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北京——7、广济寺

思访

<p class="ql-block">  出了历代帝王庙这时已经中午。饭后,继续顺着阜成门南大街东行400多米来到广济寺。进门时,我扫了一次北京健康宝就进入了寺庙。</p><p class="ql-block"> 广济寺可不像前面两座庙宇游人稀少,这里可是人头攒动香客如云。单人的大多都在顶礼膜拜,三两人的好像都在谈论着什么,当然也不是我所关心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广济寺,北京著名古寺之一,庙宇历史悠久,文物颇丰,这里香火很盛。广济寺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在国内外佛教界享有崇高声望和广泛影响。</p><p class="ql-block"> 广济寺创建于金代,元代时庙名为报恩洪济寺,万松行秀禅师为住持,寺旁马路对面不远的地方现有万松老人塔还存放着他的灵柩。禅师在该寺中,撰写了以《从容录》为代表的二十余部佛学巨著。元朝末年,广济寺毁于战火,灭迹。</p><p class="ql-block"> 明朝年间, 当地人掘地种菜时,得陶制佛像、供瓷、石龟及石柱顶等物,即知此地是古刹遗址。其后,山西普慧上人偕弟子圆洪等云游到此,立誓复兴古刹。在当朝尚衣监廖屏的资金资助下,两年后一座庄严佛刹建成了。廖屏将此事上奏宪宗皇帝请赐寺名,明宪宗于成化二年下诏命名为“弘慈广济寺”。</p><p class="ql-block"> 清代广济寺名声愈振,顺治、康熙、乾隆等御驾到广济寺,留下诸多诗文轶事,末代皇帝溥仪也到访过广济寺。</p><p class="ql-block"> 民国年间,孙中山先生也曾在此演讲。</p><p class="ql-block"> 30年代,广济寺不慎失火,主要殿堂损毁殆尽。其后,住持现明法师在吴佩孚等人的资助下,按明代格局重修,建筑规模比以前更加壮观。</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历经磨难的古寺获得了政府的关注,多次拨款修缮,并在此处建立中国佛教协会。从此广济寺成为中国佛教中心。多年来,世界各国佛教领袖及佛教代表团络绎不绝到访广济寺,带来各国佛教界的友谊,使广济寺在促进我国民间友好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广济寺中轴线建筑现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殿、圆通殿、多宝殿、舍利阁。殿宇之顶,或覆黄琉璃瓦、或覆绿琉璃瓦、或黄绿相间,熠熠生辉,庄严肃穆。两侧建筑有钟鼓楼、东西配殿、僧寮、东西方丈室等。此外还有东西跨院,尤其在寺院西北隅,有一座建于清康熙年间用汉白玉砌成的戒坛,真可谓雕栏玉砌,十分精美。戒坛今称三学堂,这是北京市内唯一一座清初戒坛,至今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 整个寺院布局严谨,整齐对称,寺中有院,错落有序,庭院深深,曲径通幽,古朴素雅,庄严寂静,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官式佛寺建筑。寺庙在佛教协会的管理下,按时进行修缮维护,使殿堂设施经久不衰,环境清幽、庄严肃穆,深受人们喜爱和欢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