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变化看十年

莲湖.红庙坡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建设美丽中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身边变化看十年①</span></p><p class="ql-block">  新时代的标志性成果,在日新月异的神州大地上随处可见,既反映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身边的变化最真切、最动人,也最能勾勒出新时代中国的奋进图谱。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读者一起从具体而微、可感可知的变化中,感悟新时代这十年的壮阔历程。</p><p class="ql-block">——编 者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星轨,是恒星持续移动产生的轨道。在北京,以前拍星轨往往需要去郊区;而近段时间,有摄影爱好者在首钢园就拍到了星轨。过去在郊区,现在在城区,拍摄星轨的位置之变,真真切切地展示着北京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以去年为例,北京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88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8.9%,比2013年增加112天;重污染天数降至8天,比2013年足足减少50天。看得见的变化,生动体现了新时代10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p><p class="ql-block">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来到位于锦州市小凌河和女儿河交汇处北侧的东湖森林公园,考察当地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情况,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北京的大运河、上海的苏州河、天津的海河等,改造后都很好,群众都很欢迎。像这样的公园要多建,给老百姓建、给大众建,为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这十年,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p><p class="ql-block">  朗朗晴空、徐徐清风,民生之要、百姓之盼。遥想多年以前,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农村环境脏乱差一度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随着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推进,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集中攻克。在上海,住在杨树浦港旧址旁的市民,曾经苦于工厂轰鸣、污水横流,人们盼着推开窗户不再有刺鼻臭味,经过艰苦治理,现在江岸美景重现。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面积986亩的薛家洼,过去集聚着码头、固废堆场、“散乱污”企业、养殖场、危旧民居、渔民住家船和作业船等,“滨江不见江”,经过综合整治,如今变成了百姓亲江亲水亲绿的美丽岸线和城市“生态客厅”。日益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质、清丽的山川,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p><p class="ql-block">  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污染防治好比是分子,生态保护好比是分母,要对分子做好减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对分母做好加法扩大环境容量,协同发力。”这十年,从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到全面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到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推行,到河湖长制、林长制全面落实……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成就非凡,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一幅幅“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大美图景徐徐铺展,让人民群众进一步享受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p><p class="ql-block">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福建长汀河田镇芦竹村村民蓝晓红有一张珍藏了十几年的老照片,照片里,“山是秃头山,水是黄泥水”——那是她家鸡场最初的模样。要养鸡,先种树。通过人拉树苗,肩挑溪水,树一棵一棵栽,绿一寸一寸长,7000多株桂花、1000多株红豆杉、300多株罗汉松和500多株红叶石楠陆续在红土里扎根。生态向好,换来的是养殖场的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去年的销售额近1000万元。熟食包装纸盒上,一句话格外醒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当地群众的心声,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放眼神州,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了生态饭、过上了好日子。一个个旧貌换新颜的生态故事,生动地说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p><p class="ql-block">  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曾一度受到严重污染,经过持续治理攻坚,“汾河晚渡”如诗如画,汾河景区成为太原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站在汾河岸边,听到汾河逐步实现了“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点头称赞:“真是沧桑巨变!”这是对成绩的肯定,也是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弘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盎然绿色必将逐渐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良好生态必将日益成为幸福生活的常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建设平安中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身边变化看十年②</span></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黔江区公安局警务指挥中心警官冯雅文分享了一个故事。