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先父百岁诞辰感怀

张王氏

<p class="ql-block">2022年9月20日(农历八月廿五日)是我们的已故父亲王仁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p><p class="ql-block">是日上午,我家小外甥开着面包车载着我们姊妹六人前往永宁园——我父母亲静卧的宝地。依照王家祭扫轮值惯例,这次我姐姐负责筹办祭奠食品。</p><p class="ql-block">来到考妣住处,大家首先搞清洁卫生,然后紧靠碑碣,摆上了小外甥敬献给他姥爷的鲜花篮,在周围摆上姐姐精心准备的四样点心、四样水果、四样菜肴和四样主食。</p><p class="ql-block">按说,我家不管谁轮值,给父母祭奠从来都是这个标准。但大家都夸赞姐姐准备的祭奠食品相当用心,相当高级。都是我们双亲平时的最爱。她准备的冥币和寒衣,装进社区发放的大牛皮纸袋里,然后交给园区工作人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给双亲点上香,敬上酒,摆上筷子后,我们七人跪在父母碑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哥首先发言。</p><p class="ql-block">大哥写了一篇书面感言。他在文中对父亲生前做了全面而简要的总结。</p><p class="ql-block">说到父亲一辈子勤学上进,从小打的一手好算盘,做事认真细致,因此参加工作不久,便在糖业烟酒公司旗下的一个综合大商店当了会计,之后晋升为会计师。七十岁退休后,又被别的商店聘用,继续工作了五年。</p><p class="ql-block">说到父亲的吃苦耐劳,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年一过国庆节,父亲就找车率领我大哥二哥去观家峪等煤矿,去新源里烧土场,然后组织全家打煤糕,以解决全家一个冬天的烧燃取暖,父亲身体胖,总是首先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满面。</p><p class="ql-block">大哥从老人家的生活说到工作,从年轻说到暮年,从兴趣爱好说到对后代培养,从父亲的性格精神说到对家里的贡献,从奶奶对父亲评价说到我们对父亲的尊敬……这篇稿子从一个月前就写了第一稿,先后几易其稿,四页稿纸的文章共誊抄过五次。练习朗读更是不止这个数字,众姊妹一致感喟大哥做事的认真和靠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二哥是提议给父亲过百岁诞辰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此刻,二哥用低沉的语调跟我们聊起了父亲。他说:</p><p class="ql-block">父亲平时脸色很严厉,却对儿女们相当上心。比方,在我家困难时期,为让孩子们吃饱饭,上班辛苦一天的父亲,夜晚还要提着篮子,到大东关去买豆渣。</p><p class="ql-block">在我大哥从汾阳回来之前有几年,父亲总是单独带着十岁左右的二哥外出给家里解决粮食和取暖问题。要么骑车去榆次买粮食,要么拉着平车徒步去东、西山买煤。</p><p class="ql-block">为了能买到点儿夹带有炭块的煤,父子二人头天下午带着干粮就出发了,晚上在煤场过夜。次日早上,煤场的工人用车斗子从高处往下倒煤后,父子俩跟买煤的众人在争先拨拉那些溜下来的大小炭块。</p><p class="ql-block">然后,父亲在前面吃力拉,二哥在后面卖劲推,<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二十多里都是崎岖不平的胶泥土路,深一脚浅一脚,千辛万苦好容易拉</span>回来,就已是万家灯火了。父子俩回到家变成了浑身冒汗的“黑包公”。</p><p class="ql-block">二哥前所未有讲述这件事,让我们都热泪盈眶<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父母年轻时,孩子稠密,家累繁重。他们不仅要在外面努力工作挣钱,回到家里还有各种繁杂总也做不完的活计。在家里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吃喝穿戴最差的,肯定就是我们的父母,他们就像两台不知疲倦的工作机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大哥从小被寄养在奶奶家,十五岁接回来。</span>二哥和姐姐懂事早,年龄不大就开始成为父母的好帮手,他们在少年时期很辛苦,主动替父母分担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家务。</p><p class="ql-block">说到父亲,我二哥之前还提到另一件事,他少年时喜欢和院邻街坊去海子边、晋阳湖游泳。而那里经常传出孩子溺水身亡的坏消息。