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京滨江风光带有50多公里长,其中最美的地段,当属下关江边路这一条沿线,南起中山码头,北至长江大桥,全程约3公里。这里不仅有旖旎的江畔景色,更拥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被称为滨江岸线中的“南京外滩”。</p> <p class="ql-block">中山码头,始建于1925年,曾先后有“津浦铁路首都码头”、“下关码头”等名称。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灵柩由北京迁葬至南京中山陵,在此码头停靠,最后定名为“中山码头”。</p> <p class="ql-block">随着长江大桥的通车,现在中山码头客运量已经锐减,周一至周五每天与浦口码头对开36航班次,双休日还要少一些。</p> <p class="ql-block">前些天,特意去体验了一回轮渡的感受,而上一次踏上该码头则已是30多年前了。与过去不同的是,除了一艘大的渡轮外(票价2元),还有舒适的游船可供选择(票价10元),为方便观景拍照,我就上了名为“中山29”的游船。</p> <p class="ql-block">游船启航,向对岸浦口码头驶去。</p> <p class="ql-block">在游船上眺望——阅江楼(上图)、长江大桥(下图)。</p> <p class="ql-block">旁边驶过另一艘“中山15”游船。</p> <p class="ql-block">从浦口码头返回,抵近中山码头,单程约15分钟。</p> <p class="ql-block">码头楼顶的时钟在滴答滴答地走着,走的很慢,可是看着看着,发现它走的又很快,弹指一挥间,留下了近百年的沧桑和精彩!</p> <p class="ql-block">民国首都电厂旧址,位于江边路6号,其发展历史可追溯到清末中国第一家官办公用电气事业——金陵电灯官厂,作为分厂的下关发电所,建于1920年。</p> <p class="ql-block">2018年,民国首都电厂入选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名单。</p> <p class="ql-block">经改造后的电厂旧址公园,旨在用于工业遗存展示,主要有厂房及设备、运煤码头、趸船、塔吊、传送带等。</p> <p class="ql-block">电厂码头这些惟妙惟肖的雕塑,生动地展现了当年工人们艰辛装货与卸货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京电号”小火轮是该厂的一艘钢质蒸汽船,1949年4月渡江战役时,曾搭载邓小平、陈毅等大批解放军将士渡长江,为解放南京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渡江第一船”。</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艘小火轮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停泊”在渡江胜利纪念馆的广场上,向来来往往的人们,讲述着那一段难忘的红色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民国海军医院旧址,位于江边路46、48号,建于1930年。医院旧址现只剩下南楼和北楼两处建筑。</p> <p class="ql-block">北楼——属于凹形建筑,中间还有庭院、围墙,是当时的手术室、门诊室。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既有传统的木屋架、中式的雕花,也有西洋的罗马柱、西方医院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南楼——是一栋长条形的建筑,最早是医院的住院部,青砖灰屋顶,显得古朴、低调。</p> <p class="ql-block">铁路轮渡栈桥旧址,位于江边路,1933年建成通车,是亚洲第一条铁路轮渡,中国长江南北通道的咽喉,曾被评选为1927至1937十年间的中国“十大工程”之一。</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毛泽东、刘少奇曾视察过该轮渡所。</p> <p class="ql-block">静卧在这里的铁轨,历经风霜,已是伤痕累累、锈迹斑斑。忆往昔,它曾经承载过无数南来北往的人;岁月蹉跎,看到它现在的身影,真让人动容不已!</p> <p class="ql-block">1973年5月,长江大桥新的枢纽配套工程相继建成,运行了40年的南京轮渡正式封闭停航,留给人们的是满满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下关火车主题园,紧邻铁路轮渡栈桥旧址。</p> <p class="ql-block">园内布置有一节蒸汽火车头,三节绿皮车厢,以及轨道、信号灯、具有民国特色的老式火车站候车厅、站台等辅助建筑设施。</p> <p class="ql-block">铁路文化艺术墙,展示了南京铁路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云渺渺,水茫茫,又见一年秋草黄。公园西面的堤坝上,不少游客在尽情欣赏着迷人的江景秋色。</p> <p class="ql-block">挥不去的记忆——“西站时光”,已成为拍摄民国风情图片的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大马路,紧靠江边路,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95年),南北走向,北到江边,南接商埠街。当年,这里曾经巨贾云集,商铺林立,是南京最繁华的商区之一,被冠以“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1937年8-12月,日军对下关沿江一带多次轰炸,大马路等商业繁华地区受到严重破坏。当时《南京新报》刊文称:“下关遭日军破坏后,化为一片瓦砾之场,损失极大,市面之凋零、冷落异常”。</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大马路,仍显萧条冷清,留下的一些民国建筑,默默地矗立在路旁,给人以浓郁的历史沧桑感。期待打造中的“大马路民国风情街”,能尽早重现繁华。</p> <p class="ql-block">1968年12月,南京长江大桥全面通车。这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承载了中国几代人的特殊情感与记忆,已成为南京的标志性建筑、江苏的文化符号、中国的著名景点。</p> <p class="ql-block">大桥上层为公路桥,长4589米;下层为双轨复线铁路桥,全长6772米。它曾以“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记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p> <p class="ql-block">大桥玻璃栈道景观桥,位于金川河入江口处,如一道美丽的彩虹横跨金川、引领江河,一跃成为新晋“网红”。</p> <p class="ql-block">临江而建,红柱绿梁、灰墙拱门,这栋充满民国风情的楼房,位于江边路21号,是曾经的老下关码头候船厅,几经修葺,现已成为展示下关历史和新滨江风貌的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馆内除了有大量的图片和文字介绍下关的历史外,还能看到栩栩如生的蜡像及模型,似有穿越时光之感。</p> <p class="ql-block">出了陈列馆,对面就是当年的4号码头,它已经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关闭了大门。</p> <p class="ql-block">沿江还有一些码头,有的已改造成公园,有的为海事、公安部门使用。</p> <p class="ql-block">金色的九月,蔚蓝的天空,清风徐来,云卷云舒。走在江边的堤坝上,凝望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回眸昔日老码头,再看今朝新滨江,不禁又触景生情。一声感叹,滚滚长江东逝水,多少旧事烟云间……</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天空像打翻了的调色板,绚丽多彩,霞光映在江面上,波光粼粼,美如一幅画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谢谢欣赏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