去年4月15日,指挥中心接到劝阻线索:黔江籍女子田某被境外诈骗分子实施诈骗,可能正在转账。接到线索后,指挥中心一边第一时间联系田某,保持通话尽力稳住当事人,一边通知反诈中心立即开展劝阻工作,并指令户籍地派出所民警到其老家,联系其家属共同劝阻,同时,又协调联动当地银行争取时间。最终,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资金在转出前被成功拦截。得益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向深走实,越来越多群众的“钱袋子”得到了守护。2021年4月至2022年7月,国家反诈中心推送预警指令1.45亿条,紧急拦截止付涉案资金5518亿元,成功避免1.09亿名群众受骗。这是平安中国建设成效的生动写照,也是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的有力印证。</p><p class="ql-block">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谋划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p><p class="ql-block">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平安”来源于安宁的居所、安康的生活、安全的环境、安定的社会,意味着充满内心的安全感。在今天的中国,行走在城市街头,可以看到24小时警灯闪烁的警务站、风霜雪雨巡逻不停的治安民警;来到广袤乡村,随处可见打通农村警务“最后一公里”的驻村警务室。不断织密的安全网、持续拧紧的安全阀,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安全感。数字是最客观有力的证明。当前,我国是刑事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我国群众安全感由2012年的87.55%上升至2021年的98.62%,十年来始终保持高位;2021年全国“两抢”案件和盗窃案件与2012年相比,分别下降96.1%、62.6%,21.8万个小区实现了“零发案”……一组组数据,展现着一个14亿多人口、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大国交出的令世界瞩目、人民满意的平安中国“成绩单”,注解着“中国之治”的十足成色。今天的中国被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社会治安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水平。</p><p class="ql-block">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人民群众对平安的需要越来越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平安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生命财产安全,上升到安业、安居、安康、安心等各方面,内涵外延不断拓展,标准要求更新更高。这十年,从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到防范和打击新型网络犯罪、跨国犯罪以及黄赌毒、盗抢骗、食药环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违法犯罪;从依法开展网络安全监管,切实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网络和数据安全,到连续5年组织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净网”专项行动;从开展货车非法改装、超限超载治理,到持续严厉整治醉驾酒驾……十载春华秋实,十年不懈努力,平安中国建设惠及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让老百姓更安心、放心、舒心,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p><p class="ql-block">  建设平安中国,群众既是受益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与建设者。这十年,从北京的“小院议事厅”到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会,再到苏州“协商议事室”,一项项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实践,成为社会治理的金字招牌,让利益得到协调,矛盾有效化解,促进了基层稳定和谐。这十年,各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让小矛盾小问题化解在基层,让大量纠纷解决在诉讼之前。这十年,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治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涌现出“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沈阳义勇”“杭州义警”“苏州蓝盾志愿者”“厦门百姓”“深圳深众”等一大批群防群治品牌,营造了全民参与的整体防控格局。社会治理方式的不断创新,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的初步形成,让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石不断夯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建设健康中国,全民健康更有保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身边变化看十年③</span></p><p class="ql-block"> 十年来,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总量持续增长,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不断提升,为人民健康提供了可靠保障</p><p class="ql-block"> 我们坚持预防为主,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推动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将维护人民健康的范畴从传统的疾病防治拓展到影响健康的各个领域</p><p class="ql-block"> 在福建三明,如今乡村医生为村民看病抓药的时候,会一次开出“三张处方”:药品处方、生活运动处方、饮食处方。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外,每一份处方都列了10余条注意事项,对患者的生活起居、健康管理等提出了建议。过去重视“治”,现在还注重“防”,得益于医改的持续推进,三明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疾病预防的关口在不断前移,给群众带来越来越多的健康红利。三明的变化,是健康中国建设的一个缩影,是全民健康更有保障的具体体现。</p><p class="ql-block"> 健康,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国家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出建设健康中国的号召,确立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人民健康状况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续改善。