父亲知道后,三番几次严厉禁止他出去耍水。我二哥后来很感谢父亲的良苦用心,因为他的腿上有关节炎,不适合游泳,更怕他万一失足落水。</p><p class="ql-block">我二哥为人父时间越久,越能感同身受,理解先父当年对自己吃苦耐劳品格的培养和深切之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轮到姐姐了,她回忆我父亲的两件往事时,声泪俱下。</p><p class="ql-block">我姐姐上中学后,因为家里困难,她无心读书,坚决要退学找工作。找什么职业呢?我父亲提议做理发工作,可是我姐非常不乐意。父亲就反复给做工作:说理发是个技术活儿,哪个男女老少能要定期收拾头发,这工作还能养老。姐姐终于被说通后,愉快地去上班。</p><p class="ql-block">学徒期间,姐姐尊敬师傅,勤学苦练,一年后经过考试,成为太原市服务公司徒工中的首批一级技师。很快地,男发女发一概全通至精。后来,我姐姐被调往两家同级门店,都有不少老顾客跟着走,客源如滚雪球般不断扩大。退休后,被省级一大机关聘用长达18年。为照顾孙子,才不得已解聘归家。</p><p class="ql-block">我姐夫去世时,小外甥六岁,第二年就读校尉营小学。我姐姐工作忙离不开,没时间照管孩子。当年76岁高龄而且有严重静脉曲张腿病的老父亲,主动担负起接送小外孙的重任。</p><p class="ql-block">就算取近道走郭家巷、海子边,再到学校,也要过三条马路。每趟半个小时都不够用。小外甥体量大,又淘气,走路左跑右跳地不老实,常常就把姥爷甩在后面。我父亲还得强忍腿疼,走快些,才能勉强跟得住前面翻筋斗的“孙猴子”。幸亏回到家,我妈妈就已经做好饭了。</p><p class="ql-block">我父亲曾有午间小憩的习惯,因为惦记小外孙下午到校的时间,基本不敢睡觉,就这样一天四趟接送了大约三年吧。下午下学后,陪着小外孙回到家,还得负责督促并辅导他写完作业。</p><p class="ql-block">我父亲老人家真是太辛苦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的弟弟和妹妹也分别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和缅怀之情。</p> <p class="ql-block">父亲对我们家庭的贡献是很大的。就重点而言:</p><p class="ql-block">第一,我们家庭是典型的“严父慈母”模式。母亲每天惦记我们吃啥喝啥穿戴啥,对孩儿们的冷暖温饱很是操心受累,属于慈爱型;而父亲在众多孩子面前,基本是不苟言笑。他更注重对子女们的思想教育,属于管教型的。平时对孩子们的言谈举止要求很严。他要求我们坐有坐样,站有站相,说话不让高门大嗓;他提倡生活艰苦朴素,不允许跟别人家的孩子比吃比穿;提倡遵纪守法,总是提醒我们要按时上学,遵守学校纪律,不能跟人吵嘴打架;提倡谦虚谨慎,不允许骄傲自大,说过头话。对我们一个个的学习抓得很紧。每到晚上下班后,吃过饭,他要逐一检查孩子们的作业。字迹潦草不工整的,心不在焉出错的,一律<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用橡皮擦掉重写。</span>他要求对别人说话要有礼貌,特别是对长辈要恭敬有加。有一次我情急中回了谁一句“胡说”,被父亲听见了,教育了我近半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第二,作为父亲和长辈,他非常关怀每个家人的身体健康。包括嫂嫂们的住院生产,包括孙男嫡女的小病小痛,到哪个医院,找哪位医生,他都要亲自操心受累。而且不管谁病了,只要是开了汤药,那时候一个药店很难把药抓全,父亲还得带着方子跑其他药店。而且熬药的一定是我父亲——因为他怕别人图快,药汤熬不到位;更怕搅锅不勤,草药糊了锅,那可是要命的大事。所以,他每晚饭后,火里添点湿泥后,就开始熬药,熬了头茬熬二茬,睡觉就夜深人静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小孩不吃药,还得父亲耐心做工作。邻居们都知道我父亲有耐心,殊不知这耐心全来自他对孩儿们的大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父亲的吃苦耐劳,那是有目共睹的。我大哥二哥和姐姐的回忆也反映了这个品质和精神。</p><p class="ql-block">在我印象中,父亲的睡眠时间是很少的。中午下班回家,或者帮忙做饭,他最拿手的是可以用很小的白面团包住大块的红面团,然后擀开,切成斜齐齐,我们汾阳叫它“保皮面”。</p><p class="ql-block">我家门口对面有个用石板墱的台子,上面是个粗陶瓷洗衣盆,口面较大也较深,端起来老沉。我们小时候,见父亲中午回来,在饭前饭后总要洗一盆子衣服或褥单什么出来,他<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用搓板洗衣服的动作相当利落。只是身体肥胖的父亲,连午觉都难得。到了深夜睡下不久,就会传来他如雷的鼾声。这是因为父亲太疲劳了!