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门券寻源(一)

东北风刘洪利

<h1><font color="#ed2308"><b>北京雍和宫迈达拉佛</b></font></h1> 1703年,清帝想在雍和宫后修一座高阁,作为北部屏障,但一直找不到巨大的佛像.这事传到西藏七世达赖喇嘛那里,他为了报答皇帝赐给他西藏军政大权的恩典,派人四处寻找大佛,当他听说廓尔喀(今尼泊尔)国王从印度购得一颗巨大的白檀香木,他花巨资购买,并用三年时间把它运到北京.工匠在雍和宫后精心雕琢,足足用去8万两白银.由于大佛过于高大,所以先修殿基和佛台,把大佛立好后才修建了雍和宫的最高建筑万福阁.因此,北京有一句谚语"先有大佛,后有宫殿"。 此佛为藏式风格站立形象,头戴五佛宝冠,身披菩萨装,体态伟岸,妙相庄严,五佛宝冠,是由五片木雕莲瓣组合而成;细观每瓣莲片,四周均镂有卷草纹样;而每片莲瓣卷草纹样内,均有佛像,即东、南、西、北、中五方佛之宝像,以表佛法之五智。佛尊面部表情庄重慈祥,眉眼舒展,平视前方;其身遍饰璎珞,双肩庄严以藏式宝相莲花各一,以代表佛法之戒、定、慧、摩尼四种庄严之相。且每朵莲花各出根蔓一支,沿大佛双臂缠绕延伸,直达佛之左、右掌中。 佛尊右臂及手掌屈於胸前,食指与拇指相结,轻拈右莲根蔓之梢;左手略低於右手,以同样的手式拈住左臂莲花蔓梢;大佛颈部还悬挂有巨大佛珠一串,计有一百零八颗,从胸前一直垂至腹下,长数丈,均以宝石制成.腰带正中垂挂着一串流苏珠串,左肩有一哈达.更衬托出大佛的不同凡响。 <h1><font color="#ed2308"><b>北京释迦牟尼佛涅槃铜像</b></font></h1> 十方普觉寺,位于北京市西山北的寿牛山南麓、香山东侧,距市区30公里。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寿安寺。以后历代有废有建,寺名也随朝代变易有所更改。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为普觉寺。由于唐代寺内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后来元代又在寺内铸造了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佛涅槃铜像,因此,一般人都把这座寺院叫作"卧佛寺”。 卧佛殿面阔3间,绿琉璃筒瓦黄剪边单据歇山顶,两侧楹联为慈禧所书,卧佛于元至治元年(1321)铸。铜佛作睡卧式,头西面南,左手自然地平放在腿上,右手曲肱托头。卧佛后面围坐着12圆觉菩萨,他们面部表情沉重悲哀,构成一幅释迦牟尼涅盘于婆罗树下,向12弟子嘱咐后事的景象。殿的正面墙上挂一块“得大自在”的横匾。殿外左、右各有一碑,居右者是1734年所立,居左者是1749年所立,碑上刻有卧佛寺的简史。 <h1><font color="#ed2308"><b>甘肃莫高窟卧佛</b></font></h1>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后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第158窟卧佛洞建于吐蕃时代,是莫高窟仅有的两个涅槃窟之一。莫高窟卧佛长达15,8米,石窟中卧佛造型优美,神态安详,表示的是佛祖释迦摩尼涅槃(即为解脱轮回、跳出生死的一种境界,多数人将其理解为圆寂)时候的样子。卧佛身后的画像,画的是释迦摩尼的弟子们看到佛祖涅槃时的不同状态。<br><br>  “涅槃”是梵文 N irva no的音译。佛教说人生最苦,涅槃最乐。所谓“涅槃”,就是修真悟道,成无上正觉,解脱生老病死和轮回之苦进入不生不灭的境界而永享极乐的意思。为了宣传这一佛教思想,就在该洞窟里造巨大释迦牟尼涅槃像一躯。 <h1><font color="#ed2308"><b>云南弥勒寺大佛</b></font></h1> 弥勒寺位于弥勒市城北10公里的锦屏山腰,寺庙周围森林密布,林荫流翠,寺前出一清泉,泉水泻玉。一面八米高,二十米宽的石砌长壁上写有草书“飞云流霞”四个大字。<br><br>  巍巍锦屏,悠悠古寺,市名弥勒寺名弥勒佛名弥勒,这一世间惟一的奇妙异境,集于南滇一地,实属稀罕。其间的因果,自古以来在民间流传着不少美妙的传说。相传南北朝年间的一天,大智大慧的如来佛祖,梦见中国南方有一座山峰极像端坐着的弥勒佛,便派弥勒佛菩萨四海巡查,寻找这块吉祥灵地传经布道,弥勒菩萨依梦所示,云游南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弥勒菩萨踏遍了千山万水。一日,来到一个“弥勒”的部落领地,十分疲惫的弥勒菩萨便在一座叫锦屏山的对面路旁树下小憩,困盹中见一个很像自己的佛微笑着走来。弥勒菩萨惊醒后,忽有所顿司,便展眼一看,只见对面的锦屏山俨然似自己悠悠而坐。嗬,好一片灵光佛地!弥勒菩萨便在此地驻定下来,四处传经,弘扬佛法,教化众生。数年后,弥勒佛才又去云游四海。他走后,当地的僧众十分怀念他,便募集资金建起寺庙专门供奉弥勒佛,定名弥勒寺。也就有了县名因佛名由来的传说。 弥勒佛(即 弥勒菩萨,也叫 弥勒菩萨摩诃萨),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未来将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来佛),即贤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大乘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在一些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常见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h1><font color="#ed2308"><b>陕西彬县大佛寺</b></font></h1> 彬县大佛寺,世界文化遗产,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佛寺石窟位于陕西省彬县城西十公里西兰公路旁的清凉山脚下。为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所建, 原名庆寿寺,全寺共有一百零七个大小石窟,二百五十七个佛龛,大小造像一千四百九十八尊。是中原文化鼎盛时期唐代都城长安附近的重要佛教石窟寺。其唐代泥塑大佛为长安及周边地区规模最大,体现了石刻大佛艺术自西域东传及在关中地区的流行。<br><br>大佛窟是全寺最大的石窟,窟平面为半圆形,径约34米,高31米。窟内有一佛二菩萨石胎泥彩塑像3尊。阿弥陀佛(俗称大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宽13米、手高4.5米、指长2米。宝石蓝螺髻护顶,秀眉慈目,两耳垂肩,金面方脸,慈祥威严;左手着膝,右手端举,掌心向外,无名指微微前屈;披衣袒胸,腰系佩带,趺坐于莲花台上,整个造形肃穆端庄,雄伟传神。 侍立大佛东西两侧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均身高15.6米,头戴宝冠,身着华丽璎珞,下系羊肠大裙,神态俊雅恬静。<br><br>  大佛头像后有2道圆形雕刻花边、7尊浮雕坐佛,附近散布着19个飞天,构成富丽祥和的背光。