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继芳:我的红楼情结三题

草根梨花

我的家乡监利县是著名的水稻产区,我十来岁就开始下田参加当时还是人民公社生产队的集体劳动,主要学习的农业劳动技能也是有关水稻种植方面的。所以,我第一次看《红楼梦》,发现大观园里竟然有一处“稻香村”。便感到异常亲切,一并连宝玉也引为知己,这应该算是我最早的“红楼”情结。在《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是这样描述稻香村的:(贾政与一众清客及宝玉等人)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的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br><br>何等朴素、浪漫的田园风光,清洌如许,一扫大观园中浓郁的金粉之气,正如贾政所言,行到此处,就不免生出归隐田园,重操稼穑之心。原来此处乃曹雪芹在书中安排李纨青春守寡的居所。若只是简单描摹乡村风貌,原也不必太过称道。关键是有贾宝玉的题点匾额对联,却是不同凡响。这小子虽然平时看似不好好学习,只在脂粉堆里厮混,弄出一堆不雅的别号,什么怡红公子、绛洞花主、富贵闲人,其实他是一个聪敏过人的少年才子。大观园中这些亭台楼阁、经他出口成章地随意题咏,立即就活色生香,诗意盎然。贾宝玉为稻香村所题对联是: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所题匾额为“杏帘在望”,起初命名“浣葛山庄”,后来元妃省亲时,因才女林黛玉为情郎宝玉拟下《杏帘在望》诗篇:“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于是此处乃更名为“稻香村”。<br><br>现在回想起来,我上初一那年,是我第一次读《红楼梦》,当时小屁孩初晓人事,对有些情节不免充满兴趣,比如凤姐整治贾瑞,贾瑞硬梆梆就要顶入,贾宝玉和花袭人初试云雨,都要努力发挥想像力,和伙伴们津津乐道,说到底就是男生常有的流里流气!所以古人要将《红楼梦》划入淫书一类实在还是有些道理的。第二遍读红楼时,对那些下流情节已经不感兴趣,只热衷于评价大观园里有那些如花似玉的美人。具体而言,我比较喜欢薛宝钗而不待见林黛玉,因为薛宝钗美白丰腴比较符合海螺湖乡人的审美观,而且她落落大方,善解人意;相对而言,林黛玉瘦削多病,不够健美,而且性格古怪,动不动就生气使小性子,我当时百般地不理解贾宝玉何苦要喜欢她?我曾将自己代入其中,想像要是我生活在荣府的话,那大观园的众佳丽中我要选择谁,结论是,我最喜欢的不是这些姐姐妹妹,而是那个贾宝玉的红颜知己、丫环情人晴雯。也许是我的性格中因自卑而缺少刚性要素,我颇欣赏晴雯这种心灵手巧、敢爱敢恨的个性女孩。<br><br>等我第三遍通读红楼梦时,一心一意只为欣赏《红楼梦》里的诗词,我曾经用毛笔将红楼诗词工工整整抄写了一遍。这一遍下来,我更对贾宝玉崇拜得不得了,进而理解并欣赏起宝黛爱情来。其关键处便是在《红楼梦》的17、18两回中,因为贾府大小姐贾元春才选凤藻宫,要回家省亲。于是荣国府大兴土木,修筑了省亲别院大观园。园中山水、楼台、亭榭一一建好之后,偌大景致,匾额对联不可或缺。因此才出现前面所述情景。那一日,贾政带了一帮清客入园看景,本想拟个大概,等元妃省亲时再由她定夺。不想,让贾宝玉误打误撞正好碰上了,贾政本意是要借机试才让他长点见识,不想却让这公子哥儿大出风头。我在这里欣赏到了贾宝玉的杰出才华,便也为他大呼其冤:如此清新脱俗、风流倜傥的少年才子,为何累致世人诽谤,竟将其视为草包一个? 回头我们且说“稻香村”一节。书中如此叙述:贾政对众人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的归农之意,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对于此地该题何字适宜,一群糟朽书呆子七嘴八舌出一些莫若直书“杏花村”之类的馊点子,贾政这个老顽固当然都不入意。却笑向贾珍道:“正亏提醒了我,此处都妙极,只是还少了一个酒幜。明日竟作一个,不必华丽,就依外面村庄的样式作来,用竹竿挑在树梢。”再养些鹅鸭鸡类,才都相称了。可是,杏花村好是好,只是犯了正名,且失之浅俗。一众清客就又附庸着说:果然是呀,如今虚的,便是什么字样好?看看这一群酸腐清客,毫无真才实学,一味地对权贵贾政阿谀逢迎,真是俗不可耐。——想想现在那些供职在高等学府、研究机构的所谓“知识分子”大都也是如此模样,不免有些恶心。