2021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78.2岁,10年提升近4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可以说,这十年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突出成绩、老百姓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的十年。</p><p class="ql-block"> 公共卫生是全民健康的基石。这是我们亲身经历的大考: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病毒不断变异,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因时因势不断调整防控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是我们亲眼见证的成绩:沙眼曾是我国第一位的致盲性眼病,经过长期努力,2015年5月,我国宣布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根治致盲性沙眼的要求,沙眼不再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疟疾曾是我国流行历史最久远、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2021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通过消除疟疾认证。十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地方病严重流行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成效显著,有力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p><p class="ql-block"> 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这十年,一方面,我们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形成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分级诊疗制度加快推进,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问题。今天,许多群众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就能满足日常就医需求,动动手指就能完成挂号缴费,足不出户就能在线复诊开药,点击手机就能查看检查化验结果。另一方面,医保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异地就医跨省直接结算等便民惠民举措持续实施,医药价格逐步回归合理水平,越来越多的常用药、救命药纳入医保目录,居民就医负担不断减轻,看病贵的问题也逐步得到缓解。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由2012年的34.34%下降到2021年的27.7%。十年来,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总量持续增长,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不断提升,为人民健康提供了可靠保障。</p><p class="ql-block">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健康需要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人民群众不但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这十年,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到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从突出抓好中小学健康促进,强化肥胖、视力不良等儿童重点疾病筛查干预,到建立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从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我们坚持预防为主,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推动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将维护人民健康的范畴从传统的疾病防治拓展到影响健康的各个领域,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织就了更加完善的健康保障体系。</p><p class="ql-block"> “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就一定能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愿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建设数字中国,数字化点亮新生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身边变化看十年④</span></p><p class="ql-block">  打开导航软件,出行路线一目了然,软件还能实时分析路况、预估出行时间;在电商平台上选购衣物,通过线上试衣功能,可以直观感受衣服搭配是否合适;居家休闲,足不出户便可“云游”博物馆、欣赏珍贵文物……对于许多人而言,这些场景早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数字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越来越多人享受到了数字红利。</p><p class="ql-block">  万物互联,点亮数字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数字经济规模从2012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5.5万亿元,数字产业化基础更加坚实,产业数字化步伐持续加快。今天,“数字”触角日益延伸至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助力绘就了一幅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发展新画卷,深刻改变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这十年,数字化让生活更便利。2012年至2021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从42.1%提升到73%,所有地级市全面建成光网城市,行政村、脱贫村通宽带率达100%;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75亿户,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得益于数字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发展,分享经济、网络零售、移动支付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中国建设的丰硕成果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在城市社区,扫码点餐、刷脸支付给市民带来新体验,智慧停车、人脸识别进出小区、垃圾智能分类回收便利日常生活。