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的文化保留在故事里,故事多了就成为一个地方内在的文化特质。曾经在此停留过的每一个人都曾参与到刘中故事的续写。<div> 刘中这个地方人员更新太快,老故事传承的人少了。特整理一些老故事,希望大家了解刘中的曾经。</div> 王友成校长 【王校长的背影】这是我偷拍的一张照片,王校长在宿舍楼夜间值班,值班的间隙在读书。<div> 这天晚上是王友成校长赴任葛沟中学担任校长的前夜,最后一班岗,他依然坚守完成夜间全时段宿舍的巡查。王校长对工作上的自我要求是极高的,夜间值班只是一个小方面,其他工作更是具有严谨性和创造性。我校第一套完善的千分量化制度就是在王校长和高校长的主持下完成的,在这套制度和当时学校班子的领导下,刘中开始了崛起之路。</div><div> 我有幸参与了学校艰难起步的那段日子,学校当时生源流失严重,全校三个年级不足400人,有的班级还不足30名学生。创业的日子累,但是每个参与的人都信心满满。</div> 老教师 【赵景勤老师】从我参加工作起,就发现后勤的老教师无所不能,学校修修补补、栽树浇花,学校的、家属院的,金工、木工、瓦工,没有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学校当时教学条件差,每逢雨天屋顶漏雨是常事。57岁的赵景勤老师还爬到屋顶冒雨维修。 【李学钊、王树俊老师】当年学生数量少,学校经费按照学生数量拨款,可以想象学校当时每年的经费总数有多可怜<div> 经费少到什么程度:学校茶水房烧水都要用各班卫生区的树叶子,哪位班主任不把打扫卫生的树叶送到茶水房,是要受到校长批评的。树叶少的时候,负责烧水的老师要自己从家里带玉米秸秆来学校烧水。</div><div> 由于学校经费问题,学校根本雇不起建筑工人,学校的很多施工都是老师自己动手完成的。</div><div> 上图为李学钊、王树俊老师两位老教师在安装路沿石。</div> 王树俊老师由于年龄大,体力不支,路沿石的安装都是一步步跪着完成的。 高尚的师德不是口号,不是挂在嘴上,而是体现在点滴的行动中的,刘中走过的崛起之路就是得益于王友成、赵景勤、李学钊、王树俊这些行动上的师德高尚者。<br> 王阳明讲“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任何落实不到行动上的师德,不能称之为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