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建筑的嵌瓷工艺

也夫

<h5><br></h5><h5> 在广东省潮汕地区,常能看到建筑上装饰有华丽的瓷片,工匠们用瓷片在房屋的屋脊、戗脊、屋瓦等部位制作出吉祥神兽、古代人物、花鸟植物等精美的造型和装饰,栩栩如生、色彩艳丽,这就是所谓的嵌瓷工艺。嵌瓷起源于潮州,由于史料所限无法确定嵌瓷产生的确切年代,但有关研究者认为,其产生应该不晚于明代中后期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大约有四百年时间,现存最早有明确年份记载的嵌瓷作品遗存是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的孝天宫祠。在潮汕地区,人们称嵌瓷为“贴饶”或“扣饶”,“饶”意为瓷器,就是将瓷器碎片贴、扣在房上的装饰施工方式。后来这项工艺传至福建,称之为“剪瓷雕”,再传至台湾,称为“剪粘”或“贴花”。</h5><div><br></div> <h5><br></h5><h5> 潮汕地区,自古就是岭南名郡。大海在其南,群山拥其北,中间韩江、榕江、练江三江并流冲积成土壤肥沃的潮汕平原。上古时期潮汕地区就已有人类居住繁衍,南澳的“象山文化”距今八千年,是早期南方海洋文化的代表。从秦汉时期开始这里就已经设置郡县,汉武帝曾在南海郡下设立揭阳县统领潮汕全境。魏晋时期在揭阳境内设立义安郡,这是潮州府的前身;隋朝在义安郡的基础上设置了潮州府,潮州取义“在潮之洲,潮水往复”之意,潮州因此得名。唐代以后一直沿用潮州名称,并逐渐成为了岭南地区的文化、经济重镇。唐宪宗朝诗人韩愈因反对皇帝“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七个月时间,韩愈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岭南,他兴学劝农,进一步教化民众,不仅儒家思想开始传播,同时道教、佛教也逐渐盛行于当地。到了宋代,诗人陈尧佐也因与皇帝意见向左,被贬到潮州做通判,两年后返京官至宰相。尽管他离开了这个客居两年的潮州府,但对潮汕怀有很深的感情。当得知潮州有位举子上京赴试榜上有名时,随写诗相赠“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乡,从此方舆哉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潮阳”指的就是潮汕,在陈尧佐看来潮汕虽处偏远海滨,但与孔孟之乡的邹国和鲁国一样,是文明昌盛、礼仪发达的地方。</h5><div><br></div> <h5><br></h5><h5> 文明昌盛的地方自然就有文化的传承,这其中也包括了工匠精神和工匠创造的工艺,嵌瓷工艺是潮汕人所独有的一项古老技艺传承。在潮汕地区流传下来许许多多的古老技艺,有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潮绣;有传承千年并成就潮州“中国瓷都”之称的陶瓷;还有自成体系的潮州木雕以及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潮州花灯、剪纸等都源远流长,驰名中外。它们相互借鉴和影响,不仅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形式,还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地域文化和工艺的发展。嵌瓷是在潮汕灰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同时又借鉴了潮汕工艺壁画、石雕、木雕、剪纸、潮绣中的美学元素和表现手法。工匠们将这些表现手法装饰在同一建筑上,丰富了装饰技艺的表现方式,形成潮州木雕、石雕、嵌瓷三大建筑装饰艺术。</h5><div><br></div> <h5><br></h5><h5> 任何一项民间工艺的产生及发展都有就地取材的因素,嵌瓷取材于陶瓷与潮汕地区悠久的陶瓷业。古窑址考古记录证明,早在隋唐时期潮州就已成为大规模陶瓷生产和集散地,到了宋代更是成为岭南地区的瓷都。明清之后,潮州的陶瓷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中国民窑产品的代表地区之一。