在广袤乡村,借助电商直播,陕西柞水木耳、山西大同黄花等农产品走出大山,依托数字化技术,传统农业加速向智慧农业转变,更多乡亲挑上“金扁担”。从舌尖到指尖、从田间到车间、从衣食住行到娱乐消费,数字技术不断拓展着智慧便利生活的边界,展现出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的强大影响力、创造力。</p><p class="ql-block">  这十年,数字便民利民惠民服务加快普及。借助数字技术,以线上化、远程化为代表的新型服务模式日益普遍。在海南,有18个市县医院、340家乡镇卫生院和2700家村卫生室部署了5G远程医疗设备,让患者平均看病时间缩短3至5个小时,就医效率提升30%。在福建福州鼓岭旅游度假区,5G网络覆盖全景区,5G可视化综合管理平台、民宿监管系统等“5G+智慧旅游”项目应用落地,助力旅游度假区客流量提升13%。在江西抚州,一根网线连起城市和农村课堂,让村里娃也能享受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今天的中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线上教育平台和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远程医疗覆盖超过全国90%的县区。回望非凡十年,数字技术为解决城乡、区域间优质社会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提供了重要助力。</p><p class="ql-block">  这十年,数字政府治理服务效能显著提升。数据多跑路,百姓就能少跑腿。数字政府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举措,也是更好满足公众对政务服务越来越高需求的必然选择。放眼当下,“掌上办”“指尖办”已经成为各地政务服务标配,“一网通办”“异地可办”已成现实,近90%的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平均承诺时限压缩了一半以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健康码的普及和使用有力支撑了复工复产,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电子政务在线服务指数全球排名第九位。不断提升的治理服务效能,给群众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便利,增强的是群众的获得感。</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巨变——雕塑作品展”上,一件名为《5G时代》的雕塑作品给许多参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雕塑中,两位农村老人开心地坐在村头的石磙上,高高地举起手机,与远在他乡的亲人视频通话。雕塑表现的是数字生活的具体瞬间,表达的是让更多人享有更好数字生活的美好期待。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构建数字合作格局,筑牢数字安全屏障,数字技术必能更好造福社会,人民群众必能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建设法治中国,良法善治护航美好生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身边变化看十年⑤</span></p><p class="ql-block">  如今,网络消费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的重要消费方式。在签收商品时,不少消费者往往不会拆开详细查看。然而,有些网络消费合同格式条款单方规定,消费者签收商品后,就不得提出质量问题。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网络消费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一)》明确,有关“收货人签收商品即视为认可商品质量符合约定”的格式条款无效,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法律支撑,折射出人民群众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真切的获得感。</p><p class="ql-block">  法者,治之端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公平正义得到更好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p><p class="ql-block">  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近年来,班玛县人民法院将巡回法庭搬进森林、草原,在牧民家门口提供诉讼服务。如今在广袤乡村,“马背法庭”“背篓法官”跋山涉水,深入田间地头、百姓家中,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这十年,我们党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十年来,共有205件次法律草案在中国人大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参与人次超119万,提出的意见有350多万条,我国的每一部法律都满载民意;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法院平均当场立案率达到95.7%,全国法院受理的案件数由2012年的1300万余件增长到2021年的3300万余件,“有案必立、有诉必理”让曾经困扰群众的立案难问题成为历史;当前,超1.3亿份裁判文书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可供查询,司法公开全面深化……非凡十年,砥砺奋进,法治中国建设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群众所急所盼所需,为社会生活铸造坚实后盾。</p><p class="ql-block">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赋予了更多内涵。这十年,从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到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再到编纂民法典,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让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有了更坚实的保障;公益诉讼检察制度与实践,聚焦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领域的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取得积极法治效果和良好社会效果;随着法治政府加快建设,越来越多的“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让群众办事越来越便利……十年来,法治建设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法治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法治阳光温暖群众心田。