废话少说,看看书中所写。<br><br>大家还都在想着,一旁的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老爷子发话,便说道:旧诗有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用“杏帘在望”。那帮清客立马又过来拍马屁,众人说: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亦发哄声拍手道妙!说到此处,贾政那老顽固少不得又装腔作势把自己聪明俊秀的儿子大骂一顿,他一声断喝: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我又忍不住要发言了,你想谁若摊上一个这样老气横秋又迂腐霸道的父亲,那真是倒了八辈子大霉。要我说贾宝玉的悲剧都是这个封建大家庭逼出来的,好端端的一个创新型人才,刚一露头被贾政拦腰折毁。最后竟变得似傻如呆。我的宝玉兄弟,真是可惜了啊! 再看下回元妃巡礼大观园一节才是精彩之极。书中提到元春未入宫时,与宝玉姐弟情深。在宝玉还只三四岁时就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认识了不少字。现在姐弟重逢异常亲切,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br><br>那天晚上,在大观园里元妃把各位妹妹和宝玉一起邀来,要妹妹们各题一匾一诗,对弟弟宝玉最为看重,所以要为她最看好的四处庭园各题一匾一诗。等女生们作完贾妃看过后称赞一番。说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算是嘉奖优胜,只有黛玉心里不满足。原来林黛玉本是打定主意今晚要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而贾妃却规定每人只作一匾一咏,她不好冒昧多作,所以感觉有点不过瘾。而这时宝玉尚未作完,他刚作了“潇湘馆”、“蘅芜苑”二首,正在作“怡红院”时,碰到棘手难题。经宝钗点拨才解决困难;这时,黛玉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心想何不帮他一把?于是她让宝玉只抄录前三首,后面那首“杏帘在望”就交给她了。说罢低头,略一沉吟,就草成一律,写在纸上搓个团子丢到宝玉跟前。书中两个小情人心有灵犀,读来甚觉有趣!却说宝玉将四首诗工工整整抄写好了呈给元春,贾妃看毕喜之不尽,夸奖她的宝兄弟说:“果然进益了!”又指“杏帘”一首为诸首之冠,遂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我读到此处,真是羡慕这艳福不浅的公子哥儿,遇事就有姐姐妹妹搭救,帮忙作弊竟然丝丝入扣、不着痕迹。我既觉得有趣却也心生疑窦,不知宝玉那小子在皇妃姐姐的鼻子底下和小情人耍花招,还得到夸奖他会不会脸红?就是从这里开始,我对黛玉的才气、仁义和机敏更添好感,觉得还真的只有冰雪聪明的林妹妹才配得上心有大才的贾宝玉。说起来,红楼梦中这一情节对我影响很大,后来我做老师教书,凡我监考有学生作弊,只要他(或者她)不是太过明目张胆,作弊略为有点技术含量,我一般也睁只眼闭只眼,点到为止并不真抓,学生投机弄巧不过孩子气罢了,若无伤大雅我又何必顶真?!大家都是从学生过来的,谁还敢说他这一辈子就一次弊都没有做过。<br><br>今天忽然起意在电脑上敲出这篇关于“我的红楼情结”的文字其实是另有缘由的。我以前因为经常出差,在北京的时间待得多了便对北京名牌美食情有独钟,要说主要的还是“全聚德”和“便宜坊”的烤鸭以及稻香村的京味糕点。此次病后,一晃竟然有十多年不去北京了,无缘品尝美食难免心有寂寂焉。前天和早年的学生王晓平在QQ上说起这事,她立刻帮我买了两只烤鸭和一盒点心用快递寄来。我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被精美包装盒上的“稻香村”三字吸引,不禁就想起《红楼梦》中的这段故事,随手在电脑上敲出这篇博客乃为感谢王晓平的美意,并以此纪念我们师生当年的一段别样情谊。