此外,窟内佛龛尚有造形各异的小造像400余座。此窟规模宏大,造像雄伟,雕刻精致,是古代造形艺术中的一大宝库。 <br><br>  在大佛背光的左下侧,刻着“大唐贞观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的铭文,由此判断该石窟创建于公元628年。大佛窟西壁又有宋仲宏游庆寿寺诗云:“葡萄蔽野果连山…来游共记宣酥日,访右重寻正观年…”,诗中之“宣酥日”,即为“宣和日”,“正观年”即“贞观年”。此诗作于宋徽宗宣和辛丑年,说明大佛寺确实开凿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另外从开窟的形制、造像风格、题材内容、服饰特征分析,似为北朝晚期作品,说明唐最初开龛造像沿用了北周的模式。窟内的巨型一佛二菩萨的表面都经过后代重新塑做,而大佛背后的头光与背光还仍然保留着开窟时的雕刻内容与造型。在大佛象征神圣的身后光环表面,刻着火焰纹、花卉和卷草纹图案,其中还穿插了众多的飞天伎乐和坐佛形象的浮雕,展现出一派佛国世界里和谐、欢快的气氛。这些背光间的小坐佛有着低平的肉髻、方圆的面庞,丰满而敦厚的身躯,也保留了很多北周以来的造像特征。 <h1><font color="#ed2308"><b>甘肃敦煌的彩塑艺术</b></font></h1> 敦煌石窟存有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492个,按石窟建筑和功用分为中心柱窟(支提窟)、殿堂窟(中央佛坛窟)、覆斗顶型窟、大像窟、涅槃窟、禅窟、僧房窟、廪窟、影窟和瘗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中国民族形式 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在多个洞窟外存有较为完整的唐代、宋代木质结构窟檐,是不可多得的木结构古建筑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敦煌石窟开凿在砾岩上,除南北大像是依山而建的石胎泥塑外,其余多为木架结构。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 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左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17窟唐代河西都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都惟妙惟肖,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中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h1><font color="#ed2308"><b>甘肃张掖卧佛</b></font></h1> 张掖大佛寺,原名迦叶如来寺,因寺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像,又名“卧佛寺”,为历代皇室敕建的寺院,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民主西街大佛寺巷,总面积三万余平方米。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 <br><br>  张掖大佛寺景区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也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这里保存有全国最大的西夏佛教殿堂——大佛殿、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和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永乐北藏》,是集建筑、雕塑、壁画、雕刻、经籍和文物为一体的佛教艺术博物馆。 大佛寺正殿为两层楼,重檐歇山顶,高33米,平面长方形,面宽9间,进深7间,占地总面积1770平方米。殿顶用青筒瓦笨覆盖,殿周围绕廊。<br><br>  殿内塑释迦牟尼涅槃像,为全国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木胎泥塑,金描彩绘,面部贴金,头枕莲台,侧身而卧,两眼半闭,嘴唇微启。右手掌展放在脸下,左手放在大腿一侧,胸前画有斗大“卐”字符号。梵文,意为“吉祥海云相”。造像精美,比例协调,线条流畅,神态自然,相貌祥和,栩栩如生。佛像两侧塑优婆夷、优婆塞立像各一尊,背面是十大弟子悼念举哀像。南北两侧塑十八罗汉群像,形态各异,形象生动。殿内东西两壁有取材于《西游记》《封神演义》故事的巨幅壁画。构图杂而不乱,形象跃然壁上。 <h1><font color="#ed2308"><b>甘肃天梯山大佛</b></font></h1> 天梯山石窟,也称凉州石窟,别名凉州大佛窟,位于武威城南50公里的张义镇灯山村,由凉州著名高僧昙曜开凿。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北朝、隋唐、西夏到明清相继营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历代延续修建,文物层叠分布是天梯山石窟壁画和雕塑的重要特征。<br><br>天梯山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学术界有着“石窟鼻祖”之称。<br><br>  专家们一致看法是,莫高窟虽为中国内地最早石窟艺术开创地,但正式开窟建寺的时间要从420年北凉灭西凉之时算起。莫高窟历史上出现开凿盛期是北魏孝明帝时(516~528年)。这时随着洛阳一批官宦、僧侣与工匠的进入,中原汉风在这里开始流行。而这已经是天梯山石窟开凿100年以后的事。从以上的简单叙述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石窟影响过程应当是:天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真正能够影响中原石窟风格的非天梯山石窟莫属。 天梯山大佛位于武威城南五十公里处的天梯山石窟第13号窟,高28米,宽10米。据1959年搬迁勘察小组的记录当时该大佛高度为23米,且头部在1927年大地震中被震坏落,1936年重修,2016年左右又进行过大的修整。据说该佛为唐代弘化公主所建造。 <h1><font color="#ed2308"><b>甘肃甘谷大佛</b></font></h1> 甘谷大像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城西南2.5公里秦岭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脚石级而上至巅,总长1.5公里,占地面积约640亩,是古丝绸之路上甘肃东南部融石窟和古建为一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梁画栋绿树掩映。