</p><p class="ql-block">  这十年,法治逐渐成为全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提升。在塔里木河两岸,活跃着一支普法志愿者服务队。这支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的政法干警、律师、人民调解员和“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共同组成的普法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走进街道巷陌,和群众聊农事说法律,不断提高群众的法治观念。“七五”普法规划全面落实、“八五”普法规划扎实推进,随着全民普法持续开展,全民法治素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信仰更加坚定。在基层立法联系点,人们踊跃建言献策;在“援法议事堂”,人们积极议事评事;在广袤乡村,“法律明白人”成为法治乡村建设的有生力量……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日益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法治中国的根基不断夯实。</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中央依法治国办启动市县法治建设工作督察。督察组分赴山西、辽宁、江苏、贵州等8个省份,深入一线,紧盯薄弱环节,以督察促落实,着力夯实基层基础,着力推进依法行政。这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是“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的具体体现。新征程上,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高全面依法治国能力和水平,我们必能更好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法治中国建设必将不断迈上新台阶、谱写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流动的中国,充满繁荣发展活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身边变化看十年⑥</span></p><p class="ql-block"> 四川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永远忘不了2018年春节前夕的那一幕——习近平总书记沿着蜿蜒崎岖的山间小路来到他家。这几年,当地重新修建通村公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现在,原来坑坑洼洼的通村泥路,已变身为一条干净整洁的柏油路。路畅通了,当地的马铃薯、花椒、核桃等特色农产品也走出大山,村民收入逐年增加。三河村的变化,是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折射出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p><p class="ql-block">  筑路架桥,周行八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曾经孤悬海中的岛屿结束了不通陆路的历史,遥远荒凉的沙漠戈壁接入了现代交通网,长年深藏大山的偏僻村寨步入了发展快车道……路网纵横交织,航线通达全球,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托举起流动的中国。从货物往来顺畅到出行舒适便利,神州大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展现出一派蓬勃生机。</p><p class="ql-block">建设中的福厦高铁湄洲湾跨海大桥(无人机照片) 图片来源:新华社</p><p class="ql-block">  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离不开交通先行。这十年,我国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约253万公里,解决了10.5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的难题;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7万亿元,增产里程5.2万公里;民航新建、迁建运输机场82个,机场总数达到250个,航线总数达到5581条……交通骨架的持续完善,提升着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公路修到家门口,“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成为历史,广大农民群众“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高铁网络不断延伸,早上在西安吃泡馍、中午到成都吃火锅变为现实;民航快速发展,坐飞机日益成为大众出行方式。这十年,中国交通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运输服务能力、品质和效率大幅提升,实现了从“走得了”到“走得好”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从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到各类公共服务的完善和改进,更多奔跑在追梦圆梦之路上的人,有了更大舞台、更坚实支撑。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其中流动人口3.76亿人,比十年前增长近70%。截至2021年底,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办结2万多对,可实行住院费用跨省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有5万多家,1亿多名群众申领电子驾驶证……越来越多的政务服务实现“跨省通办”、异地办理,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于带动创业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实现全国市场互联互通,让每个市场主体都能面向全国市场,让每个消费者都可以挑选全国范围内的商品和服务,进一步释放了内需潜力、激发了企业活力。幅员辽阔、体量庞大、人口众多,流动起来的中国,拥有的是面向未来一往无前的强大势能。</p><p class="ql-block">  流动的中国万马奔腾,创新创造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近日,山东省青岛市的一个渔家小妹组织团队进行直播带货,吸引了大量关注。跟着渔民出海,展现捕鱼场景,讲述渔民故事……一场场直播把当地时令海鲜卖到全国各地,也带动了不少渔民增收。直播带货的背后,是不断发展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是持续迭代升级的网络技术。流动的中国,书写了无数如渔家小妹一样的奋斗故事:2021年,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数量为2887.2万户,增长15.4%,日均新登记企业2.5万户。