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 河滨大楼三部曲”作者的视觉日志</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涂鸦小展 敬请观赏</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喜欢画画,从小被父亲驮着去朵云轩看画,后来在区文化宫学画,如今退休,重拾旧日爱好,怡情自乐。这种画画与众不同,专门用指尖在IPAD屏幕上作画。最先是在手机上画几笔速写、漫画,慢慢就转移到了IPAD上,色彩也从七彩,变成全彩的。误打误撞、兴之所至,这是一个喜欢画画的素人涂鸦而已。</p> <p class="ql-block"><b>作者创作的IPAD绘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画时,给自己取了个笔名“跑城”,既贴合“徐策跑城”的传统戏曲故事,也带有我喜欢围绕魔都这座城市展开创作的意思。徐策跑城,跑到哪里,便画到哪里,短短几年,竟积累了250多幅作品,多个系列主题,跟作家身份一样,这个绘画系列主题也充满了文学色彩,比如“拟诗经《蒹葭》诗意”、“拟李商隐诗意”、“拟鲁迅先生《野草》诗意”、“借用契诃夫小说标题:带小狗的女人”、“忆海拾贝”等等。一边画,一边晒在朋友圈,供师友们点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作者《都市即景:襄阳公园寻觅旧踪》</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喜欢一边画魔都场景,一边回忆自己跟魔都的种种缘分。在画襄阳公园时写道:1980年代中后期偶在陕南邨边上一栋洋楼上班,每逢值班(也就是睡一觉),翌晨从南昌路到底右手一拐,便到襄阳公园里。六年下来,好坏算是常客了。当年那一带古色古香的教育学院、小小的天鹅阁;陕西路马路口相对的公泰、第二食品店;靠近南昌路的蕾茜西餐社(有朋友来必去之所)、美心酒家……眨眼都没有了,或者已改建。好在还有襄阳公园,并且不用门票,四面敞开,四季花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作者《都市即景:兆丰(中山)公园寻觅旧踪》</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到中山公园时,会这样想起:1980年代进入谈朋友季节,与女友的首约,约好去中山公园,便兴冲冲赶往那里,不料空等数小时。彼时,偶住处离虹口公园较近,那里的21路公交车与中山公园是一头(起点站)一尾(终点站)。可能由于心情紧张,约会地点搞错了,结果弄得一个在头里等,一个在尾里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作者《都市即景:虹口公园寻觅旧踪》</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曾经住在虹口公园附近,画虹口公园时,故事更多,几乎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可在那里找到对应之物。比如,小学二三年级时,翻墙进公园,跟一大帮孩子一起赤脚在湖里摸一种可燃可爆的磷片,据说是外国人打靶后丢水里的;鲁迅墓旁的紫藤长廊下,某个幽深角落,那时似乎大男大女很多,在那里做过好几次大媒,却均不成功;后来,公园开放了,歌者、舞者天天闹得噪音沸天,夏夜,歌舞未散,打烊的门锁早已锁牢,无奈大家都翻墙而出,有一次,作者也轧在其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作者《都市即景:外滩有个地方曾叫黄浦公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轻时,黄浦公园去得比较多,主要在那里画人物速写。2021年冬,为创作《外滩有个地方曾叫黄浦公园》特地去了一趟,发觉公园的门、里面沿江一排高大繁盛的法国梧桐、绿色长椅、进门处一个假山环岛等都不见了;自然,幼儿园小朋友整排整队一个拉一个衣角的情景也不见了。这里,也不再是我的黄浦公园了。</p><p class="ql-block">画自己最熟悉的生活,讲述生活故事,所以作品一经发布,往往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而引发点评最多的,是画河滨大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作者《都市即景:河滨大楼的美丽与哀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创作过“河滨大楼”三部曲,对那座魔都地标大楼的过去和现在已熟稔于心。这组涂鸦以“河滨大楼的美丽与哀愁”为主题,画大楼不同视角的外观、大楼的老式电梯、老式楼梯、老式煤气灶、弧形钢窗等,有着强烈的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b>作者《都市即景:河滨大楼的美丽与哀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创作过“河滨大楼”三部曲,徐策对那座魔都地标大楼的过去和现在自然是了如指掌、熟稔于心。他以“河滨大楼的美丽与哀愁”为主题,画大楼不同视角的外观、大楼的老式电梯、老式楼梯、老式煤气灶、弧形钢窗等,有着强烈的年代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作者《逝水流年:河滨大楼的花样年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还以“河滨大楼的花样年华”为题,为大楼第一代老住户们作画传,因此牵起了很多人的尘封记忆。</p> <p class="ql-block"><b>作者《孤岛时期的河滨大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还画了“孤岛时期的河滨大楼”,特地根据一部当年的纪录电影,描绘出大楼原貌:当年大楼前苏州河道的护栏是生铁栏杆;大楼沿街商铺当年是高敞气派的落地玻璃;当年江西北路与江西南路上的自来水公司,由一座后来被拆除的自来水桥连在一起,并有高架的粗水管越河送自来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的IPAD绘画已经得到了师友们的好评和社会的认同,作品已先后发表于《上海文学》杂志、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缤纷水色盼春归》作品集。所画的《复兴公园》、《黄浦公园》(四幅)参加了由上海中外文化交流协会、黄浦区美术家协会等主办的《百年黄浦》画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作者《河滨大楼璀璨之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的IPAD绘画已经得到了师友们的好评和社会的认同,作品已先后发表于《上海文学》杂志、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缤纷水色盼春归》作品集。他画的《复兴公园》、《黄浦公园》(四幅)参加了由上海中外文化交流协会、黄浦区美术家协会等主办的《百年黄浦》画展。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作者《风情外滩上海的客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绘画名家罗希贤先生在评价该“外滩涂鸦”系列作品时说:“外滩涂鸦”系列使用了一种全新的画法,其中最令我心动的是天、地、水的表现,在一般绘画中这都是虚化或留白的,而徐策先生却狠狠地下笔,腾挪跌宕,恐怕非如此,不足以发泄情感。画似心声,信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绘画方面,本人只是“一个刚刚启程的赶路人,与才华横溢、训练有素的绘画专业人士不可同日而语。”但作者认为,工作是美丽的,可以战胜无聊与沮丧。对我而言,工作是学习,学习是工作。创造性的劳动,令人觉得不会老朽,并且还很年轻。</p> <p class="ql-block">【上面的文字素材,来自“周到上海”报道“河滨大楼三部曲”作者爱上IPAD作画(作者詹皓)】</p> <p class="ql-block">徐策,一级编辑、作家。他曾先后担任《上海电视》、《每周广播电视》等报刊执行副主编、主编。花十年时间,出版多卷本、11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上海霓虹》、《魔都》、《春水》,这个“河滨大楼三部曲”为素有“亚洲第一公寓”之称的老公寓立传。</p><p class="ql-block">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说:“这部小说对于上海的历史、风俗和人情,有细致入微的生动刻画。徐策力图通过一栋大楼的变迁,写出上海的沧桑历史,写出一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对于小说家,这是一个颇有难度的抱负,我认为他做到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谢谢一路支持,谢谢观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