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br><br>  大像山石窟为甘谷八景之一的悬崖大象,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 现存二十二个窟龛 ,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龛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br><br>  甘谷大佛为半圆雕石胎泥塑,高23.3米,肩宽9.5米,头高5.8米,膝长6米。其造型高大雄伟,令人仰止,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可视为西方装饰性雕塑和中国写意性雕塑完美结合的艺术巨制。 大像山之得名,因山巅修凿大佛像而来。甘谷大佛为释迦牟尼佛。大像山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称大像山。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历史、典故后,根据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传说,认为起名大象山更为确切。虽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义深远。从此大像山景正式命名为大象山了。<br><br>  从外观看,甘谷大佛既有印度早期佛教犍陀罗风格所特有的蓄有须发以及笈多王朝时期佛教造像的螺型头发,且两眉之间有白毫相等特征,又表现出北周时期颈部较粗、鼻宽短、面部神情温和韶秀等特征,还显现出盛唐时期面容饱满、唇润颐丰、双眉弯曲、两眼明澈而略显突起的审美要求。而大佛头顶的大螺旋式高肉髻则反映了其造像所跨越的北魏至盛唐的历史时空,在后来宋、明、清各代的修缮和重妆中同样也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尤其是甘谷大佛宽厚的上唇上的短须在佛教造像中并不多见,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于此可见一斑。 <h1><font color="#ed2308"><b>四川乐山大佛</b></font></h1>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乐山大佛”是后人对这座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的大佛的通称。建造于唐代的这座大佛,真实的官方名称却一直是迷。事实上,根据后来诸多专家考察证实,这座被称为“乐山大佛”的石刻雕像的真实官方名称应该是: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br><br>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开凿的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通道——九曲栈道。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七层楼阁覆盖(一说九层或十三层),时称“大佛阁”、“大像阁”;佛阁屡建屡毁,宋时重建“凌云阁”、“天宁阁”;元代建“宝鸿阁”;明代崇祯年间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终废毁殆尽。<br><br> <h1><font color="#ed2308"><b>山西大同云冈石窟</b></font></h1> 云冈石窟始建于公元453年,被称为“东方的伟大奇迹”。石窟位于山西大同武周山麓的断崖上,全长1公里左右,现今仍保存的洞窟有53个,石雕造像共计51000尊。<br><br>  佛像造像巨大宏伟。气势磅礴的云冈石窟前期造像的显著特点。如20窟的大佛像, 高约14米,面部丰满,高肉鬓,眉眼修长,炯炯有神;嘴部轮廓清楚,嘴角处略带微笑;双耳垂肩,双手做禅定状;身披袈裟,偏袒右肩,衣纹成阶梯状排列,服 装线条简洁。造型端庄凝重,凸显粗重厚实的质感。 后期造像中,以小佛翕和一些中、小型石窟为主。第一种形式是小千佛。满壁碉楼成百上千姿态、体积一致的小翕和坐佛,不以生动取胜,而是以繁复见长。第二种形式是窟中有塔柱,柱及壁面也全是千佛翕。第三种形式是四壁雕满重翕,上下重接,佛像以弥勒佛、释迦佛为主。第四种形式是四壁上下三重佛翕,以释迦佛、多宝 佛为主。其造型风格趋向于追求精细绮丽,在一些细节上做得很精细。佛像服饰也多呈宽衣博带的“汗装”,大有南朝士人“瘦骨清像”的风貌。<br><br>  云冈石窟雕刻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最小的佛像2公分。最大的高达17米,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的佛传浮雕,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还有栩栩如生的乐舞雕刻,生动活泼,琳琅满目。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 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与亚洲国家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h1><b><font color="#ed2308">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font></b></h1>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br><br>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隋唐时期的代表洞窟:大卢舍那像龛、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以上两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净土堂、龙花寺、极南洞等。 大卢舍那像龛佛像共九躯。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其右侧为大弟子迦叶,左侧为小弟子阿难,继而为普贤菩萨(左)、文殊菩萨(右),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br><br> 开凿时间:唐高宗初开凿,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主佛:卢舍那是报身佛,意为光明遍照。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一双秀目微微凝视下方,露出祥和的笑意,宛若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br><br>  相关考证:卢舍那是武则天的形象,这是有依据的。