流动的中国,也成就了无数中国人更幸福的生活:今年上半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512.2亿件;2021年,全国建制村快递进村比例超过80%,农村地区收投快递包裹总量370亿件。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也必然是一个蒸蒸日上、未来可期的中国。</p><p class="ql-block">  华北平原,高速公路加快成网;南海之滨,跨海通道建设繁忙;雪域高原,川藏铁路不断延伸……今年以来,各地重大交通项目建设马不停蹄,“进度条”不断刷新。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具有无限的创新创造潜能,只要充分释放出来,中国的发展就一定会有更为广阔空间。相信,一个流动的中国,必将更好激发蕴藏于亿万人民的潜能,始终充满繁荣发展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丰收节,农民的节日,也是全民的节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常 钦 </p><p class="ql-block"> 风清露冷秋期半,人间处处丰收忙。今天是秋分日,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人很早就找到了这个时间节点,《尚书·尧典》所载“宵中”指的就是“秋分”。今天也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节气时令“摇身一变”,成了具有鲜活现代感的重要节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这是9月23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天府农业博览园拍摄的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农民体育健身大赛现场</span></p><p class="ql-block"> 秋分时节,稻谷飘香、蟹肥菊黄、硕果累累,踏秋赏景正当其时。我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各地收获的时节有所不同,但多数地方都在秋季,秋收作物是大头。丰收季也是展现农耕文化的大舞台。农业非遗展演、乡村美食品鉴、“村晚”、农民趣味运动会等饱含农趣农味儿,让古村落、民族村寨、农业文化遗产等独特价值被更多人“看见”。乡土气息和文化韵味借助节日的媒介得以进一步彰显,氤氲于丰收喜悦之中的田园生活更让人心驰神往。</p><p class="ql-block"> “庆丰收 迎盛会”,各地农民争相“晒丰收”“秀幸福”,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庆祝活动在沃野田畴开展。丰收节全国主会场设在四川成都天府农博园,3000亩高标准农田,田边还有5个稻浪展馆,活动办到田间地头、办到农民身边,置身稻田庆丰收,沉浸感更足、体验感更强;在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农民用“挠秧号子”唱响一首首丰收赞歌,津南小站稻、宝坻黄板泥鳅等特色农产品亮相;在浙江东阳寀卢村,亲子马拉松比赛、田园骑行、稻田摸鱼捉虾等农趣体验活动,吸引不少人参与;在安徽舒城县春秋乡文冲村,“农机补短板”成果、预制菜农产品展示等系列活动“农”味十足……广袤的农村大地,处处瓜果飘香、满眼盎然生机,铺展开一幅最美的丰收画卷。</p><p class="ql-block"> 丰收节是农民的节日,农民是主角。今年,丰收节活动揭晓“全国十佳农民”“全国农牧渔业贡献奖”等奖项,各地在田间地头开展“粮王”“果王”“菜王”等趣味比赛,让更多农民登台展风采,展现新时代农民精神风貌。种养能手、创业创新、电商技能、民俗艺术带动更多农民走技能丰收、技能致富之路,节日期间切磋技艺、交流经验,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从举办农副产品消费节、农旅博览会,到组织各类非遗文化展演,丰富多彩的庆丰收活动突出了农民群众的参与感,增强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p><p class="ql-block"> 丰收节不光热热闹闹、氛围十足,更要在产业带动、科技推广、品牌打造等方面发力,让农民的节日惠农民、农民的节日农民乐。各地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出“服务百姓健康”义诊、农民工慰问送温暖等活动,全方位为农民服务,让农民朋友得实惠增效益。丰收节带动更多优质特色产品、乡村美丽风光、优秀传统文化等“出圈”,把更多适用技术模式、现代生产要素等引进来,不断凝聚各方力量,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路子更宽、劲头更足。</p><p class="ql-block"> 丰收节是农民的节日,也是全民的节日。今年“金秋消费季”,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产销对接和促消费活动吸引社会和市场力量参与,在繁荣节日经济、传递丰收喜悦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看线下,各地创新节日活动形式和载体,活跃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农产品上行,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看线上,各大电商平台设立丰收频道、丰收专馆,给予流量引导或平台费用减免等支持,网上丰收节农产品促销活动同样红火。线上线下融合,让城乡居民深入体验乡村味道、丰收喜悦,增进了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社会氛围。</p><p class="ql-block"> 春种秋收,大地流金。有人说,以农业为基础孕育的中华文明,她的底色丰富多彩,但一定少不了秋收季节的这一抹金黄。从节气时令到现代节日,丰收节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自己的节日符号、新时代重农强农的生动象征和“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鲜活体现。秋风拂过,千里沃野孕育着新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这正是:千年节气焕新生,丰收节里乐农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新疆:丰收季里五色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慧 尚杰等 </p><p class="ql-block"> 秋分至,庆丰收。9月23日,我国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在祖国的西北边疆,天山南北一片繁忙景象。农机轰隆作响,风吹麦浪滚滚,枝头硕果累累,田间瓜果飘香……“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此刻,新疆正迎来她最为美好的时节,田畴沃野间的斑斓颜色,象征着富足,预示着希望。嫩黄的杏子、紫色的葡萄、火红的番茄、绿色的青贮玉米、雪白的棉花互相映衬,构成丰收的五色图,妆点着丰收的新疆大地。</p><p class="ql-block"> 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农民们忙着收晒粮食。满眼的收成,是九月最美的底色。瓜果满园、谷物满仓,丰收之美来自劳动者汗水的浇灌,也来自大自然的慷慨馈赠!</p><p class="ql-block"> 麦浪翻滚穗飘香。