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旧址 女儿国里圣女心<br>——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六位终身未婚博士杂记<br> 林正德<div><br> 1889年12月,受美以美女布道会派遣来福建传教,时年26岁的程吕底亚牧师在福建开始了50余年的办学生涯。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她参加美以美会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常会,在会上她呼吁在中国南方建立一所女子学院。会议决定在福州创办女子学院,由程吕底亚等3人组成筹备委员会。1907年,华南女子大学董事部正式成立,程吕底亚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1921年,由校友捐赠建造的以校长程吕底亚命名的程氏楼在仓山岭后校区动工,1923年落成,加上原有的彭氏楼、谷莲楼(亦名谷氏楼),形成蔚为壮观的楼群,今为福建师大校部所在地,被列为文物保护建筑。1925年1月,年逾花甲的程吕底亚辞去校长一职。1928年,华南女子大学因不符合大学须有三个以上学院之规定,改名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大学附中也改名为学院附中。</div> 程吕底亚(油画)(网络图片) 1927年7、8月间在我国反对基督教运动收回教育权的呼声中,程吕底亚的继任者卢爱德博士辞去校长之职,此后,该学院就由中国人来管理。在此管理层核心人物中有六位终身未婚的女博士,分别是:王世静、陈叔圭、余宝笙、许引明、周贞英、吴芝兰,她们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教育事业,可敬可佩,当然,其中有没有信仰的因素在内,我以为也是有的,不是许多教会学校的师姑都终身未婚么?<br> 卢爱德(油画)(网络图片) 华南女子学院历任校长兼附中校长(左起卢爱德、程吕底亚、王世静)(网络图片) 王世静,福建闽县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出生于 “累世通显、益崇礼法”(梁启超语)的名门望族,她的祖父王仁堪是光绪三年(1877)的状元。其高祖王庆云(1798-1862年),字家镮、贤关,初号乐一,又号雁汀,道光进士,历官至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咸丰中,先后出任陕西、山西巡抚,四川、两广总督,姐夫陈宝琛贵为帝师,叔公王仁东为清内阁中书、江宁道台任江苏提学使,所以,这确实是一个官宦世家。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清代为268年,福州就出过两个状元,前一个是林鸿年,后一个就是王仁堪,也是最后一个。王仁堪文章振藻辞林,书法称重一时,品貌端正秀润,初期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爱重,奉旨在上书房行走。王仁堪属于清流派,所谓清流党,是晚清朝臣内部出现的政治派别,以敢于批评时政得失,标榜廉介清高而得名,其主要成员有陈宝琛、张佩纶、文廷式等。陈宝琛的妻子王眉寿是王仁堪的姐姐,后来陈宝琛作了末代皇帝溥仪的师傅,所以王眉寿对人说:“夫门生天子,弟天子门生。”当甲申(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失败时,闽籍京官潘炳年上奏折,请严惩失职的船政大臣张佩纶,张被拿问革职,这封奏章是由王仁堪代笔,而张的后台是他的父执李鸿章。这样,王仁堪就得罪了李鸿章,同时也与陈宝琛产生矛盾,故官运蹇阻,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被外放出任江苏镇江府知府,临行时写下《别诸友》诗曰:“圣明无弃才,中外不歧视。”。王仁堪在镇江知府任上,遍察民情,知民利病,当三年任满考绩时,江苏省定王仁堪的政绩为全省第一。光绪十九年(1893年)七月王仁堪被调任苏州,镇江“士民夹道欢送,乃至攀辕哭泣”。王仁堪素有疝气疾,在镇江任上已积劳病重,来苏州才三个月,接管新任,事更繁剧,疝气大作。十月十八日,赴宴回衙署后腹大痛,医误以为寒疾,药用麝香过量,服后汗下如雨,至二十日殁,卒年四十五。<br> 王仁堪(网络图片) 虽然王仁堪享年只有四十五岁,却有子11人(也有说10人和7人),据网文《核医学家王世真院士 家族世系》介绍为:孝缵(1869—1887)、孝绎(殇)、孝绳(1873—1912)、孝缉(1876—1965)、孝×(殇)、孝×(殇)、孝缙(彥強) (1882— 1956)、孝絪(彥誠)(1886— )、孝總(1888—1978)、孝緗(1890—1988)、孝綺(1893— )。据Geni【福建闽县】“王仁堪”词条介绍:“子女——王孝纘;王孝繹;王孝繩 (彥武 司直);王孝緝 (彥和);王孝縉 (彥強) 与 另外5个”。从“王孝繩”词条看,还有一个六子为王孝絪 (彥誠) 。王仁堪三子王孝绳子女为王世×、王世秀、王世达、王世靜和王世婉。据王世秀的小女在给我的微信中告知:“我妈有四个亲兄妹,老大,很早就没了,老二世秀,老三世达(男),老四世静,小妹世婉。”王世秀的小女又转来其姐微信说:“母亲的祖父王仁堪,状元,王仁堪的姐王眉寿嫁与陈宝琛,没有儿女,陈宝琛的子女皆庶出。我小时候常听华、明姐说起 ‘祖奶奶’,就是指王仁堪夫人。祖奶奶一辈子生了十六个儿子,活下來的,也就七、八个吧。都是母亲的亲叔叔。王家是大家族,所以是大排行。母亲上面有一姐,夭折,所以母亲是老二,老三即文姐的父亲,老四就是姨。至于老五、六、七、八,也许是大排行或夭折,就不得而知,下面就是九姨了。”“王世婉是妈、姨嫡亲姐妹,排行老九,我们都叫她九姨。九姨夫谢介眉也是在日本留学,他们是在日本认识结婚。九姨性格外向,回国后,一直生活在苏州。与妈、姨虽不很亲,但一直常來往。”由于王仁堪的长子、次子早夭,三子王孝绳也是短命的,因此,王家的顶梁柱、主心骨就落到四子王孝缉的肩上,他曾留学法国,学业优秀,多年从事外交,曾任民国驻墨西哥(兼古巴)公使,福建省教育厅长。王世秀的女儿在微信里说:“王仁堪的长、次子皆夭折,三子为王孝绳,即我们的外公(也是短命)死后,王家一切就由四子王孝缉当家做主。母亲叫他‘四家’(即四叔),我们应该叫他四叔公。”这些当事人的微信应最准确、最可信。<div> 王世静(Shih-ching Wang或Lucy C. Wang,1897-1983年),少年曾在武汉、北京读书,14岁迁回福州,她从小在教会学校念书,笃信基督教。在她14岁时,其父亲王孝绳就去世了,也可谓短命,他们家族可能有短命的遗传基因。民国3年(1914年)王世秀和妹妹王世静一起进入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本科学习。<br><br></div> 王世静(网络图片)<br> 上世纪初,随着清政府新政倡导女学,现代女子教育逐步兴起发展,开始出现通过官费和自费渠道的女子留学热。王世静在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本科学习两年后,因学习成绩优异被保送美国晨边学院留学。