据《大卢舍那佛龛记》载:“实赖我皇,图兹丽质。”而以皇帝本人的形象去造佛像,历史上早有先例。如北魏文成帝“诏有司为石像,今如帝身”。古阳洞中释迦牟尼造像,有北魏孝文帝之“丽迹”。大卢舍那像龛竣工之日,武则天亲率文武百官参加卢舍那的开光仪式,并在伊水东岸礼佛击鼓奏乐,至今这里尚留擂鼓台。<br><br>  地位: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br><br>  价值影响:日本天平十二年(740年),圣武天皇依照龙门卢舍那模样,在国都奈良东大寺铸造了一尊重500吨、高15米的金铜卢舍那佛像。<br><br>  意义:大卢舍那像龛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 <h1><b><font color="#ed2308">甘肃炳灵石窟169窟</font></b></h1> 炳灵寺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开凿在黄河北岸大寺沟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上下四层。最早称为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宋代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称炳灵寺,“炳灵”为藏语“仙巴炳灵”的简化,是“千佛”“十万弥勒佛洲”之意。 第169窟,它是炳灵寺规模最大、时代最早、内容最丰富的洞窟,是炳灵寺石窟的精华所在。它坐落于窟群北端唐代大佛的上方,距地面50多米,原为一个天然石洞。宽26.75米,高15米,深19米。窟内现存佛龛24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佛龛为第6、第7龛。第6龛位于窟内北壁,是一个平面半圆形的三瓣莲式的背屏龛。龛内塑一佛二菩萨像,佛像造型生动,表情丰富。前额宽而圆,双眉细而弯,两眼大而长,鼻梁高嘴唇薄,神情庄重,外着半披肩袈裟,结跏跌坐于莲花台上。衣纹线条自然流畅,富于动感。菩萨高发髻,而部表情,与佛像基本相同,披肩长发,佩有铃形耳饰;上身袒露,戴项圈、臂形耳饰;上身袒露,戴项圈、臂钏和手环,下面穿一大裙,左手下垂握巾带,右手亦握巾带于胸前,站在半圆形覆莲台上。佛、菩萨的面部、胸部及四肢部分,涂以白色,眉、眼、耳以墨线勾勒,衣裙施以彩绘。佛与菩萨背、项光也施彩绘。佛的圆形背、项光外围均绘有火焰纹。背光内绘伎乐,左、右各五个,均高髻,上身袒露,下身着裙,双足裸露,分别持箜篌,击腰鼓,奏排箫,姿态各异。佛像左上方墨书题有“无量寿佛”四个字,南侧菩萨右上方墨书“观世音菩萨”,北侧菩萨右上方墨书“得大势至菩萨”。龛内北壁大势至菩萨上方彩绘十方佛,上、下两排,均高肉髻、圆脸,着通肩大衣、禅定印、结跏趺坐。佛的面部涂白色,眉、眼、鼻、嘴均以墨线勾勒。 <h1><font color="#ed2308"><b>云南大理石宝山</b></font></h1> 云南大理石宝山景区位于大理市北120公里的剑川县境内。石宝山为丹霞地貌,球状风化石形成的奇峰异石如钟、如箭、如狮、如象,高者成崖,错落有致,别具一格。景区内胜景迭出,有石钟山石窟、道观宝相寺、金顶寺、海云居寺观、石钟水库等。这里林木茂盛、石趣无限,庙宇别致景色独特,尤以石窟和摩崖造像而声名久远。其景区包括海云居、宝相寺和石钟山石窟等3部分。 宝相寺又名石宝寺,因建筑奇险,被誉为“云南的悬空寺”。为明正统年间鹤庆土知府高论所建,初为道观,后来佛教兴盛,除玉皇阁外,大多庙宇均祭佛像,成为一个佛道合流的场所。 寺建在佛顶山高耸险峻的悬崖上,令人目眩,寺坐西朝东,进山门而至天王殿,大雄宝殿均层层升高,弥勒殿与玉皇阁则凌空建造在崖内,需从左右攀岩扶壁方能到达。 石钟山石窟又称剑川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石宝山南部文峰,因有一紫红丹岩(丹霞地貌)形状如倒扣石钟而得名。 石钟寺区有石窟8龛,第一、第二窟雕有南诏王造像,是研究南诏史的重要的实物资料,为全窟的重点;第3-7窟是佛像,雕刻细腻,造型优美,是石窟群中艺术性较高的几处。狮子关区有石窟3处,其一为南诏王全家造像,俗称"全家福";另一为俗称"酒醉鬼"的雕像;第三处在巨石之上刻一位深目高鼻的人,旁镌"波斯国人"四字,实为天竺(今印度)僧人。沙登箐区有石窟6处,在甲子寺悬崖的缝隙中雕刻的多闻天王和增长天王像,高达2米,威武雄壮。 <h1><b><font color="#ed2308">安徽庐江冶父山伏虎寺</font></b></h1> 伏虎寺位于安徽省庐江县城东10华里冶父山巅,唐昭宗光代元年(898)敕建,为江淮十大名寺之一。1984年12月30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下发皖政(147)号文件,伏虎寺被列为省级重点寺观;1987年被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br>  自唐敕赐孝慈伏虎禅师开山,历经兵燹,寺宇几度重修,巍然独存。主殿无量殿,坐西向东,无木梁柱,皆砖石拱成,四壁无窗,上覆琉璃瓦,依险偎崖,故又名“无梁殿”。殿中央供奉一尊金质真武祖师像,珍藏印度玉佛一尊,台胞净空法师赠送《大正新修大藏经》一套,十六开绸面烫金精装书一百册。其附属建筑古迹有文昌阁、北山楼、望江楼、玉佛楼、大观亭、竹林精舍等。登望江楼,远眺巢湖、长江,近览庐城新貌,黄陂湖风光。 我国当代著名词学家宛敏灏,书法家、诗人陈怀为重修无量殿起草撰书了《碑记》。无量殿石额“绛节高处”四字乃明御史卢谦题,其长子卢观书。山门匾额“伏虎寺”为已故中国佛教会会长赵朴初亲题。<br><br>  1995年,伏虎寺住持释妙山法师,圆寂四年,肉身不腐,依然双腿盘坐如生,衣衫整洁,肤色白净,肌肉富有弹性,似在闭目养神。这是江淮流域寺观中出现的第一尊肉身和尚,继我省九华山双溪寺大兴和尚、钟亭慈明和尚两尊肉身之后的第三尊肉身,现已装金供奉,传为佛教界奇闻,吸引着八方香客游人前来伏虎寺瞻仰朝拜。 <h1><font color="#ed2308"><b>河北邯郸大乘玉佛寺</b></font></h1> 大乘玉佛寺,简称大乘寺,原称大佛寺,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部赵苑公园南,始建于南北朝大象年间,距今已有1400余年。大乘玉佛寺曾为中原名寺大刹,名僧云集,香火旺盛,楼堂殿阁一应俱全。后几经兴衰,毁于战乱。1994年,邯郸市政府批准重建大乘寺重建后的大乘玉佛寺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卧佛殿和藏经楼,另有佛学馆、禅院、念佛堂。因供奉了多尊玉佛,经中国佛教协会宽仁法师提议,1997年更名为邯郸大乘玉佛寺。 玉佛寺的布局分为三路轴线,形成轴线对称的格局。中轴线主要建筑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另有佛学馆、禅院、念佛堂。<br><br>  寺内主体建筑均为明清风格,有天王殿(山门)、大雄宝殿、观音殿、卧佛殿、藏经楼。配套建筑有舍利塔、罗汉堂、九龙壁、放生池、钟鼓楼等,均为明清风格,古朴典雅,错落有致。