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年9月15日</p> <p class="ql-block"> 泉州别名:鲤城。</p><p class="ql-block">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宋元时期,泉州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是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p><p class="ql-block"> 城市之间的转换选的是厦门至福州的高铁,到泉州只要48分钟,短途高铁人少清净,考虑行李我们用高德打车,宾馆直接到老火车站进站口。</p><p class="ql-block"> 入住如家睿柏云酒店(泉州钟楼西街店),交通非常便捷,高铁出站坐3路公交,下车走4分钟就到了。离钟楼、中山路、西街非常近,门口公交可去往各路景点。</p> <p class="ql-block">钟楼,东亚文化之都 泉州的中心地标,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位于泉州中山路与东、西街交叉口的钟楼,钟楼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设计,本体以西洋风格建造又融合闽南风格,是福建省首屈一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华灯初上的西街路口,钟楼亮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每天穿行在骑楼老街。</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与西街交叉口</p> <p class="ql-block">泉州西街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它还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p><p class="ql-block">一千多年来,这条古街区犹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链,将泉州唐宋以来众多绚丽多彩的文物胜迹和古街古民居以及附于其间的名贤逸事、民间传说一一贯穿起来。除了开元寺、东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现代洋楼外,还保留着大量风姿独特的古大厝,古色古香的木楼群,简直是一个活的建筑博物馆,既蕴含着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诉说着古城革故鼎新的百年沧桑巨变。闽南特色小吃贯穿一条街。</p> <p class="ql-block">小西埕</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位于泉州西街,需要预约不收门票。它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1982年,开元寺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泉州开元寺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传说泉州巨富黄守恭梦见桑树长出莲花,遂舍桑园建寺,初名“莲花寺”。</p><p class="ql-block">开元寺布局,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准提禅院;西翼有安养院、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东西两侧各有一塔,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两塔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俗称:东西两塔。</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双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经明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双塔塔身浮雕精美。</p> <p class="ql-block">东为“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改七级砖塔,今石塔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间重建,高48.24米。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东塔于1997年入选中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p> <p class="ql-block">西为“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初为七级木塔,称“无量寿塔”。北政和四年(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今石塔为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重建,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p> <p class="ql-block">夕阳下的古塔披上了金色的外衣,身披黄金袈裟,古朴厚重。惊叹信仰的力量。1982年,开元寺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山门天王殿,开元寺的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现存建筑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殿内石柱为梭柱,石柱上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该对联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是开元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1637年)遗物。