<br> 密歇根大学于1817年在底特律建校,是美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研究型大学之一。1917年,密歇根大学正式启动由犹太裔校友巴伯(Levi Lewis Barbour,1840-1925)设立的 “巴伯东方女子奖学金” 。这是密歇根大学最古老、最负盛名和最独特的奖项之一,被称为 “密歇根州独有的财产之一”,成为中国以及亚洲女性留美的重要途径。巴伯先后于1863年和1865年获得密大文学学士和法学学士学位,后来成为底特律著名的律师、房地产开发商和慈善家。1913年巴伯前往亚洲旅行,结识了康爱德、石美玉以及毕业于密大医学院的日本女子 Tomo Inouye。她们的才华以及对自己祖国的福祉和发展作出的贡献,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巴伯回美后,向密歇根大学捐赠五万美元设立了永久性的奖学金计划,随后又多次追加捐赠数额。巴伯奖学金的宗旨是:让来自东方的女性得到西方教育,把好的东西带回去,在她们的同胞中传递祝福。<br> 左:巴伯肖像,右:巴伯奖学金胸针(图源: michiganintheworld.history.lsa.umich.edu) 王世静在美国晨边学院学习毕业后,再进入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即密执安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她在该校得巴伯奖学金,是获得该项奖学金的第一个中国女性。1923年获密歇根大学化学硕士学位。当年回国,在厦门大学执教,1924年王世静响应母校的召唤,放弃厦门大学的优厚待遇,回到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任化学系系主任,当时她在厦大的月薪为100元,而华南女大的月薪只有30元。1925年7月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首任校长程吕底亚女士经美国托事部同意辞去校长职务。院董事会任命卢爱德博士继任校长。 左:王世静肖像,右:王世静与另两位巴伯学者(图源:canopystudio.cloud )<br> 1927年7、8月间在我国反对基督教运动收回教育权的呼声中,卢爱德博士和华惠德女士分别辞去校长和教务长职务。院董事会准备聘请陈叔圭为院长,王世静为教务长,但是陈叔圭婉言谢绝。于是院董事会决定成立一个由5人组成的院务委员会,陈叔圭任主席,王世静任教务长,李美淑任会计,黄惠贞任附中校长,黄惠珠任秘书,卢爱德和华惠德任院委员会顾问。<br> 1928年6月27日院董事会再次酝酿院长人选,院董事会最终任命王世静为院长。王世静这样评价自己,“事事留心负责,对人对事力求公正处理”。董事会认为她留学美国,通晓西方文化,交际能力强,“无论到美国还是中国,王世静都有足够的个人魅力和人交上朋友。”因王世静回国后对华南学院办学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又获密执安大学1928—1929年奖学金。经院董事会批准,她推迟了上任时间,再次赴美深造。她在美除进修有关专业课程外,曾到美国各地演讲,介绍华南女子学校的现状和困难,吁请热心人士给予赞助。她的活动得到高度评价,并争取到华南女校可以一直保持派遣一名教师到密执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待遇。<br> 1929年7月王世静回国后接任大学校长兼附属中学校长。1930年1月18日举行王世静院长的就职典礼,从此她担任院长到建国初期。王世静宣誓道:“本人当竭尽所能履行职守,提高大学学术水准;培育中华女界的领袖,丰富国人的家庭生活,促进教会活动……”<br> 在她正式上任后,她便致力于争取国民政府对学校的承认。1932年10月9日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向中央教育部申请立案。1933年6月教育部准许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临时立案,承认了中文、外语、教育、家政、数理、1934年6月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获教育部批准永久立案。在争取学校立案的同时,王世静积极召聘在美国获得硕士、博士的校友回校工作,加强华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同年9月21日又得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董事会正式承认具有文学士与理学士两个学位的授予权。1935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加入美国基督教13所大学联合托事部。<br> 王世静院长就职仪式,第二排右3为王世静(图片来源: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官网)<br> 以王世静为首的校方根据华南女校“受当施”的校训,提出“以栽培中国女子青年得受文学、科学上、职业上之高等教育,并养成牺牲服务之高尚人格”的办学宗旨。王世静认为帮助广大中国妇女追求更充实的生活是自己的责任和机会,她教育学生要安安静静地读书,以奉献社会和世人。 华南校训“受当施”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进攻中国,抗战全面爆发。1938年4月,宋美龄以“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指导长”的名义,函请各党各派各地区的妇女领袖及知名人士,参加5月下旬在庐山举办的“战时妇女工作谈话会”。中共决定担任中共长江局妇女部部长、南方局妇委书记、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等职务的邓颖超作为中共代表团团长,和孟庆树(王明夫人)一起参加此次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国民党代表沈慧莲、唐国桢等,救国会代表史良、沈兹九等,基督教女青年会代表张蔼真等,以及社会名流李德全、刘清扬、吴贻芳、雷洁琼、劳君展、俞庆棠等48人。<br> 应邀出席会议的福建代表有王世秀、王世静两姐妹。为什么请这姐妹俩,在王世秀女儿的微信里给予回答:“四叔公有一个儿子名为王世圻,在美国留学时与妈、姨常往來,王世圻与妈、姨虽是堂姐弟(first cousins)但情胜亲生。王世圻娶妻张霭真(网上把真误植为贞),她是宋美齢的英文秘书,妈、姨就是由她介绍给宋美龄的。”张霭真为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上海清心女子中学校校长,福建省立实验学校校长,女青年会全国协会董事兼会计,南京国际妇女会副会长,国际友仁社南京支会副会长,中国妇女慰劳总会执行委员,当然,最重要的她还是宋美龄的英文秘书。