<br><br>附注:<br><br>稻香村诗解杏帘在望(作者:贾宝玉、林黛玉)<br><br>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br><br>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br><br>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br><br>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br><br>首联“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将题目分成两句吟咏,历历在目,浑然天成;为以下四句描写所见山庄景色作了铺垫;<br><br>颔联“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此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乡村农家生趣图。鹅儿在长满菱荇的池中游水嬉戏,燕子从桑榆林中衔泥飞出,筑巢于屋梁之间,此联仅以名词入诗,而不用动词和形容词,却依然生动鲜活,此乃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句法;<br><br>颈联“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视野开阔,一气而下,突出描绘了“杏帘在望”的田庄风貌,给出读者想像中丰收在即的繁荣景象。<br><br>尾联“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由景生情,感慨系之。因为大观园造景咏诗都是为元妃省亲而为,所以最后此联说明太平盛世,和乐融融,乃皇恩浩荡,以颂圣结束全诗显得十分聪明。<br><br> 我一直想说说读《红楼梦》的一些感觉与记忆。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及至进入老年时代,我所阅读过让我常读常新的书大概只有一本《红楼梦》。就在我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与病魔苦苦周旋的日子里,在枕边放着两本书:一本是《三国演义》,另一本就是《红楼梦》。我也曾收藏过一些红楼梦的评本,包括脂砚斋,还有集合了清代护花主人(王希廉)、大某山民(姚燮)、太平闲人(张新之)三家评语的原名《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的一种版本。在我的藏书差不多散佚一空的时候,这部号称“三家评本”的《红楼梦》也依然保留下来。<br><br>前日有博友在文章中谈及女性的魅力,约我也谈谈想法。我正好借这个题目说说我对女性魅力的观点。显然我不是正面论述,只是从侧面谈及我的感觉而已。<br><br>我看《红楼梦》并不做研究当然也没有兴趣考据,只在字里行间感受那个不属于我的时代和阶级的一群人物的个性气质与生活品位。觉得很美,很酷,很性感。这本书如果不完整都计算在内我大概读过不下十遍,要说对我而言印象最深的,不是贾宝玉,也不是林黛玉、薛宝钗,或者其他某个妹妹,我真正欣赏的是荣宁二府的“槛外人”妙玉。<br><br>在《红楼梦》中,妙玉算是金陵十二钗的一个特殊人物,是和贾府没有任何亲缘关系的一个外人。在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穋曲演红楼梦,关于妙玉的判词是:<br><br>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br><br>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br><br>这四句诗读来就让人心头笼罩一层惆怅。书中说在判词前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 “美玉”就是“妙玉”,“泥垢”与判词中的“淖泥”都是喻不洁之地。妙玉出身于苏州一个“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小多病才出家当了尼姑。她“文墨也极通”,“模样又极好”,说来也是大观园中的一个姣姣者。说她“洁”,是因她嫌世俗社会纷纷扰扰不清净才遁人空门,这是一层含义;她又有“洁癖”,刘姥姥在她那里喝过一次茶,她竟要把刘姥姥用过的一只名贵的成窑杯子扔掉。她想一尘不染,但那个社会不会给她准备那样的条件,命运将把她安排到最不洁净的地方去。有一条脂批说:“瓜洲渡口……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推测起来,她可能在荣府败落后流落到瓜洲,被某个老朽不堪的富翁(枯骨)买去作妾。