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宁化县方田乡村头村张氏宗祠族谱</p><p class="ql-block">世系:允伸公一嵩公一郴公一念四郎一思远一三郎(迁招贤沿口车田上)一大智一官郎一评四郎一达志一七郎一二郎一崇德一五郎一聪郎一贵郎一德郎(徙龙上下里地名禾口禾溪上)一伯郎一成郎一一郎、天富、天禄,</p><p class="ql-block">一郎一六郎一观郎(由禾口溪背徙方田村头)一仲贤,</p> <p class="ql-block">方田村头1996年九修族谱,依旧记载明万历廿年《旧谱序》</p> <p class="ql-block">方田村头1996年九修族谱</p><p class="ql-block">依旧记载-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旧谱序»白话译文</p><p class="ql-block"> 张族祥 译</p><p class="ql-block"> 人生于宇宙之间,先有祖宗然后有父母,就像水必有源头,树木必有根本一样,所以人怎么可以不知道自已姓氏源流出自哪里呢?出自黄帝的臣子,叫挥的人,是轩辕第五子,开始制造弓箭、网罗,因此赐姓张。从此以后,张良辅佐汉高祖建立汉朝,封为留候,五个儿子承荫袭爵,皇帝封张良的后裔居兖州的清河县。所以张姓大族都以清河为郡望。张是大姓,历朝历代都出高官显宦,繁荣昌盛,然而张也有大宗小宗的区别,支分派衍,分别居住在各郡各县的张姓很多,不可能全部一一考证。我的祖宗从允伸公开始,允伸公家族世居幽州范阳,唐宣宗时为幽州节度使,累升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帝下诏赐张允伸玉带宝器。允伸公的夫人郭氏,生五子,长子恃、次子怙、三子珥、四子高、五子嵩,黄巢起义天下大乱,峰烟四起,为避乱迁徙江西虔州(今赣州)。嵩公生三子,长郴公、次邠公。三郤公,再迁到梅川(今江西宁都)白鹭江鱼澜廓居住,其后裔迁徙居住成为常态。到了郴公一代,郴公生四子,徙居宁都大州塘的是长子念一郎、徙居宁都上乡牛岗坝的是次子念二郎、以寒谷畲为家的是老三叫念四郎、徙居田背官中坑的叫十万郎,……念四公生六子,长子思遐公仍然居住寒谷、次子思坚公居竹园里、三子思远公迁招贤里沿口車田上、四子思达迁小长坊、五子思通移居长坊东坑、六子思逵分居南平寨。虽然分散各乡,但总体属于允伸公的后裔。……传至思远公枝繁叶茂已经五代了,再传到德郎公迁龙上下里,地名叫禾口禾溪上,生子伯郎,伯郎公生三子,长子成郎、次子信郎、三子宣郎。我祖成郎公生三子,长子一郎,生子六郎,宋臣是他的字,宋臣生子观郎,观郎迁龙上下里,地名村头,先居住在陈大屋场,后又迁到本乡实竹坝,成为村头张姓开基之祖。次子天富,三子天禄,绵友龄公,仍然居住在禾口禾溪上。我们这次修谱,以允伸公为始祖,以德郎公为再迁一世祖。······这次宗许、廷圣,茂柏等人按老谱记载重修族谱,都有明确的证据,由观郎公上溯到允伸公,没有妄加附会,本末源流,非常明朗,既追溯到观郎公的祖宗,又记述了观郎公的后裔繁衍情况。这样,凡属我宗族,通过此谱可以明了骨肉之恩情,通过此谱可以知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之义,通过此谱可以明昭穆秩序,通过此谱就不会混乱 ,就可以知道是不是我宗族的人,亲疏可以辨别。修谱以后,我宗族将鸿运昌炽,人文蔚起,銮坡再振,翰苑重光。这就是重修宗谱所期盼的愿景啊!</p><p class="ql-block"> 时:明万历二十年仲秋月</p><p class="ql-block"> 十一世孙宗许</p><p class="ql-block"> 十二世孙廷圣 谨识</p><p class="ql-block"> 十三世孙茂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