大殿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建筑面积1338平方米,重檐歇山顶,通高20米。前檐重檐下横匾书“桑莲法界”四字。殿内减柱造,共有86根大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构架,号称“百柱殿”。殿内斗拱共76朵,分布在周圈和前槽,其中明、次、梢间各有补间铺作两朵,尽间仅一朵。斗栱上雕有有“飞天乐伎”二十四尊,集佛教妙音鸟、基督教天使和中国飞天造型于一身,雕刻精美。</p> <p class="ql-block">拜庭两旁古榕参天。宽约50米,长约60米,南抵三门,北连大殿月台。中庭原为土面,相传“凡草不生”。元初满铺花岗石板。古代每逢国家大典,地方官员来此祝嵩朝拜,故又称拜庭。在开元寺内,大殿和三门是最早创建的殿堂,中庭则是最早围合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南方石狮子小巧,更显灵动,萌萌哒。</p> <p class="ql-block">“麒麟壁”矗立于开元寺西塔旁边东北侧,原来放置在城北大城隍庙前,“文革”期间因建学校才移置开元寺内。在“砸烂一切”的年代,此石壁能逃过一劫实属万幸。据史籍记载,麒麟壁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迄今已有270多年历史。壁高5米,宽19米,厚0.6米。仔细观赏,壁分三垛:主体正中粉壁上用交趾陶镶嵌硕大麒麟一只,是古人敬奉的四灵之一。龙首牛尾,麟身兽蹄,作步步回首顾盼状,嘴咬铜钱,铜铃大的眼睛盯着钱币状的太阳,下面配嵌砖雕元宝、如意等吉祥物。左右两垛各嵌砖刻的灵芝、牡丹、鹿、鹤,以及莲花、珊瑚、羽扇、犀角、葫芦、蜂猴(封侯)、松、竹、梅等,工艺精湛,气韵盎然。</p><p class="ql-block">其实,“麒麟壁”上的动物并非麒麟。文史专家考证认为,它是一种叫“犭贪”(音:tan)的动物。民间传说犭贪的胃口极大,不仅吃光山上的花草树木、奇珍异兽,还跑到人间来掠夺金银财宝。有一天,它看到东海上升起一轮红日,以为是一个大宝物,猛冲过去想一口吞下太阳,结果跌进海里淹死了。俗语说,“人心不足蛇吞象”,想不到动物界竟然也有像“犭贪”如此野心勃勃、贪婪至极的家伙。</p> <p class="ql-block">极具闽南庙宇特色的屋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紫云屏,</span>寺前⼀座⾼⼤的照墙,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宽15 ⽶,⾼6 ⽶,“紫云屏”三字分别刻在三块⽅形版⽯,⽯各50 公分见⽅,顺序嵌于开元寺前的照墙上,字为⾪书,笔⼒端庄,神韵绝俗,<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明代书法家陈于王之⼿笔。</span>这是⼀堵没有依靠⽽孤⽴的单墙,其屏表⽰清净佛地与凡尘隔绝的意思。天启四年(1624)重建,400年来历经台风、地震⽽不塌。</p> <p class="ql-block">2022年9月16日</p> <p class="ql-block">这张手绘地图是网上找的,可以看出今天的行程基本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上的建筑,骑楼一座连着一座。泉州中山路是条传统商业街,贯穿城市南北,是古城"三片一线"保护的重要地段,其建筑风格体现了泉州多种文化融合的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中山路本身也是老城区最著名的街道,它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正所谓“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泉州市中山路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它长达二公里多,路两边的连排式骑楼建筑,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是历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也是中国仅有的、保存最完整、最长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是泉州从古代向现代转折过渡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后一句说的是泉州的中山路,清晨的中山路电瓶车是一道风景线,飞驰电掣。</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中山路裙楼里,造型各异的灯笼🏮也是一道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泉州基督教泉南堂会,清同治二年(1863年),英国长老会杜嘉德牧师将福音传入泉州。三年后,泉南堂正式成立,当时正值施琅将军后人转手出让施琅将军后花园“新花山”书房的旧址,教会就把它买了下来,建成泉州第一座教堂。</p> <p class="ql-block">承天寺,无需门票。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中心承天巷对面南俊巷东侧,又名月台寺,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公元957-958年)建寺,历代屡经重修,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泉州三大丛林。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寺内有七座宋代石塔及石经幢。出门甬道左侧,是七座佛塔。塔与塔间植有榕树,进门甬道长99.6米、宽4.6米,高僧云果禅师书写巨匾“闽南甲刹”。</p> <p class="ql-block">大门月台两字。</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中供奉四大天王像。殿前有一座青石砌成的石经幢,幢顶有一小石狮,传说嘴巴能吐青烟,称“狮子吐烟”。石阶上嵌着一块长石条,一枝淡红色的梅花映现石上,传说有暗香浮动,称“梅石生香”。</p> <p class="ql-block">周先生说从来没见过大殿前有一座青石砌成幢顶有一小石狮的,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僧人笑意盈盈走过来,主动为我俩讲了它的故事,这位僧人头顶做过开颅手术,估计经历过生死。