<br> 5月20日至至25日,“战时妇女工作谈话会”在庐山原图书馆举行,经过5天的热烈讨论,最后一致同意“妇指会”作为领导全国战时妇女工作的统一组织,选举宋美龄继续担任指导长,补选李德全、邓颖超、孟庆树、曹孟君等人为“妇指会”领导人。各部门负责人均由宋美龄聘请。基督教女青年会的张蔼真、陈纪彝分别担任正、副总干事;救国会的史良、沈兹九、刘清扬分别为联络委员会主任、文化事业组组长和训练组组长;无党派人士俞庆棠、谢兰郁分别为生产事业组组长、总务组组长,女青年会全国协会经济干事钮珉华为儿童保育组组长;国民党方面的唐国桢、陈逸云、黄佩兰分别任慰劳组组长、战地服务组组长和生活指导组组长。对于改组扩大后的妇指会,史良评价如是说:这是一个“从来所没有的崭新而充实的领导全国妇女团体的总机构”,“最可欣幸的,就是担当这些工作的领导者,都是由该会指导长蒋夫人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而在妇女界中选拔任用,不仅打破了狭小的人事的关系,更超越了党派的限制”。邓颖超也高度评价说:妇指会“包括着各方面的妇女参加,这就不能不使统一战线中的妇女运动呈现出新的动态与进展”。<br> 庐山妇女谈话会与会代表在庐山图书馆前合影,前排左六宋美龄,左三张霭真,二排右一邓颖超,右二王世秀,右八王世静( 图源:freewechat.com) 大会通过了《告全国女同胞书》和《动员妇女参加抗战建国工作大纲》。这次集会对全国妇女抗日统一战线组织的建立、对其后妇女界参与抗日救亡工作,均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5月25日下午,妇女谈话会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顺利结束。史良建议大家一起唱个歌,宋美龄说:“我们这个谈话会是以合作抗日为宗旨,我们就唱《松花江上》吧。”宋美龄请邓颖超指挥,邓颖超欣然应允,她挥动有力的臂膀指挥众人齐声高唱《松花江上》。王世秀的女儿在微信上说:“妈与姨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在庐山妈、姨与宋美龄还拍了一张三人合影照片。”她还发来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谨以致谢!她后来又补充说,“在庐山,由宋美龄召开的中国妇女抗日座谈会,参加者中,竟然有三对姐妹,宋美龄与她们一一合影,妈、姨也算是其中的一对。这是我听姨姨讲的,当时姨还讲了另外两对姐妹的姓名,都是名人,我已忘了她们是谁。” 宋美龄与王世秀、王世静姐妹合影(图片来源:王世秀家人) 关于这次座谈会,她又说:“座谈会做了几个决定,其中之一是在全国各地建立 ‘难童保育院’ 以收留无家可归的孩子。妈、姨接受任务,在福建建瓯成立 《南亚保育院》聘请陈瑞玉(李学义医生娘陈紫玉之姐)为院长。你记得郑××吗?他就是由建瓯保育院出來的。邓颖超也在延安成立难童保育院,自任院长,收留许多烈士之后,例如李鹏,小时候就是在此保育院里长大。母亲也受命前往美国向基督教界宣传抗日及募捐,她在福建省主席陈仪协助下,制作了许多抗日徽章,准备带去美国赠送捐款人。我小时候还见到家里好些这种金属的小胸徽。后因所有海口均被封锁,而无法成行。”<br> 1938年7月4日,宋庆龄、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在延安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陕甘宁边区分会,其宗旨是“保育战时儿童”。该会的主要工作是:设立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开设保姆训练班;改善出生婴孩处置办法及母亲的生活;组织宣传团提高边区儿童卫生教育;设立儿童保育科等。据《福建民报》1938年5月15、17日报道:“5月14日,福建分会在福州成立(后迁至南平),选出了监事会、理事会。监事长为陈月芳、李雄。林知渊、王世秀、唐守谦、陈陶心、陈叔圭、陈佩兰、翁侃等20人为理事。王世静任理事长,李黎洲、董广英任副理事长。不久在建瓯建立第一保育院,陈瑞玉任院长。1943年2月时有保育生 349人。”建瓯第一保育院即南亚保育院。在微信提及的李学义医生是当年仓前山著名眼科医师。顺便说句题外话,1969年我到尤溪县汤川公社插队前夕,在我家里举办一场绝无仅有的冰淇淋西瓜聚餐会为我等上山下乡饯行,其制作冰淇淋的搅拌机就是同学从李学义医生家里借来的,他是留洋眼科医学博士,当年全福州城恐怕只有他家里才有冰淇淋搅拌机这洋玩意儿。<br> 宋庆铃(左1)、宋美龄(左2)探望儿童保育院孩子(网络图片)<br> 1939年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孩子合影(网络图片) <div> 1938年5月12日,厦门沦陷,日寇直逼省城福州,王世静把校董会关于迁校南平的意见交给校教职员讨论。次日,学院全体教职员讨论研究了校董事会关于迁校南平的意见,并决定于6月 21日启程。学生中有44名自愿随校内迁,其余的或疏散回原籍,或随家庭内迁,学院的校舍山庶务长华惠德留守看管。当时,学院的行政机构采取集体领导制,在院董事会下设院务委员会,由王世静院长、陈叔圭、许引明、吴芝兰、王淑娟等教授共9人组成。教务委员会由许引明教授、吴芝兰教授等9人组成。</div><div> 迁校南平后,华南女院向南平卫理公会借来几座传教士、牧师、医生等的部分住房作为校舍作为学校的校舍与实验场所,还借用了旧祠堂和剑津中学部分教室、礼堂。王世静带领师生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办学,并设法添建了家事实习室、图书馆、音乐教室等,并于1940年开设音乐专修科。为了提高实验室与教室的利用率,或分批轮流进行实验,或改变作息时间,提前上课,延迟下午下课的时间,每天多排几节课。1939年秋开始,为满足不断发展的教学工作的需要,学院陆续在南平黄金山盖了八座简易小型的教学与生活用房,包括教室、实验室、阅览厅、图书馆、宿舍、病房、澡房及食堂等,并另建一座社会教育服务中心。华南女院教职工这种艰苦奋斗办学的精神深得社会各界的赞许。1940年,在王世静院长任职十周年的纪念会上,卫理公会会督高智说:“我从来未见过有一个学院像华南学院在短短的十年中进步这样快”。</div><div><br></div> 南平黄金山简易教学楼(网络图片) 南平黄金山简易教学楼(图片来源: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官网) 南平黄金山简易教学楼(图片来源: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官网)<br> 在南平时期,华南学院师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她们深入城乡开展三个月的抗日爱国宣传活动;组织了三百多名农村妇女参加急救训练;公演话剧、歌剧,举办音乐会,将收入均用于慰劳前线战士。1941年4月21日,日寇第一次入侵福州,福州沦陷。5月25日,日寇入侵闽北,古田大湖阻击战是保卫闽北的关键战役。由于大湖地处崇山峻岭,粮食供应困难,南平驻军指挥部决定赶制20万块光饼,穿扎成串,限期送往大湖。华南学院及附中师生200多名师生接受任务,连夜参加包装食品的工作,并在每袋“光饼”中间都夹写给士兵的短笺,给战士很大的鼓舞。