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花木兰•铭都嫫车布(一)

杨亮

<p class="ql-block"> <b>前 言</b></p><p class="ql-block"><b> 第一章 古今传奇</b></p><p class="ql-block"><b> 第二章 替父从军</b></p><p class="ql-block"><b> 第三章 征战红河</b></p><p class="ql-block"><b> 第四章 红河东流</b></p><p class="ql-block"><b> 第五章 花鼓盛开</b></p><p class="ql-block"><b> 第六章 重返红河</b></p><p class="ql-block"><b> 第七章 花开花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铭都嫫车布历代后裔</p><p class="ql-block"> 笔者后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 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岔河的普丕(又称颇丕)、富良棚的玛呵妮、高平的铭都嫫车布是峨山彝族民间传说故事的代表人物之一。普丕是与财主李士天斗智斗勇的机智人物,生活在150多年前满清年代的岔河乡文山中镇村(彝语:啦乌),在峨山、易门、新平等彝族地区流传甚广<font color="#167efb">(岔河·河外退休老人黄立光整理出版《普丕故事》)</font>。玛呵妮生活在200多年前的富良棚乡咱啦嘿村(彝语:簪唻砢)人,“玛呵妮”是彝语,意思是未嫁姑娘。玛呵妮本姓石,具体名字无从考证,据说是农历二月十二日出生,出生年代不详。玛呵妮的前半生在富良棚生活,后半生在大龙潭生活,其坟墓在咱啦嘿村斜对面的玛呵妮山(彝语:玛呵妮白)上,玛呵妮的故事在峨山民间流传甚广。铭都嫫车布是替父出征的彝族花木兰,出生于公元1865年(清朝·同治二年间)的高平洛泉村(彝语:啊柯依),“铭都嫫”是彝语,原意是出名的女人,车布是彝族名字,跟聂苏彝语的“彩布”相近,“彩布”翻译成汉话就是绣在衣裳上精美的花朵。本该叫“铭都嫫彩布”译为“铭都嫫车布”,“铭都嫫车布”翻译成汉话就是像花朵一样漂亮的出名女人。18岁时中法战争在云南边境爆发<font color="#ed2308">(备注:公元1883年12月清朝·光绪九年十一月)</font>,嶍峨县衙要求16-60岁男丁二抽一参军,父亲年迈55岁,体弱多病,弟只有15岁,懵懂无知,而父亲的名字在出征兵役的榜单上,必须参军出征,从小喜欢舞枪弄棒的铭都嫫车布征得父母同意,代替父亲出征。女扮男装出征13年,31岁解甲归田,已成老姑婆,终身未婚,患病而终,其坟墓在铭都嫫白克(备注:出名人的山梁)。现有红色牛皮头盔、铠甲在峨山县档案局保存,普家人说铭都嫫车布使用的双刀在50年代“全民大炼钢”时期上缴给高平公社炼铁<font color="#167efb">(峨山作家矣自兴(飞龙)整理出版《彝家女将军•铭嘟嫫车布》)</font>。</p><p class="ql-block"> 铭嘟嫫车布女扮男装出征13年,足迹遍及红河、文山、广西镇南关及越南北部的凉山、同登等,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升为兵勇营哨官。铭嘟嫫车布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是峨山彝族人抗战历史一抹亮丽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从最早的花木兰说起,几乎每个年代都有女性征战沙场的身影,战争不仅仅是男人的事。北魏《木兰诗》中的花木兰替父从军、《隋唐演义》的魏木兰替父从军、《薛丁山西征》的樊梨花挂帅出征、《杨家将》的穆桂英挂帅出征抗辽、《岳飞全传》的梁红玉抗金擂鼓大战黄天荡等故事。花木兰、樊梨花、穆桂英、梁红玉是我国的四大巾帼英雄,皆崭露头角、英姿飒爽、威风凛凛。皆一无返顾、作战勇猛、抛头颅撒热血,置生死之外,反抗外族入侵,展民族大义,可歌可泣。足于让封建男权社会的大男子们汗颜,足于让封建男权社会的女同胞们挺直腰杆,扬眉吐气,万绿丛中绽放出一朵朵红花,巾帼不让须眉,谁说女子不如男?</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江河浩荡,逝者如斯,如流星划过夜空,留名者凤毛麟角。有少数花木兰式的巾帼英雄被人们怀念,也有无数花木兰式的巾帼英雄被人们忘记。在历史长河中曾经闪闪发光的巾帼英雄们都应该被我们所纪念、所歌颂,她们的精神必须代代相传,她们的故事不该被忘记,历史就更不应该被遗忘。</p> <p class="ql-block"> 第一章 古今传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首先,从花木兰<font color="#ed2308">(彝语:铭都嫫 出名的女人)</font>的故事说起,花木兰、穆桂英、樊梨花、梁红玉是我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花木兰是南北朝魏国(史称北魏)的一个巾帼英雄。据史料记载,柔然族是在蒙古草原上继匈奴、鲜卑等之后崛起的游牧部族,曾经建立了一个部落制可汗国,史称“柔然可汗国”,建国历史有158年(公元394年-公元552年),北方少数民族当中建国历史最长的民族之一。柔然可汗国没有固定疆域,主要游牧范围大体为的今蒙古、贝加尔湖、阿尔泰山、额尔古纳河等一带,仿效北魏制度,立军法,置战阵,整顿军队,骑兵似“风驰鸟赴,倏来忽往”,在蒙古草原上所向披靡,无人能敌。每年不断地南下骚扰北方诸国,抢平民、牛羊、粮食等,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北方诸国的老百姓深受其害。公元429年(北魏•神麚二年)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决定分两路兵马挥师北伐柔然,七次在黑山<font color="#ed2308">(备注:即杀虎山,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font>、燕山<font color="#ed2308">(备注:燕然山,今蒙古国的杭爱山)</font>一带发生了北魏进攻柔然的战斗,战事极其惨烈,惨绝人寰,柔然可汗国被打得“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布野,无人收视”,以北魏大获全胜而结束战争。北魏为了进攻柔然,有备无患,大量征兵,规定每家男丁二抽一出征上前线。花木兰家有男丁二人,花木兰的老父50多岁,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的弟弟10多岁,年龄尚幼,然而军命不敢违。所以,花木兰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去边关打仗对于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花木兰既要隐瞒女人身份,又要与将士们一起杀敌、一起住宿,性别不同,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数十载后凯旋而归,北魏太武帝因花木兰的战功显赫,赦免花木兰女扮男装欺君之罪,给花木兰授与尚书之职。花木兰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顾为由,婉言谢绝,恳请北魏太武帝让自己回家孝敬父母,留下了一段传世古今的佳话。</p><p class="ql-block"> “花木兰故事”最早出现于南北朝的北魏人陈释智所撰的《古今乐录》的一首叙事诗《木兰诗》,此诗从古至今流传最广。“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p><p class="ql-block"> 在清代小说家褚人获的小说《隋唐演义》中,又将“花木兰故事”设定在隋唐时期。公元618年隋朝时期,隋炀帝暴政,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突厥趁隋朝内乱四处战火,无暇顾及北方,突厥大军侵犯边境,隋炀帝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大量招募士兵,魏木兰之父名在军册,魏木兰看到父年老体弱,便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十二年,屡建功勋,没有一人发觉她是一个女性。一次,魏木兰带领军士路过家乡探亲,脱去战袍,换上女儿闺装,同去的士兵大为惊讶,认为是自古未闻的奇事,回报给天子隋炀帝。荒淫无度的隋炀帝闻讯大喜,急忙下旨召魏木兰回朝。此时,各地诸侯起来反抗隋朝暴政,窦建德、刘黑闼为首在山东、河北两地反隋起义。魏木兰率军与窦建德之女窦线娘的起义军交战中,魏木兰中计被擒,窦线娘验明魏木兰的女性身份,并与魏木兰结为姐妹。后来,窦建德被大唐秦王李世民战败,重重围困,窦线娘恳请魏木兰送信给燕山的未婚夫罗成救兵,魏木兰行军路上接到隋炀帝召回的圣旨,魏木兰将书信交于妹妹魏又兰,托她代为送信给“天下第七条好汉”的俏罗成。魏木兰回到朝廷,隋炀帝龙须大悦,欲纳魏木兰为妃,魏木兰殉身抗拒,一头撞死在金殿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唐代,追赠魏木兰为“孝烈将军”。后人为了纪念魏木兰,在其故里营廓镇(备注: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木兰镇)建造了木兰祠。</p><p class="ql-block"> 清代花部 《花木兰》(又名《代父征》)是众多“花木兰故事”中影响力最大的。其故事情节为南北朝时边疆外族入侵,朝廷命贺廷玉将军挂帅出征,花木兰替父从军,路途结识了刘忠等一行人。花木兰英俊出众,屡建战功,贺廷玉将军有意将女儿贺敏嫁给花木兰,而花木兰婉转拒绝。一次贺廷玉将军出征被围,花木兰持重未曾贸然发兵,贺敏记恨花木兰拒婚之仇,又更恨花木兰拒绝救父,而率领丫鬟们打入花木兰帐中,因贺敏身份特殊,众兵将不敢阻拦,花木兰孤身遭到屈打,贺敏杖责花木兰暴露了花木兰女儿身之事,贺敏悔恨自己所为,又钦佩花木兰“忠孝”双全。协助花木兰用“围魏救赵”之法救出了父亲贺廷玉将军。花木兰拒绝了朝廷的尚书郎之职,返乡恢复女子裙钗。贺廷玉将军仍想将女儿贺敏嫁给花木兰,来到了花木兰的故乡后,看见花木兰花容月貌,恍然大悟,真相大白,原来是一场误会。后将女儿贺敏嫁与部将刘忠,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p><p class="ql-block"> 今河南省商丘市的木兰祠(原称木兰庙)又名“孝烈将军祠”<font color="#ed2308">(备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木兰镇的木兰祠)</font>。据文献记载,唐朝时期的营郭镇就有木兰祠(原称木兰庙)。公元1201年-1208年(宋朝·恭帝年间)金国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营城镇酒都监乌答撒忽刺重修大殿、献殿各三间,并塑木兰像。祠围墙内外,植有柏树、槐树。大门过道两侧各有一泥塑高大战马。大殿内塑有木兰闺装像,献殿内塑有木兰戎装像,后楼塑有木兰全家像。祠殿内外,有历代官府、名人撰文、题诗、书画及60余通香火碑。</p><p class="ql-block"> 木兰祠有两块石碑。其石碑一,公元1334年(元朝·元统二年),祖居归德汤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所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碑文载有对木兰身份、受封孝烈将军的确认及《木兰辞》全文。篆字题名《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记载:“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亳之谯人也。世传:可汗募兵,孝烈痛父耄羸,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鞯藁,操戈跃马,驰神攻苦,钝锉戎阵,胆气不衰,人莫窥非男也。