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借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的名句:“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鹤庆一中之所以有享誉滇西的辉煌教育教学成绩,是因为有一大批热爱教育,也深受学生爱戴的教育大师。在诸位校级领导中,担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任的王文经老师(我的岳父大人)最该浓墨重彩书写一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风华正茂的云大学子</span></p> <p class="ql-block"> 1948年王老师考入云南大学农艺系就读,学习之余,他酷爱运动,特别是篮球,曾是云大校队的主力队员。1950年云南和平解放时,作为中国民主青年同盟的骨干成员,尚未毕业的他就受组织委派率队回家乡鹤庆宣传和平解放。王老师政治觉悟高,学识广博,才华出众,得到组织高度认可,被留在鹤庆一中任教导主任,教授生物,还兼任过英语教师。后来王老师又考取了云师大的中文函授并取得本科学历,应学校需要改教语文,直到离休。我记得云南大学给年逾七旬的王老师补发了一本毕业证书,弥补了当年因革命需要而未能在母校完成学业的遗憾,他老人家心潮澎湃地写下《一张补发的毕业证书》一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锦和老师(后左)、白世杰老师(前左)、王文经老师(前右)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期间王文经老师、陈华北老师、舒敦老师等几位教育前辈还被委以重任,于1970年随鹤庆二中从松桂迁往黄坪镇开疆拓土,又于1974年迁回松桂。他们和二中师生一起为山区教育创造的成绩已经载入鹤庆教育史册、铭刻在学生和家长心中。直到1979年几位老前辈先后调回鹤庆一中。王老师1988年8月离休,1989至1994年支边,为民族、工矿教育发挥余热,先后应福贡一中、牟定铜矿学校、大理二中、大理州民中等校聘请,欣然赴约教学。这样丰富的教育教学履历真叫我辈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老师与子女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是教育行家,他尊重教职工、热爱学生,他博学、多才、儒雅、平易近人。举两个例子,更能近距离感受到王老师的形象。一天早上,有位老师(王老师曾经的学生)因锅炉故障没有打到开水就去找副校长王老师说他上不了课,不然嗓子会出问题的。王老师微笑着回答说,“你把师母刚烧好的这壶拿去喝吧,别影响上课。”这位老师愣了一会儿,脸上一红,立马上课去了,之后一句抱怨的闲话都没再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老师、师母与孙孙、孙女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1982年11月全校刚刚进行了期中考,王老师特意分别找英语组的几位老师就如何破解英语师资严重不足的困局进行单独交流。不清楚其他老师如何回答的,我在了解鹤庆一中的升学率后提出英语可能只对部分学生有大的帮助,可以把英语课全年级分AB班同时排课,两个班学生门对门跑课。仅仅过了两周,学校就在高二(84届48班、49班、50班和51班)、高一(85届52班、53班、54班和55班)同时进行英语课分层次教学,随后两年的高考成绩都有新的突破。一个初登三尺讲台小白的建议得以迅速采纳,这样的开放、包容和执行力,在今天都是难以想象,何况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老师与孙女留影于洱海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总是沉浸在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中,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极其简单。他把所有的爱都献给了教育、给了学生、给了他身边的人,正如陶老所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我所认识的校领导中,下关一中的李曙光副校长有着王老师一样的教育情怀,很巧李副是鹤庆一中的学生,这似乎是一种传承吧。由于那个时代的坎坷,王老师总是把所有的重担都自己扛、默默地承受着一切。在该享受幸福离休生活的时候王老师患病去世,这是我们晚辈的最大遗憾,也是许多王老师教过的学生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老师与学生蒲小平、赵志平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对未来有很强的预判力,常用很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参加工作后出现的几次工作上的重大选择都得到王老师的指点。他支持我进修、调动,但出现几次难得进政府或国企的机遇时,王老师说他不反对我改行,可觉得我还是适合当老师。我始终以岳父大人为榜样,可谓一直在追赶,永远在路上!(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老师文集《晚归拾零》封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谢谢关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