</p> <p class="ql-block">泉州寺庙繁多,大大小小,各个雕梁画栋,各教派相互融合。地区停水小朋友停课,孙儿不是要爷爷去公园,而是主动要爷爷带他来拜佛,也许这就是传承吧。泉州人丰富多样的信仰,从泉州的史迹无不见证了千百年来泉州对万神的包容。</p> <p class="ql-block">泉州府文庙。无需购票,是中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包含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建筑形式于一体的孔庙古建筑群。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主体建筑贯穿于南北中轴线上,有大成门、金声门、玉振门、东西庑、大成殿等,皆保留着宋代石质建筑基础、台基等。建筑木构件为清代按原貌复建。<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现存建筑有大成殿、泮池、月台、左右廊庑、大成门、明伦堂等建筑,占地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span>2001年6月25日,泉州府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为文庙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南宋初年。黄色琉璃瓦、龙纹柱身。</p> <p class="ql-block">其中主体建筑大成殿重檐庑殿顶,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以四十八根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构架,外檐斗拱用六铺作单抄双下昂,昂抵下平抟,仍保持宋代的真昂形制。四椽袱对乳袱,前后用四柱,外檐斗拱与雀替全为素面木材,不饰雕镂。正脊两端起翘,这是泉州地区古代建筑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正面六根檐柱浮雕蟠龙。</p> <p class="ql-block">宋代起供奉孔子泥塑造像,明嘉靖九年(1530年)起,改为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木牌位。</p> <p class="ql-block">泉州府文庙拥有重檐庑殿式屋顶通饰彩绘等建筑做法,显示出非同寻常的建筑规格,反映宋元海外贸易带给泉州的文化繁荣和特殊的政治地位。</p> <p class="ql-block">我被惊叹到,竟有如此美丽的内饰。</p> <p class="ql-block">好吃的糖水,终于知道为什么当地四果汤盛行了,热的不行糖水解一切暑热。</p> <p class="ql-block">清净寺,门票3元,泉州唯一收费寺庙,女孩子不可以穿露肩上衣和膝上短裙。初名圣友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涂门街,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年为回历400年。清净寺占地面积2184平方米,整体为石构建筑,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具有伊斯兰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间上大分散、小集中特点。留存主要建筑为门楼、礼拜殿、明善堂等部分。1961年,清净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列为“中国十大名寺”中唯一入选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与扬州仙鹤寺、广州怀圣寺、杭州凤凰寺合称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它的建立是泉州海外交流重要史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门楼的外观具有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形式。</p> <p class="ql-block">大门朝南,入口凹进,高12.3米,基宽6.60米,门宽3.80米,用辉绿岩条石砌筑,分外、中、内三重。除了第三重为砖砌圆顶,第一、二重皆为青石作圆形穹顶拱门,有着和中国古建筑的“藻井”相类似的石构图案,第一尖拱大门穹顶正中衔接外层,倒悬一朵雕刻精致的辉绿岩莲花。以此垂莲为中心,砌嵌成放射状,由上端沿外层各侧延伸,有如蜘蛛网状拱形宝盖。表示伊斯兰教崇尚圣洁清净,门楼正额横嵌阿拉伯文浮雕石刻。</p> <p class="ql-block">上部为青砖块圈筑的圆形大穹顶,涂垩洁白,无任何装饰,象征无限宇宙空间。</p> <p class="ql-block">门楼顶部为平台,前半部是“望月台”,乃伊斯兰教“斋月”前,伊玛目(教长、阿訇)率乡老在斋月前及斋月末站立于台上观望初升新月,决定穆斯林封斋(斋戒)和开斋日期的地方。望月台上,筑砌墙垣环绕。南墙正中,内、外各砌饰一尖拱墙龛。北墙正中,筑开一登台人口,左右壁嵌镶两块汉语阴字“月”、“台”石刻。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望月台亦采用了中国建筑文化结构与文化含意,月台周围东、西、北三面墙体上端砌筑24个“回”字形垛子,状如城堞(原应是24个尖拱小窗),象征中国农历四季气候之分季节。台之四角,耸立四座造型独特,纤巧玲珑的阿拉伯式尖塔,成为融中西文化为一体的特色建筑。</p> <p class="ql-block">与门楼相联的礼拜大殿又称奉天坛,阿拉伯名叫“麦斯吉德”,即叩拜真主的地方。是穆斯林礼拜的地方,占地面积约六百平方米,门楣部分雕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现清净寺内,只剩下了门楼、望月台、南墙和奉天坛等遗址,以及清代重修的明善堂,</p> <p class="ql-block">作为清真寺,清净寺有没有圆顶?据说奉天坛原有巨大圆顶,在泉州1607年地震时坍塌了,现有遗迹中保存的石柱也可佐证这一观点。</p> <p class="ql-block">走入清净寺,在门楼的东侧“祝圣亭”内立有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重修清净寺的碑记,是研究泉州伊斯兰教的重要物证。