大雄宝殿为该寺主要景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门正中悬挂着赵朴初先生亲笔书的“大雄宝殿”牌匾。<br><br>  寺内配套建筑有舍利塔、罗汉堂、九龙壁、放生池、钟鼓楼等错落有致。 <h1><font color="#ed2308"><b>黑龙江哈尔滨天恒山卧龙寺</b></font></h1> 天恒山是哈尔滨城区唯一一座自然山体,系张广才岭的余脉,地处城区东郊,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境内。<br><br>  寺庙建筑按照中国古建传统排列方式——以中轴线为主,两边呈对称格局,主要殿宇包括山门殿、天王殿、钟鼓楼、药师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两侧还建有观音殿、文殊殿、普贤殿、地藏王殿、禅堂、忏堂、念佛堂、云水堂、僧寮室等。寺庙建筑属清代风格,尽显金碧辉煌、气势恢弘之风貌。其佛法理念是:为世人消灾避祸,祛病延寿,保佑平安,保佑吉祥,解除众生一切身心苦难。 药师殿内供奉我国最大室内药师佛铜质金身坐像,佛像净高9.30米,意为纪念药师佛圣诞,佛像总高20.06米,寓意2006年迎奉。药师殿高36米,面宽55米,进深32米,占地面积1760平方米,药师殿的形式为三层、重檐庑殿,气势宏伟,殿的两侧为日光、月光亭。 <h1><font color="#ed2308"><b>甘肃麦积山石窟</b></font></h1> 麦积山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石窟之一。<br><br>  石窟始建于后秦(384年~417年),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后又有所发展。西魏文帝元宝炬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死后,在这里开凿麦积崖为龛而埋葬。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间(561年~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建造七佛阁。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在麦积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后经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断的开凿扩建,遂成为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约在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的时候,因为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麦积山石窟的崖面中部塌毁,窟群分为东、西崖两个部分。 东崖的石窟以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楼上的七佛阁等最为精美。在涅槃窟前有四根粗短的石柱,柱头有莲瓣形的浮雕,柱顶不用斗拱,而代之以浮雕的“火焰宝珠”,设计构思极其巧妙,这座崖阁是北魏晚期建筑的,是石窟寺建筑中的珍品。千佛廊长32米,崖壁上分两层整齐地排列着258尊石胎泥塑的神像,神情各异,栩栩如生。 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6米,小的仅有1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 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审美取向。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对恐怖现实的蔑视,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沉醉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丰满细腻;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麦积山艺术以泥塑见长。艺术家们扬弃了以往那种斤斤计较的细部讲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统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从麦积山各时代造像可窥见当时艺匠们突破佛教的清规戒律,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要素材,加以艺术的夸张、想象、概括、提炼而创作出来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第121窟中窃窃私语的佛弟子,第123窟中童男、童女所表现的虔诚,不是苦行者的虔诚,而是在时代思潮影响下的童稚般的真诚和愉悦。所以,麦积山塑像受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其表现了当地的人与情,使佛教造像好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识,使人感觉佛国世界的可亲可爱,从而虔诚信奉。<br><br>  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形成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阁独具特色,雄浑壮丽。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明显带有地方特色。 <h1><font color="#ed2308"><b>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b></font></h1>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城西北55公里处六盘山北垂须弥山上。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br><br>  须弥山,原本是指印度传说中佛教的名山。相传此山非常高,山顶为释帝天,四面山腰为四大天王所居,四周为七香海、七香山,第七金山之外有铁围山围绕的咸海,咸海四周还有四大部洲。历史上把石门关之侧的山称为须弥山,自然增加了须弥山的神秘性和浓郁的佛教色彩。 须弥山石窟现存洞窟162座,分布在由南往北自然形成的八个区域区,即大佛楼区、子孙宫区、圆光寺区、相国寺区、桃花洞区、松树洼区、三个窑区和黑石沟区。保存较为完好的造像500余躯,汉藏文题刻题记53则,碑刻3方,残碑13块,壁画20余平方米。