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如此,原来如此,也不过如此

与数同行

2022年4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对我们小学数学一线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课标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对数学教育作了整体规划与系统安排,文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并提出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新要求。 学生学数学,学的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那我们教数学,就应该教一种数学的思维方式。但是,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可能当下的数学教学,更多的仍是知识教学。因此,我们常常在学完一单元知识之后,当我们绞尽脑汁为其梳理、提炼与总结时,总是有一种错觉,这分明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学生根本就不知为何如此? 比如,我们四上学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之后,我告诉孩子们,对比观察思考下“亿以内数的读写”与“亿以上数的读写”,你会发现竞如出一辙;“亿以内数的改写”与“亿以上数的改写”也竞近乎一致。原来他们之间有着诸多的联系……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些都是我的认识,学生基本没有主动思索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当我引领他们将一单元表面琐碎、毫无关联的点与点,通过思维导图进行串联和贯通之时,他们亦会发出惊叹的语气!可他们却不知,我最喜欢听到的却是他们的笔尖在画纸上“沙沙”行走的声音;我最喜欢看到的是他们时而侧脑沉思,将思维之溪流淌于笔尖。我在想,如何引导他们突破自己不知如此的禁锢,以达到原来如此的醍醐灌顶之感! 因此,我的课堂教学,从来不只是一节数学课这么简单。我一直在努力,将新知的前卫知识呈现学生眼中;一直努力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藕断丝连的联接镌刻在学生脑中;一直努力将知识学习的历程串联成线,把学生碎片化的学习经验像人体血管一般串通;一直努力将类比、数形结合、假设等数学思想永驻学生心中;一直努力将数学学习的各项优异品质融入课堂,让其时时回荡在学生耳旁……所有艰辛的努力,所有成绩的取得,都不及孩子们一声“原来如此”的惊叹! 我个人十分偏爱东尼·博赞(Tony Buzan)发明的思维导图,我所追求的思维导图不在其线条的优美,颜色的鲜艳,画面的精致,而是其思维的可视化,思维的脉络化,我是想让孩子们学会有思维的学习,学会“数学”地学习。因此,我示范绘制“我与樊老师”思维导图,我示范绘制“大数的认识”思维导图等等。一幅幅、一次次,我不厌其烦,努力将其作为一种工具,教会学生学会梳理、学会提炼、学会发散、学会联接,努力让他们学会“数学”地学习。 A同学一句“我懂了,我明白了,我也会了”,B同学一句“现在一看,也不过如此”,从这些可以感受到,小学数学本就没有那么难,应该是很简单的事情。当然,前提是你一定要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学习,才能更好的学好数学! 一声、两声、三四声“不知如此”,并不见得意外,因为你还没有理解这种思维;偶尔一声或半声“原来如此”,也不见其惊讶,学习经验的迸发本就如此之不可预见;迟到或晚到的那句“也不过如此”,最为让我为之感叹,因为你终于入道,终于在众多纷繁复杂的路径之中,寻到了数学的学习方法。要相信,更要坚信,坚持下去,一切知识间的千丝万缕,将呈现与你的双眸之前,曾经的艰辛与努力,都将是你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br><br> 不知如此,原来如此,也不过如此,期待孩子们与“它”的相识与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