1930年代的三校区</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目前是校园历史建筑年代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平面布局为日字型 (图32-33) ,中部也有一个高达两层的多功能厅做为风雨操场,用作大学生阴雨天和冬季的体育教室。内设室内篮球、羽毛球场;目前楼龄80年以上。</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32 2022年代的三校区</p> <p class="ql-block">  图33 如今的三校区日式建筑已涣然一新,左上部清晰可见二校区和一校区的位置(2022,西南东北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四校区是两幢二层四坡顶,砖混结构,红砖外墙,两座楼相对而立于道路两旁,凹字型的平面各自形成庭院,建于1937年2月。这两幢建筑曾经是伪满新京财务职员养成所,即伪满新京财务职员训练班所在地。这个机构直属伪满经济部,为日伪培养和训练中级税务、海关及专卖等专业人员。伪满经济部大臣韩云阶兼任所长。工大建校后四校区一直作为学生宿舍,内部带有食堂,单面走廊(图34),西面的一座在1960年代曾住过越南留学生,如今已经拆除,建成更大的学生食堂和公寓。只留下东面的一座(图35-36)。</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34 四校区东西两座学生公寓</h3> <p class="ql-block">  图35 当年的四校区东楼鸟瞰图(2022,北南向)</p> <p class="ql-block">  图36 原四校区路西的学生宿舍已经推倒新建成更大规模的学生公寓(2022,北南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37 四校区现状(2022,东西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北区在短暂的东北光复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和吉林师范大学校园一同归入长春大学,以后一直没有任何建设活动。直到1955年吉林工业大学接收以后,一、二校区改为机械系的综合楼:办公教研室、学生宿舍、食堂、风雨操场;三校区改为教研室和实验室,四、五校区则改为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部分作为制图教室。吉林工大附小使用新京工业大学的工科学校留存的校舍,1955年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建校初期选择此处作为子弟小学,故拆除了南面临街的二层主楼和后面的庭院及一排平房,保留了北面的三排平房做校舍,退让出一个宽阔的大操场,保留至今。平面呈E型,左侧一条南北通廊,连接了三栋平房建筑,直到1983年迁到新校舍,在此培养了二十多届毕业生,原校舍腾给幼儿园使用,该建筑1999年拆除建成第十三学生公寓。现在原小学校舍南面的一排老杏树还安在,每到春季杏花依旧笑春风,似乎在陪伴着历届老附小的校友们一起变老。</span></p> <p class="ql-block">  图38 如今的中央大道,也称为“杏花大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校部楼(红楼)北侧的吉林工业大学礼堂是建校初期大约1955-1956年左右建成使用。观众厅是经典的钟形平面,设有池座和楼座,约1500座,属于大型影剧院。它是解放后至文化大革命以前长春市建造的最大规模的影剧院建筑。内部空间高大,舞台宽阔,可放映宽银幕电影,也可举行大型话剧、杂技、舞蹈等表演活动,所以大礼堂经常被长春市其他单位借用举行大型庆典和表演,利用率很高,声名远扬。当年在母校读书期间,经常在这里看经典的老电影,音响效果极佳。毕业留校后,也经常代表学校教师和数理学部在这里引吭高歌,印象极为深刻。大礼堂的交通流线组织是正进侧出,就是从正面大台阶或两侧坡道拾级而上进入大门厅,终场散会从观众厅两侧太平门疏散。大礼堂正立面是五根简化了的古典科林斯柱廊,承托着高高的女儿墙,遮挡住三角形的坡屋顶,矗立在高高的大台阶上,东西两侧有弧形坡道。外观朴实无华而不减巍峨庄重。是50年代长春市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影剧院建筑当中优秀的一例(图39)。</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39 1960年代的大礼堂</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大礼堂后来因内部结构问题,曾进行过改造,并进行了抗震加固,把原有的木屋架换成了钢桁架,保护了这座老建筑的长存功不可没,值得提倡。但整座建筑外观被改的面目全非这不可取,如图40,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大礼堂的建筑风格既非现代也非古典,既没有了历史建筑的韵味,也比不上真正的现代建筑。与其这样不如使用新的材料保留它的原貌,是完全可以做到的。</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40 改造后的大礼堂(2022)</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三校区北侧的第一教学楼大约建于上世纪1955-1957年间,是前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建院初期所建第一座教学楼,平面呈工字形,坐北朝南,中轴对称,舒展端庄。东西两端各设两个出入口相对的阶梯教室,外观清水红砖勾缝,灰色机平瓦四坡屋顶,主入口位于中部,庄重不失温馨,典型的上世纪50年代大学教学楼布局和造型,如今它历经将近70年的风雨沧桑,巍然挺立,风采依然,算得上原吉林工业大学校园建筑的元老,向人们诉说着校园的历史变迁,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图41)。</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41 1950年代的第一教学楼</h3> <p class="ql-block">  图42 如今的“一教”外观已经粉刷一新,但结构与50年代的完全一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  第二教学楼大约建于1960年前后,当时规划布置在吉林工业大学校园的最中心位置,也考虑了将来会在它的北面或南面建设图书馆、教学楼,形成南北中轴线。