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石壁镇石碧下市族谱</p><p class="ql-block">世系:允伸公一嵩公一郴公一念六郎一思遐一惟立(号:文班)一龙(武平)、虎(武斌)、麟(武中),</p><p class="ql-block">龙(武平:字起潜,号能飞)一慥(笃实)一恂(从心)一忠一正(民翁)一实(以充)一万春(乐天)一和(为贵)一问达(士俊)一成智(公奭)一罗、安、智、惠、宣,</p><p class="ql-block">安一九公一满十郎(石碧下市祖)一茂甫、原甫、良甫、六甫、胜甫、坚甫。</p> <p class="ql-block">(1)石碧下市一茂甫公祠十四修族谱依旧记载:明洪武十年(1377年)《清河郡张氏族谱世繁源流纪》</p> <p class="ql-block">《清河郡张氏族谱世繁源流纪》白话译文</p><p class="ql-block"> 石壁下市原甫公裔孙 张族祥 译</p><p class="ql-block"> 四川眉山的苏洵说:修族谱是为了寻根溯源,欧阳修也说,修家谱是为了不忘祖宗。听二位先生的言论可以知道,祖宗源流是修宗族之谱的第一要旨。稽考我们张姓,开始于一位叫青阳的人,名为:挥,他是黄帝第五子。黄帝任命挥为弓正之官,创制弓箭,张字左弓右长,因形会意,黄帝赐挥姓张。自挥公以后,张姓就支分派衍,历朝历代都出高官享厚禄。忠烈公(张允伸:皇封“燕国公”,赐諡“忠烈”),为唐朝末年的中流砥柱,琼乎尚已(琼指一种美玉,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乎是语气词,尚:还未,已:停止。意思为:美好的事情尚未停止),他的儿子还任武昌郡太守(张嵩:武昌太守),他的孙子少通(张郴:字少通),又是虔州(今赣州)太守,他们祖孙三人都是朝廷重臣,到了念字辈(张郴的儿子辈),念四又受领了德高望重的朝廷高官推荐贤士的推荐书信。但唐朝到乾符年号(874-879年)以后,天下大乱,国势艰难,于是率领儿子远行(思遐,字远行),寻找机会,韬光养晦,隐居于山野林泉之中。我惟立公,名植,字桂林,号文班,唐朝大顺二年(891年)时中了进士,曾任湖南观察使,唐朝天佑末年(907年)辞官隐居,寄居到苏州的张家巷。惟立公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叫龙公,起潜是龙公的字;次子叫虎公,武斌是他的字;三子叫麟公,子仁是他的字。龙公承绪父亲(文班公)的宏志,被推举为(或考中)唐哀宗天佑二年进士(905年),做到工部侍郎的官职。龙公的儿子笃实公,又叫慥公,登大宋乾德(963年——968年)进士,一直晋升到殿中侍御史的官职。当时的北宋发生了契丹入寇中原的变故,北宋建隆年间,因功被封为苏勋郡公。虎公于五代天福年间(后晋到后汉,936—947年,前后十二年),其后,裔孙叫远郎公的,又迁徙到方园里(今方田乡)定居了。麟公则隐居市井,不去做官,暂住在苏州。到第五世孙名叫瑞祯(溪背祠始祖),又叫见详,也以南宋嘉定(1208—1224年)进士,出任宣抚司,为宣抚使。蒙古元兵骚扰边境,朝廷令他前去讨伐,打了败仗,被降职到江西抚州乐安当县令,接着就辞官不做,躲避元兵,迁居我宁化千家围(石壁)。过了多年,瑞桢的弟弟世郎,为江西省吉安府安福县县宰。元兵入寇,发生战乱,路途梗阻,难以再回苏州,就停留在安福县。以后,世郎的孙子叫希承的,羡慕伯父瑞祯享受着林泉山水的乐趣,也徙居到我宁化陂下乡(陂下祠始祖)。而我起潜公(龙公)之子笃实,又叫慥。笃实公生矩又叫恂,字从心。矩公生静山,叫仁,又叫忠仁。忠仁公生明翁,名字叫辉,又叫正。