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月22日,连续听了两节数学课:张丽娟老师执教的《分式方程中的参数问题》、宋延侠老师执教的《相似三角形的应用》。</p> <p class="ql-block"> 张老师的设计思路是:分式方程练习引入——知增根求参数——知负(正)跟求参数——知无解求参数(因课堂的不确定性,没有讲到)。</p><p class="ql-block"> 这一节课讲的很实在,她并没有因为听课而只顾学优生,在解分式方程引入环节是找的都是学困生。两道题四位同学做,一人完全做对:不验根的,两个分母是x-7与7-x时,把最简公分母定成(x-7)(7-x)的。当然下面同学如果出错,多数是没有验根。但这一个环节就用了10分钟,所以课堂生成远比咱们的预设更丰富。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只有深入学生才可以把握学情。</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是知道增根求参数了,这个问题学生掌握不错。知道负根求参数时有对负数概念不清楚的,也有忽视增根的。张老师都一一耐心进行了讲解。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真是一个富有教学智慧的老师。课堂上,张老师能关注到每一名学生,张三没有坐好、李四没有动笔、王五计算错误……,每一道题都至少一名学生上黑板做,她这在下面巡视,及时了解学情。这些教学行为在双减后的今天极有意义,只有精准掌握学情才能精准施策。</p><p class="ql-block"> 整个课堂和谐、友善,这样的课堂学生不恐惧,这样的课堂学生才可以极富创造力,个人认为和谐的关系是一切成功的前提。</p> <p class="ql-block"> 宋老师课前三分之一我没有听(参加初二数学评课),评课时听大家说才明白整体构思。他从一句古诗引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开始,从测量旗杆的高入手,如何利用已有的相似知识呢?学生自然说出利用同一时刻物高和影长成正比的思路,画图、解释利用影长测物高原理。</p><p class="ql-block"> 你知道天安门旗杆多高吗?国旗升到什么位置吗(28.3米),为什么会是28.3米?宋老师及时普及了28.3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与中国共产党建党时间差。接着讲解了另外两种测旗杆高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抗日题材开炮的画面为什么会有人用拇指在眼前比一比呢?如果你去登上可以用同样的方法估测山高吗?他开启了拇指测距法探索之旅:原理、如何测等。</p><p class="ql-block"> 宋老师的课学生肯定没有一个犯困的,激趣、应用、幽默的语言,他把兴趣和数学应用放在了课堂的第一位,很超前的思想,评课时又听到他说课标如何,我特别感叹,平时看似很潇洒、粗矿的一位大帅锅,学习力超强!听课的老师不禁赞叹,宋老师给我们展现了一节超乎想象的课:爱国主义教育、地理学、生物学、历史学、语文等都有机融合在一节数学课上?这不正是课标所提的跨学科主题活动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两节风格不同的课对我产生的冲击是震撼且持续的,我要学习娟儿的细致宋的立意,学习娟儿和谐的课堂文化宋的学以致用,学习娟儿的关注全体宋的学识渊博。我觉得自己是收获最大的,真心感谢两位做课教师。</p> <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个性情中人,听了两节课,犹如饱食了两顿大餐般兴奋不已。感叹于老教师们风采依旧笃行不怠,感叹于青年教师锐意进取踔厉奋发。希望这次的听评课能给大家带来新的思考和收获,也期待大家用教学实践践行新课标理念,在前行的路途上遇到更好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