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胡同大历史

光与影

<p class="ql-block"> 北京系列(十)</p> <p class="ql-block">  说起北京,当地人都对胡同有很深的感情,“胡同”一词的来源是根据蒙语“水井”的汉字解释而来,辽金的时候“胡洞”,就已经在北方流传了,直到清朝时期才正式改为了“胡同”,一直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  在北京城内,诸多的胡同都深深地刻画着时代的印记,而最为出色的则是史家胡同,它被称为“一条胡同,半个中国”。史家胡同,位于朝阳区,它里面沿途有80多个大小四合院,建筑的特色是清一色的青砖瓦灰,是北京四合院的著名代表作。这条胡同的修建年代非常久远,在元朝的地图上就曾标注了史家胡同的具体位置,只不过当时并不叫史家胡同。明朝嘉靖年代,史家胡同正式出现在史书记载中,坊间流传着著名的传说,史家胡同是著名抗清将领史可法的祖宅所在地,因此名声大起。</p> <p class="ql-block">  胡同口的史家胡同59号是史家小学,学校不大但是名声响亮。1909年,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在史家胡同设立了游美学务处,游美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招考赴美留学生,在清华学堂未成立前,1909 年、1910 年、1911 年三次甄别考试都是在史家胡同考场举行,原址就是现在的史家小学。梅贻琦、赵元任、竺可桢、胡适都是从这里中榜才有机会留学。</p>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53号,红漆大门,门口的牌匾是邓颖超所题“好园”。“好”即“女子”,这里曾经是全国妇联的办公所在地。史家胡同53号最早住过抗清名将史可法,后来先后住过李莲英、赛金花。民国时期这里曾经是张治中私邸,解放后华国锋也曾经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51号,原为香港《大公报》北京办事处,还曾是山东抗日名将李树春私邸,解放后被外交部接管,后来成为章士钊宅邸。章士钊辞世后,其女章含之、乔冠华夫妇在此居住。2011年史家胡同51号被列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在史家胡同的沧桑岁月中,有无数青史留名的人在此居住,从过去的史可法、曹锟、赛金花,到徐向前、傅作义、荣毅仁、李天佑、于光远、章士钊、臧克家、袁也烈、刘文辉、乔冠华、史树清、华国锋等,还有黄宗江、黄宗洛、于是之、焦菊隐、英若诚、牛星丽、金雅琴、濮存昕等艺术家。在史家胡同数百年的沧桑岁月中,曾有无数青史留名的人在此居住,正是这些人,让这座胡同成为北京胡同中最有名望的一条。</p>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的中段路南,是史家胡同24号,这里曾经是民国才女凌叔华的旧宅,现如今是史家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不仅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史家胡同、甚至北京胡同的历史沿革,也让我们有机会走进史家胡同里的四合院,近距离看看四合院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走进史家胡同24号,先就被院里的两棵法国梧桐树给“镇”住了。这两棵树长得参天蔽日,小院困不住它,枝丫早就伸到了院外。炎炎夏日如果在树下乘凉、喝茶,是多么的惬意啊。凌叔华的旧居是一个两进的院落,因为成为史家胡同博物馆的缘故,房屋、小院都被翻新过,但是门廊、房间格局都保存完好,可以想见当年的面貌。凌叔华是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史家胡同24号是凌叔华结婚时候的“嫁妆”,她跟著名文人陈西滢结婚后这个院子变成了京城名流汇集的“小姐书房”,辜鸿铭、陈寅恪、齐白石、巴金、徐志摩、沈从文、泰戈尔都曾是这里的常客。</p> <p class="ql-block">  沿着幽静的胡同漫步而行,每一个门牌号的后面都是一段精彩的历史。在史家胡同数百年的沧桑岁月中曾有无数青史留名的人在此居住,正是这些人,让这座胡同成为北京胡同中最有名望的一条。</p> <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北京市史家胡同</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2年9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