历年一纪,交锋十有八战,策勋十二转。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书。隆宠不赴,恳奏省亲。拥兵还谯,造父室,释戎服,复闺妆。举皆惊骇,谓自有生民以来,盖未见也。以异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宫中,将军曰‘臣无媲君礼制’。以死誓拒之。势力加迫,遂自尽,所以追赠有‘孝烈’之谥也。”其石碑二,公元1806年(清朝•嘉庆十一年)所立《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记载:“隋木兰,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时,发兵御戎,木兰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还。朝廷知其为女子,欲纳入宫,木兰不敢从,遂自尽。唐朝封为孝烈将军,乡人为之立庙”。 </p><p class="ql-block"> 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吕坤的《闺范图说》记载:“木兰,商丘人,父病不能从军,为有司所苦,木兰代父戎边十二年,人不知其女也。”</p><p class="ql-block"> 清代康熙年间的《商丘县志•列女》记载:“木兰姓魏氏,本处子也。世传可汗募兵,木兰之父耄赢,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跃马而往,历年一纪,阅十有八战,人莫识之。后凯还,天子嘉其功。除尚书不受,恳奏省亲。及还家,释其戎服,衣其旧裳。同行者骇之,遂以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入宫中,木兰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誓拒之。迫之不从,遂自尽。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今商丘营郭镇有庙存,盖其故家云。”</p><p class="ql-block"> 明朝年间,有曹琏作的《过商丘》:“亳上商丘绕故宫,荒台古墓冷秋风。火星有庙应分野,金果无园发旧丛。代父尚看传孝烈,死固犹复许孤忠。悠悠往事空留迹,尽在行人感慨中”。</p><p class="ql-block"> 清朝年间,有乾隆皇帝作的《木兰祠》:“克敌垂成不受勋,凛然巾帼是将军。一般过客留吟句,绝胜钱塘苏小坟”;杨文淳作的《题木兰祠》:“将军女儿身,戎装雄且武。不是爱从军,代父心良苦。将军从军十二年,迷离扑朔草如烟。归来且喜高堂健,持壁还亲更可怜” ;查岐昌作的《题木兰祠》:“帕首弓腰出阁姿,苍凉营廓纪完碑。俯怜弟妹辞家远,爷答君亲矢节奇。世上几曾留姓氏,人间那复辩雄雌。女郎剩取花名在,岁岁春风一度吹”。</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以后,《木兰诗》首次作为一首长篇叙事民歌首次收录入汉朝时期的《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作宫廷音乐,从唐朝人韦元甫拟作的《木兰歌》可以看出“花木兰故事”在唐朝时期已广为传诵。明代文学家徐渭将《木兰诗》改编为戏剧作品《雌木兰替父从军》。清代花部《花木兰》后衍化出豫剧《花木兰》,大概情节内容跟《木兰诗》、《雌木兰》大同小异,也即决心替父从军、替父从军、还乡的三个情节结构。自南北朝的《木兰诗》到明代徐渭的《雌木兰》和清代的豫剧《花木兰》,已形成了一个完整“花木兰故事”的演变和传承。如今,花木兰成为了巾帼英雄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花木兰戏的剧种就有京剧、豫剧、越剧、汉剧、昆曲、秦腔、平剧、黄梅戏等20多种。特别是抗美援朝时期,京剧大师常香玉的豫剧《花木兰》的全国巡演,更使花木兰故事重放光芒,鼓舞了多少女青年参军投入到朝鲜战场,谱下了一曲曲抗美援朝的巾帼英雄赞歌,“花木兰故事”至今在老百姓中的影响广为深远,经久不衰。</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河南省商丘市沿袭传统的“木兰祠庙会”举办“中国木兰文化节”,把木兰替父从军、抗击外族入侵的精神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个花木兰式的巾帼英雄,故事发生在满清末期的峨山县高平一带彝族偏僻的一个小山村,洛泉村<font color="#ed2308">(彝语:阿柯依,“啊柯”指蒿枝草,“依”是水,意为蒿枝草地里出水的地方,村内水井形似螺狮壳,又称“螺泉”,清代建村)</font>出了一个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她的名字叫铭都嫫车布,原称“铭都嫫彩布”, 原意就是像花朵一样漂亮的出名女人。</p><p class="ql-block"> 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殖民主义<font color="#ed2308">(备注:清朝时期老百姓统称西方洋人为“红毛鬼”)</font>的不断扩张,英国、美国、法国、沙皇俄国、奥匈帝国等列强的入侵,闭关自守的满清政府变得千疮百孔、满目沧桑。一方面,西方列强任意分割满清的领土,从南到北的多个口岸都是列强的殖民地,红毛鬼飞扬跋扈,洋枪、鸦片等不断涌入,大量白银不断涌出,加剧了社会各阶级的矛盾;另一方面,满清政府想要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软弱无能,割地赔款,国库空虚,横征暴敛,苛捐杂税,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底层的百姓苦不堪言,反抗起义风起云涌,民主革命运动暗流涌动……。</p><p class="ql-block">  先说,“嶍峨”的来源。《清史稿》记载:县东北有嶍山,其后有峨山,两山夹一坝,故县以此得名。据塔甸镇老龙洞和富良棚乡树林村石灰岩溶洞旧石器时代化石地考古鉴定,距今1~1.5万年前嶍峨县境内就有人类的活动足迹。嶍峨彝族的先民是活动在滇池、阳宗海、抚仙湖一带古滇国的蛮夷人<font color="#ed2308">(备注:古时对彝族称呼)</font>。《新纂云南通志》和《寰宇通志》记载“嶍倪蛮”人<font color="#ed2308">(备注:即嶍峨县境内最早的人类,属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之一)</font>最早居住在嶍峨县境内。前三世纪(公元前298~277年间)楚国大将庄蹻(jue)率众抵达滇池地区,与当地部落联盟,建立古滇王国,庄蹻自称“滇王”,嶍峨部落属古滇王国辖地。公元109年(西汉元封二年)西汉王朝降服了古滇国,置益州郡领74县,嶍峨部落属于胜休县。公元225年(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平定蛮夷人孟获,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建宁、牂牁郡地设兴古郡,嶍峨部落属于兴古郡的胜休县。公元265~420年晋朝时期,嶍峨部落仍属兴古郡胜休县。隋朝年间,云南境内设南宁州总管府,嶍峨县隶南宁府。唐朝前期,云南境内置南宁州都督和姚州都督,其下分置羁縻州县,嶍峨县属黎州地。公元738年(唐朝•开元二十六年)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境内设十赕、六节度、二都督,嶍峨县属通海都督。公元880年(唐朝•唐僖宗二年)唐僖宗入蜀地,遣丞相赵降眉、杨奇琨、段义宗朝贡,羁縻牂州地,置嶍峨部,嶍峨县正式成为县级机构。公元937年(晋朝•天福二年)大理建国,境内设八府、四郡、四镇,嶍峨部隶属通海都督府秀山郡,封嶍峨部首领为部长,为嶍峨世袭土司,治所在嶍猊寨。公元1256年(元朝•宪宗六年)废嶍峨部设嶍峨千户,封嶍峨部彝族酋长阿占茨(又名阿支)为嶍峨千户长,治所迁至嶍山(备注:今峨峰村)。公元1382年(明朝•洪武十五年)嶍峨部酋归附明朝,置嶍峨县,设流官知县,设治所于嶍山,隶临安府。公元1384年(明朝•洪武十七年)五月,改设嶍峨土知县,授彝族部落首领普净(备注:又名禄佑房)为土知县,建土官县衙在雨碾冲(备注:今峨山县城西郊土官村)。公元1930年嶍峨县改名为峨山县,从公元880年唐朝设“嶍峨部”算起,距今已有113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峨山的彝语叫“忍果筛”<font color="#ed2308">(备注:“忍果”是总果村另外一个名字,汉意为披绸缎,“筛”意为长而宽的平坝,意为披绸缎的坝子)</font>,也有一段颇传奇色彩的来历。相传,明朝中期嶍峨坝子的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每年夏季深受猊江、练江两条河的水患,冲垮田地,房屋损毁,灾情较重,连年治理,收效甚微。当时,土官县衙在峨山,流官县衙在嶍山,两两相望,办事往来不易。于是,禄氏彝族土司提议将流官县衙、土官县衙一起迁往高山上的总果村。民间有 “冷总果,热丁皎,饿死嘎玛依”的说法,居住在嶍峨坝子的汉族士绅们谁也不想搬迁到山高皇帝远的总果村,纷纷说虽有水患,集资捐物,出工出劳,修建河堤围河,疏导水流,水患减少,赞同流官县衙从嶍山<font color="#ed2308">(备注:今峨峰村)</font>附近搬迁到嶍峨坝子的提议,土司知县、流官知县双方争执不下。土司知县、流官知县双方协商了几回,彝族人拿总果的泥土脱土坯,汉族人拿嶍峨坝子的泥土脱土坯,脱土坯称斤两,决定谁的土坯重就搬到哪儿。汉族人很鬼,耍小聪明,脱泥巴时将小铁块埋土坯中。最后,双方称土坯斤两时,汉族人的土坯斤两最重,彝族人的土坯较轻,汉族人获胜,就将流官县衙迁到了嶍峨坝子。事后,汉族人放小铁块作弊的事被禄氏土司察觉,既成事实已经无法改变,禄氏土司则据此理由,说土官县衙继续留在雨碾冲<font color="#ed2308">(备注:今县城西郊的土官村)</font>不搬,嶍峨县城的彝语名称则冠于“忍果”加“筛”字成“忍果筛”,彝语“忍果筛”的名称由此而来来。</p><p class="ql-block"> 自公元1839年(清朝•道光十九年)林则徐虎门硝烟引发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满清政府被迫割让香港、赔款、商定关税,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洋人的通商口岸,大量鸦片涌入我国,大量白银流出国外,我国正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p><p class="ql-block"> 公元1856年(咸丰六年)10月,英国殖民者、法国殖民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公元1860年(咸丰十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英军将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授权下火烧毁圆明园。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英、法联军的罪行罄竹难书。满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准许外国人通商口岸设租界地,任意买卖鸦片、洋枪及洋货;准许外国人在中国贩卖人口,多少华人被贩卖到东南亚、美国西部开采矿业、修铁路;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教士可在我国各省任意租买田地建造教堂,传播教义。</p><p class="ql-block"> 其实,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法国殖民者早就对满清政府的南边附属邦越南虎视眈眈,很想把越南吞入肚子里,一直找不到合理的借口。