这已经是多惨的悲剧了吧!应该是诗词中“终陷淖泥中”的含义。可与高鹗续书写的被强盗掠去仍然有别,所以我看到高鹗写的妙玉结局,始终不能接受。 我之所以对妙玉产生好感,主要有三点理由。<br><br>首先,是从她的饮茶方式表现出一种特别的文化意蕴之美,到今天也依然令我叹为观止。我大概到30岁上下,开始喝一点茶,也只是在冬天的书房。因为天气冷了的缘故,我总要泡上一杯茉莉花茶看书,既为暖手,也为享受那氤氲的茶香带来的一种恬静灵秀的书卷气。<br><br>在东方文化语境中,饮茶是一件很有形式感的事情,茶的味道、氛围、情致、意境、禅悟恐怕都要通过那些形式来体现和完成的。茶道讲究和、清、静、寂,就是要抛却饮而去品的。所谓茶的“品”者,是从前文人雅士的叫法,意在鉴赏消遣玩味。“茗”也是茶的另一种叫法。品茗,不仅名儿雅趣,其饮法当更为讲究。不过若细想想,真正会品茗的、或爱好茶道者能有多少?我们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与茶结缘甚浅,喝它但不品它,抱一种平和的态度。雅就雅了,俗便俗了,自己不跟自己较劲,别人也不认真。倾茶一杯,举碗仰颈,只听一阵咕咚声响,顷刻间一碗香茶仅余几片茶叶。如此牛饮状,道一声“渴了”彼此都释然,只是既无美感也找不到茶道艺术的感觉罢了。可是妙玉深谙茶理,甚至可说是茶道高手。第四十一回里,她请黛玉、宝钗、宝玉品茶。妙玉拿宝玉调侃道:“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就是饮牛饮骡的了。”妙玉之饮茶,精通此道,高雅脱俗,而且雅得有趣,我辈俗人断然难以企及。<br><br>《红楼梦》描写的是钟鸣鼎食、诗礼簪缨之家的茶文化,幽雅的茶事显得富贵豪华。富贵人家喝茶,喝的是上好的茶。比如小说第41回《品茶栊翠庵》中提到的六安茶,六安茶产于安徽六安县霍山,与龙井、天池齐名,为清代贡茶。其次是老君眉茶,这是妙玉为贾母特备的一种名茶。妙玉自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名茶冲泡要掌握好开水温度,一般宜用七八十度开水冲泡,使茶叶清醇幽香,茶叶品质又不受损坏。这些描述,不禁令人赞叹。女性要有魅力最忌耍小聪明,略有所知就刻意卖弄,这是一种典型的小家子气,会让人望而生厌。像妙玉这样聪明的女孩子,能对某一门文化艺术领悟既深又别有心得,却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态,这是令我肃然起敬的。<br><br>其次,妙玉的冰雪之质,一尘不染;再加上性格鲜明,显出她的超凡脱俗让人赞叹。我说妙玉的不俗并非因她作为修行人的身份而定,而是她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比如,书中写到贾母、刘姥姥等众人到栊翠庵饮茶,妙玉给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杯子,并非是在刻意地制造等级森严的感觉,实在是她的生活品位所致。正所谓“酒逢知己饮,诗向会家吟”。妙玉是何等冰雪聪明的人,我们岂可把她往世俗的套路上设想?当妙玉手下的道婆收了刘姥姥喝过的杯子,妙玉就让她放在外面。宝玉建议她给刘姥姥,卖了可以度日。妙玉说:“幸而那杯子是我没有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吧。”有评论者说妙玉对刘姥姥似乎显得很无情,我以为,其实是一个冰清玉洁的女孩子有一点洁癖而已。话说回来,她对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老太婆为什么要表现得很有“感情”呢,情从何来?如果真要这样做,妙玉就世故得令人讨厌了,还有什么真诚和率性可言。这一细节,我几乎每看到一遍就在心里为妙玉辨诬一次!<br><br>一个有魅力的女性,一定有她自己行事处世的原则,那是发自肺腑的精神气质,仅此足以打动人,而不必你去媚俗。一旦动了讨巧媚俗的念头,你就等于把女性的魅力彻底给扼杀了。<br><br>再次,妙玉暗恋宝玉的情愫让人同情和赞赏。妙玉是因嫌世俗社会纷纷扰扰不清净才遁人空门的,她想一尘不染,但那个社会不会给她准备那样的条件。按规矩,出家就要“六根净除”,可她偏要“带发修行”,似乎还留了一手,这是她尘心未断的一个根据。妙龄女子哪个不怀春?何况又是面对这样一个风流倜傥、美玉无瑕的小帅哥,妙玉肯定把贾宝玉当作自己的梦中情人了。