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维度说——任海云、巨潮中国画双人展已经落下帷幕。在此,非常感谢策展人邵磊和陈晨的精心策划,并为展览写了前言,感谢原创艺术馆馆长滕振博女士以及工作人员认真布展。已经七十多岁身体欠安的车军老师为我写了画评,不知道怎么感谢。在北京一起学画画的画友们捧着鲜花为我加油,不知道如何报答。这个有疫情的秋冬,却让我感受到了拂面的春风。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只要努力终有结果。今天把部分展出作品用美篇展示一下,希望亲朋好友们喜欢。</p> <p class="ql-block">与策展人陈晨教授和中美协画家巨潮老师在展览现场。</p> <p class="ql-block">与策展人邵磊先生在展览现场。</p> <p class="ql-block"> 前 言</p><p class="ql-block">“意象”,是一切艺术创作都不能回避的话题,艺术家观察、思考与表达事物的“思维角度”即“维度”。艺术家所处在的“维度”束缚着每位艺术家的创作“意象”。艺术之美根系于创作之真,升华于维度之广。我们深知:当一个人失去了用真心感知生命和描述世界的能力,就不太可能创造出更多的感人之作,诗人如此,画家如此,学者也是如此。不论是紧依传统的格调,还是参酌中西融合的渠道,任何一个时代都完全能够用工笔的形式融合崭新的文化,此时,我们唯一需要做的是直面时代的主题和艺术的尊严。中国画双个展艺术项目“维度说”便是这样的标志性案例。任海云和巨潮两位艺术家把传统中国画媒介与材料下的新图像建构提到了多种感知的层次,空间复合的幻变效能悄悄进入事物的内部,让数字社会过剩的信息无所遁形。戏剧家彼得·布鲁克的经典著作《敞开的门》为《空的空间》作了延伸和流动性视点的补充:“我曾经说过,戏剧开始于两个人相见,如果一个人站起来,另一个人看着他,这就已经开始了。如果要发展下去的话,就还需要第三个人,来和第一个人发生遭遇。这样就活起来了,还可以不断地发展下去。但一开始的三个要素是最基本的。”“维度说”是在改造中展开布鲁克的这个戏剧要义——各维度下的人物在多重身份的转换中映现,不同含义的一个人面临选择与被选择......这就像一根头发,远看是一维的线,在放大镜下,它确实是三维的;如果面对时空,如果有足够高倍的放大镜的话,也应该能揭示出其它可能存在的4维、5维空间,直至N维空间。大连艺术学院教授陈晨</p> <p class="ql-block">在北京日报专栏作家车军老师家。</p> <p class="ql-block">《当文学遇上画家----读任海云的工笔花鸟画》 </p><p class="ql-block"> 任海云是我以前的同事,后调去学校工作,失联多年。去年他退休时才辗转又联系上。在我脑海中,他还是当年20岁刚出头的样子,待到见面,却见他两鬓已斑白,不变的,是他一如既往的儒雅和亲切。当年我们都是单位的文艺青年,经常一起讨论当代文艺思潮,谈文学创作,还一起谈诗写诗。任海云更是这群文学青年中为数不多的钟情水墨丹青的一个。他品诗著文,陶冶情操,诗与画的浸染,把一个通身自带书卷气的青年才俊呈现在众人面前。以致我在30多年后再读他的画作时,忽似身临其境,仿如流水訇然有声,花香阵阵扑鼻,蜂飞蝶舞,禽翔鱼跃,亲切感扑面而来。今天,任海云以这番成就在宋庄举办画展,嘱我为其写几个字。而我实非工笔画内行,甚至拿不出几句术语来充充门面。但作为他的忘年交,又如此欣赏他的才华,倒是真真切切有些感言,愿意大着胆子说出来,权当与任海云以及前来的朋友们做个交流。他的画作给我感觉最突出的有三个方面。一是“气韵”的自然显现。“书画琴棋诗酒花”是我国古代士大夫文人的所谓七大韵事,而读画,人们一般遵循南朝谢喆的《古画品录》,以“六法”论画之优劣,其中第一法便是“气韵生动”。自此以后,“气韵”成了历代品画的第一大要。我想,“韵”的本意即是艺术所显现的有序变化的一种节奏和韵律吧。众所周知,文学之于绘画,是金风玉露般的相逢;文学之于画家,是修养,是渗透,是“韵”的营造条件。失却此条件,可能功夫尚在,“魂”却不附。当文学遇上画家,他的画作便会常见文学素养的自然流露。任海云就是一个完美的例子。比如,他有几幅荷塘画,这些画成功体现了艺术之间的“通感”。大家都知道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一句“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便是运用听觉,突出月色的美丽和作者与自然的和谐。任海云并不完全画荷的娇艳和妩媚,他还画深秋的荷塘,画残荷。立于那些画前,你怎能不想起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二是画作里的留白彰显意境美。我注意到了任海云画作里的留白。留白,在古代是否应被画论家称作“神境”呢。它与“真境”相对。古人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今天看神境和妙境,大约就是人们常说的艺术意境,这种意境的创造要以实景和真境为基础,只要真境自然逼真,神境也就自然而生了。比如他的《秋实图》、《和美图》、《立秋》等等。栩栩如生的昆虫、植物,寥寥几笔勾勒,意味足够了!留白处也增添了空间的意境美。三是天然图画的“去造作,无雕饰”。《红楼梦》里有个情节,贾政带着众清客去验收大观园,到了稻香村,宝玉批评说那景是故意造作,因为那里“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无脉,临水无源……非其地而强为其地”,批评它违背了天然图画的标准。我见过多幅任海云的写生稿。他登山临水、穿林跨川,径曲峰斜、山石相连、蝉鸣密树、鸟戏花丛,皆被他收录笔下。正因胸中装下了这真实的大自然,他才创作了那么多“去造作、无雕饰”的天然图画。在创作时,他又擅长捕捉描绘对象的微妙之处,营造典型的构图细节,且笔触细腻柔婉,从而不仅充分显示了由博返约的气韵,又足见他扎实的游赏景物的写生功底。</p><p class="ql-block">以上便是我的一点肤浅的感想。</p><p class="ql-block">诗与画都是对真善美的极致追求,由诗入画,俨然已成为任海云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我赞叹他的成就,亦祝福他的未来。花儿历尽寒暑,为争最后的怒放;蜂蝶辛苦一夏,尚不忘初心,更何况有情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车军 2022.9.18</p> <p class="ql-block">展出现场。</p> <p class="ql-block">展出现场。</p> <p class="ql-block">与画友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空翠烟霏</p> <p class="ql-block">御风而动</p> <p class="ql-block">微风感秋意</p> <p class="ql-block">春花弄月影</p> <p class="ql-block">花红叶绿葱</p> <p class="ql-block">迷醉</p> <p class="ql-block">和美图</p> <p class="ql-block">初春</p> <p class="ql-block">绿丛又现数枝红</p> <p class="ql-block">百财图</p> <p class="ql-block">翩翩舞淡烟</p> <p class="ql-block">春风第一枝</p> <p class="ql-block">如梦</p> <p class="ql-block">花间</p> <p class="ql-block">月下</p> <p class="ql-block">乳鸭图</p> <p class="ql-block">晨雪</p> <p class="ql-block">春花图</p> <p class="ql-block">蝶恋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