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万名青年校长培训计划第一期06班–《反思教育》读书交流会纪实

夏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人类作为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微尘,是偶然中的奇迹,我们在人类发展和追求幸福的路上苦苦找寻,所以有了教育。自从教育出现以来,人们从未停止反思,教育从未停止发展,也必将持续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认真学习《反思教育》</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导读课后和张务农教授交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本周,我们在《反思教育》的引领下,再次对当代教育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思考。9月21日我们在指导老师王立的引领下,对“人文主义教育”、“全球共同利益”、“教育与持续发展”、“好的教育”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李艳丽校长,从自己拿到书、阅读书、讨论书的过程谈了自己对“共同利益”理念逐步认知的过程。她认为“共同利益”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区域和知识的交流使得全球化不断推进,而西方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反对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共同利益”的核心理念是合作共享。知识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应为全人类所共享,不是为了谋利和控制,人人应该在知识和教育中共同担责,所以“知识和教育应作为共同利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而书名《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理念转变?》中问号的意义在于引发人的思考,提醒全球所有国家应该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去转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刘山领校长从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教育对可持续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我们对教育有哪些思考?三个方面来谈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重点谈了教育在促进可持续观念的形成、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促进人类和平共处等五个方面的作用,最后对未来教育进行展望,鼓励教育人要相信教育的力量,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信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仲金健校长用自己的两个孩子接受不同的学前教育的真实事例谈什么是好的教育。他认为:好的教育一定是能让孩子蓬勃生长的教育,学生们在学校里能读书探究、放歌运动、组织社团,潜能得到挖掘,个性得到发展,人格得以健全。好的教育就是老师一定有家国情怀、人类使命感、有少年壮志、有天下豪情,有责任担当,有问题解决的教育。好的教育一定是家长与社会认同、认可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才能培养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爱心的时代新人,担当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这样的教育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更是人民满意的教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志强校长以人文主义教育为视角从学生观、教师的作用、教育格局对学校的影响、增加教育包容性四个方面谈了什么是好的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校长认为:教师的职责应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发学生乐于思考、学会学习;教师作为向导,应不断加强专业化培训,学会学习,理解多样性、做到包容;在移动学习、MOOC学习等多种学习空间共存的教育格局下,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被削弱,要增强教育的包容性,保证教育公平,社会正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认为,我们可以不断的从人文主义教育的思想中得到启示,支撑我们做好的教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刘静校长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目标层面谈了读《教育反思》的所得所获。她认为:人文主义在个人目标层面强调对个体批判性思维、独立判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校目标层面在于改革学习方法,深化认知,提高教育决策应对复杂世界的能力;社会目标层面要摒弃经济主义、功利主义,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她提出:我们是不是应该努力“培育”一个有利于“杰出人才”成长的校园环境?未来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传道者”、“摆渡人”转变为“放风筝的人”?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考试回归课本,中学教育的选拔性功能弱化,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我们该怎样关注孩子的终身发展,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每一个问题都值得我们立足本职,去深思、去实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她说:无论我们怎样讨论,也许永远也不会有理想的教育,但是我们一刻也不能没有教育的理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种情怀也许才是我们读书的最大收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立教授和李冬校长互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立教授认真聆听同学们的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立教授从“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到“共同利益”提出的背景,从“中世纪人从神权中的解放”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从“心得书写方法”到“坚守教育初心”,侃侃而谈。为我们深入梳理了书中的几个核心概念,不仅让我们知道了核心概念是什么?为什么?更引导我们思考要“怎么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教授说“也许现阶段对我们的量化评价不会改变,但我们要有教育情怀。要有改变教育的决心和信念,至少让我的班级,我的学生,我的学校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这是我们能够做到的!”</span></p> <p class="ql-block">图 片:杨晓琳 张恺</p><p class="ql-block">编 辑:张恺</p><p class="ql-block">文 字:侯金玉</p><p class="ql-block">出 品:第一小组</p>

教育

共同利益

我们

人文主义

发展

持续

校长

反思

王立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