第六十三回写宝玉过生日时,妙玉特意送来一张拜帖,上写:“槛外人妙玉恭肃遥扣芳辰”。一个妙龄尼姑给一个贵公子拜寿,这在当时肯定是极荒唐的,其实正透露出她不自觉地对宝玉萌生了一种爱慕之意。书中把一个少女隐秘的心思写得极为细腻。她冲破身份所限去爱一个公子哥儿,妙玉是何等勇敢的一个性情中人,可就因此比那些道貌岸然的世俗之人要可敬可佩得多!<br><br>所以我看《红楼梦》,感觉雪芹翁笔下对妙玉充满了怜惜之情。一个才貌齐备的少女,冷清孤寂地躲在庙里过着那种青灯黄卷的礼佛生活,这该是多么地残酷的安排啊,让她暗恋宝玉便也合情合理了。当然,这段暗恋的情感注定是没有结局的。而她自己人生的最后结局又能如何呢?<br><br>我以为妙玉是一个有魅力的女性。想必芹翁亦作此想,不然他怎会将她排在金陵十二钗中。这已是怪事,她既非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人,也非谁的媳妇,而竟然在众钗中的排位还在凤姐之前,难道这不是更耐人寻味的吗?<br><br>下面我们看看原著中是如何描写妙玉的出身和请人吃茶的、而评本是怎么议论的吧!<br><br>林之孝家的来回:"采访聘买的十个小尼姑、小道姑都有了,连新作的二十分道袍也有了。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庚辰眉批:妙玉世外人也,故笔笔带写,妙极妥极!畸笏。】【庚辰眉批:是处引十二钗总未的确,皆系漫拟也。至回末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壬午季春。畸笏。】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庚辰双行夹批:因此方使妙卿入都。】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林之孝家的回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庚辰双行夹批:补出妙卿身世不凡心性高洁。】王夫人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林之孝家的答应了出去,命书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妙玉。次日遣人备车轿去接等后话,暂且搁过,此时不能表白。【庚辰双行夹批:补尼道一段,又伏一案。】【己卯眉批:"不能表白"后是第十八回的起头。】<br><br>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靖眉批:尚记丁巳春日谢园送茶乎?展眼二十年矣。丁丑仲春。畸笏。】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br><br> 我从上初中时初读第一遍《红楼梦》算起,其后我在不同年龄段又陆续读过此书的不同版本,有时是随意浏览某些章回,有时是带专题性的系统研习,比如对《红楼梦》中诗词我就认真抄写和背诵过。所以我对这部经典名著虽不敢说是滾瓜烂熟,却也可以算得上是细心揣摸,心领神会。<br><br>现在回眸大观园中的妙龄少女一众佳丽,发现我这个俗人所为之动心的既非宝姐姐,亦非林妹妹,甚至都不是荣宁二府中的正主儿,只有宝玉房中的大丫鬟晴雯从开始便让我眼前一亮,好印象从兹挥之不去。——这大概也算是一种缘分:书缘吧。<br><br>晴雯人称“勇晴雯”,可见她是一个极有性格的人。她又被人视为林黛玉的影子,说她“心比天高,命如纸薄”,这是一个性格爽利,喜欢争强好胜的女孩子,高傲泼辣,快人快语,机敏而又尖刻。在大观院中深得贾宝玉的倚重与赏识,甚至被其视为“红颜知己”。此前我曾说过《红楼梦》中我最欣赏的是妙玉那独特的女性魅力,现在不妨接着再说说晴雯的“勇”吧!<div><br><div>我以为凡稍微认真一点读过《红楼梦》的人一定会对晴雯有深刻印象,记得晴雯第一次正面出场应该是在第八回,那天宝玉从梨香院饮酒归来,只见笔墨在案:<br><br>晴雯先接出来,笑说道:“好,好,要我研了那些墨,早起高兴,只写了三个字,丢下笔就走了,哄的我们等了一日。快来与我写完这些墨才罢!”宝玉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因笑道:“我写的那三个字在哪里呢?”晴雯笑道:“这个人可醉了。你头里过那府里去,嘱咐贴在这门斗上,这回子又这么问。我生怕别人贴坏了,我亲自爬高上梯的贴上,这会子还冻的手僵冷的呢。”宝玉听了,笑道:“我忘了。你的手冷,我替你渥着。”