北部跟英国殖民者跟满清政府开战,趁机武力侵占越南的南圻<font color="#ed2308">(备注:西方人称为交址支那)</font>,迫使越南的南部六省沦为法属殖民地。接着就由西贡向北出发探测沿湄公河通往中国的航路,在发现湄公河的上游澜沧江不适于航行后,即转向越南的北圻<font color="#ed2308">(备注:,西方人称为东京)</font>,势图利用红河作为入侵云南的通道,以达到一步步蚕食满清政府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山雨欲来,狂风满谷。外界风起云涌、暴风骤雨之际,满清政府如同即将倾倒的大厦摇摇欲坠。而偏僻的彝家村寨照样波浪不惊,人们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按季节播种,到节令收割,缴纳苛捐杂税,接受地主剥削,本本分分,与世无争。</p><p class="ql-block"> 铭都嫫车布出生于公元1865年(清朝•同治二年)农历三月初八的洛泉村<font color="#ed2308">(彝语:阿柯依)</font>,铭都嫫车布具体名字叫什么没有详细记载。阿爹(彝语:爸爸或父亲)叫龚吉吉,母子二人从临安府<font color="#ed2308">(备注:今红河州建水)</font>附近的彝家山寨千里迢迢过来嶍峨县投靠亲戚,转碾迂回,来到了洛泉村。母子二人,势单力薄,为了有个依靠,跟普氏家族是亲戚,便认普氏宗族为祖先,后辈子孙改姓为普,以便今后认祖归宗,免得今后连一块祖坟都没有,还得跟别人家买坟地安葬。</p><p class="ql-block"> 起初,逃荒的母子俩在洛泉村旁边搭了一间窝棚住下。母子俩省吃俭用,近5年的时间才盖好一幢三间两耳的土掌房,还欠下许多的债。刚开始,母子租别人的田地耕种,付完租金、税金,几乎没有剩下什么。母子不辞辛劳在深山老林开辟自家的田地,因树林茂盛,箐水阴冷,收成较少。因家里十分贫穷,又要还债,阿爹龚吉吉一直拖拉到年近30岁才成亲,阿嫫从遥远的富良棚•美党<font color="#ed2308">(彝语:咪哒,水田上面的村子,清代建村)</font>村嫁过来,据说也是一家人从楚雄一带逃荒到美党村住下,兄弟姊妹众多,家里干活的人很少,一直帮阿爹阿嫫干活养一大家人。阿嫫20多岁了还没有出嫁,熊背虎腰,做农活的一把好手。不知姓什么?美党村以姓施、姓李居多。按照彝族婚姻“三年归家”的传统习俗,阿嫫跟阿爹龚吉吉成亲三年后才从遥远的每党村正式归家。一家三口人,开辟荒地,早出晚归,辛辛苦苦,既要缴纳各种税金,又要参加各种义务劳役,还要管好自家的田地。一年四季,当惊受怕,三年后还清了盖房子的欠债。大概阿爹龚吉吉在36岁左右才生了第一个女儿,名字叫铭都嫫车布,希望自己的女儿像绣在围腰上花朵一样漂亮。</p><p class="ql-block"> 阿奶是临安府<font color="#ed2308">(备注:今红河州建水)</font>附近村子的花腰彝族人,一个人带着儿子,为了讨生活,从临安府附近村寨逃难来到洛泉村,改姓归为普氏家族,二姓之人,身份低微,见人总是笑眯眯的,非常客气,做事、说话都非常小心翼翼的,生怕得罪了别人,生怕踩死了脚下的蚂蚁。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辛辛苦苦,盘田种地,上山砍梨柴烧炭,养活一家人。</p><p class="ql-block"> 铭都嫫车布出生一年后,劳累成疾的阿奶就因病去世了,按照彝族传统,全家人要戴孝三年,不宜办各种喜事。阿奶埋在普氏家族祖坟旁边的另一座山上,坐西朝东,望着东边的故乡临安府,总算落叶归根。</p><p class="ql-block"> 幼年时的铭都嫫车布,长得柳叶眉、丹凤眼、瓜子脸,眉清目秀,皮肤黝黑。梳两个羊角,聪明伶俐,性格泼辣,生性好动。头戴一块红花帕,身穿一套聂彝族服饰,光两个小脚丫,不管下雨路滑,不管冰天雪地,追着阿爹、阿嫫四处疯跑。</p><p class="ql-block"> 虽然,同样是嶍峨彝族人,但聂苏彝族女性和纳苏彝族女性的服饰不一样。聂苏彝族女性先将头发盘好,头戴红花帕,年老女性带一块黑色花帕,花帕镶边绣花,衣裳多为藏青色或黑色的右衽短襟衣,分内外两件,外衣宽大,无领短袖,内衣短领,袖短及肘,两件衣叠穿,两衣镶花边,外加长挑花袖,袖管长及手腕,胸前挂一块银链花围腰,两侧飘带结于背后,藏青色或黑色的深裆长裤,裤脚镶花边,一双绣花布鞋。纳苏彝族女性头戴喜鹊帽,戴银项圈、银手镯、婚后女性带黑色包头,衣裳多为藏青色、黑色或毛蓝的矮领右衽宽袖衣,胸前挂一块银链花围腰,围腰绣三道绣花,两侧飘带结于背后,青蓝色或者黑色的扭转裆宽口裤,一双平头绣花布鞋。</p><p class="ql-block"> 彝族人有“搭桥取名”的传统习俗,孩子满3岁以后,要选一个跟属相相符的黄道吉日,杀一只公鸡煮熟,在村寨附近有人经常路过的小溪边,砍一棵松树削平整齐搭在小溪上面,两头栓红线,桥的两端点燃一支香,洒几颗水果糖,认第一个过桥的男子为干爹,让干爹给自己的小孩取一个名字<font color="#ed2308">(备注:乳名或学名)</font>。然后,撒一些松毛,摆上家里带来煮熟的饭菜,全家人和干爹一起席地而坐喝一碗酒、撕鸡吃,两家从此结为亲戚相互走动。</p><p class="ql-block"> 公元1868年的冬天,3岁多的铭都嫫车布被阿爹龚吉吉在洛泉村通往总果村的岔路口<font color="#167efb"><b>“搭桥取名”</b></font>,被第一个高平村过路的柏姓中年男子看见红扑扑的铭都嫫车布顽皮可爱,犹如一朵山茶花盛开在山谷。柏姓男子认为绣在围腰上花朵最漂亮,于是取名为“彩布”,“彩”是聂苏彝语“花线”的意思,“布”是聂苏彝语“唯噜布”<font color="#ed2308">(汉意:花朵)</font>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衣裳上绣得最漂亮的花朵”。阿爹龚吉吉十分高兴,便给铭都嫫车布拜柏姓中年男子为干爹,取乳名为“彩布”。后来,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铭都嫫车布,战功赫赫,人们在“彩布”面前加上“铭都嫫”<font color="#ed2308">(备注:出名的女人</font>)三个字,汉语译为“铭都嫫车布”,原意为象花朵一样漂亮的岀名女人。</p> <p class="ql-block">  彝族还有<font color="#167efb"><b>“订娃娃亲”</b></font>的习俗,当娃娃3岁左右,双方父母就娃娃的生辰八字、属相,给一个德高望重会占卜、算卦的呗玛或巫婆(家族长者)看,看一看生辰八字是否相符?属相双方相冲?焚香敬告天地,虔诚祭拜祖先。如果“姻缘天注定”,“天生一对,地造一双”,男方家就聘请一个媒婆<font color="#ed2308">(彝语:阿咗嫫,帮未婚男女说媒做亲的女人</font>),按照彝族“父母之命,媒婆之约,门当户对,明媒正娶”的传统习俗,选一个黄道吉日,到女方家订亲。在双方家族长辈见证下,双方相互交换订亲礼物,一只娃娃戴的手镯、银项圈或者一床精美的背衫,订亲仪式已成,等娃娃长到成婚年龄就结婚了。铭都嫫车布满3岁时是否订了一门娃娃亲无从考证?</p><p class="ql-block"> 就在铭都嫫车布不满4岁那年夏天,她的弟弟呱呱落地。弟弟是早产儿,阿嫫因生弟弟落下后遗症。因为是家里第一个男娃娃,父母过分疼爱,有些冷落了大女儿铭都嫫车布,铭都嫫车布一个人自己照顾自己。生活的重担就压阿爹龚吉吉一个人身上。农忙时节,耕田犁地,为一家人一日三餐奔波,农闲时节,上山砍梨树烧炭,毛驴驮运梨炭到县城售卖,赚一些零花钱。</p><p class="ql-block"> 幼小的铭都嫫车布不分白天黑夜,帮阿嫫洗弟弟的屎布、尿布。阿爹龚吉吉、阿嫫出门收割的日子,一个人背着弟弟喂鸡食、赶猪羊,自己洗自己的衣裳,自己摔倒自己爬起来。</p><p class="ql-block"> 5岁时,铭都嫫车布就跟村里老人一起放牛羊,爬牛上脊背,“架架”叫着地骑牛,爬万年青树(榕树),躲进草丛,满山疯跑闲不住,活蹦乱跳,敢跟男孩子摔跤,单挑比胜负,翻来覆去的,摔的鼻青脸肿,活脱脱的一个“野小子”。</p><p class="ql-block"> 当时, 山村女孩不时兴像城里的女人一样裹脚,三寸金莲,迈小碎步,描眉绣花,不读孔孟,不出闺房,待面如荷花,嫁个如意郎君。山村女孩裹小脚干不了农活,山村女人要大脚丫、要光脚丫、要跨大步;扛锄头、挥镰刀,砍树枝、割野草,浇菜园、挖田地;要放牛羊、要爬树枝、要摘野果,要掐野菜……。女人的活计要全部会做,男人的活计也要做,女人撑起一个家。</p><p class="ql-block"> 5岁时,铭都嫫车布开始体会了生活的艰辛。铭都嫫车布要么在家背弟弟,要么就跟阿爹龚吉吉、阿嫫一起干活。每天铭都嫫车布要每天早早起床,背着小背箩,拿一把小锄头,一把镰刀,挖洋芋、挖山药、挖红薯、拨萝卜,割草、找猪食……,喂鸡、喂猪食,放牛羊,风里来雨里去,即使是寒冬,幼小的铭都嫫车布只有一件单衣和一条裤子。冷得瑟瑟发抖,脸、耳朵、双脚冻得发紫,长出一个个冻疮,晚上还要洗干净后在火塘边烘干。不然,第二天没有出门没有衣裳穿,所有苦难的日子,铭都嫫车布都是咬咬牙挺过来了。</p><p class="ql-block"> 铭都嫫车布一家四口人,只有阿爹龚吉吉、阿嫫两个劳动力。常年累月,上山砍梨树烧炭,满面层灰,腰酸背痛,辛苦劳作一年,缴纳衙门的苛捐杂税后,所剩无几,连来年的种子都留不住,日不果腹,每天要为生计发愁。穷人家的娃娃早当家。每天铭都嫫车布就跟随阿爹龚吉吉、阿嫫一起早早起床。白天在田地里劳作,上山砍梨柴烧炭,夜晚在灯光下跟阿嫫学绣花,小小肩膀经常是红红的,也不说一声累。</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熟人”。铭都嫫车布水汪汪的眼睛从小就看清了世态炎凉,世间沧桑,别人家的亲戚进进出出,自己家一年到头也难得见一个亲戚来窜门。铭都嫫车布内心很自卑,总觉得自家矮别人一等。但也很争强好胜,觉得自己一样也不比别人差。暗暗发誓等自己长大了要出人头地,骑高头大马,让别人羡慕得淌口水。</p><p class="ql-block"> 洛泉村在乃邑<font color="#ed2308">(彝语:乃邑,有清凉水的地方,乃邑村在清代道光年间建村)</font>大沟北面山上,坐南朝北,呈块状聚落。村内有一口形似螺狮壳的水井,常年清澈凉爽。据说是一个放牛的妇女发现一丛蒿枝草里有一股泉水,村民们按地势修建了一口螺狮形状的水井,此井便称“螺泉”。水井石柱门框雕刻“有龙在此”,左右两边雕刻有“万里高山柱青龙”、“千古玉水供养人”的对联,井水常年清澈见底,潺潺流淌,不像其他山泉一样一到雨天就变浑浊。相传“螺泉”井底有一个宝物,夏天月光明亮的夜晚,还会发出青蛙一样鸣叫,很多人都想得到它,想偷它的人会发生怪事、生怪病而不治身亡。祭龙树就在水井的上面,祭龙树是一棵茁壮参天的麻木树,腰部有个似龙头的树桩,有大人的一抱多粗,一年一次开白花结红果,红果吸引鸟儿来树上栖息,每年村里的祭龙节就在此地举行。村后的土地庙旁边有一棵上百年的榕树<font color="#ed2308">(备注:常称万年青树)</font>,几个大人都抱不回来,枝繁叶茂,树荫遮天,高耸云天,胆子大的人爬到树顶可以望见滇池里白帆竞渡的景象,四方游子无论在什么地方都看得见这一棵家乡的万年青树。</p><p class="ql-block"> 洛泉村先有普、杨、柏三个姓氏家族,据说元朝初年祖先分别从浙江、山东廊坊、湖南三个地方迁徙到临安府,多年与当地人一起生活、通婚,天长日久,变成了花腰彝族。明未清初又因战乱从临安府陆续搬迁来洛泉村,口音还与花腰彝族相似。其中,起初数姓杨的人口最多,杨氏家族最大,房屋、田地也最多,姓杨的子孙嗜好赌博,常常偷偷地跑到嶍峨县城赌博,赢钱时象公子哥一样花天酒地,无钱时象狗一样流落街头,没有几年所有家产被全部败光了。杨家老人气得大病不起,手指不孝之子大骂,不到一年就去世了。从此,杨氏家族萎靡不振,家道一天比一天衰落。而普家、柏家靠自己的勤劳,老实本分,不怕风吹日晒,风吹雨淋,天寒地冻,几代人的努力,开辟很多田地,日子越来越好过,洛泉村也日益壮大。</p><p class="ql-block"> 洛泉村的四周松树绿荫葱葱,森林茂密,有成片的竹子,梨树众多。但海拨高、红土壤、石灰岩嶙峋,留不住雨水,常年干旱缺水,种一些包谷、麦子和油菜,昼夜温差极大,有雨便成冬,群山白雾茫茫,冬季霜期长,夜晚需烤火取暖。所以,到了冬季,家家户户都有挖土炭窑烧梨炭的习惯,在长满梨树的山梁中挖一个洞作炭窑,砍断梨树整齐排放进炭窑,用泥土密封后,点燃窑笼的柴火慢慢烘烤,烤干的梨树捂在密不透风的环境中渐渐被炭化。梨炭具有发热高、燃烧持久、方便携带的特点,既可以燃烧取暖,还可以熬饭之用。