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月22日下午,泗阳双语实验学校教学共同体第三次主题活动在报告厅举行,张家圩小学、王集小学、南刘集小学、致远小学、南京路小学、三庄小学、穿城小学、双语南校区等成员学校百余名数学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活动主题是“数学‘量感’培养教学研讨”。活动前,双语实验学校孙成前主任首先抛出了两个问题:1.胡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哪些细节凸显了“量感”的培养?2.请结合实际谈谈在实践中你曾针对哪些内容运用哪些方法加强学生“量感”的培养?</p> 主题课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双语实验学校胡敏主任围绕“量感培养”执教了《认识时分》一课。课中,胡老师通过生活情境导入新课,借助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看、拨、议、想、说、做等一系列的活动中逐步形成时分的概念,让他们在合作沟通中发现规律,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单位量感。</p> 交流研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后,教学共同体学校的部分骨干教师也对本次课例现场分享了自己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双语南校区张斯琴主任:胡主任通过动感的课件制作增强学生视觉的体验,在课堂中通过丰富的活动,拨一拨、估一估、看一看、说一说,让学生体验时分,增强量感的培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京路小学张玉钱老师:量感的培养与学生的活动经验有关。胡主任这节课通过对1分钟音乐的欣赏、体验1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感受1分钟的长度等活动,积累活动经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时间单位量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致远小学张也老师:听了胡主任这节课收获颇多!本节课胡主任给学生创设了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多次观察钟面上时针与分针的变化,体会1小时与60分之间的关系,丰富了学生量感的形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集小学陈倩倩老师:胡主任这节课中,首先是在时针分针动起来的时候让我体会到学生在感受量感;其次是在感受1分钟的时长方面,让学生在跳绳、背古诗、做计算题等具体活动中去感受1分钟能做哪些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家圩小学张凯老师:量感主要是通过视觉或触觉方面给学生带来的感受。本节课从刚开始的时候胡老师就带着学生观察钟面上有12个数字,3个不同的指针、有大格、有小格这种视觉的感受对钟这种模型有一种直观的感受;其次我认为让学生在估一估1分钟有多长这个环节也是一种量感的培养,如果能让估的很准的两位同学谈谈估计的方法,这样设计会更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双语实验学校本部校区的吴丽娜、陈敏、焦莹莹等老师也结合胡主任的课谈了自己的感受,胡主任注重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把量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很多细节体现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几位老师还联系自己平时的教学谈了自己对学生“量感”培养的方法,要让学生充分的去体验、感受,让“量感”无形的渗透在我们的课堂中。</p> 专题讲座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最后,孙成前主任围绕今天的主题给参与活动的领导老师做了“实践,让‘量感’从模糊走向清晰”专题讲座。从“什么是量感?量感培养的目标?量感培养的策略”三个方面展开,重点谈了量感培养的策略,从三个“强化”指导老师们如何给学生形成清晰表象;建立清晰结构;逐步精准量感。让老师对“量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携手共成长,花开教研路。我们要乘着这个教研活动契机不断的探索,提升教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细节,把握规律,让新课标真正落地,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