说着便伸手携了晴雯的手,同仰首看门斗上新书的三个字。<br><br>情窦初开的人看这一段心弦一定会被拨响,书中情景写得实在是好,把两个小儿女的情态描绘得淋漓尽致,友情含爱,蜜里调油。最可爱的就是这个晴雯,天真率直,完全没把宝玉当成主子,说话的口气就是哥们似的,言语之间你侬我侬,与宝玉双手相握一起看那门斗上贴着的“绛云轩”三个字,在她心里此时似乎压根儿就没有了等级界限。我看到此处不禁心驰神往,着实被他们纯真的友爱感动了。<br><br>当然话说回来,宝玉身边的丫环对他也都是有些随便惯了的,平日里大大咧咧地开开玩笑也是常事,这是因为宝玉天生是一个有着骑士精神与绅士派头的人,他就是愿意为女孩子服务,甚至接受差遣当“奴才”,他把那视为莫大的幸福和荣光!只不过晴雯的这种“随便”可有点不太一般。如果说袭人对宝玉有些拿捏的话,那是因为两个原因:其一,她是从小就在宝玉身边、陪着他长大的人,宝玉对她有一定的依赖性;其二,因为袭人与宝玉初试云雨,有了肉体上的亲密接触,所以时时处处总爱拿捏一把,宝玉是个重感情的人,自然也买账。可晴雯就不一样,她并不是陪着宝玉一起长大的,起先还只是赖嬷嬷这个奴才的奴才,后来被用来赶人情于是就成了贾母的丫环,再后来受到贾母的器重才跟了宝玉的。赖嬷嬷买她的时候已经十岁,所以伺候贾母已经是十岁以后的事情了,可知她并不是从小就伺候宝玉的“老员工”,在大观园里资历不算深。再者,晴雯自始至终都跟宝玉没有任何肉体关系,要有也就是一种心理上的默契,晴雯在宝玉面前始终保持着一个女孩的尊严。我觉得贾宝玉动不动就要吃哪个姐姐妹妹嘴上的胭脂,无非是和女孩子轻狂厮混;可他与晴雯不玩这一套性感游戏。要说他们主仆之间也曾心有灵犀、芳心暗许,则可以说晴雯与宝玉之间的恋情是公子哥儿贾宝玉所有恋情中最纯洁的。<br></div><div><br></div></div> 曹雪芹无疑也是钟爱晴雯的,给她的判词就好得有些出奇,排位竟然越过了袭人,被排在了十二钗又副册之首,其画为“既非人物,又非山水,不过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其判词云:“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我以为,在曹雪芹笔下的晴雯特别真实,性格鲜明,而且是一个有血有肉,优点与缺点并存的丰满人物。<br><br>我从初读《红楼梦》就认定大观园中堪引为知己的当属晴雯,正因为如此,她所给予我的影响可说是十分深刻。少时,既为她的美貌心猿意马,稍长更为她的泼辣率真击节赞叹,再后来则更为她的悲剧人生感到扼腕怜惜。因为有了晴雯我把《红楼梦》读了一遍又一遍才不觉得有丝毫的乏味与矫情。今日检点晴雯给我的影响大概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看出。<br><br>首先,晴雯给予我的影响是丰富了我对美女的感知与认识。当然要说大观园中最不缺少的就是美女,但晴雯之美却又与众不同,晴雯是大观园中公认的美人,那就等于说是美女中的美女了。书中虽没有正面描述过她的相貌和体态,但从旁人的言语评论中我们可以得到明确的印象:她长着“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林妹妹”,“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我的心目中从此有了绝色美女的标准,眉目像林黛玉那么聪慧俊秀,苗条却又不失圆润,身材婀娜兼有出类拔萃美貌,那才是一种活色生香,风流潇洒的天然美姿啊!<br><br>要说“削肩膀”在现代女性中或许不受推崇,其实削肩在古代又被称作“美人肩”,唐代最崇尚这种削肩美女。而“水蛇腰”大概与今天女孩子追求的“小蛮腰”颇为接近,其实这一审美标准也与唐朝时代极有渊源。不妨在这里补充一点资料,所谓“小蛮腰”原来是实指白居易的一个美貌家姬小蛮的腰;后来由此引伸出美腰三要素:一是细瘦;二是柔软;三是有劲道,亦形容为杨柳腰,款款摆动,风姿绰约。可见这样的女孩更有一种生动活泼的性感美,要用现代语汇来形容晴雯的美,便可以说是:天使的容貌、魔鬼的身材,更集大家闺秀的典雅秀丽和小家碧玉的冰雪聪明于一身。真是天生尤物,你若是男人就可想像一下与这样一个女孩做朋友、谈恋爱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br><br>其次,晴雯所给予我的影响除了美貌之外,当属她那自信与倔强的性格。