在保存的500余躯造像和壁画、题记中,无论是佛教人物造像,还是彩绘壁画和佛教传说故事,都各自保留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无论是20多米高的大佛,还是只有0.2米高的供养人,都精工细雕,既有浮雕,又有近似于圆雕的高浮雕,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h1><font color="#ed2308"><b>浙江新昌大佛寺</b></font></h1> 大佛寺,又名大佛禅寺,位于浙江省新昌县城南明街道,始建于东晋。全寺以石窟造像为特色,佛像规模宏大,历史悠久。 弥勒佛石像,雕凿于悬崖绝壁之中,历时约30年才全部雕成,是中国早期石窟像在南方仅存的伟迹。石佛座高2.4米,正面趺坐像高13.2米,阔15.9米,两膝相距10.6米,耳长2.7米,两手心向上交置膝间,掌心可容10余人。距今已有1600年历史,是江南早期巨型石窟造像的代表作,历史文物价值可与闻名中外的敦煌、云冈、龙门石窟造像媲美。南朝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赞曰:“不世之宝,无等之业”。后人称为“江南第一大佛”。 <h1><font color="#ed2308"><b>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b></font></h1> 响堂山石窟有南北响堂山之分,位于邯郸峰峰矿区,坐落在风景绣丽的响堂山(鼓山)之腰,始凿于北齐年间,隋唐宋明各代均有续凿。<br><br>  石窟大小佛像4300多尊并有大量经文,雕刻,是研究佛教、建筑、雕刻、美术、书法的宝库,在中国石窟艺术向唐代写实风格的演变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北响堂山石窟位于矿区和村东,北鼓山西腰,现存石窟9座,大小佛像72尊,其中南、中、北三大窟为北齐王朝开凿。三窟中以位于窟群北端的大佛洞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该窟进深11.8米,宽13米,高11.4米,置塔形柱三面开凿一大龛,正面龛内一佛两菩萨,正尊坐佛连座通高5米,佛背光浮雕塑火焰忍冬纹,七条火龙穿插期间,生动活泼。塔柱上窟壁共凿26个列龛,列龛由弓形楣梁、垂幔、龛柱、覆钵等组成,雕刻细致,钵顶雕塑华丽的大型火焰宝珠,窟的整体部局,装饰,显示北齐时期的高超雕刻艺术。 南响堂山石窟,位于彭城滏阳河源头北侧山腰,现存七窟,均凿于北齐,大小造像3588尊,其中千佛洞最为华丽,窟外整体外观为覆钵塔形。窟前设四柱三开间前廊的仿木结构建筑,其斗拱窟檐以上凿大形覆钵,钵中央雕展翅欲飞的金翅鸟,上雕宝珠,钵两端饰卷云状山花蕉叶,这一保存完整华丽的装饰,十分罕见。窟内进深3.6米,宽3.9米,高3.7米。前壁满雕塑千佛,其它三壁又凿一大龛,内均一佛二弟子两菩萨。壁上部也各雕千佛,下设基坛,窟顶微隆,雕莲花和八尊伎乐天,形象生动形象美观,堪称时代佳作。石窟附近有古塔,靠山阁楼,寺院殿宇等附属建筑群。另有称作'小响堂'的水浴寺石窟,位于北鼓山东麓,与北响堂隔天宫峰东西相立。现存东西两座石崖,两处摩崖造像,两座北宋经幢,水浴寺的前殿等。响堂山石窟,规模宏伟,雕刻精致,可与三大石窟媲美。 <h1><font color="#ed2308"><b>山西朔州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b></font></h1> 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且唯一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br><br>  塔内供奉着两颗佛牙舍利,盛装在两座七宝供奉的银廓里,经考证确认为是释迦牟尼灵牙遗骨。 佛灭度后,共留下七颗佛牙舍利。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发现的两颗佛牙舍利,是南本《大般涅槃经》中记载的捷疾罗刹所隐身盗取的一双佛牙。<br><br> 木塔底层大门对面有一尊高大的如来像,坐在一个巨大的莲花台上。这个莲花台被八个力士扛着,个个力举千钧,形象生动逼真。这八个力士本是驻守八个方向的护法天神,乘如来古佛外出讲经说法之机,汇聚一处,私下凡尘。他们八个下了凡间,排山倒海。本来天下三山五岳、五湖四海排列得整整齐齐,像棋子一样,所以有“星罗棋布”一说。 <h1><font color="#ed2308"><b>山西太原蒙山大佛</b></font></h1> 蒙山大佛是一尊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寺底村西北的摩崖大佛,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蒙山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年间,原是蒙山开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汉高祖刘知远都曾来此礼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毁。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发现,发现时佛头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风化严重。 蒙山大佛现场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论高度,蒙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大佛的腹、手、腿、足、基座、大阁遗基,都掩覆于大佛胸下山坡泥石里。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碑刻也应在此处。2007年起,太原市对蒙山大佛进行了保护和开发,加固了佛身,并参考太原出土的北齐佛头新修了高12米的佛头。2008年10月,蒙山大佛向公众开放。 <h1><font color="#ed2308"><b>甘肃天水木梯寺石窟</b></font></h1> 木梯寺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马力乡杨家坪,在榜沙河边依山建造,相传入寺无路可走,在山门口绝壁之上,安置一木梯,人们攀梯入寺,故名“木梯寺”。木梯寺北魏始建,唐、宋增建。仅有北端一门入寺,传早年架一数丈木梯于绝壁处以便登梯入寺。寺西有大石佛一尊。寺内现存窟龛18个,有造像78尊、壁画234幅,绘画面积2100平方米。木梯寺内容广,碉饰多变,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尤以五、七、十六窟规模最大,保持原作风貌。造像有魏唐遗风,其中,宋代作品为全寺精华。现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木梯寺石窟在武山县城南35公里石渭山。山势南北走向,崛起一峰,高千米。三面悬崖绝壁,沙河绕流北去入渭水。洞窟开在距山基200米的悬崖峭壁上,横跨九梁十沟,长500米。有崖窟、摩崖龛、走廊、自然崖龛,均置木构遮檐,北侧凿山门。现沿盘山小径登山门。尚存洞窟18个、殿堂4座、塑像80余身、壁画2100平方米。始建于北魏,后经历代重修。大佛阁有唐代彩塑大佛,高14米,又名大佛寺。峰峦遍生林木野花。