不久前,巩留县15万亩冬小麦相继成熟,各乡镇(片区)纷纷抢抓晴好天气的有利时机,组织机械、人力投入到麦收生产当中,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p><p class="ql-block"> 在阿尕尔森镇阔斯阿尕什村的果园里,一串串黄嫩的杏儿压弯了枝头,杏农脸上露出了欢悦的笑容,开启“杏”福生活。</p><p class="ql-block"> 9月下旬,在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依希来木其乡斯也克村,张建伟的80亩葡萄园大获丰收。一串串晶莹剔透、圆润饱满的红提葡萄挂满藤蔓、格外诱人,村民正忙着采摘、装箱。近年来,温宿县依托当地水土光热资源优势,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种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p><p class="ql-block"> 喀什地区莎车县英吾斯塘乡的1000亩万寿菊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采摘已成熟的万寿菊。花朵在绿色的包裹中十分醒目,微风吹拂、轻轻摇曳,构成了一幅别样图景。村民们早早来到地里熟练地采摘花朵,合作社、收购点工作人员忙着收购花农采摘好的花朵。据了解,莎车县有10万亩万寿菊。万寿菊浸膏在食品医疗及化妆品领域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当地也已实现万寿菊终端产品连续性生产,助力花农增收。</p><p class="ql-block"> 说起新疆的丰收,不得不提棉花。新疆棉花是我国所有棉花品种当中质量最好的,这里的气候地理条件十分适合棉花种植,产能约占全国九成。目前,新疆棉花机械化采收率超过80%。眼下,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36万亩棉花进入采收季,棉农正抢抓时机采收新棉。放眼望去,洁白如雪的棉花在阳光的照耀下美丽极了。</p><p class="ql-block"> 由于日照时间长,早晚温差大,新疆具有种植番茄的天然优势。番茄不仅又红又好吃,营养价值又高。在特克斯县呼吉尔特蒙古族乡前进新村,火红的番茄正散发出诱人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今日的欢声笑语,源自不辞辛劳的耕耘。在新疆,人民群众脸上洋溢的笑容,就是小康生活最真实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2016年国考副省级】“给定资料3”引用了《论语》中的话:“不学礼,无以立。”请以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35分)</p><p class="ql-block">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p><p class="ql-block">丨思路提纲丨成公原创</p><p class="ql-block">中心论点:不学礼,无以立。</p><p class="ql-block">分论点一:学礼,事关公民意识的自觉。(不学礼,公民意识无以立)</p><p class="ql-block">分论点二:学礼,也事关民族素质的提高。(不学礼,民族素质无以立)</p><p class="ql-block">分论点三:学礼,还事关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不学礼,民族文化精神无以立)</p><p class="ql-block">丨原创范文丨成公原创</p><p class="ql-block">以礼立身,以礼兴国</p><p class="ql-block">成公申论 安欣</p><p class="ql-block">《论语》里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人不学礼、不懂规矩,不足以立身行事。中国一直被誉为“礼仪之邦”,但近年来,旅游景点喷漆涂鸦、地铁过道摆桌吃饭、老人碰瓷倒地……种种不文明现象频频见报,引来旁观者纷纷侧目。礼的缺失让人深思。于今而言,小到接人待物,大到邦交国交,是否学礼不仅事关个人立身行事,还事关公民意识的自觉、民族素质的提高、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p><p class="ql-block">学礼,事关公民意识的自觉。《礼记》说:“礼之于人,犹酒之有糵也。”礼对于人就像酒曲对于酒,酒曲的好坏往往决定了酒的档次,礼的有无往往也反映了一个人的素质。古有孔融让梨的谦让之礼、程门立雪的尊师之礼,而今,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文明礼仪缺失的现象:“中国式过马路”,核酸插队,高铁霸座……礼俗流失,公民就会缺乏规矩意识、规则意识、公共意识,就难以将自己塑造成合格的现代公民、中国公民。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文化修养教育,尤其要借助传统文化,来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修养、文明素质。通过学礼,来促进公民意识的自觉。</p><p class="ql-block">学礼,也事关民族素质的提高。《论语》里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令、刑罚,人民不会有道德感;用道德、礼治,人民就知廉耻、守规矩。当今时代,是一个熙熙攘攘、“礼崩乐坏”的时代。据报道,一位中国网友在埃及旅游,在卢克索神庙浮雕上刻上了“某某到此一游”一行字,还发微博炫耀。这样的中国游客,虽然是个别人,但却给整个中国的国民形象抹了黑。相反,一个人如果有教养,这个国家都会让人陡生好感。(知名艺术家陈丹青有次到罗马旅游,走进一家古董店,一进门就自顾自挑选上了,当他抬头询价时,连问了好几件,店主都说不卖。陈丹青不解,店主说:“这是我的店,你进来了都不跟我打招呼,就在那里看,然后问我卖不卖,那我告诉你我不卖。”陈丹青这才恍然大悟,罗马是文艺复兴的故国,非常注重礼仪与教养,而自己在不经意之间,暴露了粗鄙的人格。)所以,需要利用传媒,旗帜鲜明地打出美与丑、善与恶的旗帜,弘扬礼仪风尚。通过学礼,提高国民素质。</p><p class="ql-block">学礼,还事关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不难看出,孔子将“礼”看得多么重要!这里的“礼”远不只是一人的文明礼貌,还是一国的文化精神风貌。近人周作人将礼定义为“生活的艺术”(The Art of Living),辜鸿铭认为应将礼译成Art,而不是Rite。这种诠释,让人心折。古有郑和下西洋,不插旗帜,不鸣枪炮,树立友好和平的丰碑;今有周总理迎接尼克松访华,谦和儒雅,不卑不亢,递出以和为贵的名片。延续这样的礼仪之风,就需要完善《旅游法》等法律法规,同时倡导全民阅读,让国人有章可循,提升教养,给世界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通过学礼,让民族文化精神弦歌不辍。</p><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礼不只是规矩、礼仪,还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事关个人品行、公民素质,也事关民族素质、社会风气,还事关民族文化精神乃至国运。《礼记》中写到:“礼者,天地之序也。”只有当礼的文化、礼的艺术浸润到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时,流淌在社会的每个角落时,中国人才能真正成为大国公民,中国才会重新成为“礼仪之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