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重阳” 曾祖母——一个值得世人敬仰的女人

羽馨(内蒙古巴彦淖尔)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重阳时。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千古名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直以来,为每年的重阳节增添了浓厚的思念氛围。西汉的《西京杂记》中有记载:“汉武斋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直至1989年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倡导人们敬老、爱老,慎终追远、顾本思源,同时它也是一个祭祀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八旬的六爷爷把一本撰写家族史的《我们这个家》交予父亲,并语重心长地说:“我的几个哥哥弟弟相继过逝,现在只剩我和你父亲了,我略识几个字,写了一本家书,交予后人,是为了留给子孙后代一份念想”。曾祖父,由于得病,早年就去逝了,无法感知,触及他本人的神情、言谈,举止,倒是曾祖母一生光明磊落、待人和蔼、谦逊,关键是她还与小时候的我有好多正面的“交集”。她所到之处,邻居们都留下一句:那个女人可真了不起。她的前半生虽经历坎坷不平,但后半生不仅人丁兴旺,儿孙满堂,而且整个家族的命运也转变了。一个目不识丁的女人,支撑起整个家族的“精、气、神”。一九九一年十月十二日凌晨因病医治无效于世长辞,享年八十岁。今天,四十岁的我算来,那个时候我只有八岁。</p> <ul><li><b style="font-size:20px;">一个健谈的长者,总教给子孙做人的道理</b></li></ul><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18px;">记忆中的曾祖母,总是蹒跚着她的“三寸金莲”小脚(因为那个时候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女人都要裹脚)笑脸迎送着每一个到访的曾孙们,印象最深的,也就是现在刚刚过去的农民丰收节的这个时候,在蔓菁堆、葵花堆上,我放学回家总能看到曾祖母的身影,帮母亲打葵花、削蔓菁,仔细听听他们聊天的内容,都是母亲一个年轻少妇在家庭、邻里生活中的琐碎,向一个长者曾祖母述说苦衷、困惑,疑惑,或曾祖母讲述自己年轻时发生在她身上的过往……好温暖的一个画面,我多想时光永远定格在那一刻,我敬爱的曾祖母,她的七儿子后来在商海摸爬滚打中很是争气。在那个80年代里就自己买了一辆豪华大巴车,不载客,只用来载这个大家族里的老老少少。我记忆中的大巴车——只要大巴车一来,我们这些曾孙子就有好吃的饼干、点心吃了。</span></p> <ul><li><b style="font-size:20px;">与人为善,扶弱济困——奶大了邻居的两个儿子</b></li></ul><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18px;"> </b><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的曾祖母出生在包头市固阳银号乡阳弯子大队王油房村,她出生时,她的父亲因病已去逝(那个时候医疗条件不发达),在她7岁时,她的母亲又相继去世。“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一个苦难的孩子,失去双亲,就像鸟儿失去了“温柔的臂膀”,六爷爷的家族史《我们这个家》里提到7岁时的曾祖母,其实她也像我们这代所有人的童年一样,小小的人儿,小孩子的伤感,“母亲总是东三天西三天,往老娘舅舅家跑,一住就是好长时间……”(家史原文记载)可是对于一个出生在1901年封建社会下的人来讲,女性的命运就没有像今天的女性这么幸福了。十四岁曾祖母和曾祖父贺海举就定了娃娃亲。一个女人、一头毛驴,就在双方家长的约定下,把曾祖母娶回了包头石拐贺家。后来又搬迁至河套地区,因为河套地区养穷人,能种出好的庄稼。29岁时(那个年代里算超龄孕妇了,因为家里穷)有了大爷爷,曾祖母一生生养了七个儿子,一个女儿。五爷爷和六爷爷是双胞胎,生下这两个孩子,家里连熬谷米的小米也没有了,曾祖母却又可怜邻居的两个儿子奶了他们,因为他们的母亲从孩子出生就没有奶水。更让我感到十分震惊的是,只要所到之处,曾祖母总能结识许多好友,从八一乡到小召乡,她还认了许多干姊妹,不像我们现在的姐妹花情谊总是要增加“塑料”两个字,重情重义——这是我们这代人少有的、特别珍贵的情愫。奶大的两个孩子,一个叫张宝国,一个叫王有祥,现在王有祥爷爷也已去世。</span></p> <ul><li><b style="font-size:20px;">坚强,坚韧——36岁的少妇承担起振兴一个家族的担子</b></li></ul><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屋漏偏逢连阴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总是祸不单行,在曾祖母36岁时,曾祖父却因病离开了人间,那时候大爷爷17岁,二爷爷14岁……我能想象当时的场景,一定是天塌下来一般……曾祖母的哭诉(六爷爷的记载)“飞起一群,落下一片,谁人收留,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心酸的眼泪往肚里流。”一个女人要支撑这一大家子人,没有艰难险阻打倒,所以才有了几个爷爷,很早的时候就当起了长工,曾祖母则给地主打短工,为了挣口饭时,曾祖母硬是动用她的“王法”(严格的家教)动员了全家人出去打长,短工。九岁的老姑那么小,就学会了给一家子人做饭。人小锅大一开始搬不动铁锅,就叫邻居的大婶们帮忙,后来叫的人家次数多了,老姑就开始自食其力,用尽小孩子全部的力量一步一步挪到灶台前。“红柳举起牛皮鞭,弯犁摧马五更天。羊皮褴衣草绳系,春秋寒暑一生衣。天阴雨湿毛朝外,夜间睡觉当铺盖。”(表达了他们当时的处境)。 作为家庭里惟一一个认字最多的六爷爷(因为几个哥哥对家庭的付出与牺牲,从五爷爷以后的小爷爷们都有机会读书了)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大爷爷,三爷爷,我爷爷(老二)都经历过这样苦难的生活,读到情深处,他们总是眼里噙着眼花。六爷爷的口述:记忆中的母亲,总是严厉要求我们不准堵博,不准偷盗,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所以,爷爷们年轻时在他们所在的群体里,是先进分子,是优秀共产党员。就是靠着曾祖母这样严格的家风、家教,在那个年代里,几个爷爷和一个老姑没有一个孬种,没有一个不务正业,没有一个玩赌吸毒的。 六爷爷常感恩的说道:“是共产党改变了穷人的命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直到1956年,中国土地改革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爷爷,老姑们的命运也就此改变。“耕者有其田”,贫农终于分到了自己的土地,家族里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转。大爷爷后来自学略识一些汉字,当了乡镇支部书记,爷爷当上了村支书书记,三爷爷,四爷爷虽然是普通农民,但是后来都在城里扎根并打拼下了自己的一套房子。五爷爷和七爷爷靠厚道在中蒙“商海”里打拼下了自己的一席“疆土”。 六爷爷,在市广播电视台搞宣传工作,喜欢舞文弄墨,多才多艺,现在也已82岁了。我的老姑现在84岁了,年轻时候也是个女强人、女党员,走南闯北,自制红腌菜,开了小厂子, 一个女人独自来到城市各大商超自己推销红腌菜,从农村走出去也在城市里安了家。 村里人都说曾祖母养了好儿子,好女儿,但追本溯源,都是来源于曾祖母的言传身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故事写到这里,几尽尾声,作为一个中年女人的我,因家族长者有曾祖母这样的女性而感到骄傲、自豪。这样一个逝去的女长者,值得我们全体族人甚至是当下女性敬仰并学习。在这个重阳节日里祝愿天下所有的老人,子女孝顺,健康长寿,安享晚年。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