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钧—同治年间状元

幸运鸟

<p class="ql-block">  洪钧(1839-1893年),字陶士,号文卿,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末外交家。祖籍安徽徽州歙县桂林村(今桂林镇),先世经商,以商籍居浙江。到了洪钧时,已迁江苏苏州。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父亲要他放弃儒业,去学做生意。而从小“慨然有当世之志”的洪钧,不愿从商,求父让他继续读书,父亲应允了,从此洪钧更加勤奋好学。18岁,考中生员,补县学生。同治三年(1864年),考中甲子科江南乡试举人。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殿试以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是年,洪钧刚30岁,正好是“而立”之年。</p> <p class="ql-block"> 仕途上,洪钧官运亨通,一路顺风。同治九年(1870年),出任湖北学政。后参与编修咸丰朝《实录》,赐花翎四品衔。嗣后,曾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历典陕西、山东乡试,“甄拔多知名士,而山东得人尤盛”。后迁翰林侍讲、侍读,提督江西学政。光绪九年(1883年),迁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绪十三年(1887年)任清廷驻俄、德、奥、荷兰四国外交大臣。出国期间,洪钧认真考察外国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通过对欧洲各国形势的研究分析,预测欧洲将爆发战争。他曾向慈禧报告:“看中、欧形势而言,欧洲多事,则中国稍安。有见识者以为不出十年将发生欧洲战事”,“俄、奥两国现在甚有违言调兵增戍”。因此,他向朝廷建议:中国应当抓紧时机“修明政事,讲究戒备”,“时不可失”。后来,欧洲果然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了洪钧预测的正确性。</p> <p class="ql-block">   洪钧喜欢历史,在国外担任驻外使臣期间,在元史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p><p class="ql-block"> 在出使期间看到俄国人贝勒津翻泽波斯人拉施特哀丁著的《史集》、伊朗人志费尼写的《世界征服者史》和亚美尼亚人多桑编的《蒙古史》等历史书籍,遂获得西方的资料证补《元史》。在翻译金楷利等的帮助下,译著了有关章节,撰成《元史译文证补》30卷,其中有目无文的10卷,对元宪宗以前历史的证补较为详实,开了中国史学界利用外国资料研究元史的先例,并奠定了他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在国外时,他还创造性地改革中国电报字码,使之与国外大致统一,不仅方便了彼此间的交往,而且为国家节省了巨额通讯费用。</p> <p class="ql-block">  光绪十六年(1890年)回国后,晋升兵部左侍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主张加强军训,巩固边防。</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八年(1892年),发生帕米尔中俄争界案,洪钧遭到官员们的联名弹劾。</p><p class="ql-block"> 事情是这样的:洪钧在国外曾以重金购买了一张俄制中俄边界地图,经校勘刻印后交给朝廷。由于不懂外文,将帕米尔地区许多卡哨画出中国国界。这张绘错的地图被沙俄收集起来,作为两国边境争端的“证据”。。此事,固因俄人无赖,后经各国洋务大臣的极力排解,总算弄清事实。然而,洪钧受到了沉重打击,悔恨交加,抑郁成疾,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八月二十三日病逝于北京,终年55岁。</p><p class="ql-block"> 洪钧逝世后,光绪皇帝深为痛惜,特地下诏:“兵部待郎洪钧,才猷练达,学问优长。由进士授职编撰,叠掌文衡,擢升内阁学士,派充出使大臣。办理一切,悉臻妥协,简授兵部侍郎。差满回京,命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均能尽心职守。……滋闻溘逝,轸惜殊深。加恩著照侍郎例赐恤。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选自网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