</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洛泉村人就有到嶍峨县城卖竹篾品、卖梨炭的传统。每逢嶍峨县城赶街日,肩挑人背,骡子驮运,把梨炭拿到县城售卖,因洛泉的梨炭品质好,深受县城居民欢迎。洛泉人还会砍竹子编织竹篾品,如提篮、谷箩、花背篓、撮箕、簸箕等,要有尽有,样式好看,经久耐用,深受嶍峨县城一带的人们喜爱。如今的水尾村(彝语:依唛,猊江水的尾巴,以上就称玉溪的洛河)一带的水田大部分属于洛泉村的。</p><p class="ql-block"> 洛泉村的四周山高林密,常有花豹、野狼、野猪、豪猪等野兽出没,花豹、野狼常常窜来洛泉村里叼走猪、羊等家禽,自古洛泉村就多猎人,多数男子都是打猎的好手。洛泉村也时常有外来的强盗、土匪横行。夜黑风高的日子是土匪出没的时候,每晚寨门口都有人和猎狗轮流值班,猎狗的鼻子尖闻得到很远的气味,一丝异响也跳不过猎狗的耳朵,猎狗一阵强烈的狂吠,随后村里的锣鼓就敲响,全村年轻力壮的男人就拿着标枪、大刀、弓箭进入阵地,人多势众,大声叫喊,敲响锣鼓,拉满弓箭,与土匪对峙。乌合之众的土匪哪里遇到过这样阵战?哪里是训练有素的洛泉村人对手?听见众人的叫喊声,锣鼓声和猎狗狂吠,火药枪一枪接一枪地朝天一鸣响,就心惊胆颤、肝胆俱裂,还没有等洛泉人冲出村门就抱头鼠窜、逃之夭夭。</p><p class="ql-block"> 农闲时,为了抵抗土匪、强盗的偷袭,洛泉村人有一起保护家园的共同意识。身强力壮的洛泉村人便在本地人当过兵、习过武术的长者带领下训练,舞大刀的练习大刀,耍花枪的练习冲刺,射弓箭的练习射靶子。古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时多训练,战时少伤亡”。不分男女,各家娃娃从5岁就一起习武。</p><p class="ql-block"> 每年夏季雨水充沛的日子,深山老林里有一群群拖家带口的野猪、豪猪出来祸害包谷、红薯等作物,洛泉村都要组织几次全村人一起围捕活动,或者山地周围的野猪、豪猪路过的地方布上陷阱,一些人拿着棍棒、带着猎狗、敲锣打鼓往山梁上呐喊,一些人拿着弓箭、斧子、弯刀躲在山箐等待猎物进入山箐里的包围圈,一旦杀死野猪或豪猪,抬回村里螺泉井边,刮毛的刮毛,剔骨的剔骨……,技巧老练的师傅们一起动手,按每家大人数分成一堆堆,全村人一起分吃。或者全村人一起在螺泉井边架一口大锅煮熟,喝酒唱山歌,点燃火堆,跳大彝乐,纵情欢乐。</p><p class="ql-block"> 铭都嫫车布是一个女娃娃,更是一个“野小子”,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挥舞大刀、射弓箭,勇猛好斗,又争强好胜,任何一样都不想输给同龄人。跟同龄人一起习武,如同野男孩一样的狂野、放荡不拘。</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普家有一个叔叔是村里射箭高手,每次上山打猎绝不会空手而归。普家叔叔经常拿弓箭射回漂亮的鸟儿,铭都嫫车布很喜欢这些漂亮的羽毛。就缠着普家叔叔教她射箭,普家叔叔教会射箭的姿势,教会她先把心情平静下来,稳定呼吸,要在一呼一吸之间,瞄准猎物把箭射出去,才会命中树上的鸟儿。其次射箭要练习眼力,有时,铭都嫫车布会花一个早晨的时间,一个人躲在树林里连续瞄准猎物。</p><p class="ql-block"> 有关弓箭的最早记载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后羿射日》</b>。弓箭分为竹箭、木箭、兵箭、弩箭、毒箭、火箭等六种,前两种用于狩猎,后四种用于战争。大约3万年以前,原始人类用一根树棍或竹竿削尖制作箭射杀猎物。旧石器时代的人们把石片、骨或贝壳磨制成尖利的形状,安装在矢杆一端,制成石镞、骨镞或贝镞的矢,古话说“有的放矢”。新石器时代的矢有了棒形、叶形、三角形等多种。商周时期,主要有脊双翼式青铜镞。春秋战国时,三棱式铜镞盛行。汉朝,铜镞开始向铁镞过渡,锐角三角形,既适合锻造,又有较强的杀伤力。西汉年间有了毒箭,《三国演义》中华佗给关羽刮毒疗伤。唐朝以后,箭杆多用竹制、木制,在箭杆的尾部装上羽毛以便控制方向,又在箭尾部绑上纵火物(油脂或火药)产生了火箭,箭的制作工艺趋于完善。</p><p class="ql-block"> 十多岁时,同龄人中铭都嫫车布的箭术较好,可以说是百发百中了。可以随心所欲的射中自己喜欢的鸟儿,每次射中漂亮的鸟儿,不忘记在同龄人面前炫耀一番,在同龄人的羡慕中,铭都嫫车布得到了满足,然后,就分发一根根漂亮的羽毛。</p><p class="ql-block"> 后来,铭都嫫车布教导士兵们说,弓箭在远处无声无息地就能射中目标,很适合暗探侦查时用,不像洋枪一响就暴露行踪。同时,练习射箭即可让心平静下来,又可炼人的眼力。在越南北部的抗法战场上,铭都嫫车布作前线侦查,曾经凭借够硬的箭术屡立战功,这是后话。</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后,得知铭都嫫车布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当上了一名女将军。普家叔叔常跟别人提起铭都嫫车布小时候是怎样学习射箭?说光光看铭都嫫车布练习射箭一动也不动、眼睛也不眨、拉满弓站几个时辰,相当有耐心,相当又毅力,坚持不懈。就认得铭都嫫车布的毅力超过一般的常人,将来肯定是有出息的人。</p> 在洛泉村,普氏家族是最早走出洛泉村,靠贩卖山货到嶍峨县城营生的。世世代代,日积月累,家庭渐渐殷实,衣食无忧。据说,早期普家长辈从临安府附近的彝家山寨搬迁来,不会说汉话、不识汉字、不会计算,就委托懂汉语的人进行交易,支付一笔翻译的帮工钱。会说汉语的人跟汉人商人串通一气,普家长辈吃了不少亏,山里山外,辛辛苦苦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铜钱。普家长辈常常教育子女们说:“守住山,不会挨饿,走出山,会发财”。<br>  从洛泉村通往嶍峨县城的路是一条崎岖曲折的山路,有树林密布的地段,有怪石林立的地段,也有土匪、强盗出没的地段。世世代代,普家长辈们不知走了多少回,赶了多少回骡子?为了早到嶍峨县城赶街,普家长辈们等公鸡鸣叫三遍就要早早起床,点燃火把,就像一头闷声不出气的骡子,一天又一天、一年接一年往返走在这一条崎岖曲折的山路上。一个个失望过后还有一个个希望。<br>  普氏家族的长辈们早就吃了不懂汉话的亏,不能再让后代继续吃亏。在家里跟娃娃们交流话常常说的是汉话,普家娃娃出门后才说彝话,有时分辩不过来,一句话夹杂着彝话、汉话,说得不伦不类,逗得旁人开怀大笑,常常被人说成是洛泉村半彝半汉的人。<br>  这么多年来,普氏家族的长辈们吸取了不会说汉话的经验、教训,见过县城繁华世面,看见过新事物,眼界开阔,见识广,普氏家族的长辈们的思想较为开通,不分男女,到了入学年龄,即聘请外地的老师来普氏家族的祠堂里教授汉语、汉文,不求官名利禄,只求学知识、能写会算、长见识。不像其他家那样重男轻女,只供男孩读书。<br>  公元1873年的秋天,稻谷刚刚弯腰。扎羊角辫的铭都嫫车布8岁那年起,不再像以前一样天刚亮就跟阿爹龚吉吉、阿嫫到田地里劳作,阿嫫给她煮了一个鸡蛋,拿几块破布缝了一个书包,提着一升米、十个鸡蛋,一家人早早来到普氏祠堂行了拜师礼。普氏家族合资聘请了一个私塾老师,在普家祠堂的空房里开办学堂,跟普家里其他孩子一起念书。铭都嫫车布天性倔强、不服输,争强好胜,无论做什么都不比别人差,聪明好学,勤奋学习,识字不少。从此,铭都嫫车布就这样过起早上在祠堂学文化、下午再下地干活的童年日子。<br>  50多岁的私塾老师大号叫李鹏举,名字取得响亮,一路科考连中的意思,栋梁之材。面容清瘦,双眼深邃,一撮山羊胡子,牙齿蜡黄,长发及腰的花白辫子,一身陈旧灰布长衫。手不离草烟,咳嗽不停,浓痰四处溅,嘴不离酒,脸红脖子粗,一口滋喉谈春秋。来自山水相连的总果村(备注 ,原意为去荞地的路边,清朝初年有马帮驿站,又称<font color="#ed2308">“总果铺”</font>,常有塔甸、甸中、富良棚的马帮留宿,嶍峨县境内海拔最高的驿站。有传统的家禽、农副产品交易集市,元代建村)的人,早年在嶍峨县城求学,据说十多岁就考取了秀才,雄姿英发,二十多岁也到过临安府(备注:今建水)参加考试,取得好成绩,引起一阵轰动,似乎前途一片光明。两次鸦片战争后,看见朝廷腐败,官员贪污,营私舞弊,忿忿放弃仕途。早些年在嶍峨县城教过学,后因父母年迈,辞职回家照顾二老,不会种田地,就在总果村一带给富裕人家教书为生。<br> 李鹏举老师是个摇头晃脑、戴一副眼镜的老学究,张口闭口就说《孔子》、《老子》、《道德经》、《三字经》,还爱都古诗陶醉起来,特别唐宋年代的,只顾自己摇头晃脑的读,完全陶醉其中,全然不顾学生们读不读,在背后打闹嘻戏。平常,老师摇头晃脑读一遍“人之初,性本善”,学生们一起摇头晃脑朗读一遍后,拿起毛笔正正规规的抄写一遍,当天的功课才即告一段落。课堂上抄写不出来的打板子,老师绝不心慈手软,一阵鞭打,调皮捣蛋者的手心常被打红,眼泪扑簌扑簌的,回家又被父母罚跪,苦不堪言。<br> 在课外,李鹏举老师讲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杨家将》、《三侠五义》、《说岳全传》等古籍故事,铭都嫫车布特别地记住了《隋唐演义》中的“魏木兰的故事”、《杨家将》中的“穆桂英挂帅”和《说岳全传》里的“梁红玉大战黄天荡”。听惯了不少老师讲的英雄人物、忠贞烈女故事,从小植根了英雄主义幻想。<br> 老师又讲了一些近年西方列强入侵我国的事件,譬如<b style="color: rgb(51, 51, 51);">虎门销烟</b><font color="#ed2308">(备注:公元1839年6月3日(清朝•道光十九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集中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font><font color="#333333">、</font><b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三元里抗英斗争</b><font color="#ed2308">(备注:公元1841年5月31日,英军到三元里抢掠财物、强暴妇女,三元里附近103个乡的群众在三元里牛栏岗,恰逢倾盆大雨,英军枪炮皆哑,手持刀、矛、锄头的民众乘势猛攻,英军败退)</font><font color="#333333">、</font><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太平天国运动</b><font color="#ed2308">(备注:公元1851年1月11日,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从广西金田村起义,几乎攻占了半个中国,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天京(南京)被清军攻陷)</font><font color="#333333">、<b>捻军起义</b>(</font><font color="#ed2308">备注:“捻”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伙”,捻军起源于“捻子”,安徽、河南一带有捻子是向乡民募捐香油钱,购买油捻纸。将油脂点燃,烧油捻纸作法,于节日时聚众表演,为人驱除疾病、灾难以牟利。1868年8月,历时18年的捻军起义被满清政府镇压)</font>等等,给幼小的铭都嫫车布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心中燃起了一股对从军杀敌的向往,多么想长大后象花木兰、穆桂英一样骑大马,征战沙场、冲锋陷阵,谁说女子不如男?<br> 年年岁岁,周而复始,风雨无阻。普家10多个娃娃早上在祠堂上学,午后跟父母一起田地劳作。教满了7年后,年老体衰、老病缠身的李鹏举老师辞职回家去养老、带孙子去了。半年后,竟倒在一席杀猪宴席上,跟年轻人喝酒拼个脸红脖子粗,喝进人生的最后一滴酒,安然入睡,一坯黄土埋秀才。<br> 于是,铭都嫫车布8岁至15岁得到了很传统的汉族文化教育,竖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早早就识了一些汉字,更会写一些汉字。既会说一口流利的彝话,又会说一口汉话,在当时的农村是极为少见的,给以后的铭都嫫车布率军抗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r> 此时,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无论是西方经济(鸦片、洋枪、洋炮、蒸汽舰船、洋日用品等),还是西方文化(基督教、天主教、西方新知识)传遍了西南边陲各地。