全体师生日夜奋战,投入紧张的支前工作,并在每袋干粮里附一纸鼓舞士气的短笺,大湖之役胜利了。此后,在纪念大湖阵亡烈士的纪念会上,福建驻军副总司令李良荣将军对华南女院师生的爱国行动给予高度评价,并赠送《大湖之战》纪念册二百本。 华南女院师生连夜包装干粮袋(图片来源: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官网) 1941年2月9日,华南女院遇上意外浩劫,学院福州的主校舍彭氏楼失火,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室都付之一炬。这场火灾使王世静院长感到十分伤心,二十多年来由许多人的心血换来的大楼和图书仪器设备就在那短暂的几个钟头中灰飞烟灭。华南女大的首任校长吕底亚获悉此事后,宽慰王世静院长说:“不要因大楼被焚而过分烦恼,这座大楼并不代表华南,华南精神存在于全体师生心中,是不可摧毁的。”她的话给王世静极大的鼓舞。<br> 1947年美国董事会召开战后复兴会议,王世静院长应邀出席。她去美国向董事会报告了华南学院在抗日战争期间办学的情况,会后又应邀到美国各地的大学演讲,备受赞扬。王世静这些活动扩大了华南学院在美国的影响,使许多美国友好人士及华南在美国的校友纷纷表示乐意资助华南学院办学。中国教会学校联合理事会拨五万美金重修建的彭氏楼,国民政府教育部也给予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半年的办学补助款。在彭氏楼竣工后,学院于1946年1月至3月迁回了福州。因王世静出色的教育管理水平和献身精神,1947年3月13日,王世静获得了波士顿大学校长亲自颁给的人文科学荣誉博士的学位。王世秀的女儿在微信上说:“姨的博士是波士顿大学所赠,这种学位比之读出来的更难能可贵。我还看过证书以及市长赠送的一把金钥匙,给姨以荣誉市民的身份。”<br> 胜利楼(网络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世静领导师生坚持正常教学,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2月16日,美国宣布冻结我国在美国的资金,华南学院经费来源断绝。不久,中央教育部召开接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会议,王世静和陈叔圭代表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出席参加,她们一致拥护人民政府接收自办的决定。1951年2月16日,福建协和大学和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两校合并,成立福州大学,王世静任副主任委员,分管总务处、处理日常事务工作。 <br> 1952年2月,学校开展“三反思想改造运动”。3月21日王世静在会上检讨自己亲美奴化思想,决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努力学习马列主义,进行思想改造。同年6月15日,福州大学与福建师专合并成立福建师范学院,王世静任图书馆馆长,还担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省政协第一届常委会委员等职务。1956年王世静、余宝笙一起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毛主席和她门握手时亲切地说:“福建很远,交通不便,你们还来了。”王世秀的女儿在微信里说:“1956年春姨到北京出席全国政协,邓颖超请姨吃饭时,还提到曾与姨姐妹俩,一起参加过宋美龄召开的抗日座谈会。” 毕业班同学与王世静院长(前排中)摄影留念,摄于1950年1月(图片来源:郑老师) 王世静院长(右)与学生高少华合影(图片来源:郑老师) 王世秀的女儿在微信里说“据说周恩来有一份运动中要保护人员的名单,姨的名字也在上面。因此,她才在历次运动中软着陆,而且在退休后,每月仍然拿着省参事的高工资(约三百元)。”众所周知,1966年周恩来总理是有一份要保护人员名单,可能王世静也在名单之列,不过,1957年反右斗争时有没有一份周总理要保护人员名单,网上没查到,只是凭借1956年王世静到北京开全国政协会议时,王世静被邓颖超特地请去吃饭这一条,省里看到这层关系就可能网开一面,没有把她打成右派分子。不过,与她共事的华南女院管理层那几个女博士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几乎无一幸免都被打成右派分子。<br> “鼋鸣而鳖应,兔死则狐悲。”王世静虽有幸没被划为右派,但她看到自己的亲密同事一个个都被打入另册,却无力保护她们,十分对不起她们,先后两次向校领导提出退休申请。1958年8月退休回家养病。王世秀女儿在微信说王世静“看到作为‘台柱’的几位博士教授,早年都是经由她的一再说服,才都决心终身献给女子教育,留在华南任教,如今却都成为右派分子,而自己反而独免,深感害了她们,对不起她们。这种极端的自责心理使她终日郁闷不堪,少言寡欲直至离世。”退休后,她继续担任二、三、四届省政协常委,积极参与政协的活动。她晚年身体欠佳,每况愈下,二十年卧床不起,1983年9月因病在家中逝世,享年87岁。<br> 在《华南女子职业学院》网站上有一篇《李晓伟笔下的四任华南女子学院院长》网络文章写道:“著名油画艺术家李晓伟先生用了六年时间,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4任女校长各画了一张肖像画。在创作中,李晓伟倾注了对她们人生和思想的深刻理解。四任校长都饱学西学,在门户洞开后的古老中国东南沿海名城福州,举办、复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传授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培养女性知识英才,校长们肩负着在一个历史悠久却积贫积弱的国度传播现代文明的重责,她们目光炯然,内心坚毅,气韵非凡,洋溢着大师的风范。”对于王世静的油画,该文如是评价:“画面上的王世静着蓝色旗袍,清丽的脸庞、挺直的鼻梁、智慧的眼光,干净、利落,头发一丝不苟地梳向脑后,宁静而威严,美丽而高贵,似乎在与身旁的学生们交流。在晓伟先生明朗的色调和细腻的笔触下,民国知识女性秀外慧中的形象呼之欲出。”<br> 从网上几张王世静的几张年轻时的照片看,她的脸型属于方型脸,再加上剪着短发,更显得方方正正,清秀大方,中间的鼻尖又坚挺突出,穿着旗袍精气神十足,“翘然异于众”。刚刚重看央视一“挑战不可能”节目,挑战者通过听人说话声音语气即能识别人,其中说到方型脸一般下部发音喉咙部位比较发达。我想以前王世静应该是能说会道,有强有力的演说能力、动员能力、感染能力、亲和力,所以才能够胜任这么多年的院长。有一张开运动会赛跑比赛的老照片,中间穿着裙子奔跑的女子就是她,看来,年轻时的她还是一个体育爱好者。照片有她名字的英文别称:Lucy Wang(露西王),在另一张她穿着学士服毕业照下方,她也亲笔用英文书写:Miss Lucy Wang,她的英文字写得十分潇洒漂亮,不愧是一个大师级的大才女。网上有人撰写她:“东方微笑记忆:发现一个终身未嫁的‘林徽因’”,依我看,林徽因中文文章了得,若说英文,恐比不上她吧。