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猫唠嗑的“老漂族

生活其实很简单

<p class="ql-block">与猫唠嗑的“老漂族”。</p><p class="ql-block">老人手里握着火钳,慢悠悠将火盆里的木柴架成一堆,想要让火苗燃得更旺盛些。</p><p class="ql-block">火盆旁边懒洋洋躺着邻居家的橘猫。</p><p class="ql-block">老人一边架着柴火,一边与猫唠着嗑儿,猫也时不时“喵”上一声,好似在回应老人的嗑儿。</p><p class="ql-block">冬日里有风的沿海小镇,有阳光仍觉冷,从四川山区来到沿海的老人,习惯了柴火取暖,所以冬日里,也总要去建筑废物堆里捡些木头,去周边林子拾些枯枝丫,拿回家放进废铁盆子里燃旺取暖。</p><p class="ql-block">午后的院子尤为安静,里头的租户都去了工厂上班,只听得见屋后偶尔的汽车呼啸而过。</p><p class="ql-block">老人已是顺耳之年,没有念过学堂,不会说普通话。来了沿海,每天的交流对象大都只有咿呀学语的小孙女,下班时间偶尔能与院子里的同乡租户聊上几句,但大家每天的时间几乎都在工厂度过。</p><p class="ql-block">老人曾尝试过与周边本地住户唠嗑,基本都以相互茫然结束。</p><p class="ql-block">语言沟通障碍成了老人的“行路难”,包括去商店买盐,去菜场买菜。</p><p class="ql-block">除了下班被儿子儿媳领上街转悠一圈,老人也几乎都只待在这么一个有青砖围成的长方形院子里。</p><p class="ql-block">她坐在火盆前与猫唠了半个下午的嗑儿,时不时望一望院子走道尽头的那扇锈迹斑斑的铁门。</p><p class="ql-block">她和上班族一样期待着下班的时间到来,因为那时,院子里的租户都会下班回来,院子也会热闹起来。</p><p class="ql-block">老人,是当下我国社会大环境下的“老漂一族”之一,他们为了支持儿女事业,背井离乡到子女上班的城镇照顾孙代。他们语言交流困难,生活环境不适应,内心孤独,缺乏归属感,却又沿袭着中国式父母的状态:照料孙代成长,扶持子代发展。</p><p class="ql-block">传统与时局结合造就角色状态,祖辈照料孙辈的传统环境,与流动发展的经济时局造就了“老漂一族”。这样的角色状态在我国已经长期存在。</p><p class="ql-block">近些年,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东西部平衡发展等号角吹响,更多人看到了家乡发展前景,开始转变观念,涌现出一批批念乡人、新农人、返乡创业青年。这对平衡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老漂一族”的人员数量。但基于我过传统文化与发展现状,这种角色在一定时期仍会长期存在。</p><p class="ql-block">既然“老漂”无可避免,那么有效整合社会相关志愿服务资源与社区相关组织资源,助力“老漂一族”积极化“老漂”,降低其孤独感,增强其归属感,获得幸福感,让夕阳红在家乡,也能红在异乡,使得“老漂”角色状态积极化,就变得尤为重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