本意是把这座教学楼建成当时规模最大的教学主楼,因此原设计是五层,由于当时正值国家自然灾害恢复时期,国民经济下行,为了节约投资,减去了一层,所以建筑外观比例看上去有些扁平,留下了遗憾。建筑为平屋顶现代风格,局部(檐口和正立面室外大楼梯栏板上部)略加少许传统纹饰。外立面为米黄色饰面砖,造型对称大气,稳重端庄。建成以后它的整个首层一直做为校图书馆和教师阅览室直到80年代初图书馆新楼建成。随着时代发展,它难以再胜任教学主楼的重任,但它在校园的中心位置不可替代(图43)。</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43 “二教”英姿</h3> <p class="ql-block">  图44 如今的“二教”鸟瞰图(2022,南北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位于校园西北角跟东北师大一路之隔的学生公寓楼群建成于上世纪1962-1963年间,至今也有60年了。这里一共有三座四层学生公寓.当年跟家属宿舍新五栋围合成一个大院,在这个院子里发生过多少令人心潮澎拜和平凡的故事。建成以来它们一直被冠名为农机楼、汽车楼和动力楼,为以上三个系的学生分别沿用,后来动力楼改为女生楼(八十年代改名为电子楼,住有电子工程系的学生等),其余两座没有更替。三座学生楼外观和平面布局完全相同,内部设两步楼梯,内廊双面房间布局,只是朝向和出入口有区别。它是1960年代典型的东北地区高等院校宿舍楼的布局和造型,封闭、对称,房间门对门,整齐划一,大公共卫生间。如今已换成红瓦的坡顶建筑,虽已苍老,布局落伍,但也记录了学校发展历史的沧桑,让在此住宿过的代代学子追忆着那些曾经度过的青葱岁月,难以忘怀(图45)。</span></p> <p class="ql-block">  图45 如今的西北角三栋楼/大学生公寓俯瞰图,分别称为农机楼、汽车楼和女生楼(2022, 东西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  比邻三座学生公寓楼东侧的新五栋建成于1957年,是建校初期设计建造用于安排讲师以上教师、科级以上干部的家属住宅区,这个家属住宅区由五座三层的住宅楼组成,楼房的外墙是清水红砖勾缝,浅绿色双层木窗,灰色机平瓦四坡屋顶。五栋楼围合成一个近似封闭的大四合院,中间是树林和草坪,这种规划布局属于周边式布局,住宅沿院落周边布置,形成封闭的或半封闭的院落,便于绿地集中、邻里交往、节约用地、防风防寒。缺点是出现部分东西朝向住宅,不利于日照和通风,一般较适用于北方寒冷和多风沙地区。这种手法是从前苏联引进的,长春一汽老宿舍区规划也属于这种类型。如今新五栋家属住宅区已经全部拆除,绝尘而去,旧址在并校以后整块土地被拍卖出让给开发商,校园这块土地从此被分割出去。由于太靠近学生宿舍区,功能相互干扰,虽然这种几十年前的规划已经落伍,但是它毕竟在吉林工业大学校园的建设历史上曾经闪光(图46)。</span></p> <p class="ql-block">  图46 2006年拆除前的新五栋(上为新四栋;下为新三栋)</p> <p class="ql-block">  图47 新五栋原址拔地而起的商品住宅高楼(2022,东南西北向)</p> <p class="ql-block">  此外还有五八楼, 顾名思义是1958年建设的单身宿舍和刚成家的教职员工宿舍,中间走道,公共卫生间;鸳鸯楼,为新婚职工所建的新婚过渡房,我本人当年留校后,刚结婚没有住房,曾经和学校的同龄新婚夫妇暂住在这座鸳鸯楼内。可见当年建设的人性化。以上两座老建筑保存至今(图48)和图(49)。</p> <p class="ql-block">  图48 当年人性化的鸳鸯楼,一直保留下来</p> <p class="ql-block">  图49 1958年建设的单身宿舍和刚成家的教职工宿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图书馆大楼做为改革开放后校园建设的第一栋新建筑而载入史册。历史记载:在文革以前原吉林工业大学的领导已经向当时所属的农机部申请立项,选址在第二教学楼的北面或者南面两个位置,并倾向于在二教楼的北侧,因为这个位置更靠近学生宿舍和教学区。但当时国家刚从60年的三年自然灾害中走出困境,资金紧张,项目暂缓。随着文革的爆发,该工程一搁置就是二十来个春秋。改革开放春风化雨,教育先行,工大图书馆在部属院校中最早被获准上马,筹备组分析了现状,确认在第二教学楼北侧选址设计,建筑面积:11358平方米,主楼6层位于南侧,书库5层位于北侧,完全从功能合理和气候条件出发,采用传统图书馆前主楼,后书库的中轴对称平面布局,阅览室、自习室、办公室位于南侧,辅助用房和藏书库位于北侧。大阅览室中间不设内走廊,南北通透,通风采光良好。建筑造型朴实无华,庄重大气,跟第二教学楼一起奠定了校园南北中轴线。项目1980年动工,1984年完工交付使用,为当时东北地区高等院校图书馆规模之最,至今已40多年(图50-51)。</span></p> <p class="ql-block">  图50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座新建筑-图书馆(2022,南北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51 图书馆及周边建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  在这以后于南北中轴线上的第二教学楼南面、东西中轴线的中央大道南侧,建设了基础科学实验楼(图52)和图书馆北面的留学生楼(图53)、一教学楼南侧和三校区东侧的链条所(图54)、老农业机械学院北侧的测试中心(图55)。</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52 中央大道南侧的基础科学实验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53 图书馆东北侧的留学生大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54 链条所</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55 测试中心</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随着国家和机械工业部的财力物力的投入,招生的扩大,吉林工大在1985—2000年的15年间,校园建设规模达到高潮,先后新建了体育馆(图56)、逸夫教育大楼(图57)、能源与动力大楼(图58)、公共计算机教学与研究中心(图59)、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图60)、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图61)、交通学院(图62)和管理学院(图63)。