<br> 王世静想(油画)(网络图片) 华南女子大学当年赛跑比赛,中间者为王世静(网络图片) 王世静英文书写的毕业照(网络图片) 王世静(网络图片)<br> 不过,从李晓伟画她的肖像油画及原照看,中年以后的她脸庞消瘦一圈,成了秀丽的鸭蛋形脸,这张脸像极了她的二姐王世秀,王世秀和她都是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第一届本科生,王世静只念两年就被保送到美国晨边学院留学,算是肄业,而王世秀才是地地道道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第一届本科毕业生。<br> 《百度百科》“陈芝美”词条写道:“陈芝美,1896年8月23日出生于福建古田县,其父陈文畴是美以美会牧师。陈芝美12岁考进福州鹤龄英华书院(8年制),毕业后任福州协和道学院英语和体育课教师。1917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攻读教育学,两年毕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后回国,任福州基督教青年会学生部主任干事。1921年,他应邀到厦门大学教育系任教,达8年之久。在厦大期间,他与鲁迅先生朝夕相处。由于在教育学方面成绩斐然,他被康乃尔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陈芝美的妻子王世秀是清末状元王仁堪的长孙女,也是华南女子大学校长王世静的姐姐。陈芝美以其出众的口才,博得王家的赏识。他与王世秀的婚礼也是一反封建习俗之举,是在上海一所基督教堂里进行的。//1928-1948年,陈芝美成为福州鹤龄英华中学首任华人校长,他为‘英华’提出的校训是:‘尔乃世之光’。”王世秀的女儿在微信里也说:“我们爸妈的婚事,也是经四叔公(王孝缉)首肯才得以成全。”<br> 在网上查不到关于王世秀的生平,她能够应邀参加在1938年5月庐山全国“战时妇女工作谈话会”,足见其为福州社会名流,她和王世静接受任务,在福建省建瓯县创办南亚保育院,专门收留无家可归的孩子,其功不可没,不应该被历史遗忘,可惜网上就是查不到这方面材料。她解放后曾当过福州市人民代表,上世纪50年代,福州市仓山区有一条鹤龄路从对湖路一直通向烟台山山顶,是王世秀提议将这条“鹤龄路”改名为“爱国路”,如今这条爱国路尚在,只是对湖路一大半都没了,仅存烟台山顶一小段路。<br> 1969年上山下乡时,我与王世秀小女儿是同灶插友,记得,当年她母亲给她写信都是用毛笔书写,当时,有几个母亲能用毛笔给孩子写信呀?可见她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民国时代的大家闺秀。记得当年,我与一位插友曾去过她福州仓山对湖路郑家楼的家,那是一幢红砖三层洋楼的二楼,本来,这整幢楼房都是她家的,但文革时期被查封了,只剩下三间房。当我们跟着她走进兼作卧室的客厅,她向她的父亲陈芝美先生和母亲王世秀介绍了我们,他们热情地招呼我们,我们就在两张单人沙发上坐下。这当儿,她母亲王世秀为我们端来了咖啡和二小碟的梳打饼干,并微笑地招呼说:“来,你们喝咖啡。”“好。”我俩几乎同时应声,我呷了一小口的咖啡,那咖啡的味道纯正芳香极了,一品尝就猜想可能是进口的上好咖啡。“你们吃饼干。”陈芝美先生也热情地招呼。“好。”我俩各拿一块饼干品尝起来,那梳打饼干特大块,每块饼干比半个巴掌还要大块,上面印有外文,这种饼干在当时国内是难以看到的,不用问便明白这也是外国饼干,吃起来既脆又香。在我的一生中也就这一次吃过这么特大块的外国梳打饼干,所以终生难忘,回味无穷。我的记忆中,王世秀的模样就跟王世静的那幅油画肖像一模一样消瘦清秀,她们都是民国时期的大家闺秀,在她们身上溢发出的温文尔气质是现在女子无法比拟,即使身上穿了旗袍也无法比拟,因为气质是比不来的。 陈芝美(网络图片) 再说陈叔圭 (?一1976年10月) 女,闽侯县人。华南女中1918届毕业后升入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教育系学习,两年后因学业优异,1920年被保送至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并获康奈尔学院文学士。之后,又考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续读。1923年获教育硕士学位,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得意门生。1923年返国,历任华南学院教育系讲师、副教授,兼华南附中主任。<br> 1927年北伐战争后,全国范围内掀起教育国有化运动,要求由中国人担任教会学校校长之职,华南女子学院董事会准备聘请陈叔圭为院长,王世静为教务长,但是陈叔圭婉言谢绝,理由是王世静出身福州名门望族,由她当院长对华南前途有利。而王世静是读化学专业,自认欠缺教育理论,不宜出任校长一职。于是,院董事会决定成立一个由5人组成的院务委员会,陈叔圭任主席,管理学校日常事务。<br> 前排中间为陈叔圭(网络图片) 1928年王世静赴美国进修教育专业,陈叔圭代她主持校务。1930年王世静才举行院长就职典礼。从此这五位博士接过实现“中国化”的教育权,开创出一片新天地,提出响亮的口号与明确的奋斗目标:要使更多的中国妇女接受高等教育,培养她们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有健全之人格与牺牲服务之精神。于是院董事会决定成立一个由5人组成的院务委员会,陈叔圭任主席,管理学校日常事务。<br> 1928年6月27日院董事会再次酝酿院长人选,院董事会最终任命王世静为院长,并兼任华南女子高级中学校长。由于王世静又获密执安大学1928—1929年奖学金,经院董事会批准,她推迟了上任时间,再次赴美国进修教育专业,由陈叔圭代她主持校务。<br> 1929年陈叔圭也再度赴美留学,l93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博士学位,返国后受聘担任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教育系教授兼系主任。她父亲为了她工作方便,特意在靠近学校的岭后街买了一幢二层楼房供她使用,从一张老照片看,门牌号为岭后路17号住宅就在岭后街路口不远的拐弯处,我工作单位鹤龄医院一位老同事的老家就在附近,上世纪六、七、八十年代我经常上岭后街去,都要路过岭后路17号。现在那一带全拆迁了,一切全没了。 原岭后路17号陈叔圭故居(网络图片)<br> 在她主持校务期间,她秉承校训“受当施”,结合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学说的“学生中心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理念,提出“使每生至少能参加一种并对妇女民众至少能做一种切实的贡献;鼓励学生对于服务职业的研究;指导学生对于服务职业的选择;加强学生对服务人生的信仰,使从实地经验中认识服务的意义和价值。”在她任教育系主任之时,即成立社会教育服务部。把学校与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当前的社会生活。