勇晴雯之“勇”就在于她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贾府里,她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却偏偏没有一点奴性。也许是因为她自恃美丽,自信让她可以漠视自己的身份,从不仰面视人;而是以一种高傲倔强的反叛精神立世,她追求一种似乎不切实际的平等,她要维护自己与公候小姐同样不容侵犯的人格尊严。正是她的自信与傲气不仅赢得了宝玉的垂青,就连贾母也要高看一眼,她老人家喜欢的就是像晴雯这样纯真率性的女孩子,而不是像袭人那样认定自己是宝玉小妾而刻意做出一种“温柔可亲”模样儿。作为读者的我或许因出身卑微贫困家庭,而在生活中屡屡遭人蔑视而在这一点上与晴雯产生情感共鸣,又因欣赏她的美艳芳姿,所以有意无意学习她的处世风格,以一种冷傲,倔强,率真睥睨天下,有权有势的人我偏不把他放在眼里;会投机钻营、说一套做一套的时代英杰,我也只把他视为草芥。<br><br>当然,像晴雯这样,即便才高八斗、美貌过人,在大观园里也难获重用,因为一个以权势为核心安排秩序的社会需要更多的是善于变通的“忍性”,而不是率性而为的“锐性”!我想晴雯也并非就一定要出人头地,而只是想堂堂正正做人,维持一个出身卑微者的人格尊严。她蔑视王夫人为笼络小丫头所施的小恩小惠,嘲讽向主子讨好邀宠的袭人是“哈巴狗儿”,所以在大观园里只有她敢做敢当、光明磊落,决不曲意逢迎,因为那就是她的风骨与本色。要说晴雯给了我的心灵启迪与情感支持,她是我青少年时代的书中知己,此话并非全然是虚妄之言啊!<br><br>需要强调的是,我理解晴雯的自信更钦佩她的冷傲,因为她并不狂妄和轻薄,事实上她是有其美貌、聪慧与勤劳善良作为人生底蕴的。“晴雯补裘”即是一个生动的例证。书中如是说:<br><br>贾母送给宝玉一件产自俄罗斯国用孔雀毛捻成线后织成的孔雀毛披衣。这件披衣金翠辉煌、碧彩闪烁,堪称稀世珍宝。不料宝玉刚披上就被手炉中迸出的炭火烧了指顶大的一个洞。恰巧第二天是正日子,老太太嘱咐了要穿去见她。宝玉一时心急火燎,让婆子拿出去缝补,竟没有一个能工巧匠敢揽这个活。此时的晴雯正在生病,只觉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实实撑不住。她不做又怕宝玉着急,就狠命咬牙捱着。她带着病体,补不上三五针,便伏在枕上歇一会,即便这样,她还是撑到天将明。待补完时,已“力尽神危”地倒下了......<br><br>再次,晴雯给予我印象深刻的第三点当属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在《红楼梦》书中写晴雯与宝玉的爱情只是叙述主线之外插入的一笔,不算正戏。这个丫环怎么说也算不上大观园的一个主角,却在曹雪芹的巧妙安排下,与贾宝玉演绎了一场感天动地,迴肠荡气的“生死恋”,赢得了多少少男少女的一掬同情之泪。也因为他们爱得如此纯真浪漫、情深意切,才成为经典载诸史册。晴雯的爱情观由此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一生。<br><br>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男人,从爱情中可以追求并感受到两种不同的女性之爱,一是母性;一是女儿性。具体到这里,袭人的温柔和顺正好满足了贾宝玉对母性的需求;而宝玉从晴雯那里享受到的则小儿女的温情。这么说可能不是太准确,但却基本上表述了晴雯与宝玉之间的爱情的特质,率性自然,天真浪漫,爱情与友谊兼而有之。我认为宝玉对晴雯的感情,友情成份更多一些,而晴雯对宝玉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爱恋。晴雯美丽聪慧、高傲泼辣,这一点使其深得宝玉的器重和赏识。凡是他和黛玉私下传情的事情,都是差遣晴雯去办理,晴雯也深深理解宝黛的感情,传话送物爽朗诚挚。象宝玉病中惦念黛玉,给黛玉送旧手帕,不能让袭人发现就偷偷地让晴雯送去,那一份相知相契的友爱之情已经超越了主仆关系;而在晴雯心中也的确是把宝玉当作朋友兼情人来看待的。在宝玉房里这些贴身丫头中就数晴雯率性爽利,除她之外没有任何人敢当众冲撞宝玉,而她大大咧咧地不把这公子哥儿当主子看。<br><br>第三十一回是这样写的:<br><br>“宝玉让晴雯拿果子给自己吃,晴雯笑道:‘可是说的,我一个蠢才,连扇子还跌折了,……倘或再砸了盘子,更了不得了!’宝玉笑道:‘你爱砸就砸。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有性情;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听撕的声儿。’