新建改造10栋学生宿舍和配套食堂,全面拆建原家属住宅区:南区(官舍)、土炕平房住宅区、南岭小街工大新村住宅区。这个时期的建设量是校园作为教育用地前几十年建设量的数十倍。</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56 体育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57 逸夫教育大楼</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58 校园东南侧的能源与动力大楼</p> <p class="ql-block">  图59 公共计算机教学与研究中心(母校合校前,作者一直担任该中心的主任,非常怀念当年中心一班人的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p> <p class="ql-block">  图60 在计算中心东侧兴建的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p> <p class="ql-block">  图61 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当年的电教馆,如今的仿生楼</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62 交通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63 管理学院</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  特别是家属住宅独立成区,跟教学区互不干扰。并将校医院、幼儿园、小学等功能靠近家属住宅区,商业服务兼顾学生宿舍区的布局十分合理。如今,除了在校区东南角远离教学区的校医院之外,幼儿园和小学的校舍都已拆除,不见踪影了。</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64 校医院</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母校在2000年与长春市的其他几所大学一起合并到吉林大学后,在三校区的东侧兴建了一座东西朝向的机械材料馆(图65),在一校区南侧兴建了工程训练中心大楼(图66),在一教学楼西侧、原外办楼位置又拆除兴建了汽车工程学院楼(图67),这几座楼的风格与老校园建筑的建设风格差别很大。</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65 合校后兴建的机械材料馆</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 66 校园东北侧的工程训练中心大楼</p> <p class="ql-block">  图67 原外办楼位置重新盖的汽车工程学院大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合校前的体育场一直沿用至今,场地做了塑胶跑道,运动场的西侧,开辟出一块地面,成为学生集体训练的综合篮球场(图68)。</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68 校区体育场和篮球场</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原吉林工业大学校园存在一些历史建筑,它们的保护和更新跟校园建设是一对矛盾。由于那个年代当地政府和有关领导的相关意识还未提高到现在的水平,以及建设资金的局限,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现象。当然大部分老旧建筑中的平房、小型二层建筑,浪费土地空间,年久衰败,保留价值不高完全应当拆旧建新。但有些价值较高,甚至是老校园标志性的建筑则应该保留和更新,比如老校部红楼、一校区原机械一系,二校区原机械二系主楼(不包括后面平房)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从原吉林工业大学校园的1985-1990年总平面规划图上分析(参见图69和图70、71),校图书馆、第二教学楼、基础科学实验楼三座主要建筑从北到南依次排列在校园南北中轴线上,形成校园重要建筑的南北主轴。</span></p> <p class="ql-block">  图69 1990年代吉林工业大学校园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  图70 原吉林工业大学校园鸟瞰图(1985,南北向)</p> <p class="ql-block">  图71 原吉林工业大学校园南北中轴线建筑(2022,南北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如今,从空中整体鸟瞰校园,从航拍图(图72-74)上看,逸夫楼东侧的建筑物及位置的布局设计似乎有些盲目。网上的校友有过这样的评论,引起本人的共鸣。校友是这样阐述的:</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如果仍保留红楼作为校部的功能和校园标志性建筑,在它的后面(向东移)盖一座高层的逸夫楼,做为东西轴线的底景,则这个轴线纵深可以延伸,校园更有气派,笔者的观点是应该把那座逸夫教育大楼移到最东端现在的能源与动力大楼那个位置,做为校园东西轴线的底景,从老校部红楼南北两侧向东延伸两条路通达逸夫楼前,两条路围合出一个长方形的绿化景观带,在这条景观带的南北两侧布置体育馆、能源与动力大楼、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管理学院交通馆、公共计算机与研究中心等。而保留东西主路进入主校门的对景:标志性历史建筑——校部红楼作为校园视觉中心,因为现代轴与历史轴在此交汇融合,校园空间景观会更加有层次,更有韵味,更引人入胜。虽然以上建议为时已晚,但应该以史为鉴,以示后人。现状的以上几栋建筑布局散乱拥塞,空间无序,基本上没有景观绿地。这就是事先没有合理的规划,随意建设,见缝插针所造成的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  图72 校园整体鸟瞰图(2022,南北向)</p> <p class="ql-block">  图73 校园整体鸟瞰图(2022,西东向)</p> <p class="ql-block">  图74 如今替代红楼的逸夫楼及东侧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还有一个重要的校园地标性建筑是校门。