来自西方的基督教已经传入嶍峨县城,尖尖的教堂盖在西关街、十字街之间的弯街,高高耸立,常常有穿黑衣服、笑眯眯的红毛鬼的出入,讲教义,做礼拜,成群结队,发传单,走街串巷作宣传。县城里有了本地穿黑衣服的教徒,大部分中年人已入了教,洋玩意很新潮、稀奇,多少人穿上教袍,拖着长长的辫子,不消鞠躬问候,见面就说“上帝保佑”,直截了当,仿佛自己身边真的有一个上帝在保佑自己,完全不象以前那样念“啊弥陀佛”,把一切希望寄托在遥不可及的佛陀身上。嶍峨本地的传统佛教在南门外的<b>如是庵</b>(<font color="#ed2308">备注:如是庵原是一座尼姑庵,今改为普华寺)</font>,城内除顽固守旧、遵循传统的老人之外,吃斋念佛的人日益减少;宣扬传统孔孟之道的<b>文庙</b>(<font color="#ed2308">备注:公元1382年(明朝•洪武十五年)始建,文庙是儒家以“神道设教”来宣扬儒家文化的地方,峨山文庙至今600多年)</font>在静悄悄地坐落北门外,成为多少年老文人摇着扇子的怀旧古迹。<br> 满清初年,为了巩固边疆统治,驯化滇南“蛮夷”原住民。开化嶍峨本地的“蛮夷”,去野蛮粗俗,学儒家思想,明忠孝之道;消除部族纷争,化解人间恩怨;刀枪入库,马归南山;欲净化民风,学礼仪之邦。公元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知县吴懋英在北门街创办了嶍峨县第一个义学馆; 公元1735年(雍正十二年)知县刘公鼎在甸中、兴依乡(备注:今大龙潭)、化念、俄爽(备注:今红河石屏县)等地创办四所义学馆; 公元1737年(乾隆二年)知县王铎在甸头乡、甸尾乡创办两所义学馆。四十七年间嶍峨县衙先后办了七所义学馆,教育事业得以长足发展。多少娃娃在私塾里摇头晃脑,朗朗读书识字,有很多人考取举人、秀才当了大官。戴瓜皮帽,穿长衫,弯腰鞠躬,长幼有序。大家闺秀裹小脚,足不出户。嶍峨文庙香火茂盛,文人骚客题字甚多。姓周家族、姓董家族出了许多科举名人,金榜题名,名噪一时,认为读书榜样,人人称赞。<br> 古往今来,有嶍山、峨山等两山环绕的嶍峨县城不乏有名胜古迹。登高凭栏望远处,多少文人骚客摇清风扇、摇头晃脑、酌酒吟诗,就地泼墨题名,取名叫<b><font color="#39b54a">“峨阳胜境”</font></b>。县城东边的门叫东关厢,东边有一条猊江,小桥流水,两岸垂柳飘逸,柳絮飞飞,月圆之夜,乘船赏景<font color="#39b54a">“<b>东桥夜月”</b></font>。猊江东岸边的有一座玉鼎山,玉鼎山上有一座“尊经阁”,夜澜人静,听得见<b><font color="#39b54a">“玉鼎江声”</font></b>,再往东的登云山脚有一座登云寺(备注:清朝嘉庆年间改为“登云书院”,今是峨山县罐头厂、峨山县食品加工厂的原址),夕阳西下,晚鼓声传四周称<font color="#39b54a">“<b>登云暮鼓”</b>。</font>县城南边叫南门外,一条练江蜿蜒如蛇流淌,常有老者在此垂钓。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到过如是庵(今叫普华寺),与僧人如宏多次切磋佛法,又在如是庵下边的练江一起垂钓,后人在此建了一座“江滨古祠”,附庸闲雅者戴上一顶竹帽,身披蓑衣,手持钓鱼竿,纷纷效仿八仙吕洞宾垂钓,成了<b><font color="#39b54a">“江滨垂钓”</font></b>的热闹景点。“南寺钟声”来自于安逸村的如是庵晨钟晓鸣,如是庵相传修建于明朝年间。出县城的南门外,有一座山多产春桂而叫桂峰山,山峦叠嶂,远眺如<b><font color="#39b54a">“桂峰叠翠”</font></b>。桂峰山上的龟岭上树密如织,有一座道教的“灵宫殿”,旁边常有白胡子砍樵者歌唱<font color="#39b54a">“<b>龟岭樵歌”</b></font><font color="#ed2308">(公元1713年(康熙五十一年)知县薛祖顺著有《龟岭樵歌》)</font>。县城西边的叫西关街,土官村有座土司府,有座四季如春的山叫锦屏山,山箐有山泉水流出,白衣飘飘的嫦娥仙子常带玉兔来映月塘边梳妆,人称<b><font color="#39b54a">“锦屏春色”</font></b>;县城北边的门叫北门街,北门城外有一座文庙(又称孔庙),敬奉孔孟之道的圣殿,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殿堂,多少嶍峨学子悬梁苦读、凿壁借光,参加科举考试金榜题名、步入仕途,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br> 嶍峨县城内有三座牌坊。永安街有一块<b>“显灵坊”</b>的牌坊,据说有一年猊江闹洪灾,洪水肆虐,水漫城区,房屋倒塌,洪水半年多不退。后来,观世音菩萨显灵,划船渡人,救苦救难。中街有一块<b>“忠孝坊”</b>的牌坊,说董庄憨公仍是陕西人士,曾任威楚路<font color="#ed2308">(备注:今楚雄彝族自治州)</font>知事,部下叛将作乱,逼迫董庄一起跟随叛军叛乱,董庄嚼舌吐叛军,皮绽肉裂,不成人形,宁死不屈,慷慨赴义。其子原在通海县任学官(备注:相当于今教育局长)得知父亲英烈,大声痛哭,辞官回家伺候、孝顺年迈的母亲,传为一段孝子佳话,地方官报朝廷,朝廷表彰一家忠孝,立忠孝牌坊。其后代多居于双江镇、董家庄、桂峰村、振兴村;下街中段有一块<b>“世科坊”</b>的牌坊,据说为了纪念明代董文焕和其子董琰连两代考取科举而留念。<br> 明清年代的嶍峨县城,素有“董半城,王半街”之说,可见当时董姓家族、王姓家族的人丁兴旺、生意发达。<br> 当时,嶍峨县唯一的“一门两进士”就是周姓之家,书家名臣周於礼的家就住在东关厢大桥附近,祖先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的高石坎村。公元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出生,公元1747年(乾隆十二年)考取举人,公元1751年(乾隆十六年)考取末科进士,因朝廷考试名列前茅,考中即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在京为官三十年,先后任职江南监察御史、洪舮寺卿、通政司参议、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等职。任大理寺少卿八年,练就一手好书法,后来因为手腕疼痛不止,难以执笔,请假到外地救治。公元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病逝于京都,留下了许多传世书法。所著的《敦彝堂集》和《听雨楼诗草》皆为世人称颂。如今,昆明的圆通寺、通海秀山的涌金寺皆有其书写的对联。<br> 嶍峨县城做豆腐最出名的是东关厢姓董人家。相传,姓董的祖先曾经到临安府寻亲,见豆腐在临安府很盛行,便跟临安府的亲戚学习点豆腐,一年半载后来回到嶍峨县城一家人靠作豆腐谋生。姓董人家作豆腐有讲究,首先,要选甸中(彝语:迭足,坝子的中间)种的黄豆,甸中一带日照时间长,颗粒饱满,晒干后还要很圆润;其次,磨豆腐之前,黄豆要家里的老井水<font color="#ed2308">(备注:嶍峨坝子原是猊江、练江两条河冲积成的坝子,每家都有院子里一口井水,自给自足)</font>,放入大瓦罐漫水浸泡一天一夜;再次,黄豆要老石磨细细磨均,用力要适中,不快不慢,磨出来的黄豆浆才洁白如水,放入大锅高温煮,豆浆沸水冒泡翻滚,再点入石膏,豆浆煮熟透后舀出。豆浆放入纱布用簸箕过滤,豆渣晒干做成干豆豉;豆浆摆在桌子压成豆腐,一部分作鲜新豆腐,一部分豆腐晒干。晒干的豆腐后放进谷背篓里盖上稻草,摆在房子阴暗的地方,两月以后,豆腐捂出了一层白白的毛,刮掉发霉的一层,发霉的一层豆腐皮就煮臭豆腐吃,味道十分地道。刮干净的豆腐加入辣子面、花椒、八角腌制,来年变成黄澄澄的卤豆腐,令人垂涎欲滴。<br> 每天蒙蒙亮,薄薄晨雾中,董家女儿推着小车来弯街摆摊售卖。董家女儿肤白貌美,如同豆腐一样水白,肌肤水一样一弹即破,晶莹剔透的双眼,笑容甜美,两小酒窝,胸部傲人,身材匀称,玲珑有致,线条优美,左右摆动,风韵犹存,人称东关街<b><font color="#ed2308">“豆腐西施</font></b>”。许多未婚男子对其大献殷勤,谁博得“豆腐西施”回眸一笑,那可是嶍峨城街头巷尾可以谈论一天的新闻,“豆腐西施”成了弯街的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线。人们纷纷涌向董家女儿的豆腐摊,水泄不通,不知是买豆腐,还是看董家女儿?董家豆腐更是随着“豆腐西施”的美名扬四方。后来“豆腐西施”远嫁他乡。虽然董家没有了“豆腐西施”,人们依然喜欢光顾董家的豆腐。吃起豆腐,津津有味,那一股老家的味道,一股浓浓的家乡情怀。<br> 嶍峨县城中在十字街有一家刻章、看中医的,也是姓董人家。据说是公元1699年(康熙三十五年)从南京应天府迁徙过来,祖上曾经考取秀才,在南京当过官,兢兢业业做事,没想到遭人嫉恨,被诬陷坐牢,上下打点花了许多银元,几乎倾家荡产。出狱后害怕仇家报复,便举家南迁来嶍峨县城定居。满清末期,老大董沧蛟以刻章为生,戴一副老花镜,技艺精湛,有求必应,一板一拍,不慌不忙,一边刻章,一边天南地北,马到功成,深得评价;老二董沧海以看病为营,医术高明,药到病除,价钱公道,深受嶍峨县城居民的认可和尊敬。兄弟各行其道,富有成就。家训就是子女可读书识字,可学医,也可学一门技术,但不能考功名当官。姓董人家从北宋年代就是祖传的中医世家,一直在南京负有盛名,迁徙到嶍峨县城后,其子孙后代继续发扬光大。<br> 据史料记载,中医起源于原始社会,据说为神农创立,在春秋战国中医学已基本成形,还产生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备注:名医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诊断出病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备注:名医华佗、张仲景)。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传统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br> 嶍峨县城的西北面有一股从高山深箐流出来的山泉水叫玉林泉<font color="#ed2308">(备注:因在玉林村附近而得名,玉林村的哈尼族语叫“啊勐珠”,意为金马山村,村背靠马头山而得名。康熙年间又称“啊补珠”,民国又叫“阿宝珠”,明代建村)</font>,用玉林泉水酿出的美酒叫<b><font color="#ed2308">玉林泉酒</font></b>。玉林泉酒具有其绵、甜、净、爽的特点,高粱、大麦作料,小罐发酵、木甑蒸馏、掐头去尾的独特工艺。其实,酿出的头酒过热、尾酒嫌淡,取中间的一部分作玉林泉酒。相传,玉林泉酒源自于西汉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在滇池以南一带七擒七纵蛮夷首领孟获,孟获首领献上滇中美酒玉林泉,把酒言和,一口气喝了三大碗,就地摔碎一个酒碗,归顺蜀国,永不叛变,成为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大融合的一段佳话。玉林泉酒扬名于清朝年间,公元1667年(康熙十二年)康熙帝设计铲除前顾命大臣鳌拜后,首次登基亲政,平西王吴三桂特献上了产自嶍峨县的佳酿恭贺,玉林泉酒深受京城文武官员伸拇指称赞。后来, 公元1897年(光绪三十三年)被谢姓师傅在保持小罐发酵、木甑蒸馏、掐头去尾的传统蒸酿基础上,扩大了酒坊规模,因酿造工艺独特,出酒量少,酒味纯厚绵长,为民间稀罕之物,嶍峨人在喜庆祝寿的日子以喝上一坛玉林泉。玉林泉酒香飘万里,誉响于滇中一带,距今已有1800多年。<br> 虽然连年战乱,嶍峨城里依旧波澜不惊,县城有东南西北四道城门,四通八达,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茶马古道穿嶍峨县城而过,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兴旺发达。有很多生意人,梳着油亮的辫子,戴瓜皮帽,穿长衫,扇着扇子,迈着方步,说着南腔北调的话。面黄肌瘦的人蹲在街边东张西望,满身绸缎的人走在街心大摇大摆。最热闹的是西关街(牛羊、猪鸡)、弯街(蔬菜、豆腐、猪肉)、十字街(手工艺、剃头、刻章、中医、切烟、制衣)等,吃的、穿的、用的,各条街卖的东西不一样,不过品种样样齐全。