节假日、寒暑假,学生们积极参加社会教育服务部安排的各项工作,到附近乡村教妇女、儿童识字,普及卫生常识,风雨无阻、寒暑不辍。即使是抗战期间迁校山城南平,仍然坚持为山村妇女儿童服务,教唱抗日歌曲等等。在这种战略思想的引领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办学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声名远扬海内外。<br>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陈叔圭带领全校师生投入抗日工作,一方面动员更多力量参与抗战,一方面为祖国打击侵略者募捐。随着形势越来越紧张,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决定内迁南平黄金山,她是院务委员会9人成员之一。在南平黄金山她们一边坚持教学,一边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她们深入城乡开展三个月的抗日爱国宣传活动。1941年大湖战役中,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全体师生日夜不息投入紧张的支前工作,并在每袋干粮里附一纸鼓舞士气的短笺。指挥大湖战役的李良荣将军也因此对陈叔圭印象深刻,他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曾三请陈叔圭做官,可陈叔圭矢志教育,三拒高官。<br> 抗战期间,陈叔圭还参与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的工作。陈叔圭在南平参与组建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福建分会,是20人理事之一,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收养受难儿童。在闽北的建瓯县建起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院福建第一院(建瓯县南亚保育院),收养了349名流离失所的受难儿童。<br> 1949年8月,福州解放,华南女子文理学院9月如期开学,并增加了《社会发展史》《青年修养》等新课程。当时由于北方地区长期战乱,大批学生和教师南下,一些人留在了华南女院,学校毕业生、肄业生的数量都急剧增加,华南女院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l951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由政府接办,福建协和大学和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合并为公立福州大学,陈叔圭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兼教育系主任。不久,到华东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先后担任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教授。<br> 1957年,陈叔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文化大革命更是遭受残酷迫害,苦不堪言,于1976年不幸逝世,享年78岁。1978年福建师范大学为她平反并恢复名誉。<br> 陈叔圭(右)与学生合影(网络图片) 余宝笙1904年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县的医生家庭,1910年9月就读于福州陶淑小学,从小便接受严格的教育训练,过艰苦的集体生活,培养了她具有坚强的性格与独立自主的精神。刚入小学时,她的头发里长过虱子,1916年9月升入福州陶淑女中,到读高中时,她已长成一个亭亭玉立、落落大方的姑娘,每年放暑假回莆田家乡,她常打赤脚与众弟妹一起爬山,吃苦耐劳的劲头与她美丽的外貌似乎显得不相称。她是陶淑女中首届高中毕业生,1922年考入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读理科。她20岁在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毕业后赴美国留学,于1927年获美国望城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2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这时,她按照母亲的意愿回国,到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任教,创建化学系,任副教授兼系主任。1935年,余宝笙二度赴美深造,1937年,获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她的导师麦卡伦是维生素甲、乙、丙的发明者,对她的学识与才能十分赞赏,推荐她入选为美国科学家荣誉学会会员,学会赠送她一把金灿灿的金钥匙。其导师希望她能留在美国当他的助手,继续研究未完成的课题,但余宝笙心系祖国,在中国抗战爆发后匆匆赶回福州,仍在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任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课程设除了无机、有机、分析、物化四门基础课之外,还增设了高等无机、高等有机、有机分析、国防化学、工业化学、生物化学和营养化学等选修课。同时,成立“化学社”,在课外组织学生自己制造一些小工业品,如肥皂、鞋油、蓝黑墨水、雪花膏、麦芽糖和无水酒精等,供应师生和医院,把盈利作为“化学社”的活动费用。<div>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1946级学生陈钟英(曾任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华南女子职业学院院长、教授)在《心灵的坚守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五位老博士》一文回忆:“平时上课时间,她们严格要求学生要晚自习,不得外出。训导主任余宝笙博士负责点名并到学生宿舍查铺。总有个别学生不守规矩,偷偷溜出校门,到邻近的英华学校看电影。第二天课间便须到训导处接受‘训话’。余博士的训话也是带着微笑的。她‘凶’不起来。也许是她那慈祥而美丽的脸庞即使装‘凶’也是和微笑差不多。她说:‘女孩子读大学不容易,应该抓紧每一分钟,看电影可以选星期六’。‘训话’还不算完事,还要在学籍注册本上记一个‘小过’,犯错学生心服口服。这个注册本我至今仍珍藏着。”虽然该文说“她那慈祥而美丽的脸庞即使装‘凶’也是和微笑差不多”,不过,我以为可能只是“溢美之词”,我这辈子还没见过有哪个“训导主任”或“生管组”组长“不凶”。