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吉林工业大学的前身是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那个时候的校门显得很简陋(图75)。</span></p> <p class="ql-block">  图75 吉林工业大学前身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校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  1958年校名变更后,校门重新水泥加固,更换了校牌。1983年秋天,国庆节期间原吉林工业大学的校门(临斯大林大街的大门)照片中的同学穿着自己最好的衣服,拉着手风琴引吭高歌,作“朝气蓬勃、青春浪漫”状前行,</span><font color="#b06fbb">吉林工业大学校门显得大气和庄重。</font><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在这张照片里,我们好似看见这些走过独木桥的佼佼者们自信朴实向上的风貌</span><font color="#b06fbb">(图76)。</font></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76 朝气蓬勃的吉林工业大学校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88年,学校再次决定重新设计校门,并面向全国招标,由学校基建处主持招标,展出投标设计,全校投票,最终报告学校党委常委会批准,中标者居然是长春冶金建筑专科学校的教师。校门设计是一个“大”字,设计简明通透,与众不同。由于校门是一个学校的门面,是大事!吉林工大建设新校门,更是不简单的大事。因为新校门要从老校门向外移出250米,要露出头来,让校门立在人民大街(原斯大林大街)边上,与长春光机所的大门平齐。但是,从吉林工业大学老校门到人民大街边上的这250米,只是单行道,必须建成双车道,才能与校园内中央大道的双车道接轨!那么,首要的任务是要向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买路谈判!经过一个曲折的过程和工大人的不懈努力,终于达成协议。才有了扩宽的路,才有了扩宽的工大校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北国春城的南湖之滨,那时候正是华灯初上,“大”字型形正门的"吉林工业大学"六字俨然映入眼前。</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76 原吉林工业大学校门</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而今,这座大门上的字变更为”吉林大学 南岭校区“。这座大门,承载的不仅是从始建于1954年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的历史、不仅是1958年更名后的吉林工业大学的历史,还承载着2000年合并后吉林大学的历史。作为学校标志性大门,总体架构不变,只是随着学校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校名。</span></p> <p class="ql-block">  图77 校名换字后的“大”字形大门 (2022,西东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最后,原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和原吉林工业大学的校徽、校章、明信片、毕业证和纪念章等也很有必要梳理一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78 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校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79 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出入证</p> <p class="ql-block">  图80 原吉林工业大学校徽(红色为教工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81 原吉林工业大学的毕业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82 原吉林工业大学的新年贺岁卡片</p> <p class="ql-block">  图83 八十年代学生摄影协会为了创收而做的一组纪念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84 1961年毕业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  图85 上世纪80年代在原吉林工业大学读研究生时的饭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一个原吉林工业大学之子如此回忆道:那时的站牌名字就叫“工大东门”。这个名字开始的时候让人有些费解,可是久了就会懂得,虽然合校之后,原来的吉林工业大学已经不复存在,可是在南岭校区人的心中——甚至是在长春人的心里,工大依然是一个坐标,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坐标,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温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  以上是原吉林工业大学校园建设的发展史,以及一部60年以上的历史和现实建筑的探源和比照。回顾和对照之余,深深地为校园建设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而感叹。“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们将经历过的风雨岁月都一一记载下来,留给后人,作为历史的见证,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教育的载体,这才是一个文明、开放、包容、源远流长的民族应有的品质和胸怀。</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有⼀种铭记在⼼的记忆,是怀念!衷⼼地祝福母校的明天更美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