南门外客栈多,多少赶考人要到临安府在此歇息,今日鞠躬一别,明日金榜题名,后日高头大马。古人最津津乐道的“金板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嶍峨县城的风俗也不例外遵循了古人的传统。<br> 作为滇中茶马古道的重要集镇,昆明往返普洱、西双版纳的必经之路,嶍峨县城的东关厢外每天有络绎不绝的马帮路过,往北到滇池北岸的昆明,往南就到普洱、西双版纳。走南闯北的赶马人就住在东关厢的驿站,东关厢有很多家驻马店,老板个个戴瓜皮帽笑眯眯的,店里伙计特别勤快,看见马帮进来就连忙跑过去牵马绳,又帮赶马人卸货,账房先生给赶马人开住宿的房间,把过路的马帮服侍得舒舒服服。其中,最大的钟家驻马店有一百多间的房屋,有关三百多匹马的马棚,光光给客人烧开水倒茶、喂马的伙计就有二十多个,给马帮卸货,给客人烧开水洗澡,给马匹刷洗身子,补马鞍、钉马掌,有时,老奶奶还给赶马人补衣裳,从早到晚,忙个不停。调皮捣蛋的男娃娃们对走南闯北的赶马人羡慕得不得了,长大后想走南闯北跑世界。<br> <p class="ql-block">  整整一条东关街,有了南来北往的驻马店,就有修马掌、钉马掌的,修马车、卖马车的店面,相应的打铁铺、豆腐坊、米线坊、舂米店等各种手工店,要有尽有。一排排的小饭馆,传统小吃遍及整条街,譬如黄牛汤锅、赵氏烤鸭、小街舂鸡、太极黄鳝、爆腌鲫鱼、麻辣泥鳅、坡脚杂菜等各种小吃,多得数不胜数。每到傍晚,知己逢旧交,老友相见新朋友,南来北往的人坐饭馆里,天南地北的各种方言夹杂一起,端上一盆黄牛汤锅,一盆坡脚杂菜,一碗青龙过江的羊肉汤,沽一壶酒,摆上酒杯,端一碗泪流满面,一口辛辣的酒入喉,诉说一下多少伤心的往事和多年离家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最显眼的招牌“玉林泉酒”彩旗又高又大,迎风招展,远远就能望见。喉咙干渴的赶马人看见迎风飘扬的“玉林泉酒”就忍不住跳下马,闻着酒的芳香一直走进东关厢街。老谢家的玉林泉酒铺就在街口最里面,一块“玉林泉酒”金字招聘挂门头,据说是邀请周家秀才提笔书写。装500斤酒的大酒罐就有10多个,柜台边坐着带老花眼镜的账房先生,算盘每天“噼哩啪啦”打个不停,一高一胖的两个伙计笑容满面。左边有一块记账的黑板,写满欠债人的名字,月底清账一次。不管是穿长衫的、披短褂、赤胳膊的,还是梳着辫子、打个发髻、光着头的,每天傍晚都要沽一壶玉林泉酒,炒一碟花生,蹲自家门口,和邻居拉拉家常,听“登云暮鼓”、“南寺钟声”,看尽夕阳染红锦屏山,一杯烈酒喜相逢,多少笑谈、酸甜苦辣付之酒中。</p><p class="ql-block"> 洛泉村人的梨炭、竹篾品就摆在西关街、十字街之间的弯街售卖,每逢赶街日售卖的东西最多,熙熙攘攘,人潮拥挤,生意最好。城内就数王姓人家的提篮、烘笼、簸箕编得最好,据说是祖传的,从南京应天府的柳树湾充军迁徙过来,祖上以前做过大官。每逢冬季寒冷,老倌老奶抖抖瑟瑟,拿一些梨炭放进烘笼里点燃烤火,披着棉衣,缩手缩脚,提着烘笼赶早市,两人见面,家长里短说个不停。</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东关厢的老倌提着烘笼,西关街的老奶披着蓑衣,北门外的老祖挑着水桶,南门外的老太裹着小脚。弯脚弯手来弯街赶街,弯街弯得螺狮拐拐,挤来挤去毡帽挤掉啰。”</span>遥远的儿歌,穿越过时间的隧道,深深植根在一代又一代嶍峨人的记忆里。 </p><p class="ql-block"> 烈日炎炎的日子中,嶍峨县各族百姓的生活被铁锤一锤一锤地打磨着,百姓像忙忙碌碌的蚂蚁一样顽强活着。每逢农历五•十嶍峨县城的赶街日,铭都嫫车布跟随阿爹、阿嫫赶着一匹骡子,驮着梨炭来嶍峨县城售卖。每当经过大鱼塘村旁边的赤子崖,望得见邓子龙将军留下的“威震遐荒”四个大字<font color="#ed2308">(备注:公元1592年(明朝•万历二十年)邓子龙将军在新平县平定彝族人普应春的起义后路过此处而书写,嶍峨的文人们为了纪念此段历史,聘请石匠雕刻,用红油漆粉刷成鲜红的大字,在石崖上格外显眼、格外威武雄壮)</font>。铭都嫫车布从小常听长辈们说起邓子龙将军的故事,就心潮澎湃,激动不已。</p><p class="ql-block"> 相传,有一个嶍峨驻守的将军率军追击一股残匪来到赤子崖下面,当时赤子崖附近的水田都是洛泉村人的,刚好洛泉村有一个哑巴在水田里拔草,骑马将军问哑巴看见土匪没有?哑巴指指自己的嘴巴,比脚画手说自己没有看见土匪路过。骑马将军认为哑巴是土匪的暗哨,以为哑巴说的是彝族暗语,比脚画手是再给附近藏匿的土匪通风报信,越想越害怕,就立马挥刀把哑巴杀了,拿哑巴的血,在赤子崖写下了鲜红的四个大字“威震遐荒”。以示警告藏和震慑匿此处的残匪,表达嶍峨官府对土匪、强盗来犯必歼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十多岁时,铭都嫫车布就常常指着赤子崖的“威震遐荒”四个大字,跟阿爹龚吉吉、阿嫫说:“阿爹、阿嫫,等我长大后也要跟大将军一样骑着高头大马、英姿飒爽、奋勇杀敌,打战立功,名留千古!” </p><p class="ql-block"> 阿嫫低头摸一摸瞪着大眼睛、顽皮的铭都嫫车布额头说:“我们家的铭都嫫车布从小会射箭,又练武功,将来武功一定高强。长大后一定会当女将军,当大官,骑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光宗耀祖。”</p><p class="ql-block"> 普氏家族庞大,人口众多,在洛泉村的影响深远。自从归姓改为普姓后,阿爹龚吉吉觉得自己是寄人于篱下,阿爹龚吉吉从小学会看人脸色过日子。以前看普家长辈脸色过日子,成婚后看妻子脸色过日子。一般都是铭都嫫车布的阿嫫说什么,阿爹龚吉吉从来不反对,该干活就扛锄头出门,该吃饭就低头喝酒,家里人讨论什么大事,只是低头坐在火塘一边,望一眼土罐里的茶水是否沸出边?倒一碗烤茶给客人,默默吸水烟筒(彝语:茂节啵,拿竹子作烟筒),高声咳嗽,似乎一切与自己无关。就是 “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的那一种男人。</p><p class="ql-block"> 洛泉人常说阿爹龚吉吉是一个“三锤打不出一个冷屁”,从不多说一句话,不像别的男人那样肿两口酒就怒发冲冠、点着了炸药桶,整个洛泉箐里声气最大。每天乐呵呵,老实本分,最听话,话不多,砍树、犁田、种地、收割、盖房子,一丝不苟,样样在行,如同一条默默无语的老黄牛,吃的是杂草,挤出来的牛奶,奉献的是一身牛肉。</p><p class="ql-block"> 坐在树荫下歇息,阿爹龚吉吉吸了一锅草烟,沉默寡言,平日闷声不出气,一说就是一个大炸雷,说:“你们两个混说些什么?当兵出征、出门干活、养家糊口是男人们的事。女人嘛,长大总是要嫁人的。学会做饭,洗衣裳,带孩子,事奉公婆,管老公就行。哪有那么多的事?” </p><p class="ql-block"> 在潺潺山泉水的一边,拿树叶捧水喝的铭都嫫车布和阿嫫听见了,伸了伸了长舌头,作了一个鬼脸,互相对望,默默不作声。</p><p class="ql-block"> 嶍峨县城的西关街,铭都嫫车布吃了一碗南门外著名的柏氏猪皮米线犒劳了自己,守着自己的梨炭,用流利的汉话回答问价的人,丝毫不胆怯,心情不紧张,比起其他不懂汉话的人,她的梨炭卖得最快,价钱很公道。而其他人听不懂汉话,要脚划手交流半天,并且价钱卖得比市价较低。铭都嫫车布挤在人群中,好奇地望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怎么城里会有那么多闲人?每天无所事事在街上走来走去?城里不种田地还吃得那么好?还盖得起高楼?衣裳穿得很华丽?一个个疑惑需要解答。</p> 那个少女不怀春?15岁那年夏季,铭都嫫车布已经青春萌动,柳叶眉、瓜子脸,皮肤黝黑,眉清目秀,身材匀称。如同一朵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开在洛泉村高山上,浑身散发青春的气息。告别了七年的普氏宗祠的读书,今后一心一意地跟阿爹、阿嫫在田地里劳作,晚上跟阿嫫绣花缝衣,女儿出嫁的花衣裳是要自己亲自缝制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等找一个好人家嫁人成亲。<br>  从铭都嫫车布15岁离开学堂那年起,就有媒婆带着一个个小伙子来龚吉吉家提亲,提着一盒盒的红砂糖<font color="#ed2308">(备注:黑糖,彝语“布茨啵”,一种拿甘蔗熬制晾干的糖)</font>,满脸青春痘、低头顺眉、老实憨厚的小伙子手足无措地拨弄衣角,就算媒婆把男方夸成一只只高山翱翔的雄鹰、一只只威武雄壮的老虎,可是在铭都嫫车布看见只是一只只温顺的小绵羊,焦灼不安的铭都嫫车布没有相中谁?<br>  这些年来,白天,铭都嫫车布跟着阿嫫、姐妹们一起绣花、绣衣裳、绣鞋垫、绣围腰、绣飘带等,一针针把对情郎的思念绣进花里。晚上,就梳洗打扮一番跟姑娘们相约一起“跑花山”<font color="#ed2308">(备注:彝族未婚男女相约一起月下对唱情歌、跳大彝乐、寻找伴侣的聚会,同村未婚男女不相约)</font>,烧火堆、弹四弦、唱情歌、跳大彝乐<font color="#ed2308">(备注:点燃火堆、弹四弦琴、有节奏拍手掌围着火堆跳动的彝族传统舞蹈,最著名的有红河州弥勒县彝族的《阿细跳月》,“跳乐”撒尼彝语叫“嘎斯比”,传统舞蹈又称“彝族三弦舞”)</font>,每年的大年初一跟姑娘们一起跳花鼓舞拜年。同龄的姑娘们都有了自己的心上人,羞涩、懵懵懂懂的铭都嫫车布也想其他少女一样渴望有一份真挚的爱情,对自己的爱情充满好奇和期待。想过一些年找一个威武雄壮的丈夫做依靠,自己在家带娃娃,男耕女织过日子。<br> 每天傍晚,铭都嫫车布跟着阿嫫、姐妹们学唱彝族四腔,声调悠扬,忽高忽低,穿透力极强。见物唱物,见景唱景,想什么唱什么。有怀念先辈恩情的调子,有感恩父母的调子,有思念亲人的调子,随时随地,抒发情怀。站在山顶,在远处的都听得见;走进山谷,山歌飘满山谷。<br> 据史料记载,彝族四腔源远流长,起源于明代中晚期。彝族四腔有<font color="#ed2308"><b>五山腔、海菜腔、山药腔、四腔</b></font>等之分,被誉为“滇南彝族四大声腔”。<font color="#ed2308">海菜腔</font>起源于红河州石屏县;<font color="#ed2308">山药腔、五山腔</font>起源于红河州建水县;<font color="#ed2308">四腔</font>起源于红河州石屏县、建水县及通海县、峨山县、华宁县的彝族山区。彝族唱腔有很多是在田间劳作传唱的;有些是未婚男女躲在树林里谈情说爱时传唱的,有单纯娱乐的,有借物明志的,有借景诉情的,有以景明心的,唱腔各异,形式多样,长短不一,不拘一格。<br> 起初,彝族四腔是彝族祖先们在水田里在栽秧、薅秧、收谷、打谷时,为了解除疲劳、增添劳动情趣而传唱的一种原生态民歌,可以单独演唱,可以是男女对唱,也可以是众人合唱。后来,彝族四腔发展到逢年过节聚会时演唱,一边是“说白话”<font color="#ed2308">(即“款白话”)</font>,即在饮酒、吸烟、宴席中,青年男女用韵白相互对答。白话可以说,也可唱。内容多为相互谦让、赞美或逗趣。一边是“唱曲子”,男女对唱和众人齐唱相结合,唱一个篇幅相当长大、固定程式的套曲。一边是“跳大彝乐”。弹四弦的人作伴奏、作领头人,众人围着火堆跟着调子一起拍手舞蹈。<br> 有关嶍峨彝族四腔的演唱风格,公元1713年(康熙五十一年)知县薛祖顺在《龟岭樵歌》中就有描绘:<b>“回岚曲蹬绝行踪,未识樵歌第几重;幽邃但闻空谷应,时时互响出云峰。”</b><br> 公元1881年的夏天,铭都嫫车布收获了自己的爱情。16岁那年的“跑花山”,铭都嫫车布就跟高平村<font color="#ed2308">(彝语:嘎玛依,意为山岭缺水的洼地,在茂年代本山岭上,坐西朝东,明代建村</font>)的柏雄鹰一见钟情,山歌对唱,眉目传情,暗生情绪。多次“跑花山”、“赶花街”<font color="#ed2308">(备注:每逢开新街、马樱花节、火把节等的彝族传统节日,男女相约在一起对唱山歌、跳大彝乐,寻找伴侣、结交朋友的盛会)</font>交往,双方情意绵绵,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无数个不眠之夜,铭都嫫车布默默地绣了一个荷包悄悄地给了柏雄鹰,柏雄鹰回赠铭都嫫车布一把祖传的钢刀。铭都嫫车布觉得威武雄壮的柏雄鹰做自己的终身依靠,两人暗中订下了婚约。<br> 柏雄鹰家是高平村祖传的猎人。祖孙三代,在高平村很有名气。经常打到豪猪、野猪、麂子、穿山甲、野鸡等猎物,夏季捕获的猎物更多,常常宴请全村老人们一起分享,也常常把猎物拿到总果、县城售卖,补贴一些家用。