王世秀女儿在微信里说:“我们小时候当面叫程吕底亚校长(Lydia)为程嫲嫲,背后则叫她‘猫头鹰’,因为实在像(一笑),不知这程字是怎么來的。至于文中所提及的另一美国人华惠成(华师姑)则是程嫲嫲的侄女。”看来,学生背后的议论或所起的绰号才是最真实的评价。<br><br></div> 陈钟英毕业证书(网络图片) 1951年后,余宝笙历任福州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理学院代院长、福建师范学院化学系教授兼副教务长、福建师院研究部主任等职务。1956年底,在她组织下,福建师范学院举办较大规模的科学研究讨论会,邀请全国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1956年她与王世静院长一起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br> 1957年反右斗争,余宝笙成为右派集团的头子。1957年至十年浩劫时期,余宝笙受到极不公正的对待,停止了教育和科研工作,处境艰难,历尽坎坷。但她天性乐观,有胆有识,陈钟英教授在她的回忆文章写道:“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华南42届校友杨丽华跟着进入中国(她在美国开办养老院认识尼克松的岳母),跑到福州来。她要求会见余宝笙老师。余老走出‘牛棚’,精心打扮,抹粉画眉,丰采依旧。杨丽华上前第一句话便是:‘老师,听说你在扫厕所。’余老笑吟吟地双手拍着漂亮的衣服,嘴里急急忙忙说:‘没有哦,没有哦……你看,你看,我不是好好的吗?’她还前后转着,让客人看个清楚。”<br> 1979年10月,党和政府彻底平反了余宝笙20多年的冤案,她立即向福建师范大学领导提出由她创建生物化学研究室。11月,生物化学研究室成立。为了搞好科研,1979年12月,75岁的余宝笙第三次来到美国,经弟弟介绍,她被明尼苏达州医科大学生物化学研究室免疫化学研究室特聘为荣誉学者。她每天清晨5点起床,当教堂的钟声敲响时,她已经吃过早餐,正匆匆行进在去研究室的路上,从早晨7点工作到下午4点,才离开研究室。<br> 1981年春,余宝笙教授携带几箱图书仪器回国工作,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接见了她。这时的生物化学研究室连余宝笙只有6个人,资金少,设备简陋。他们便采取横向联合的办法,与福建省防疫站合作,共同进行猕猴桃抗癌效应的研究。1981年,她被批准为我国第一批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当年招收3名研究生,1986年又招收4名研究生。如今在国外的早已经是教授和生化领域的骨干力量,如吴旭初、杨良鹏、黄德祺等;在国内的发展也不错,如陈盛教授现在是福建师大福清分校校长,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发出光与热。<br> 1985年,年过80岁的余宝笙为了发展我国女子教育事业,她在当时省委书记项南和省长胡平的支持下创办我国建国以来第一所私立女子职业大学——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亲任院长。在她领导下,华南女子职业学院不断发展壮大,培养造就一批批社会上急需的专业人才。<br> 余宝笙是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三届委员,第一至三届福建省人大代表,福建省政协第一至五届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候补委员、顾问、咨监委员会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福建省委常委、副主委,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荣誉委员,中国化学学会理事,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副主席,福建省生物化学学会名誉主席。1996年9月23日余宝笙教授在福州逝世,享年92岁。<br> 余宝笙教授(网络图片) 在《李晓伟笔下的四任华南女子学院院长》一文写道:“《第四任校长余宝笙》(任期1984年—1996年):《华南女子学院肖像系列》中笑容最温暖的当属一头银发的余宝笙校长。画中的她着一件枣红色中式立领上衣,上面是手工的中国传统大盘扣,衣服自然不失讲究,在色彩上就已经先行给了观看者暖暖的温度。镜片后黑宝石般的明眸熠熠生辉,满脸慈爱的笑容,洋溢出教育大家的热诚和快乐。1984年,余宝笙以80岁高龄,胼手胝足复办了福建华南女子学院,接续老华南的血脉。余宝笙天性乐观,对祖国和教育事业的热爱铸就了她坚强的意志。缕缕的银发是她沧桑岁月的印记,而脸上的笑意则体现了她的宽厚从容,以及在晚年能为国家人民继续奉献,重新焕发出青春欢快心境的真实写照。” 余宝笙(油画)(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 在福州市仓山区马厂街17号有一幢名宅——忠庐,始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由在“电光刘”(福州电气公司老板刘崇伦)公司任会计师的许世光建造(刘崇伦与许世光都曾在日本留学过)。据说许家有一张老照片,为1868年10月福州七位牧师:许扬美、谢锡恩、许播美、林振珍、李有美、许承美、叶英官合影。其中许播美、许扬美、许承美是三兄弟,祖籍莆田,自幼在福州生活;其父许士彦是武官,乐善好施。许家人因多行善事,品行优良而被称作“善之家”。许金訇(1865-1929年),福州人,中国第一代“海归”女医生,她的父亲许扬美是基督教美以美会在中国首批受圣职的华人之一,就是照片中七位福州牧师之一。许扬美牧师在闽清传教期间收了一位徒弟,就是著名侨领黄乃裳,而黄乃裳的姐姐也皈依基督教,嫁给许扬美哥哥许播美的儿子许则忠,许则忠的儿子即忠庐的建造者许世光。许世光育有十个子女,二儿子许道经曾赴日攻读机械工程学位,后成为英国伯明翰大学首位华人教授,终身未入他国国籍;女儿许引明是供职于华南女子学院的一位博士。</p> 忠庐(网络图片) 许引明(Doris Yin Ming Hsu,1903-?),毕业于华南女子大学,1930年巴伯学者,1935年获密歇根大学动物学博士学位。许引明回国后历任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生物系教授及系主任、代院长、教导主任。自1942年开始,实验室扩建到四间,仪器设备也有所充实。1943年又重新搜集了福建鸟类三百多种,显微玻片标本二百多片。“生物学社”,组织学生听讲座及开展养兔、种花等科研活动。 <div> 1947年许引明赴美,任内布拉斯加卫斯理公会大学教授,改革开放后曾回母校访问。王世秀女儿在微信里说:“当年华南有五个留美博士:化学博士余宝笙、教育博士陈淑圭,生物博士许引明、物理数学博士吴芝兰,姨的博士是波士顿大学所赠,这种学位比之读出来的更难能可贵。”“所谓五博,生物学博士是许引明(从亲戚关系上说,她是许道周的堂姐),抗战胜利后,她去了美国工作,学校保送周贞英赴美留学以取代许引明,她是否拿到博士学位,我不知道。”