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寻隐者不遇</p><p class="ql-block">唐·贾岛</p><p class="ql-block">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p><p class="ql-block">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p> <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1、隐者,也说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者:……的人。</p><p class="ql-block">2、童子:孩子、小孩儿,未成年的人。诗中指隐者的弟子、学生。</p><p class="ql-block">3、言:动词,说,告诉。</p> <p class="ql-block">作品赏析</p><p class="ql-block">这首小诗,通过短短二十字的问答体情景描写,讲述了一个非常丰富的情景故事。诗中有环境描写,有人物描写,有语言描写,有故事情节,还有意在言外的情感抒发,内容极为丰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第一个特点是运用问答体,一问三答,高度概括。第一句是“我”到隐者所居之处“松下”去拜访他,遇到童子,发问者自然是“我”,所以主语省略;因为“问”的内容读者皆知,所以省略不说。</p><p class="ql-block">下面三句都是童子回答,当然不能是童子一下子说这么多,而应该是正常的有问有答,因我所问不出读者所想,所以一概省略,只用童子回答的内容就可以了解。首先问的必然是老师在不在家,回答不在家,采药去了。不在家这样的回答不免令人失望,这是一问一答;后面应该接着问“那么去哪里采药了”,回答是“只在此山中”,所去之处不远,或有见面的可能,此言让人略感欣慰。这是二问二答;再问“何处能寻到”,答曰“虽然在此山中,然而云雾迷蒙,无有定处,想必是找不到”,这最后一句的距离不远而又无缘得见的结果让人顿感失落而又无可奈何。这是三问三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