悠久的陶瓷生产历史为嵌瓷工艺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潮州特色彩瓷简称“潮彩”,经过数代工匠推陈出新,可谓是“有瓷就有彩”,形成了釉上彩陶瓷一枝独秀的品种。潮彩色彩稳定性强,色彩鲜艳,风吹、雨淋、日晒色彩保持较好,为嵌瓷工艺提供了丰富并且取之不尽的原材料。</h5><div><br></div> <h5><br></h5><h5> 历史上的潮州人多地少,格外珍惜每一寸土地,将耕种和土地利用演绎到了极致,因此潮州人有“种地如绣花”之说。久而久之,这种土地特性培养潮州文化中精雕细琢的特点,在手工业、木雕、石雕等传统民间工艺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当品味嵌瓷作品,其精巧的工艺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嵌瓷作品无论是何种造型和图案,都是用细小的瓷片粘贴而成,色彩搭配、图案造型都极其精致、巧妙,令人叹服。最初,工匠们仅用陶瓷生产的碎料和废料,使得嵌瓷工艺局限在平嵌方式,即通过对瓷片的简单剪裁和打磨平铺于建筑屋顶和墙壁上,图案简洁单一,工艺并不复杂。后来,为了满足人们对嵌瓷图案的追求,出现了专门生产嵌瓷材料的作坊,嵌瓷工匠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和需要委托作坊加工出不同形状的材料,于是出现了浮嵌和雕嵌等工艺,丰富了嵌瓷的表现手法。</h5><div><br></div> <h5><br></h5><h5> 嵌瓷工艺从清代中后期到民国初期发展到了顶峰,当时在潮汕地区涌现出三大派别,即潮阳的吴丹成、普宁的何翔云与潮州的苏宝楼。现在嵌瓷艺人出身基本与上述三派有关,如现在著名的大寮许氏出自吴丹成,已传承四代;普宁陈氏出自何翔云,至今依然活跃在民间;而潮州湖美村卢氏,则出自苏宝楼;我们现在看到的嵌瓷装饰,也大多出自上述三派,其中普宁陈氏人才辈出,其作品不仅遍及潮汕,还远播台湾东南亚等地,成为了潮汕嵌瓷工艺的名片。</h5><div><br></div> <h5><br></h5><h5> 嵌瓷工艺制作过程非常繁琐,大致说来有四道主要工序。第一道是塑胚胎,俗称“缚瓦骨”。就是用砖、瓦等做成龙骨用铁丝将其扎成骨架,再用石灰红糖和草纸调拌成灰浆施于骨架之上做成嵌瓷造型。第二道是剪瓷,俗称“剪饶”,即将碎瓷片剪成符合作品要求的形状,这一步是嵌瓷的关键,也是嵌瓷艺人最基本的技能,被称之为“童子功”。瓷的材料非常脆,力道掌握不好就会出现废品,因此需要长期训练和积累经验。一般艺人们更加喜欢外形稍有瑕疵的次品和残品原料,他们会巧妙利用原料中的瑕疵,这才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硬功夫。第三道是镶嵌瓷片,俗称“贴饶”,也就是嵌瓷。这道工序最考验工匠水平,作品水平的高低优劣直接取决于工匠的审美和制作水准,是检验工匠造型、色彩等综合实力的一道工序。同时这道工序也最辛苦,工匠需要长时间在屋顶作业,风吹日晒,顶风冒雨。最后一道是对初步完成的嵌瓷作品做最后的调整和修饰,要对嵌瓷作品从整体上的构图、设色、层次、疏密、形态、造型等进行斟酌和推敲,还要根据需要对局部加以贴金、描银、勾线,或添加一些玻璃珠、胶片等点缀,是最终形成完整作品的重要工序。</h5><div><br></div> <h5><br></h5><h5> 嵌瓷不仅是一种民间工艺,更是地域文化的体现和传承,嵌瓷艺术承载了潮汕人审美价值观,传承了潮汕地域文化的精髓,也是人类在建筑装饰范围内的独特创举。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嵌瓷艺术也需要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尽管现代社会受各种思潮的影响,嵌瓷技艺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嵌瓷工艺已经渗透潮汕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随着时代的进步,嵌瓷这种传统技艺会不断自我改良和发展并继续传承下去。<br></h5><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