寺内有明成祖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颁发保护清净寺和伊斯兰教的《敕谕》石刻一方,极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除了遗址外,清净寺还有什么古物?明善堂前这座精雕的宋代“出水莲花”石香炉不容错过。</p> <p class="ql-block">古讲经堂遗址上新建礼拜堂,尖拱式仿伊斯兰文化风格。</p> <p class="ql-block">新礼拜堂位于清净寺东侧,尖拱式仿伊斯兰文化风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8平方米,形制同奉天坛,可容纳500多人。</p> <p class="ql-block">礼仪图解</p> <p class="ql-block">与清净寺相邻的就是关岳庙,无需购票,关岳庙香烟缭绕,好不热闹。泉州关岳庙,道教庙宇,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涂门街,俗称关帝庙。因主祀关圣帝君,附祀岳王,故名。始建于宋代,庙宇占地二亩多。庙内香火终年旺盛,信徒远及东南亚及台湾。现为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殿宇装饰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屋脊剪瓷龙雕,造型各异,其间配有花鸟走兽,体现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主殿为武成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p> <p class="ql-block">“半城烟火半成仙”,在泉州走几步就是一座庙,而其中香火最旺的,当属通淮关岳庙。殿内挤满了虔诚算卦的人,虔诚的拜,认真的掷,掷茭声此起彼伏,签筒中的签捧上捧下。我不解,上前与一位姐姐请教,姐姐耐心的与我讲解,随后她抽的上签还找到我与我分享签中内容。</p><p class="ql-block">卜杯卜签:简单来讲就是抽签,泉州通淮关岳庙的签诗非常特殊,相传是明代在想李廷机所写。 这里抽签可不是随便抽就完了,要配合“掷筊”。 第一步:抽签前,先为关帝爷上香,行三拜九叩礼。再向关帝爷秉明自己的姓名、生辰、住所及所求之事。之后开始掷筊。若为一正一反则可进行第二步。 第二步:抽签:抱起签筒里的签再放下,抽取排列位置较高或掉出来的一只,如果没有掉落或明显高出的就重复此步骤。 第三步:回到关帝爷前,重新掷筊。一正一反则代表此签属于你,若非,则将签放回签筒,重新抽取。 第四步:记住签上的数字,到旁边获取对应的签诗,如需解签可以找工作人员解签。 第五步:如果抽中吉签一定记得去叩谢关帝爷,并带回家。如果签抽的不好,一定要,并可以在关帝庙中布施功德。 ·</p> <p class="ql-block">花巷天主教堂,教堂的建筑风格为哥特式。泉州天主教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元代。1313年,方济各会士若翰·孟高维诺在泉州建立中国第二个主教区:刺桐主教区。刺桐花是泉州的市花,刺桐也是泉州的别名。至清雍正二年,天主教在中国被禁,直到鸦片战争后,再次传入泉州。花巷天主教堂建于1926年,是在旅菲华侨陈光纯的倾力资助下完成的,其粉红色的外墙,格外引入注目。非常遗憾,坐着泉州的市内即停观光小公交(泉州特色小公交,车型有点像景区公交,2元/人,招手即停,可在城区各景点穿街走巷)赶到那却是大门紧闭,没开。</p> <p class="ql-block">看完花巷天主教堂,才11点钟,不要以为我们是走马观花,离住处不远,各庙宇之间又非常近,基本都在左右街上或一条街上。考虑泉州好东西太多,将行程尽量往前赶,下午去洛阳桥。附近找了一家门前快递小哥多的苍蝇馆子,点了闽南特色排骨咸饭、和梅菜饭,夫妻店味道真不错,简餐胜在省时间。公交19路到洛阳桥(桥南)公交站。这是沿途村里供奉的寺庙。</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曾用名“万安桥”,位于洛阳江水道之上,也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p> <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洛阳桥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1988年1月13日,洛阳桥被中国国务院公布为中国“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该桥北起蔡襄路,上跨洛阳江水道,西至桥南路,洛阳桥桥长834米、宽7米,桥墩46座,墩孔净跨8米;桥面石板长11米,宽1米、厚0 .8米,上置6或7条石板,桥的南北两端各正2尊圆雕将军石像;桥旁有石塔5座,桥中央两侧有亭子2座,桥的两侧有500根栏柱,桥的两测建置石塔9座,桥上筑石亭7座。</p> <p class="ql-block">尚存幢幡等形式的石塔。</p> <p class="ql-block">“中亭”周边有所代碑刻12方,中亭傍有崖刻“万安桥”、“万古安澜”和12方碑刻;亭东侧有“万安桥”及“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一为“西甘露”碑亭,在中亭右侧为古时祈雨所在。</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墩端部呈船又形,两侧有扶栏,均有石雕,用于保护行人。</p> <p class="ql-block">桥南接尾的“蔡忠惠公祠”,这是北宋时为纪念蔡襄的功劳而建造的,祠中有两块大石碑,刻着大书法家蔡襄所撰的《万安桥记 》,记述建桥过程。此碑文章精炼,书法之遒丽,刻功之生动,世称“三绝”。洛阳桥头的蔡襄石像,在当地也流传着“蔡状元起造洛阳桥”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早在唐宋时期,泉州就被誉为东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国的商人、学者、传教士纷至沓来,因此给泉州留下了许多极为珍贵的历史宗教遗迹和古典建筑。在泉州就并存着七种宗教,分别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摩尼教等,这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同时泉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些都证明了当时泉州港经济的发达,社会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