</div> 巴伯学者合影,许引明,第四排右4(图源:密歇根大学Bentley图书馆) <br> 许引明(网络图片)<br> 周贞英(Ruth E. Ciu,1900-1999 年),汉族,平潭县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出生于渔民家庭,她于1921年进入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生物学系学习,1925年获理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在福清县毓贤女子中学任教,兼教务长。1927年在平潭县毓贤女子中学任教,兼校长,1928年至1929年,任平潭县农村小学督学。华南学院为了培养她,决定保送她去美国留学,1929年夏,她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并获得该年度巴伯奖学金,1931年获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br> 1931年回国,周贞英任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讲师,后升为教授。1939年她再度赴美国,在密歇根大学研究院学习,她的导师泰勒教授把密歇根大学历年收存的太平洋乳节藻标本交给她分类。她夜以继日地在实验室工作,终于完成研究工作,写成论文《太平洋乳节藻》,得到老师赞赏,1944年获密歇根大学植物学博士学位。1944年至1945年,周贞英留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植物系工作;1945年到华盛顿施密史逊研究所工作。抗战胜利后,由于许引明教授去美国工作,生物系没了领头羊,因此,学院急切希望周贞英回来取代许引明领导生物系工作。周贞英知恩图报,为报效祖国和华南女院,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乘一艘货船,历尽艰险,取道大西洋,经香港回到福州。她回国后任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br> 周贞英(网络图片) 1951年以后,她历任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学院教授、植物研究室主任。她长期从事藻类研究,先后发表20余篇论文。她的论文《平潭岛的海藻调查报告》和《福建海藻名录》,分别综合介绍历年来在平潭岛及福建沿岸调查海藻的结果,为开发利用福建省海藻资源以及研究中国海藻的分类与区系,提供了基础资料。周贞英还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1983年,应邀参加在青岛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海藻学术讨论会,受聘为学术委员会委员。<br> 周贞英历任福建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植物研究室主任,福建植物学会第一届理事长,曾任《中国孢子植物志》编委、《台湾海峡》编委、《武夷科学》编委、中国植物学会理事、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理事、中国藻类学会理事、福建省植物学会理事长、福建省海洋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海洋与湖沼学会常务理事等职,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福建省委委员,第三届福建省人民代表,第四、五届政协委员,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委员,福建省妇女联合会委员。1978年被评为省教育战线先进教育工作者。1979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2年获省三八红旗手称号。1991年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周贞英教授于1999年元月19日逝世,享年100岁。<br> 晚年周贞英(网络图片) 吴芝兰(Violet Lang Wu,1904—1991年)1928年巴伯学者,每位巴伯学金者都有一个终身编号,这不仅是为了便于统计获奖人数,更是一种荣誉的象征与精神的传承,吴芝兰编号为83。每年巴伯学者都要合影留念,女学者们个个秀外慧中、才貌双全、盛装出镜。1936年吴芝兰再次来到密歇根大学,从事光谱学研究,并于1939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吴芝兰学成之后,回到母校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从教,并协助王世静校长管理学校。陈钟英教授在回忆文章中道:“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虽然是‘女儿国’,但她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演剧活动和音乐周的举办方面,一点也不比男女合校差。在吴芝兰博士为顾问的学生自治会的组织下,竟然能上演曹禺的《雷雨》、奥斯特罗夫斯基《大雷雨》和由《简爱》改编的《水仙花》这样的经典名著。”“1957年反右,余宝笙成为右派集团的头子,五博士全部失声。文化大革命更是落花流水,万箭穿心。这时,她们都已步入老境了。王世静、陈叔圭没能挨到1980年代的好日子,先后离世。余宝笙、周贞英、吴芝兰还能继续为福建师范大学做些工作。吴芝兰努力培养物理系青年教师,使他们成为系里的骨干。” 1929-1930年度密歇根大学巴伯学者合影,吴芝兰,第二排右3,周贞英,第一排右1(图源:Bentley) 华南大学国乐团留影纪念(图片来源: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官网) 实际上,除了王世静被保护外,就是许引明在抗战胜利后即到美国去幸免于难,其他人都难逃劫数。在华南女院六位女博士中有四位都是巴伯奖学金受益者,巴伯奖学金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现代中国新女性,她们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是“半边天”的社会栋梁,她们为民族振兴、为国家富强做出不朽的贡献。从王世静院长开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管理层六位女博士接过实现“中国化”的教育权,开创出一片新天地,提出响亮的口号与明确的奋斗目标:要使更多的中国妇女接受高等教育,培养她们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有健全之人格与牺牲服务之精神。如今,她们的理想已经实现,历史应当铭记她们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