寺北5里屏风山有一窟,壁画具有唐代画风。木梯寺石窟位于武山县城西南35公里处的马力乡石渭山。该寺依山建造,石窟开凿在离地面千余尺的半山腰上,三面为悬崖绝壁,仅北侧设铁山门一处可通寺内。原于绝壁处置木梯,供人们攀登入寺,故名木梯寺。木梯寺明洪武初年重建。从现存窟龛造像风格来看,有一部分颇具北魏、唐代风格。其中五号窟高4.9米,宽6.7米,深5.4米,方楣穹官窿顶。全寺以古窟龛为主的建筑群还有主皇阁、三官殿等10余座建筑。198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1><font color="#ed2308"><b>北京云居寺</b></font></h1>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距市中心70公里。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中国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宝库。<br><br>  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初名“智泉寺”,后改称“云居寺”,寺院占地面积0.07平方公里,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20世纪40年代毁于日军炮火中。解放后,经过两次大规模修复。<br><br>  云居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居寺不仅藏有佛教三绝与千年古塔,而且珍藏着令世人瞩目的佛祖舍利。舍利(佛教名词)意为尸体或身骨。相传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1981年11月27日在雷音洞发掘赤色肉舍利两颗,这是世界上唯一珍藏在洞窟内而不是供奉在塔内的舍利,与中国北京八大处的佛牙、陕西西安法门寺的佛指,并称为“海内三宝”。为千年古刹增添一份祥光瑞气。 <h1><font color="#ed2308"><b>北京戒台寺</b></font></h1> 戒台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马鞍山上,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原名慧聚寺,明朝英宗皇帝赐名为万寿禅寺,因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民间通称为戒坛寺,又叫戒台寺。<br><br>  戒台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中国北方保存辽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最特别的其是保留了佛塔,经幢、戒坛等辽代佛教中十分罕见的珍品。 戒坛设于西北院,为高3.5米的汉白玉方台,雕刻精美。环坛雕刻113尊一尺多高的戒神,坛上供奉释迦牟尼坐像。像前有十把雕花木椅,即和尚受戒时“三师七证”的座位。该戒坛为明代遗物,与杭州昭庆寺、泉州开元寺戒坛并称中国三大戒坛,戒台寺居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戒坛”。<br><br>  戒台大殿是戒台寺的标志,也是寺内最为主要的建筑。大殿正门上方高悬漆金大匾,上书“选佛场”三个大字,为袁世凯手书。殿内的天花板为金漆彩绘,殿顶正中部分是一个“斗八藻井”。藻井内纵深分为上圆下方两个部分。井口内壁雕有许多小天阁,每阁内都雕有佛龛,龛内则供有金装小佛,宝相庄严。门内横舫上则挂有清代乾隆皇帝手书的“树精进幢”金字横匾,内侧挂有康熙亲笔的“清戒”二字匾额。可见数朝对戒台寺感情之深,着力之重。<br><br>  不仅如此,戒台殿内的113尊戒神也是不可多得的奇景,那133尊泥塑金身,神形各异,有的威武雄壮,有的面目狰狞,有的顶盔贯甲,有的仙风道骨,却一个个栩栩如生,生动传神。这是迄今为止,北京地区绝无仅有的一组戒神塑像,难得的艺术珍品。 <h1><font color="#ed2308"><b>北京潭柘寺</b></font></h1>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潭柘寺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再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br><br>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 潭柘寺有东、西观音洞,民间有东观音洞求子,西观音洞求事业的说法。从潭柘寺东部的财神殿再向南行是东观音洞,东观音洞院落主要有东观音殿、月老殿、求子洞和东观音洞。<br><br>  东观音殿是在悬挂“观音洞”门额的四合院的主殿,供奉观音菩萨。南厢房是月老殿,拜月老求姻缘。北厢房是个商店。院落西侧是依山而建的求子洞,洞前有抱厦,洞内供奉求子观音。求子洞有个放生池。<br><br>  求子洞西侧山崖下,有一个人工开凿的山洞,全长约20米,是东观音洞,有入口和出口。洞内供奉三尊汉白玉观音坐像,分别是求财、保平安、求子观音。 <h1><font color="#ed2308"><b>北京金刚寺</b></font></h1> 金刚寺坐落于龙庆峡景区内金刚山,俯瞰龙庆峡谷,形势独特,风水绝佳。金刚寺建于何时已不可考,一说建于辽咸雍元年(1065);一说此寺本系元代真大道五祖太玄真人郦希成所建的太玄道宫,元末毁弃;明代重建,为僧侣所占,取名“金刚寺”。该寺建成后香火一直十分旺盛。清雍正十三年(1735),延庆知州李钟曾对寺院重加修葺。<br><br>  金刚寺规模不大,仅一四合小院。正殿五间,为毗卢殿;东西配殿各三间,分别为观音殿和普贤殿;山门一间。此庙为显密双修寺庙,院墙上用大字写着“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箴言,配殿外则挂着玛哈嘎拉的唐卡。 金刚寺在民间被称作石佛庙,当地流传着一则关于此庙建造的传说。话说龙庆峡外有个村,叫古城。古城村有个叫王成的人,家里很穷,常年靠进沟(就是现在的龙庆峡)打柴卖钱度日。一天,他又上山去打柴,在金刚山前发现一块一人来高的石头,好像有鼻子有眼,而且善眉善目,富富态态,像庙里的佛爷一般。王成不由得跪下给石佛磕了三个头,说:“石佛爷,您如果能保佑我发财,我就给您修座庙,把您请进庙里住,省得在这风吹日晒。”结果,就在当天晚上,王成背柴回来,半道上歇息的时候居然在地上捡到两个大元宝。王成有了元宝,就用它做资本倒买卖,结果倒羊羊顺利,倒牛牛顺利,没几年,就发了大财,又买房子又置地,成了古城村的首富。但王成只顾享乐,将当年许给石佛修庙的诺言忘到了脑后。一天,王成坐在太师椅上打盹,恍惚间见进来一位老者,慈眉善目,富富态态,像极了那个石佛!王成一下惊醒,醒悟到自己忘恩负义,把给石佛修庙的事忘了!第二天,王成就买砖瓦木料,请泥木工匠,操办给石佛建庙。半年以后,寺庙竣工了,便把那尊石佛请进庙去。又请石匠雕塑了一些站班的小石像,都放在正殿里。因都是石像,故名石佛庙;又因建在金刚山前,所以也叫金刚寺。 <h1><font color="#ed2308"><b>北京智化寺</b></font></h1> 智化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东口路北。明初司礼监太监王振于正统八年(1443年)仿唐宋“伽蓝七堂”规制而建,初为家庙,后赐名“报恩智化寺”。<br><br>  该寺主要建筑自山门内依次为钟鼓楼、智化门、智化殿及东西配殿(大智殿、藏殿)、如来殿、大悲堂等。寺内主要建筑物的屋瓦用黑色琉漓脊兽铺砌,虽经历代多次修葺,梁架、斗拱、彩画等仍保持明代早期特徵。经橱、佛像及转轮藏上的雕刻,道劲古朴,艺术高超。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智化殿后,是中轴线上最大的建筑,殿内供奉如来本尊像,因此得名如来殿;殿为上下两层,四面墙壁上除有门窗地方饰满佛龛,龛内置小漆金佛造像,相传有九千余尊,因此又得名万佛阁。由于智化寺特殊的历史背景,其彩绘和雕塑艺术不仅表现出强烈的宗教色彩(如转轮藏),又带有浓重的世俗社会气息。 <h1><font color="#ed2308"><b>北京云佛山</b></font></h1> 云佛山位于北京市密云县溪翁庄镇,隶属于云佛山旅游度假村,座落于北京最大的水源保护地——密云水库的南岸,三面环山,环境优美,是一座集住宿、餐饮、会议、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的滑雪旅游胜地。主要由度假村和滑雪场组成。在1998年春,部队开山炸石时发现的数十亿年前形成的天然溶涧,沉埋经年,一时露形,由如中华和氏宝壁,遇盛世现身,洞中景物光怪陆离,非可想象,妙化庄严栩栩如生的各尊佛像,冰清玉洁,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灿然艳笑,变化万千的石花,构成千秋万世一大瑰丽景观。 洞内环境优雅,冬暖夏凉,空气新鲜,洞内温度常年13℃左右,是观光旅游休闲避暑的理想胜地,根据洞体盘旋而下,垂直而上的结构特点和景观分布,主要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浮雕壁”独具匠心,佛祖生平尽收眼底,佛教文化得以熏陶,“佛祖像”庄严肃目,栩栩如生,下层景观更显奇妙,“神雕天成”天造地设,独为一景,令人称奇,雕头向天,两冀伸展,由如直冲云霄,形态十分逼真,为之罕见,堪称一绝,令人赞叹,大自然之奇妙,“飞瀑流水”栩栩如生“水帘洞,风光再现眼前,马良之笔,坚立其旁“音乐石”奇零巧奏,佩乐声声,久久回荡,把游入引人琼仙胜境,使人心旷神怡,欣然前往,“洞中瑰宝”玲珑剔透,华彩多姿,美丽传说客在其中,“天梯”一道彩梯至于两侧绝崖断壁之间,惊、险、奇、巧容于其中,登过之人无不夸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二世佛祖”处于空中,手捂大肚,微笑,更有“得见芦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通天河”涌诵泉水,从天而降,秀美之处妙不可伦,至留其间令人诗性大发,李白名篇,回荡佛洞之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寿星迎客”再现眼前,和蔼可亲,处于崖壁之上,为人类添福,添寿。 <h1><font color="#167efb"><b>佛像门券寻源(一)目录</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北京雍和宫迈达拉佛</font><div><font color="#167efb">北京释迦牟尼佛涅槃铜像<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甘肃莫高窟卧佛<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云南弥勒寺大佛<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陕西彬县大佛寺<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甘肃敦煌的彩塑艺术<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甘肃张掖卧佛<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甘肃武威天梯山大佛<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甘肃天水甘谷大佛<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四川乐山大佛<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山西大同云冈石窟<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甘肃炳灵石窟169窟<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云南大理石宝山<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安徽庐江冶父山伏虎寺<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河北邯郸大乘玉佛寺<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黑龙江哈尔滨天恒山卧龙寺<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甘肃麦积山石窟<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浙江新昌大佛寺<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山西朔州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山西太原蒙山大佛<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甘肃天水木梯寺石窟<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北京云居寺<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北京戒台寺<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北京潭柘寺<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北京金刚寺<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北京智化寺<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北京云佛山</font><br></div></h1> <h1><font color="#b06fbb">编辑整理:张占芝</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