柏家年轻一代中就数柏雄鹰打猎最厉害,少年豪杰,彪悍勇猛,胆大心细,还力大无穷,弓箭射得最准,鸟儿很少能逃得脱,15岁时就敢自己一个人猎杀一只公豪猪,还一个人不费吹灰之力扛回村里来,引起了村里的一阵轰动,村里人都说“虎父无犬子”、“父业子传”,成为村里年轻人效仿的榜样。相传,姓柏家族是高平村的开山鼻祖,祖上是明朝初年从临安府附近辗转迁徙来,高平一带的聂苏彝语口音跟红河的花腰彝族有一些近似。<br> 跟所有爱情一样的顺其自然,一样的瓜熟蒂落。铭都嫫车布和柏雄鹰的爱情也开花结果了。<br> 在铭都嫫车布17岁的那年,春暖花开的日子里选了一个吉日,在媒婆的撮合下,憨厚朴实的柏雄鹰、羞涩的铭都嫫车布见了面,两人面泛桃花,心若小鹿撞,羞愧难言,不知所措。两家父母换了一身新衣,笑眯眯地见了面。在伶牙俐齿的媒婆游说下,双方勤劳善良、老实本分,说什么两家离得近,以后有什么可以互相照应。双方高高兴兴的喝了红糖鸡蛋汤,皆大欢喜,算是认了这一门亲,算是柏家向普家提亲了。完全遵守了“父母之命,媒婆之约,门当户对,明媒正娶”的彝族婚俗。<br> 到了年底,浓冬时节,白雾茫茫。柏雄鹰家聘请了一个本家快嘴媒婆叫柏红花,说的头头是道,没有什么媒做不成的,柏大嘴左脸有颗媒婆痣,头戴大红花,来铭都嫫车布家订亲。按照彝族传统“父母之命,媒婆之约,门当户对,明媒正娶”的习俗,由媒婆带路,柏雄鹰的三个舅舅、表哥表弟一干人抱着一只大公鸡,挑着一块猪肉、青蒜、青菜、白菜、芫荽等,代表本门婚姻是遵循父母之命、根据媒婆之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干干净净来订亲的。<br> 彝族人常说结婚是除生死之外,人生的一件最要的大事,仪式不能太简单,一定要隆重,热热闹闹。彝族婚礼一般包括相亲、提亲、订亲(俗称:喝酒)、迎亲(俗称:结婚)、回门(俗称:三日回门或者姑爷回门)等一系列事宜,一样也马虎不得。敬祖宗,孝父母,待宾客;讲孝道,礼仪多,重礼节。<br> 按照传统,铭都嫫车布家也邀请了普家长辈出席,约定明年正月二十结婚后,双方的家长及家长在正堂屋约定相关婚礼事项。譬如怎么过礼?怎么接亲?怎么送亲?有什么环节?来些什么人?一系列事宜要商量清楚,不能遗漏。柏雄鹰及同伴们要在铭都嫫车布家办伙食,铭都嫫车布的亲朋好友可以到厨房里走动,看一看未来的姑爷是否勤脚快手?做事是否细心利索?是否见人打招呼、懂礼貌?<br> 铭都嫫车布家的订亲仪式办得热热闹闹的,整整摆了五张桌子,一缸缸香甜的甘蔗渣酒,喝醉了多少亲朋好友,约定柏雄鹰家戴孝满三年后的冬季成亲,也就是明年春天(公元1884年正月二十)结婚。原来,前年土匪入村时,柏雄鹰的爷爷两年前因保护一个行动不便的老人,反抗土匪抢劫而被残忍砍了一刀,流血过多而去世了,柏家人披麻戴孝给他守了三天三夜的灵堂,呗玛念经,敲锣打鼓,跳花鼓舞祭祀,举行了隆重的一场彝族传统葬礼。<br> 自从两家订亲后,铭都嫫车布和柏雄鹰两人反而很少见面,也不在一起参加“跑花山”、“赶花街”,就是在路上偶尔遇见,也害羞得急忙躲开,心如小鹿乱撞,脸颊绯红,害怕别人看见,生怕别人知道他俩订亲了。<br> 这几年,时不时有土匪、强盗来偷袭洛泉村,全村人齐心协力打败了土匪,保住各家的家禽、牛羊不受损失。但有些农忙时节,譬如栽秧、割谷、收麦子、辦包谷的日子,青壮年人下田地干活了,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山上的土匪、强盗趁此机会冲入村中抢劫一空。<br> 有一个寒冬早晨,白雾茫茫。趁村里人出门挖地、只留下老弱病残的人之际,土匪们趁机下山打劫。铭都嫫车布得知隔壁的龚德武叔叔家被土匪洗劫一空,楼上的粮食被抢光,猪鸡全无,留下空空的猪圈、鸡舍,“叽叽”叫的小鸡们到处找母鸡,一家人辛辛苦苦一年的收获就这样没了,拿什么度过漫长寒冬?两个儿子很懦弱,听见土匪来了就跑进深山老林躲起来,什么也不顾。龚叔叔坐门槛上闷声不出气地吸着水烟筒,旁边坐地嚎啕大哭、悲痛欲绝的婶婶。而村里武艺练得最好的那几家,土匪不敢进去打劫。一个鲜明的对比,确实一个人会武艺是保护家人的。<br> 铭都嫫车布回头想一想,家里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弟弟,弟弟天性懦弱,软脚软手,手无缚鸡之力。家里应该有一个抵抗能力的人,把冲进家里的土匪杀得丢盔弃甲。除自己之外,铭都嫫车布清楚自己是最有义务保护家人的,决定保护自己的家人不受伤害,打败土匪、强盗,打败一切来犯之敌。<br> 每天,铭都嫫车布早早就起床,只要有空来到村里练武场,很认真地训练起武艺,练眼力,射弓箭,单刀、棍棒舞得虎虎生威。跟全村人一起对练时,铭都嫫车布咬住辫子,双目一瞪,目露凶光,仿佛眼前的人就是土匪、强盗,猛然冲过去,一招一式,虎虎生威,拳拳凶猛,无论是单刀、棍棒,四、五个壮汉也招架不住,如同一个凶狠的汉子。<br> 铭都嫫车布也很奇怪,为什么自己家里从来没有土匪进来过?是否自家太穷,值不得土匪们冒险?还是自己练武功很出名?<br> 背地里,村里人常说铭都嫫车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野小子”,生错了性别,根本不是一个女人,如同壮汉一样勇猛、狂野、豪爽。上山会砍树,爬树会捉鸟,下地会犁田;根本没有一般女孩子小家碧玉、生性懦弱的样子。也有人说铭都嫫车布胆大心细,武艺高强,成了洛泉村人人称拇指的女中豪杰。<br>公元1883年的夏季,铭都嫫车布18岁那年。古话说:“姑娘十八一朵花,百合花开十里香”。天天在山里烧一窑窑的梨炭,满面烟火色也掩饰不住铭都嫫车布靓丽的青春。<br> 18岁的铭都嫫车布就长得婷婷玉立,柳叶眉、瓜子脸,牙齿洁白,皮肤黝黑,眉清目秀。唯一遗憾的是她的胸部不像其他姑娘一样的傲然挺立,波涛汹涌,不注意观察,简直看不出是一个女人。看到胸部比自己大的姑娘,自己感到有些自卑,不好意思直视。阿嫫私下安慰她说以后嫁了人,怀了娃娃、喂娃娃奶,胸部就会马上变大了。体格健壮,身材魁梧,牛高马大,高一般女人一个头。黑黑的辫子粗又长,一块红布包头,一身灰布衣裳,一条灰布宽裆裤子,一双自己做的草鞋。更不像其他姑娘一样娇小玲珑,娇滴滴的,走路像杨柳一样摆动,左摇右晃。<br> 铭都嫫车布常年挖田种地,上山烧炭,无论干什么活计,砍木头、砍木柴、抬石头、挑谷箩,一百多斤的重量,不输给村里的男人们,如同一个年当力壮的男子,英姿飒爽。<br>  18岁的铭都嫫车布早已就是家里干活的顶梁柱,不象以前一样还要跟在阿爹、阿嫫后面。一个人下田种地,一个人上山烧炭。全村女人除刺绣、跳花鼓舞、唱山歌以外,就数她武艺高强,一口气击败四五个男人,威风凛凛,英姿飒爽。<br>  每天山顶上唱山歌的铭都嫫车布练得一副好嗓子,高亢嘹亮,穿透力极强,一天砍两挑鲜新梨柴,一天给炭窑添柴加火;一个人守在山梁的炭窑,一个简陋的窝棚,渴了喝山泉水,饿了吃一口冷饭。一套简单铺盖,一个人自己娱乐,一边引吭高歌,一边跳大彝乐,一边绣花,一边缝布鞋。累了躺在床上,望天上的月亮,数着天上的星星,星星排列的图像,像极了高平村的柏雄鹰面孔,想起了柏雄鹰的种种好,铭都嫫车布甜甜地笑了,自娱自乐排除了暗夜的寂寞。<br>  梨窑里浓烟滚滚时,铭都嫫车布会像阿爹龚吉吉、阿嫫一样咳嗽得很严重,还喘不上气,脸色变紫,有气无力,要跑到空气清新处歇一会儿。阿嫫说全家人都有这个“气喘病”(哮喘病)的坏毛病,阿爹龚吉吉说老祖宗们都有“气喘病”,记不清从哪一代就有?平日里不怎么样,不影响吃饭睡觉,只要活计干重,就累得喘不过气,要歇息一会儿。<br>如今,父母年迈,年老体衰。弟弟是早产儿,差点早年夭折,患有痨病,瘦骨伶仃,咳嗽不止,咳嗽凶猛时满脸通红,一口气喘不过起来,要有人不停拍打背面。铭都嫫车布深感身上的家庭责任重大。<br>  弟弟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阿爹龚吉吉、阿嫫格外溺爱弟弟,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烂。本应该跟阿爹、阿嫫干农活的年纪,弟弟却特别顽皮贪玩,带着全村淘气的娃娃们在家门口撒尿拿泥巴做窝窝,每天就知道上山捣鸟蛋,山箐捉青蛙,不踩这家的菜地,就是哪家偷的鸡蛋,每天不惹一点事过不了一天,阿爹阿嫫不少给弟弟挡了多少罪责。<br>  铭都嫫车布的阿嫫因早年生弟弟落下疾病,一碰凉水就浑身发冷,生冷热病,不能干重活,就算是在热天,也不敢轻易下水田,因山箐水的较凉,洛泉村的稻谷成熟较晚,10月中旬才能收割。对阿爹龚吉吉、阿嫫过分溺爱弟弟的一举一动,铭都嫫车布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懂得阿爹龚吉吉、阿嫫“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弟弟可以给家里传宗接代,弟弟还没有订一门亲,成了家里至高无上的土皇帝。<br>  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自从家里有了弟弟,父母对铭都嫫车布的关心减少了,好东西先给弟弟吃,好衣裳也先给弟弟穿,铭都嫫车布看在眼里,内心暗暗有了一些想法。人们常常说:“姑娘长大要嫁给别人的”、“养姑娘就是帮别人养的”、“嫁出去的姑娘如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姑娘是一个贴钱货”。嫁出去的姑娘就是别人家的,只跟自己的老公亲,就跟亲生父母有隔阂了。<br>  与柏家订亲后,明年(公元1884年)的正月二十铭都嫫车布就要成为柏雄鹰的媳妇了,铭都嫫车布很想在未嫁之前孝敬阿爹阿嫫,多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br> 寒冬腊月十二月吉日,铭都嫫车布同村的普姓堂姐出嫁了。牛高马大的铭都嫫车布第一次当伴娘,当晚两兄弟跟普姓堂姐的伴娘们一起坐在火塘边唱了一夜《哭嫁歌》<font color="#ed2308">(备注:彝族姑娘出嫁前当晚坐在火塘边唱感恩父母的歌)</font>,“<b>阿爹阿嫫,以前女儿日日在家,天天可以听你们说话,明天,要到别人家作媳妇了,再也听不到你们的叫唤,多保重身体……</b>”。<br> 第二天早上,新郎的迎亲队伍来到,放了一封“噼哩啪啦”的鞭炮。梳妆打扮的新娘一边哭喊着,一边挣扎着,唱着悲伤的《出嫁调》,被阿爹背出了房门,意示从今离开家门成为别人的新娘;又被兄弟抱过了家门口的火盆,被孃孃拿一把松枝洒一些了清水,意示今后的人生路赴汤蹈火也要走过去。<br>作为伴娘的铭都嫫车布换了一身崭新的聂苏彝族衣裳,一块花围腰,一块长长的飘带,一双花布鞋,变成了一个黄花大闺女,不是以前的黑衣黑裤、一双草鞋的“野小子”模样。穿了一身新衣裳,自己感觉很别扭,扭扭捏捏,满脸羞色,好像是自己出嫁一样,眼睛时不时盯着花布鞋看,一会儿拉拉衣角,非常不习惯。<br> 一路上,树荫凉凉,枯叶沙沙,接亲的男子们亮开嗓子,唱山歌,穿透云霄,回荡山谷。<br> “走过一山又一山,爬过一坡又一坡,小妹模样长得俏,小妹害羞惹人爱,阿哥喜欢小妹呢,小妹喜欢嘛点一下头,不喜欢嘛摇一下头?” <br> 铭都嫫车布听着心里美滋滋的,红着脸不摇头也不点头。<br> “走过一山又一山,爬过一坡又一坡,阿哥模样长得俊,阿哥壮实象一座山,小妹喜欢口难开,阿哥喜欢嘛点一下头,不喜欢嘛摇一下头?”<br> 树荫凉爽,山路崎岖,一路山歌,梁子一路情。<br> 夜晚,“冷总果,热丁皎”名不虚传。北风萧萧,呼呼作响,一股股寒风迎面扑来,异常寒冷,冷得根本不敢出门。屋外寒冷,就在屋内娱乐,寒冷的日子,也阻挡不了屋内热情好客的彝族人,一边抢糖果、瓜子,水烟筒抹灰递给男子,染黑吸烟人的嘴巴,众人哈哈大笑。围着桌子跳起了大彝乐,一边跳大彝乐,一边唱敬酒歌,跳错了的罚酒,醉倒了一批不会跳大彝乐的人。<br> 唱山歌、对旗子白话、跳大彝乐,铭都嫫车布也毫无不示弱。端起酒碗,一口喝干一碗酒,一口气喝干三大碗,面不改色心不跳,喝完铭都嫫车布亮出了自己高亢的嗓子,穿透力极强,宛如天籁之音,赢得在场未婚男女你们的喝彩,没有想到洛泉村“野小子”的歌声很甜美,人们对其刮目相看。<br> 望着天上的月亮、星星,望着树上的鲜花,铭都嫫车布盼望着自己最幸福的时刻赶快到来。<br> 可惜,世上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希望满怀的时候,失望是最大的悲哀。<br> 铭都嫫车布和柏雄鹰的爱情像深秋的稻谷即将收割之际。<br><div> 公元1883年12月(光绪九年),法国侵略者绕过在越南北部驻扎的清军,在红河三角洲一带抢杀掳掠、惨绝人寰,红河各民族纷纷反抗,拉开了中法战争的序幕。<br> 远在嶍峨县偏僻山区的铭都嫫车布,正处于满怀对婚姻生活的期待,却被无辜卷入这一场波澜壮阔、血雨腥风的中法战争中。从此,18岁的姑娘铭都嫫车布的人生被改变了轨迹。