宝玉听了,便笑着递给她。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又听‘嗤’‘嗤’几声。宝玉在旁笑着说:‘撕的好,再撕响些’。正说着,只见麝月走过来,……宝玉赶上来,一把将他手里的扇子也夺了递给晴雯。晴雯接了,也撕作几半子,二人都大笑起。”<br><br>晴雯敢爱敢恨,快言快语的爽朗性格,不止宝玉欣赏引为知己,也深得贾母的欣赏和喜爱。细加分析,其原因乃在宝玉眼中,看厌了别人对自己的奴颜婢膝,媚主求荣那一套,所以他特别看重晴雯的全无“媚骨”。但也正因为如此,晴雯在贾府上下,却也得罪了不少人,有时候根本就是她的美貌招来嫉恨,这与她原本没有干系,却把帐都记在她的头上。想来这丫头也真是可怜!所以对她的悲剧命运我深感惋惜和不平。晴雯在大观园中的所作所为最是光明磊落,她虽然和宝玉情投意合但却不会象袭人那样“鬼鬼祟祟”,虽然无依无靠家境贫寒却不会象别的小丫头那样偷偷摸摸,她看不起那些狗仗人势欺负奴才的奴才,在抄检大观园的一幕里,晴雯的言行象一颗瞬间升起的绚烂的流星,刹那间照亮了大观园那黑漆漆的夜晚。晴雯最后被逐出大观园,所谓“性格即命运”,她的一切遭遇都暗藏在她天真烂漫、纯洁无邪而又孤傲直率、刚强爽朗的性格之中了。我为她的凄惨遭遇深深叹息!<br><br>感谢曹翁把《红楼梦》中最高的爱情礼遇赐予了她。书中写宝玉去看望晴雯,晴雯悲愤地对宝玉说:“只是一件,我死了也不甘心的。我虽生得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蜜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今日既已耽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当日也另有个道理”……<br><br>晴雯受冤屈而死,死不瞑目。晴雯是正义无辜的,为了死而无憾,她选取了一种特殊方式,就是给枉耽的虚名填进了一点实际内容。她剪下自己的指甲送给宝玉,和宝玉换了贴身穿的小袄,而且说:“回去他们看见了,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既耽了虚名,越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br><br>这是对使她蒙冤的黑暗势力的最后的抗议,我第一次看到这里就有热泪盈眶之感,并对王夫人有了恨意,而王夫人之所以驱逐晴雯,是因为她认为“好好的”宝玉会“被这蹄子勾引坏了”。<br><br>晴雯,把自己纯洁、浪漫的爱情和友谊都给了宝玉,承担的却是“莫须有”的一种百口莫辩的不白之冤。我曾猜想,她的“早知如此,何不当初”的悔恨,应该是说她后悔当初还不如放肆地爱他一场,花袭人做得,晴雯又为何做不得?要说以晴雯的美艳与性格而论,更能俘获花花公子贾宝玉的一颗动荡不安的心。现在想来,这就正应了杜秋娘的那首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br><br>有人说,晴雯的全部生活就是一首诗,是一首充满着青春意志与生命活力的抒情诗。她的高尚品质,她的反抗精神,她的天然美貌,宛如一盆才透出嫩剑的兰花,高洁而芳馨。依我说晴雯才是曹雪芹心灵的宠儿,是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的一个艺术形象的精品。由于晴雯的故事集中在《红楼梦》一书的78回以前,所以应该是曹雪芹独立创造的艺术形象之一。她让我们在那座富丽堂皇的大观园中,透过金粉世家的奢华萎靡,感受到了一丝清新活泼的气息。晴雯,一个纯真善良、白玉无瑕却又美艳动人、性格刚强的美少女,冲破重重黑恶势力,勇敢地表达出一个卑微者的尊严,为追求纯真的挚爱之情,她用其短暂的一生,写下一首动人心魄的浪漫主义抒情诗篇。<br><br>只不知现在的青少年还读不读《红楼梦》原著?若读到晴雯的这一章,我倒建议大家勇敢地追求爱情,不要因一个空名误了一生真情。这些东西若只看电影、电视剧你是绝对感受不到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一直倡导读经典必读原著,因为中国文化的精髓是蕴藏在古典原著中的。也正因此,我极力否定一些无聊艺人和影视机构通过选秀的方式,翻来覆去重拍几部古典名著,结果离本原的文化精神越来越远,把优秀的文学经典糟蹋得不成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