辉公生美,又叫实,字以充。以充生五子,我万春公为长子,字发育,号乐天,登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癸丑科甲榜,任吏部主事兼谏议大夫的官职。生二子:和公排行第一,穆公排行第二。穆公生五子,各自繁衍,建立自己的宗祠家庙,不知道派衍到何处去了。和公生二子,长子叫问明,次子叫问达,问达公生公奭,又叫成智,号鉴铭。公奭公生五子:罗、安,志、惠、宣,都以卿字为行派。公奭公为宋宁宗嘉定进士(1208—1224年,共十七年),过了十年(丁丑年),来江西宁都当县令。伯父问明父子跟着一起来到宁都县。第二年(戊寅年),公奭公在宁都县令任上去世,两袖清风、囊中空空,子女都还幼小,母子孤苦,无依无靠,无钱返回苏州,不得已将情况告诉新任的宁都县令林公。林公很怜悯他们,就请风水先生选择坟地,安葬在田西排七星陀距离县城七里的地方。后来兄弟逐渐长大成人,侍奉老母亲搬到新的住所居住,住地属于宁都县管辖。不幸的是长子罗卿公比老母亲先去世了。寿年不高,生一子:均茂,和叔叔安公、志公、惠公、宣公、奉公奭公的棺柩迁葬于宁都廪山,墓地为虎形,依托牛屎湾,离七星陀很近,方便春秋季节开展祭祀活动。以后,宣公带着问明公子孙又返回宁都县城居住。志公、惠公两人移居白鹿营(今宁都县黄石乡阳都村)中寮下,均茂公迁居大州塘,距离牛屎湾非常近。如今都成为兴旺发达的宗族。我十二始祖安卿公走访朋友来到福建省,途中住宿在宁化石壁的下市,在石壁住宿游玩的期间,安卿公了解、追溯当地张姓的来源,发现都来自苏州,同属一个祖宗,都是惟立(文班)公所生的龙、虎、麟三嗣的后裔。我安卿公在石壁居住游历的期间,发现此地环境很好,山秀水清,是一个开阔的盆地,土地肥沃,是适宜居住的好地方。于是全家搬迁来此地居住,龙公、虎公、麟公等后裔族人共同聚集在一处。后来虽然被风水地理先生所迷惑,又迁到宁化县中沙乡,比较之下,总不如石壁好。于是建筑房屋,居住下来,不再迁徙。安卿公生一子,九公,字普济,号辟谷,立志成为像张良那样的贤人,(张良圮上接受黄石公兵书三卷,辅佐汉高祖刘邦,功成名就后,不肯当官,后来辟谷成仙)。九公生三子:长子二三郎迁上杭县;次子三八郎,生一子显卿,显卿生二子:长子文贵,迁漳州马塘;次子得生也迁汀州府上杭县。我父亲第三,叫满郎,又叫十郎,号名园逸叟,生我兄弟,我为长,原甫第二,迁到别处居住,其后裔发衍梨树坑、彭十地,泥坑等处;良甫行三,住本乡上市汉天子庙的侧面;六甫、胜甫迁居龙上下里的大长坊,坚甫迁居淮土陂塘下。我兄弟五人又各自繁衍一方。只有我和良甫没有离开石壁故土。过了这么多年,人丁越来越多,谨选丁巳年良辰吉日,首次修谱,所以不忌惮搜罗、回忆往事,梳理远祖的源流,分别同支的派系,记载下来留给后来的子孙,他日有效法贤能的裔孙如果重新修谱,就有证据了。我因此持笔恭敬地加以记述(上述资料)。至于各位祖先的行止,有何建树,另有世传,这里不能详尽地说明了。 </p><p class="ql-block">皇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丁巳蒲月(五月)吉日 </p><p class="ql-block"> 惟立公十五世孙 石门隐士 茂甫 熏香沐浴后书写</p> <p class="ql-block">(2)石碧下市一淮土镇梨树村原甫公祠八修族谱依旧记载:《清河郡张氏族谱分宗衍派世系源流纪序》(文中内容同上)</p> <p class="ql-block">(3)石碧下市一济村乡大长坊 六甫公祠十五修族谱依旧记载:《清河郡张氏分宗衍派世系源流记序》(文中内容同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