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取友,如坐春风 —2022年长沙特级教师 “卓越人生”上海交通大学高端研修班第二日研修

灵芝

<h1><b>闻 ·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上海交大校训)</b></h1>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大上海的秋晨微风习习,阳光不躁。长沙特级教师 “卓越人生”上海交通大学高端研修班第二天的学习在秋阳中拉开了帷幕。 <h1><b>学 · 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b></h1> 上午的第一场讲座《中西教学法比较:〈学记〉与可见的学习的比较》,班级学习委员、第二组成员洪霞对讲座专家彭正梅教授隆重介绍后开启。<div>  彭教授通过对我国西汉时期的《学记》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约翰·哈蒂的教育研究“可见的学习”进行对比,让我们对中西教学法的异同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彭教授从《学记》的基本结构、儒家教师的10个信条、“可见的学习”的10个信条和《学记》的当代意义及不足四个方面给我们做了详细解读。彭教授以他在比较教育领域的精深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教学视野。彭教授对于“优质课堂的十项特征”的解读,让大家进一步明确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路径,让我们在教学之路上行而不辍,未来可期。</div> <p class="ql-block">  下午的讲座由第二组成员黄浩的介绍开启。吴金瑜校长是上海闵行区外国语中学校长、上闵外教育集团理事长,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和正高级教师。</p><p class="ql-block"> 吴金瑜校长主讲《优秀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吴校长从“从三个角度理解教师专业、优秀教师的专业特征与成长规律、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所在、校本研修是优秀教师成长的最佳途径”四个方面做了交流,详细解读了教学五环节、斯坦福大学总结的好老师的12条标准、人类知识的分类、潜意识与意识对教师成长的影响等。提出教师不仅要终身学习,更要终身研究,才能真正成长为研究型教师。</p> <h1><b>思 ·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b></h1> 上午的学习由第二组学员胡锦云老师进行学习分享。胡老师引用《学记》中的两句话,表达了对彭教授讲座的感受:其为人也,“温柔敦厚”;其为教也,“疏通知远”。彭教授谦谦君子的形象,很实在,让我们倍感亲切;彭教授的讲座,将中外两部相距2000年的教学理论著作进行比较,为我们梳理出20条教学信条,既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教育的自信,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作为教师将要抵达的远方。 <p class="ql-block">  下午的学习由第二组学员李浩做学习分享。李老师提出,吴金瑜校长的讲座给大家带来一次教育的大餐,不仅有理论的学习,还有鲜活的案例;也是一个引力很强的教育磁场,大家被这个磁场深深的吸引住,在吴校长生动幽默的授课中,听得专注入神,听得津津有味。</p> <h1><b>行 · 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b></h1> <p class="ql-block">  在一天的讲座全部完成之后,长沙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邓芸与大家进行了学习分享。邓局长借用曹高举教授的经典话语与大家共勉,希望全体学员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学识水平,促进长沙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随后,邓芸副局长要求全体学员在研修结束之后撰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或者心得体会,回到单位要有一场同伴的分享,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或教育管理中,要有一项以上的教学行为或管理行为的优化改进,不断完善自身的工作。</p> 《学记》中说:论学取友,谓之小成。由于长沙市教育局的精心组织,上海交大课程的精心设置,学员们聆听专家的讲座如沐春风,积学累成,积跬步以至千里,必能更快的提升自我境界,更好的服务长沙教育。 An added bonus!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交大问道</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font color="#ff8a00">上</font>善之学跻跻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font color="#ff8a00">海</font>不辞流纳百川。</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font color="#ff8a00">交</font>游会遇金秋月,</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font color="#ff8a00">大</font>计百年不畏难。</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font color="#ff8a00">卓</font>荦必经千寻苦,</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font color="#ff8a00">越</font>岭翻山自开颜。</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font color="#ff8a00">人</font>间正道逢盛世,</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font color="#ff8a00">生</font>涯可待挂云帆。</b></h1> 第二组组员:周大战、范爱鸽、高丽萍、何灵芝、洪霞、李浩、胡锦云、胡连冬、黄斌、黄浩<br>供稿:范爱鸽、何灵芝、胡锦云、高丽萍<br>编辑:何灵芝<br>初审:邹玲静<br>复审:周大战<br>终审:姚建民 彭建伦

学习

讲座

学记

教授

教学

教育

教师

学员

特级教师

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