</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父母的第四个孩子,1957年我出生时,父亲35岁。小孩子总是愿意仰望大人们。尤其是我的父亲,接近1.80的个头。小时候很得意父亲抱我出门时,看到自己比上门框还要高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可以说,我是家里六个孩子中最让父亲受累的那一个。为什么呢?体质不好,两三岁就被送进了现如今的“山西省儿童医院”,一住就是半个月。护士阿姨每天端着白色的医疗盘,给我们发放彩色的糖豆豆和宝塔糖的情景,至今依然有印象。</p><p class="ql-block">家里本来人口多,经济很困难,但父母双亲能咬牙坚持花钱给我治病,实在难得。之后十几年,我常常被父亲用自行车驮着去看这样或那样的毛病,想想都真够累人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家孩子多,双亲总在想法给我们改善伙食。隔一段时间,父母亲会合作,用妈妈买回来的破鸡蛋打成蛋液,兑上点水和面粉,再加点葱花和盐,夫妻俩在炉台上给我们每人烙个香香的鸡蛋饼。真是看着高兴,吃着美气!<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我们六人最盼望享受的生活状态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一贯生活简朴。他<span style="font-size: 18px;">身体肥胖,上班路远,自行车是</span>必须的交通工具。而家庭条件所限,父亲的座驾是一辆吱嘎乱响的“老爷车”。成天不是自己补胎,就是去修车铺换零件。直到50岁后,父亲总算换了一辆红旗牌新自行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几十年来,他始终和母亲在两间旧平房里生活。</span>晚年喜欢读书看报,最爱看《太原晚报》。我为父亲订了报纸,他却不让邮递员送到桥头街,说我们是工作人员,应该先看。回家时给他带去就行。我就趁每一两天辅导小外甥,顺便带去报纸。老父亲看报时,带上老花镜,手握圆珠笔,边看边做眉批或笔记……读完一个月的报纸后,老人家把它们按日期排列整齐,用绳绳捆扎好,让我带回如剪报用。</p> <p class="ql-block">父亲有生之年,对自己的母亲——我奶奶孝敬有加。他一辈子旅游的经历很少,回汾阳却是最多次的。我爷爷去世得早,奶奶活着时,每年要回去探望几趟,给奶奶带上喜欢吃的食品。有时是和六叔二姑约好,一起回去帮老人家剪花椒。高大的父亲在奶奶面前,总是略微低头;跟奶奶说话,从来都是轻声慢语。</p><p class="ql-block">父亲除了回汾阳看奶奶,很少自主转悠过其他地方。唯一算正式旅游的,是父亲七十岁后,由我大哥家邀请并陪伴,去了趟首都北京。</p><p class="ql-block">还有一次,是我陪伴父亲乘火车去了趟晋南方向的霍县,探望在那里当教师的二伯。那次与我三弟同行,他给我们安排了座位。也有幸观摩了一次我弟作为押运员是怎样辛苦工作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父亲是2003年8月22日辞世的。他成功躲过了当年的非典,却未能躲过那个要命的劫难!</p><p class="ql-block">人们见我悲伤的样子,就问我父亲的年纪。当知道是81岁后,都这样安慰:“王老师,不用难过了,81岁也算长寿啦”。大家的好意我心领了。但人们怎能知道,父亲的永远离去,让我的心上有多难过多痛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感谢父母将我带到这个世界,感谢父亲十几年不辞辛苦带我看病,耐心喂我吃药。还要感谢父亲当年动员我当了民办教师,在他的一路关注和陪伴下,配合个人努力,成为省城某中专学校的一名高级讲师,2012年光荣退休。</p><p class="ql-block">感谢父亲几十年对子女们的思想教育,使我们六个孩子的三观基本正确。我们是非观念强,且性格阳光、尊老爱幼,哥姐弟妹对自己的工作都是尽心尽责,在单位受重视,受表彰,光荣退休。感谢父亲几十年对我们的言传身教,使我们做事认认真真,做事可靠,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纸短言长,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尽我对父母的爱戴和感恩之情!</p><p class="ql-block">我常常扪心自问,我们对父母的好,有没有父母对我们好的十分之一呢?答案是差距太远!子女们为双亲即便再做多少件事,比起父母几十年对我们的爱心、苦累和付出的心血,其差距不可用数字比拟——所以,我们应该一辈子感恩仁慈的父母双亲!</p><p class="ql-block">愿天堂没有病痛!让我们祈祷父母大人在那里一切安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秋英 于2022年9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