<br></div>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中国与越南是搬不开的邻居,山川相连,唇齿相依,一带依水,关系密切。18世纪末,流亡在外的广南国王<b>阮福映</b>得到了法国天主教传教士的协助,公元1789年,跟法国政府签订同盟条约,允许法军驻交趾的中国驻军地区<font color="#ed2308">(备注:今越南南部)</font>,并把土伦<font color="#ed2308">(备注:今越南岘港)</font>割让给法国,法国政府承诺派军队帮助<b>阮福映</b>恢复越南王位。公元1794年,法军攻陷了越南中部的首都顺化<font color="#ed2308">(备注:越南中部重要港口,三朝古都,公元1636年(明朝崇祯年间)公统王阮澜将金龙(顺化)定为都城,历经越南旧阮氏王朝、西山党阮氏王朝、新封建阮氏王朝等三个朝代的9位领主和13位皇帝)</font>,西山党的政权被消灭。<b>阮福映</b>继续北伐,灭掉了安南王国,统一了越南全境,<b>阮福映</b>顺利登上了越南王位。按条约法军占领了交趾、土伦两地,越南进入了半封建主义、半殖民主义的是社会。</p><p class="ql-block"> 19世纪前期,随着西方殖民主义浪潮的全球蔓延,法国殖民者更是肆无忌惮,从经济上,大量开采越南的矿石,强迫越南劳工不分日夜劳作。从文化上,天主教的势力已侵入越南,实行了宗教文化的侵略,越南从南到北遍地都有天主教堂,传教士做起了抢占土地、掠夺财产、强奸妇女的不法勾当,引起了当地越南民众的抗议。</p><p class="ql-block"> 趁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公元1856年-公元1860年)之际,随英法联军的不断入侵,水深火热之中的满清朝廷无暇顾及附属邦越南的战乱。法国殖民者抓住了这个大好时机,公元1859年(咸丰九年),法军舰队攻陷越南的首府西贡<font color="#ed2308">(备注:今越南胡志明市)</font>,公元1862年,越南跟法国签订了《西贡条约》(即第一次《西贡条约》),把南部的南圻<font color="#ed2308">(备注:西方人称为交趾支那)</font>割给法国,南部的六省沦为法国殖民地,法军殖民者占领了越南三分之一的国土。</p><p class="ql-block"> 公元1873年(同治十二年),法军想通过越南倒卖军火给镇守云南的清军,法军派将领葛尔里(又称安邺)由越南的西贡出发探测沿湄公河通往中国的航路,转向越南北部的河内市<font color="#ed2308">(备注:西方人称为东京)</font>,企图借助红河进入云南。11月,法军将领葛尔里率军100多人侵袭并攻陷越南的河内及其附近各地。无可奈何之下,既派兵抵抗,也不能跟法国宣战,越南国王<b>阮福</b>迫于国内的压力,便恳求驻扎在中越边境的保胜<font color="#ed2308">(备注:今越南老街)</font>的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协助抵抗法军,黑旗军属于“反清复明”天地会的军队,不是宗主国满清政府的正规军,是被清军镇压逃到越南流亡避祸的。12月,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在河内城郊伏击法军,击毙了高傲自大的法军葛尔里及100多人法军,听到全军覆没的消息,法军狼狈退回越南的南圻,史称“<b>河内大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刘永福</b>(公元1837年-公元1917年)字渊亭,原是广东钦州防城司属古森峒小峰乡(备注:今广西防城港市)人。公元1857年(咸丰七年)参加了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天地会起义;公元1864年(同治三年)加入起义军吴亚忠部,其军以七星黑旗为军旗,故称“黑旗军”;公元1867年(同治六年)战败后,刘永福率黑旗军流亡到越南北部保胜(备注:今越南老街)一带;公元1873年12月(同治十二年)应邀越南国王阮福时抗法,击毙法军将领安邺及100多人,越南国王<b>阮洪任</b><font color="#ed2308">(备注:第二任国王阮福皎的孙儿)</font>大为高兴,任命刘永福当三宣兵团副提督;公元1883年(光绪九年)在河内击毙法军统帅李维业,接受了满清政府的收编,继续在中越边境抗战,后被调回授广东南澳镇总兵;公元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刘永福奉命驻守台南,受到驻台清军排挤,断水缺粮,军心惶惶,刘永福咬牙坚持;公元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2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后,刘永福被推为台湾抗日首领,在彰化、嘉义等地抗击日军,到了9月因受本地官员排挤,粮尽援绝,渡回厦门;10月后任广东碣石镇总兵;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应爱国人士胡汉民之请任短暂的广东民团总长。</p><p class="ql-block"> 公元1874年(同治十三年)3月15日,越南在西贡与法军签订了《越法和平同盟条约》(即第二次《西贡条约》),法国承认越南是独立国,不再属于满清政府的附属邦;越南的外交由法国代理;越南向法国开放红河流域的自由航行,并给予法国在越南北部通商等多种权益。</p><p class="ql-block"> 公元1875年(光绪一年)5月25日,法国驻华大使照会了满清政府通告该约内容,要求满清政府的承认第二次《西贡条约》,排除中国传统文化对越南的影响。6月15日,满清政府复照法国对《西贡条约》不予承认,正式覆函声明:“条约中有承认越南是独立国条款,大清帝国大惑不解,越南自古就是大清帝国的一个附属邦。所以,大清帝国不能承认此条约。” </p><p class="ql-block"> 公元1881年(光绪七年)7月,法国总理茹费理主导的法国议会通过了拨款240万法郎给越南的法军,补充了弹药,认为越南军队极弱无能,清军更不堪一击,法军士气大振,想一举吞并越南全境,进而侵略云南、广西两地。</p><p class="ql-block"> 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3月,法国命驻守交趾支那海军司令利维耶(又叫李维业)指挥第二次侵犯越南北部。4月,法军侵占越南河内的城砦,以兵船溯红河水往上游进行侦察,试图沿红河侵犯云南,到了河内西北的山西附近,跟越南北部驻守的清军对峙。</p><p class="ql-block"> 公元1883年(光绪九年)3月,法军攻占了越南北部的产煤基地鸿基和军事要地南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火烧眉毛,十万火急。越南国王<b>阮福升</b><font color="#ed2308">(备注:阮洪任的儿子)</font>再三要求满清政府派军火速支援,满清政府命令云南、广西两省当局督促清军在东京<font color="#ed2308">(备注:今越南河内)</font>附近的北宁府、山西府、兴化府一带布防驻扎,并千叮万嘱,强调驻军“挑衅不可自我而开”,意思是要清军隔岸观火,更不能抱薪救火。其实,清军早在两次鸦片战争就被英、法联军打得伤痕累累,名声扫地,早就成惊弓之鸟,听见洋枪、洋炮声,抱头鼠窜,还恨爹妈少生了两条腿。</p><p class="ql-block"> 公元1883年5月19日,刘永福率黑旗军在越南怀德府的纸桥伏击法军,毫无准备的法军仓皇迎战,一时混不成军。激战之中,法军海军司令李维业及副司令卢眉以下30多名军官、200多名士兵当场被击毙,法军大败而溃逃。残余法军被迫狼狈退回越南的河内,史称“纸桥大捷”。</p><p class="ql-block"> 震惊法国朝野!举国上下又为之惊叹,作为殖民者的法国王公贵族觉得颜面扫地。装备先进的法军竟被满清政府打得无路可退的黑旗军在纸桥一战击败,海军司令李维业及副司令卢眉近300人被击毙。高高大大的白种人竟然打不过矮矮小小的黄种人,视自己为上等人的法国王公贵族们恼羞成怒,认为是法国的奇耻大辱。</p><p class="ql-block"> 法国王公贵族们督促国会,又再拨给驻扎在越南东京<font color="#ed2308">(备注:今越南河内)</font>的法军350万法郎,除增援陆军之外,又成立了一支海军舰队远赴越南想从海上打击越南,从水、陆两路一起进攻。8月,法军一面在北越加紧攻击刘永福的黑旗军,另一面以海军的军舰编队进攻越南中部,一步一步地逼近越南的都城顺化。</p><p class="ql-block"> 8月25日,法军逼迫使越南国王<b>阮福升</b><font color="#ed2308">(备注:阮洪任的儿子)</font>签订了《顺化条约》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内政外交全归法国管理。法军为加强对越南的殖民统治,达到入侵云南的目的,法国要求越南与满清政府断绝一切关系,并强迫越南政府驱赶驻守越南北部的清军和刘永福及黑旗军。</p><p class="ql-block"> 此时,越南还属于满清的附属邦,鉴于中越两国的特殊关系,满清政府以左宗棠、曾纪泽、张之洞为代表的主战派,力促满清政府采取抗法方针;而掌握满清政府外交、军事实权的李鸿章却一味想跟法国求和,祈求摇摇欲坠的满清政府的平安。两派表达各自的主张,光绪帝摇摆不定。</p><p class="ql-block"> 在满清政府各派举棋不定、惶惶不安之际。10月25日,法国命东京海域分舰队司令库尔贝(又称孤拔)为北越法军统帅,进犯中国的西南边疆。</p><p class="ql-block"> 12月初,有一路法军由东京海域分舰队司令库尔贝率军绕过驻守越南北部的清军,进攻云南境内的红河三角洲。当时这一带只有世袭长官司的民团<font color="#ed2308">(备注:当时的红河三角洲没有清军驻防)</font>,装备简陋的民团哪里是法军的对手?顿时,河口、屏边、金平三两地硝烟四起,瑶族百姓,苗族民众,彝族大众,手无寸铁,任人宰割,烧杀掳掠,尸骨遍野,房屋烧毁,残垣断壁,人烟荒芜,惨绝人寰,震惊中外。瑶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拿起了原始的弓弩、大刀、长矛等武器,在高山密林中,跟法军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抵抗,迫使法军不敢再向内地进一步深入。法军司令库尔贝成为第一个中法战争中残杀手无寸铁的边疆少数民族的殖民者,史称“红河大屠杀”。</p><p class="ql-block"> 另一路法军则进攻驻守越南北部的清军。12月14日,中法战争的第一次大战就在越南北部的山西府打响,山西的防军主要是清军7个营(每营500人)正规的桂军和滇军,还有刘永福率领黑旗军1000多人。12月14日中午,气势汹汹的法军发起总攻击,炮弹一发接一发泻入清军的阵地,清军阵地火光四起,清军本来就是惊弓之鸟,个个心惊胆颤,清军的洋枪、洋炮少,并且很陈旧,有的炮弹还是哑弹,只手持大刀、长矛顽强抵抗,法军凭借优势的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桂军和滇军看势头不对,掉头分两路狼狈逃窜回国。这样,刘永福及黑旗军陷入法军的包围中。12月16日第三天,刘永福及黑旗军寡不敌众,孤立无援,被迫撤回到广西的镇南关附近,法军顺利占领了山西府,法国对此作了大势宣传。至此,中法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史称“山西大战”。</p><p class="ql-block"> 至此,乌鸦哀鸣,豺狼嚎叫,万兽逃窜,整村连寨,火光冲天,硝烟浓浓,烧杀掳掠,尸骨遍野,家破人亡,人间炼狱,红河流血,百姓危难。</p><p class="ql-block"> 红河同胞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远在嶍峨县山区的彝人是否会躲避这一场浩劫?</p><p class="ql-block"> 红河的战火熊熊燃烧,铭都嫫车布的今后命运如何?</p><p class="ql-block">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