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坪聂氏严格来说,传承了入黔时间的是安瑶公系。我并非安瑶公后裔,以下所有分析,是我一己之言、概有不全。</p><p class="ql-block"> 口传安瑶公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只身入黔年19岁,居牛场娶刘氏老祖太。祖籍地为江西临江府清江县五里十八都大桥头猪市巷。这条口传信息,里面可解读很多东西,安瑶公十九岁千里之外来到尚未开发的贵州,清雍正年间湖广填贵州的移民行为已经没有了,这个时候也没有战乱,显然他不是移民也不是随军,而是贸易入黔,从“只身”一词看来,孤身一人不大可能,因为刚成年家族长辈怎会让他一人闯荡江湖,也许随同乡,也可能是投亲靠友,基于此,我寻找了一下平越州州志和瓮安县志,平越州明朝时就有聂姓人居住,但据州志记载该聂姓无后收养一苗族男丁承嗣。瓮安县志同时期没见有聂姓名人。但是后期在《湖庄聂氏四修族谱》内查阅到康熙年间中房有人居住瓮安,后迁回江西原籍。从这些千丝万缕的关系看来,虽未说明与安瑶公有关,但可看出安瑶公并不是孤身进入一个陌生环境。安瑶公为什么入黔,怎样定居。这些也无法考证了,搁置不论。所口传心授的祖籍地,在我参与寻根时,也拿来做了参考,翻阅《清江县志》舆图找不到十八都,清江县清朝年间只有十七都,而“里”这个行政单位要小于都。而都下面分为图,图下为里,都叫“某某里”例如“淦水里”“”并未见有数字代表的里。后来在其他渠道得到明代清江县舆图里面有“三十八都”,也就是清代的茂才乡,与后来寻根找到的我们祖籍地湖庄、王庄范围重合,由此我推断,安瑶公口传的十八都是三十八都口误,他于雍正十二年入黔当时行政区划还没有调整依然沿用明制。所以才有此误传,可见寻根成果是正确的。</p><p class="ql-block"> 安瑶公与立凡公同属一脉从口传与考证下来是无异议的。以下的篇幅,我着重阐述安瑶公后裔子孙在贵州衍迁的脉络,分析为主,力求最大限度还原史实。安瑶公墓园与其子思典公同在中坪毛狗坡下,湖庄谱记安瑶公谱名“若黔,字君若,葬贵州中平”。当然如今中坪作“坪”,古代文献均为“中平”,我曾考证过湖庄谱上的贵州中平,就是如今的瓮安县中坪镇,这里不再赘述。安瑶公墓碑上字琼若,与湖庄谱上不一致,这里我曾研究过清代川黔地区口音语言文字“琼”的读法。,有很多云贵川的女性,都用一个琼字取名,而在北方,就很少有人用琼字取名的,这其中的原因是,琼字读音在普通话中读qióng,与穷同音,北方人就不会用琼字取名了。而在云贵川方言中,琼并不读qióng,而是读qún(群)或qín(琴),读qún(群)的多为四川人,读qín(琴)的则多为云南人和贵州人,人们就不会忌讳琼的谐音琼了。最关键一点是,琼字的解释很美好,琼是一种红色的美玉。琼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赤玉也。从玉敻聲。璚,瓊或从矞。瓗,瓊或从巂。琁,瓊或从旋省。渠營切。”以上文言文中,赤玉也,就是说,琼是一种红色的玉,渠營切则是取渠的声,营的韵,合拼出来的读音就是琼的读音,而营字在四川话中读作yun(云),在昆明话中则读作yin(银)。于是,四川话把琼读作qun(群),云贵人把琼读作qin(琴),也就是说,这个琼字在清代以前并不读qiong(穷),而是读qun(群)或qin(琴)。云贵川人将琼读作群或琴实际上是古汉语发音。因此,在普通话没有普及的年代,云贵川人将琼字作为女性名字,不仅音韵美,而且寓意好。可能有人会说,北方人也有用琼字取名的,比如《说唐演义》中的秦琼。实际上,在唐代,琼字并不读qiong ,中原一带用琼给人取名并不奇怪。由此看来,瓮安口音是与黔北一致的西南官话,是与四川相同的,所以琼字这里应该读“群”音,“君”与“群”不光字形相近且音也相通,会否是粗识文化者将两字误传了,这里很大可能是湖庄谱记错。</p><p class="ql-block">安瑶公配牛场刘氏老祖太,生二子,长思圣,次思典,如今05中坪聂氏族谱记载现今传承的都为思典公后裔,思圣公没有后裔,也无交代思圣公外迁或者回原籍。但是后来考证的诸多不合理和几项关键证据表明,思圣公有后裔,且被混淆进思典公之后了。</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证据是昌林家祖父正清抄写的经单薄,列出来了一个与05谱完全不同的世系:</p><p class="ql-block"> 世孔(方氏)——步彩(刘氏)——【占?】、占尧(李氏)——【发喜、发元(毛氏)】、发弟(刘氏)、文先(刘氏)、桂贵(李氏)——瑞祥(韩氏、余氏)——秉廉(石华)、秉舜、秉尧、秉益——正清、正国——以下暂略……</p><p class="ql-block"> 此世系是伯父正清据民国时期资料誊写的,可信度是极高的。而且这里还记录另一个世系,文先(刘氏)——瑞珍(陈氏)——秉新(张氏)——正荣、正文——以下暂略……,瑞祥的父亲是桂贵,桂贵是文先三弟,由此看出瑞珍和瑞祥是亲堂兄弟,在此我认为瑞珍的珍应该是“祯”,古人取名弟兄间词组联名的很多,家族中很多如此,此处为“祯祥”。而在此经单薄中,提到的瑞鸿,从称呼上看与瑞祥是从堂兄弟,也就是五服以外,这也符合瑞鸿身份,他是思典公后裔。