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20日,包头市第49中学语文教研组进行了“立足学科本质,推动教学评一体化”教研活动。</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由孙芳老师和张丽霞老师进行同课异构,课题为《记承天寺夜游》。张丽霞老师采用任务推动的形式开展教学。第一个任务张老师设置了朗读课文,读美文章。在朗读的过程中,张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停顿,调配好语气、语调,最终读出宁静的氛围,夜游的兴致。任务二张老师设置了默读文章,精准翻译。在这一环节,学生借助注释,运用留、替、调、补、删的翻译方法,完成对文章的翻译。解决了朗读和翻译之后,张老师设置了任务三:默读文章,发现文章格式美,景物美,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语言妙处。最后,张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读苏公之词句,品月中之心境,感悟本文的思想情感。</p> <p class="ql-block"> 本课孙芳老师确立了两个学习目标:一是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会作者“夜游”心境。二是通过联想感受月夜美景,理解“闲人”的内涵。为了达到这两个学习目标,孙老师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有味的朗读。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孙老师设计了活动一:从“记”出发,疏通文意。引导学生说出《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记了些什么内容。活动二:以游为线,描绘月色。分析庭中的月色有什么特别的美。活动三:品闲人心境。孙老师结合苏轼的生平,让学生理解文中“闲人”的内涵。最后,孙老师进行了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站在月亮的角度,对苏轼说几句话。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感悟,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p> <p class="ql-block"> 老师们在课后进行了精彩的评课。张丽霞老师和孙芳老师从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学生学情,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说课。老师们充分肯定了两位老师在积极实践新课程标准和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方面做出的努力。董娟芳和刘海清老师从教师的评价语言,对课文格式美、景物美的解读是否到位进行了分析讨论。石敏老师从课堂的节奏和气氛,课堂的连续性和尊重学生的思考时间的角度进行了评价。最后,乌兰老师肯定了两位做课老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需求,创设学习情境,关注课上的生成并及时予以引导。乌兰老师还指出,教学的重难点应该关注不同学段学生对文本抒情层次的把握,应当让学生有梯度地学习。郭伟老师指出,语文课堂应该让文本身释放出来,引导学生领会文人的品格、际遇、选择、境界。我们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多读,立足文本,让课堂落实在对文艺内涵的理解上,而不是在技术上。我们要把更多的目光投给那些没有掌握的孩子,把他们的水平作为教学的起点,让他们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才能达到师生共融的境界。最后,刘佳荣老师用三个对话对这次教研做了小结,那就是和文本对话,和编者对话,和课标对话。</p> <p class="ql-block"> 此次活动的开展,为我们语文组教师们提供了交流、展示和学习的平台。提高了教师的自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的信心。围绕“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实践,我们将带着收获与思考,扎实工作,攻坚克难,创新思路,积极推进我校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贯彻新课程理念,展示教学评一致性实践成果,博采众长、凝聚智慧,提高课堂效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