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校庆的日子到了。这是母校对自己孩子的呼唤,每一次,上中的学生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 </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了,我们是66届高三(3)班。</p> <h3> 让我们与老校长的铜像合个影。</h3> <h3> 在龙门楼前站一站,在这橦楼里,我们共同拥有六年的学习生活。</h3> <h3> 对母校的牵挂是绵长的,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还会长长的持续下去。</h3> <h3> 感谢母校的“知遇之恩”,这是我们铭记在心的,王德明同学保存了自己的两张上中录取通知书,一张初中的,1960年;一张高中的,1963年,这代表了我们的共同经历。</h3> <h3> 更多的同学珍藏的是学生证,难忘每周日晚上进校时出示学生证的情景。</h3> <h3> 去食堂吃饭是要排队前往的,还唱队列歌曲,添饭要用上中的机动粮票。</h3> <h3> </h3> <p class="ql-block"> 学校生活的所有细节,都在我们的记忆里,无论多长时间都不会忘。 </p><p class="ql-block"> 高一下学期结束,班主任唐志刚老师和语文教员曹秉正老师离任,他们恋恋不舍地与全班同学及新班主任钱茂绪老师合影。必须感谢这次合影,才有了我们班全员出镜的唯一的照片:男生22位,女生27位。</p> <h3> 学生总会有毕业合影的,但我们没有,所以我们珍藏这张唯一的合影。被珍藏的还有全班同学名录。</h3>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寒假前班主任董积善老师印发给大家的。这一年寒假,他还在一位同学家里组织了一次俄语学习辅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钱茂绪老师课间在教室里答疑。 </p> <h3> 这是我们的教室,墙上贴着《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宣传画。</h3> <h3> 在教室里的部分同学,课桌里还是塞满了课本,黑板上写着标语,预示学习生涯快结束了。</h3> <h3> 这是,1963年购于上中书店的《俄华词典》,我们在上中学了6年俄语,这本词典的主人—沈镇瑛同学,至今还在学习俄语。</h3> <h3> 每天晚饭后2小时晚自修,看书、做作业。</h3> <h3> 高二寒假进行的军训:战地救护照片。</h3> <h3> </h3> <h3> 在课外,男生特别爱打篮球,这个集体爱好一直保持到分別。</h3> <h3> 同女生强大的田径实力比起来,男生只能甘拜下风。下面为当时上中少体校合影,有篮球、排球、乒乓、田径。本班入选5位同学(王兰岚、施培梅,凌秀宝、朱小波、施新祥),全是田径选手,其中4位是女生。</h3> <h3> 当时女生的4X100米接力,一骑绝尘,绝对冠军。这是当年参加接力的2位队员王兰岚和施培梅同学。</h3> <h3> 上中150周年校庆时,她俩在同一地点合影,以怀念风华正茂的岁月。</h3> <p class="ql-block"> 每届校运会均荣膺全校总分第一,主要依靠众多女将的出色表现,以致于被戏称“娘子班”。 </p><p class="ql-block"> 然后男生亦有不少得分,其中施新祥同学的投掷项目—标枪、手榴弹、铅球,勇冠全校,他在校运动会上的记录保持至今。</p> <h3> 每年的秋天我们都会去附近的农村参加农业劳动。高一去颛桥公社,吃住那儿。高二去龙华公社,每天步行来回。</h3> <h3> 这是劳动结束站在田埂上准备回校时,左一是钱茂绪老师,他大学毕业不久,看上去与学生差不多;男女生间“鸿沟”好宽。</h3> <h3> 摘棉花,说话的是钱老师,腰束一个摘花袋,颇滑稽;男生们聆听。</h3> <h3> 学习之余,男生喜欢骑车旅行,穷游,江浙而已。这是在嘉兴火车站。</h3> <h3> 耍酷,有人还剃了光头。</h3> <h3> 当年结伴出游的不少,同学少年,去哪儿都开心。</h3> <h3> 远足至松江同学家路还真不近,周六看完电影从学校出发,天亮到,小睡后步行返校。</h3> <h3> 有人雨游苏州,非常惬意地在园林中留影。</h3> <h3> 在东植物园的雪松前,在美丽的校园里,是同学少年的愉快时光,</h3> <h3> 在校门口的留影,自豪之情写在脸上。</h3> <h3> 东植物园、第三宿舍前的小亭、校门外的长桥水厂……那一次是恰好有一架相机,并不是为了分别,但谁也没有想到在一起读书的生活在不久以后戛然而止。</h3> <p class="ql-block"> 书是不读了,上中还是宽厚地把我们揽住她的怀里。 </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是住在第一宿舍(女生)和第二宿舍(男生)属于高三(3)班的房间里。</p> <h3> 在食堂用餐。</h3> <h3> 在这样的高三(3)班里又过了二年,直至离校,这是一种怎样的缘分呢?<br> 这是陪伴了我们整个中学学习生涯的时钟,它仿佛总是在提醒我们惜时奋进,然后此刻的时间是白白地流逝了。</h3> <h3> 第二年的高三,眼光多少有些迷茫,但同班的同学在一起,总是温柔的。</h3> <h3> 部分高三(3)班的女生,中间是军训的教官。</h3> <h3> 在高三(3)班第三年了,没有书读,去了工厂短期劳动。女们总要抽空从各个工厂出来聚一聚。</h3> <h3> 男生再一次在校园里拍集体照,当初是读书的学生,现在是下厂劳动的学生,穿着邮递员的制服或者码头工人和工厂的工作服。</h3> <h3> 直到不久以后,大家拿到各种不同的通知书,星散四方,这是五四农场的报到通知书。</h3> <p class="ql-block"> 1982年,母校复校后的第一个校庆,与母校同样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高三(3)班同学结伴回校,禁不住百感交集。</p> <h3> 1987年校庆。</h3> <h3> 1992年校庆,人越来越多了。</h3> <h3> 结伴去探望尚未回沪的同学。</h3> <h3> 1996年50岁生日活动。</h3> <h3> 从黑龙江退休回沪的同学请同学聚会。</h3> <h3> 上中66届六十岁生日联谊会时与老师们合影。</h3> <h3> 2005年校庆。</h3> <h3> 2011年回母校。</h3> <h3> 2015年上中150周年校庆。</h3> <h3> 2016年66届联谊活动。</h3> <h3> 这一次,是50年来聚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人人脸上洋溢着笑容。</h3> <h3> 我们期待着即将到来的离校50周年聚会,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欢聚在母校。<br> (“绵长的牵挂”是为老三届离校五十周年活动而做的。2018年5月,戚增聿班长在班群里发布征集令,收集高三(3)的资料,同学们各尽其力,终于收集到不少珍贵的资料。在班长的布置下,6月将收集到的材料整理加工,7月开始编辑。由陈非构建框架,完成了9页的文稿。我则将文字与照片组合起来,经反复修改,于8月初准时完成。)</h3> <p class="ql-block"> 后记: </p><p class="ql-block"> 2018年10月21日上海中学“老三届”离校50周年纪念活动如期举行。</p> <p class="ql-block"> 纪念大会的主持人是我们高三(3)的陈非、杭育同学。</p> <h3> 我们66届高三(3)班的团体照。</h3> <h3> 66届高三年级合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