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宁化县济村乡肖家山村张氏宗祠族谱</p><p class="ql-block">世系:允伸公一嵩公一郤公一明岳一思吉一文焕一武球一孝立一节长一顺良一九山一季本一池郎、沅郎、濬郎,</p><p class="ql-block">沅郎一千三、千二、千八,</p><p class="ql-block">千二一裕郎(肖家山祖)一一四郎一十二郎、十七郎、十八郎,</p><p class="ql-block">1995年十修,依旧记载明万历甲申年《张氏族流引》</p> <p class="ql-block">济村肖家山谱载:明万历甲申(1584)年«张氏源流引»白话译文</p><p class="ql-block"> 张族祥 译</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支张姓宗族,唐朝以前无法考证。依据旧谱记载,唐懿宗时,宣郎公讳允伸的人,官授幽州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封燕国公,(妣郭氏夫人)生五子:长子恃,次子怙,三子珥,四子高,五子嵩,都被皇帝荫封为刺史。允伸公于唐咸通十三年(872年)逝世,朝廷敕令驸马崔庆主持允伸公的葬礼,拆毁前梁武帝所建陆舍寺作允伸公的坟墓。当时朝廷内部闹矛盾,当政的官僚和宫内宦官不和睦,宦官韩文约,诬告弹劾崔驸马和张允伸家族弄虚作假,欺骗皇上,于是伪造圣旨,陷害张允伸家族和崔驸马。恃、怙二人去朝廷辨诬申诉,路遇王仙芝起义军,失踪了。珥、高、嵩三兄弟扶老母郭夫人,奔赴江西南昌、赣州避难,当时崔驸马和家属同行。因为虔州(今赣州)太守张郴,是张嵩的长子。没过多久,黄巢起义暴发,于是张嵩询访当地年长绅士,探求避乱的对策,当地长老绅士都说宁都的鱼澜廓可以避难。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八月,张嵩听说黄巢义军攻陷南昌,将要从吉安攻取赣州,恐怕将要祸及自己。于是率领宗亲三佰多人,以及崔驸马和家属都躲避到宁都白鹭江,但不知道鱼澜廓在哪里。询问当地人,他们说前面有个很宽阔的地方可住很多人,那是个内宽外窄,后面有三红石壁,前面有万丈龙潭,左有飞鹅地、右有天马山的地方,大家说的鱼澜廓就是那里,必须造小船登硖才能进入。张嵩感叹的说:这是上天赐给我的天然避难之所,不是人力能开凿的地方。进入鱼澜廓内,左边建造崔驸马的住所,右边为郴郞公家庭居所,在此居住不到二代人时间,人丁昌盛,难以拓展,于是分居于四面八方。郴郎的小弟叫卻郎,卻郎第二子叫明岳,自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丙子十月,从宁都渔澜廓迁徒到宁都陂阳乡竹子坝,到宋绍兴三年(此记载年份与其他祠不一,应为后周年间),朝廷下诏,在宁都陂阳竹子坝新建石城县,当时姓杨的都督将上水、下水山场各三十六号,任由明岳公选择,置换他们在陂阳乡竹子坝的屋基、坟墓和田产作为石城县衙,明岳公族众选择迁到站岭居住。过了六世,沅郎、濬郎又迁居到八都廓背田屋坑居住,沅郎曾孙一四郎公、濬郎之孙八十郎公于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乙巳岁,又迁到汀州府宁化县的龙上下里大江头居住;一四公的来孙六郎公于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又迁到宁化县城文星坊花心街居住,二十二年后,又迁到龙下里肖家山开基创业,推算祖宗的出处:允伸公为源流之始祖,按世系秩序算,一四公为本宗族之祖。从支派来分,则六郎公为迁县城花心街居住之祖。从居住县城开始到宇浩、宇潭,又经历了十二代。以前的老谱对后世裔孙记载比较详细,但没有往前追溯源流,有追溯源流但是没有全面论述。这次甲申年修谱,合并新旧两谱,融汇贯通,恭敬地记述祖宗的源流,使后来的子孙观看此谱时,最起码知道一些源流知识。</p><p class="ql-block">时 明万历甲申岁(1584)仲秋吉日</p><p class="ql-block">十四世孙 世镛 谨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