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县非遗线腔之美

星野辉美

<h3>芮城县古魏文化遗产底蕴深厚,民间艺术品种丰富,至今仍有背冰、锣鼓、秧歌、舞龙、舞狮、高跷、划旱船等20多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广泛流传,成为黄河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芮城县共有非遗项目145个,其中,线腔和永乐桃木雕刻2个项目分别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背冰、杖头木偶、中医养生、扬高戏等7项被列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芮城卤肉制作技艺、芮城书调、正月十三女娲庙会、侯家酱豆制作技艺、婴幼儿服饰等22项被列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h3> <h3>线腔戏又称“线谱戏”,“线戏”,俗称“线胡胡戏”。是山西省古老的传统戏曲曲种。最早出现于汉、唐,并且有较大发展,繁盛于宋,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追溯线腔的历史渊源,应先从提线木偶戏开始谈起,许多古籍上都把木偶戏称作“傀儡子”,相传最早出现于西汉初期,据考证,线腔的发源地为晋南芮城,曾流行于晋、秦、豫接壤的三角地带。民间很早就有“高祖之围平城也,陈平以木女解之”的传说,唐朝时,木偶戏进一步发展,《明皇实录》中唐玄宗在《吟傀儡》一诗中曾云,“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宋代木偶戏的种类更多,《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傀儡戏有悬丝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药发傀儡和肉傀儡等五种,明朝末年,陕西合阳举人李灌对线腔戏的偶人造型,唱腔特点,伴奏乐器,剧目内容等各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完善,线腔才真正成为一种具有完善戏剧表演体系的地方剧种,清朝雍正乾隆时期,线腔剧团曾多次进宫表演,到了同治年间,北京前门外还可经常见到线腔演出,当时山西芮城,永济,陕西合阳等地的线腔戏楼几乎村村都有,至今仍有留存。</h3> <h3>线腔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在表演艺术方面,线腔,又称"线戏",俗称"线胡胡戏”。其角色形象酷似唐俑和"来报子",有"郭秃"遗痕,因而它历史悠久。合阳线戏偶高80至90厘米,初期偶身扁平,无手足,以袖袍代之。提线5至7根(头3,手2,腰1),特殊需要加至13根,线长约1米(名为"低线);七十年代后舞台更新,艺人在高空操作,"高线"出现。梦人们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提、拨、勾个挑、扭、抢、闪、摇八种技法,使偶人几乎可以做出各种生活与舞蹈动作,神态逼真。早期舞台约15尺见方,木柱支撑,布幔相围,两侧上下场。六人伴奏,五人操偶,往来逡巡,莫不应节,维妙维肖,栩栩如生。而在音乐曲调方面,线腔受人热捧,不仅是因为艺人们的表演深深吸引着大家,线腔音乐也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线腔音乐大约出现在明朝初期,相传是由“善书调”衍化而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受蒲剧与秦腔的影响较大,使得线腔风格清亮,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激越奔放”、“慷慨悲歌”很好的概括了线腔的特点。线腔的音乐曲调可分为"线腔"、乱弹两大类。乱弹有慢板、二八、流水、散板等板式。不同行当有不同的演唱方法。伴奏乐器设文武场面。武场用两种鼓板,即干鼓与暴鼓。干鼓主要用于唱腔过门伴奏,暴鼓音调低旷,近于"暴"声的谐音,主要用于动作间奏。开场和尾声的演奏,在伴奏唱腔时师左手持木制筒板,摇击而按拍,音响高而亮。另有三面大小不同的锣,扎在一个木架上,由鼓师一人兼击,两个大壳板胡为主。后加进了笛子、二胡、单胡和弹拨乐器等。</h3> <h3>任何一项璀璨文化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线腔的发展与传承同样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在20世纪前半叶,经济发展缓慢,战争频发,百姓流离失所,线腔艺人班社规模较小,通常由几人组成,甚至一人承担。新中国成立后,一批线腔戏老艺人如王益润、黄旭子等人着手组建了“芮城县群艺剧团”以保护线腔的发展。文革过后,芮城县委县政府为抢救线腔剧种,于1978年12月8日成立了“芮城县戏曲学校”并汇演了经典曲目《隔门贤》在省城太原获的轰动,后由于县财政困难,线腔的发展再次遭受厄运。1999年1月5日,芮城县文化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办起了芮城化艺术学校,并成功创作出了喜剧《七厅三两》,在2002年全国小剧种汇演比赛中一举夺魁,受到了诸多专家的高度评价。但后来生源减少,举步维艰。2004年,芮城县文联接管了即将解散的艺术学校,并组成了一个业余线腔演出团,进行市场化运作,演出反响强烈。2005年该团参加了中国剧协在苏州举办的第九届“小梅花”汇演活动,新剧《柜中缘》大展风采,演员南苑荣获“小梅花奖”。2014年11月,线腔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些都记录了线腔曲折的发展历程,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入选,则更加肯定了线腔这一民间艺术的价值所在。<br></h3> <h3>线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其主要体现在剧目的选材以及剧本的创作上。对于古代神话的提取,对于史实、典故的演绎,对于小说、话本的吸纳和对于日常生活的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感情均表达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惩恶扬善的愿望。在不断的发展与创新中,芮城线腔这一中国戏剧史上的活化石剧种,一定会重新振兴,世代传承,生生不息。<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