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落叶之秋,微风徐来,所有美好不期而至。2022年9月25日,我们迎来了培训的第九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撇长又长,一捺有力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撇连天地,一捺共担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之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是中华民族凝聚之根。</p> <p class="ql-block"> 上午,由嘉应学院教师教育发展中心麻爱民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专题讲座——《汉字文化》。汉字之美,在于形、在于意。一字之间便满载了厚重的中华历史与深刻的人生思考。让我们赴一场汉字盛宴,感受文化之美。</p> <p class="ql-block"> 俯仰中华上下五千年,笔墨纸砚,唐诗宋词,薪火相传,为我们留下了灿如星河的宝贵文化。但这些文化得以传承,都少不了“汉字”的功劳。小则对联诗词,大则文章小说,甚或经史子集,都是由无数文字组成。 这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一个个汉字里。</p> <p class="ql-block"> 讲座伊始,麻教授介绍了文字学的基本常识,从汉字的构造谈起,循着文字的形体特征,追溯到它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揭示汉字背后隐藏的民族基因,为学员们展开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汉字起源画卷。</p> <p class="ql-block"> 讲座中,麻教授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让我们感受到汉字既是一座文化的宝库,更是一座恢弘的博物馆,我们祖先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思维理念等纳入到造字中来,赋予了每一个文字独有的形象和意义。传承着经典,沿袭着先人的智慧,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讲座最后,麻教授希望广大中小学教师能够“知源流,少谬误”,在教学中能让孩子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和中华文化的智慧,学好汉字、用好汉字、夯实汉字教学。</p> <p class="ql-block"> 汉字,是最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文字,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字,像汉字这般蕴含着如此深刻的智慧和丰富的哲理。汉字对于我们中国人有着不可言说的意义。学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让方块字坚韧的骨骼凸显中国人的骨气,建立好我们的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把世界交给孩子</p> <p class="ql-block"> 下午,温州市广场路小学潘旸校长再次给我们带来精彩的讲座——《未来,给站在最中央的儿童》。</p> <p class="ql-block"> 潘校长以《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的关键词“核心素养”为撬点,向我们介绍新理念下的教研模式。以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整体单元设计为例,通过完整的试课视频、整体单元设计思路视频、教师的磨课经验介绍、一次全过程的同课异构活动,向我们展示了“五标教研”模式。</p> <p class="ql-block"> 从“素养”到“核心素养”再到“科学核心素养”,潘校长结合“双向·五标”研究模式,将知识放还到儿童全身心去做的情境中。通过《绝句》的教学实例,完美呈现了学科素养与学习素养的双向落实,让教学结果可视、可测。</p> <p class="ql-block"> 除了“五标教研”模式,潘校长还给我们展示了基于教材,延展教材的深度学习模式——“项目化学习”。她以《寻找古诗之美插画展》和《项目化阅读手册开展阅读之旅》为例,展示了跨学科融合的精彩典范,让我们看到了项目化学习最重要的不是儿童记住了什么,也不是儿童懂得了什么,而是儿童发现自己有能力在未知的世界里去做些什么。 </p> <p class="ql-block"> “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此次讲座让我们一线教师深刻体会到了教学教研之路任重道远,我们需要多思多悟,用心去做好教育。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p> 拍摄:卢金光<div>撰稿:李慧萍</div><div>编辑:林佛珊 张衬容</div><div>审核:关咏诗 廖丽煊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