由此可见,世孔必定是思圣公无疑,否则无法解释这支系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证据是由正文叔提供抄写的瑞珍世系,虽然与05谱世系有共通之处,但是也有差异,世系如下:</p><p class="ql-block"> 思典(孙氏)——步祥(张氏)、【步华(张氏)】——占乾(张氏)、占科(曾氏)、占琴(王氏)、占仪(商氏)、【占榜】——琴堂(谭氏)、槐堂(欧氏)——瑞珍(陈氏)——秉新——以下暂略……</p><p class="ql-block">正文叔一系是这样的“思典——步祥——占科——槐堂——瑞珍”这部分记载与05谱世系基本一致,不同的是长幼区分,人员名单有差异,“步”字辈少一人,“占”字辈这里与05谱互为差异,或多或少。但,这世系里没有记载瑞祥一系。</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05谱载录的安瑶公后裔世系:长房……安瑶(刘氏)——【思圣】、思典(刘氏)——步莲(杨氏)——占全(李氏、邹氏)——仁堂(张氏)——瑞鸿(何氏)——正昌(毛氏)——以下暂略……</p><p class="ql-block">二房……安瑶(刘氏)——思典(刘氏)——步华(张氏)——占仪(商氏)、占微(张氏)、占锦(彭氏)——孝堂(李氏)、晚弟、双元、三元——瑞珊(唐氏、罗氏)、瑞昌、瑞玉——以下暂略……</p><p class="ql-block">幺房……安瑶(刘氏)——思典(刘氏)——步祥(张氏)——占科(曹氏)、占榜——槐堂(欧氏)——❶瑞清(杨氏)——秉刚(丁氏、尹氏、舒氏)——以下暂略……</p><p class="ql-block"> 槐堂(欧氏)——❷瑞珍(陈氏)——秉新(张氏)——正荣、正文——以下暂略……</p><p class="ql-block"> 槐堂(欧氏)——❸瑞祥(韩氏、余氏)——秉廉(石华)——正清、正国——以下暂略……</p><p class="ql-block"> 以上世系,我们先来分析介绍一下05谱世系。05谱上安瑶公生二子,长子思圣,次子思典,思圣公无后裔记录,留存的安瑶公后裔均为思典公所出。思典公生三子,长步莲、次步华、幼步祥,这里要介绍一个情况,安瑶公和思典公均有墓在中坪,也有碑记,思典公碑记树立时间为嘉庆七年(1802年),安瑶公立碑时间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思典公碑文上三子为长子奇魁、次子奇文、幼子奇章,二孙分别为占元、占举,这里就与05谱上记载的长子步莲、次子步华、幼子步祥名字不符,这里的原因我考证过,应该是中坪聂氏第一次统一字辈有关,立凡公到中坪时间由于墓碑被毁,无法考证,我烈祖步陞公生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这里可推论,立凡公进入中坪是见过安瑶公的,思典思圣年龄长于立凡远凡。第一次统一字辈是1802年至1806年之间,因为1806年立凡公孙占魁出生,应该是为思典公立碑整个家族才有了统一字派的思想,由于立凡公与思圣公思典公同辈,加之此时思圣思典均已故去,统一字辈只能从思典公和立凡公儿子辈开始,由于立凡公父亲名“奇鼎”,显然思典公三子“奇”字辈就犯讳,才有改名用立凡公支“步”字辈的缘故,步莲对应奇魁,步华对应奇文,步祥对应奇章。如是由来,后世字辈应是糅合两支字辈共同拟定,这里初步解答05谱与思典公墓碑上后裔名字的冲突,思典公碑上孙辈两人占元、占举,而05谱上未记录两人,但是占元在《平黔记略》里记载,为都匀知府高廷锳麾下团练外委,咸丰七年丁已閏五月十五日,都匀贼屡犯城,高廷锳遣团众及千总谈尧华、外委聂占元出击,占元没。这里记載了占元最后的事迹,守御都匀府城而战殁,历史上确有其人,今后也该录入族谱。</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来比对一下三种世系的差异,第一种我姑且称为正清伯支世系,第二种称正文叔支世系,第三种就是05谱世系,差异如下:①正文叔支世系记载步祥有子三长占乾次占科幼占琴,而占榜为步华子,05谱世系记载步祥子二长占科次占榜,这里未记有占乾、占琴,少此二人。这世系记载思典公二子长步华、次步祥,不知为什么没有记步莲。②正清伯支系世系所记载的世孔公一系在05谱世系中没有记载,而将瑞祥对接到槐堂后面,正文叔支系记载自己是思典之后,但是在正清伯世系里又体现为世孔之后,三份世系各相矛盾。(这里要提一个故事,应该是九几年某一年清明节,我和我三叔正辉去毛狗坡给我曾祖母挂清,由于山高林密又细雨霏霏,在山上转了一圈也没找到曾祖母墓,下山时在山脚看见一土堆有一块很小的墓碑上有聶字,我当时幼小认不全上面的字只认得一个聶字,我问三叔是不是曾祖母,三叔说不是。该墓就在如今安瑶公思典公墓园后面,如今去看该地已被平整,只剩一碑脚留在原地,墓碑已经不见,如今不知道是不是关联世孔公。)正清伯支世系,从世孔公以下记载详细不会是臆造,同时记载了思典公后裔步莲公一支,却没有记载步华、步祥支系,这又是一个奇怪之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