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林宣良

<p class="ql-block">《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月子身痛</p><p class="ql-block">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 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耆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耆桂枝五物汤方 黄耆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p><p class="ql-block">“关节疼,小腹疼,还经常出汗,还有头疼.......” </p><p class="ql-block">方寒摸了一下脉,问:“是不是才生了孩子?” </p><p class="ql-block">“还没出月子,孩子现在二十天了。”丈夫在边上道。</p><p class="ql-block">“主诉,腹部疼痛、关节疼痛、汗出不止、恶寒........气血不能濡养筋脉、关节所致......拟黄芪桂枝五物汤........” </p><p class="ql-block">黄芪桂枝五物汤《伤寒论》中的名方,为温里剂,具有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皮肤炎、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见有肢体麻木疼痛,属气虚血滞,微感风邪者。 </p><p class="ql-block">而患者却并没有上述类似症状,然而方寒却开出这样的方子。</p><p class="ql-block">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以桂枝汤为主调营卫、和气血、加黄芪增补气之力。 </p><p class="ql-block">方寒把方子写好,然后递给边上的老爷子,笑着道:“患者的主证是关节疼痛,应该属于‘痹症’的范畴,而患者却没有‘痹症’风湿寒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特点,反而符合《金匮要略》血痹的症状,机体气血不足,加被威风所引起的以肢体局部马步为主的一种病症,而黄芪桂枝五物汤正是补气通阳、合营祛风的良方。”</p> <p class="ql-block">《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p><p class="ql-block">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二两白术二两干姜四两茯苓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p><p class="ql-block">“‘肾著’是对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遇阴雨则加重,多伴腹重下坠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一种称呼。”方寒低声解释。 </p><p class="ql-block">中年医生摸着下巴:“患者的情况我有印象,上次来的时候就腰疼不便,腹中胀满,腰部疼痛剧烈,而且有畏冷沉重之感,食欲减退......完全符合肾著的特征啊......”</p><p class="ql-block">甘姜苓术汤出自《金匮要略》,又名“肾著汤”,在医科大《方剂学》教材中被归为“祛湿剂”之“温化寒温”附方,主治寒湿下犯...... </p><p class="ql-block">“这个病并非单纯的湿邪,还有水饮泛遏,湿为阴邪,水也是阴邪,水湿相抟,邪势更为猖獗,甘姜苓术汤并不合适。” </p><p class="ql-block">“水湿相抟,温化之法自然不能及,还需除湿利水......”</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匮要略·水</span>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p><p class="ql-block">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枳术汤方 枳实七枚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p><p class="ql-block">取枳实15克,白术10克,加入150毫升水进行煎汁,汁熬到剩下一半时即可。</p><p class="ql-block">再用同样的方法熬一遍,将两次熬得的汁混在一起,每天早晚各饮一次,每次饮50~60毫升即可。</p><p class="ql-block">专攻行气消痞,治水饮停滞于胃的药方,名为枳术汤。这个方子最早调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之症,也就心下方腹部鼓起、肉多、发硬的情况。现代很多人的肥胖都是这种“大肚胖”,其实就是痰湿聚集在此,得找东西化掉。 </p><p class="ql-block">很多上班族不方便熬汁的也可直接泡水喝,反复冲泡至冲淡;</p><p class="ql-block">化痰散痞,破气消积</p><p class="ql-block">《别录》:"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很多肥胖的人会伴随便秘,枳实可以通利九窍,同时能够消除胀满,胸满、胃胀、两肋胀痛或者腹胀,有了枳实这些邪气会转下而消。</p><p class="ql-block">除了宽胸下气之外,枳实还有一个本领是“去胃中湿热”(《珍珠囊》)。借枳实之力,通过消食导滞来扫除腹中痰湿淤血,使垃圾排出体外,临床上也使用枳术汤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这也是它可以用来减肥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枳实有一个哥哥叫枳壳,它们药性相同,是同一种植物不同年龄的产物,就好比青皮与陈皮的区别。年轻的叫枳实,血气方刚,药性迅猛,年长的叫枳壳,像历经沧桑的中年人一样,成熟稳健。这里需要减肥,身体的垃圾痰湿太多了,必须要用猛一点的枳实。</p><p class="ql-block">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安胎</p><p class="ql-block">《别录》:"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肥胖者多水湿,白术健脾祛湿。很多人以为肥胖就是吃肉吃多了,于是使劲用消肉食的山楂来减肥,结果没什么效果,白术从本质上去消除肥胖者体内的痰湿。</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白术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很多肥胖的朋友脾胃都很虚,一旦脾胃之气运转起来,体内多余的痰湿也就被排出。</p><p class="ql-block">枳实泄,白术补,白术升而枳实降,在一泄一补、一升一降之间,就能让我们保有苗条的身材。</p><p class="ql-block">中医中药减肥,不是针对那些肥肉,而是在消水湿。</p><p class="ql-block">脾主大腹,腹部粗大,脂肪堆积,是脾虚痰湿重,运化不动水谷精微,即使喝水也会长胖。</p> <p class="ql-block">《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白术散重用葛根治小儿泄泻</p><p class="ql-block">方寒组织了一下语言,这才开口道:“通过症状来看,孩子又渴又泄,应该是因为脾虚外邪或者伤食所致,现在正是九月,立秋时分,秋高气爽,再加上孩子当天可能饮食不规律,喝了不少饮料,导致消化功能发生紊乱,进而水谷不分,饮水过多,湿伤脾胃,水积肠胃,所泻的水就是喝的水,因而这个病应该从止渴着手......” </p><p class="ql-block">杨林成也开口道:“根据症状来看,这孩子又渴又泄,应该是脾虚感受外邪或者伤食,寒温十套,损伤脾胃,水积肠胃,白术散应该能见效才对,可是汤老和江中院的薛主任都开过白术散,却并没有起效,着实让人费解。” </p><p class="ql-block">众人一阵沉默,还是高云山首先开口道:“说实话,这个病症让我有些摸不准了,原本看了孩子的情况之后,我判断有可能是秋高暑邪入侵,可是看了病历,却又摸不准了,无论是益元散还是白术散亦或者五苓散竟然都毫无效果,这就奇了。” </p><p class="ql-block">西医方面的检查方寒只是参考性的看了一番,然后详细的看了中医的,看的医生不少,开的方子也不少,有理中汤、五苓散、益元散、白术散...... </p><p class="ql-block">白术散有两个人开过,一个是江中院的儿科主任薛子林,一位是汤于权,从病历上看,汤于权看的早,开的白术散孩子吃了三剂,薛子林看的晚,开了方子孩子根本就没吃,可能是刘家觉得和汤于权的方子一样,所以就没有用。 </p><p class="ql-block">理中汤属于温里剂,是由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等组成的药物。具有治疗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 </p><p class="ql-block">五苓散则属于祛湿剂,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歌诀有云: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除。 </p><p class="ql-block">益元散则为为祛暑剂,具有清暑利湿的功效,主治感受暑湿,身热心烦,口渴喜饮,小便短赤。 </p><p class="ql-block">白术散则是健脾养胎,温中祛寒的方剂,出自《金匮要略》,主治是妊娠,宿有风冷,胎萎不长......小儿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口渴烦躁,但欲饮水,乳食不进,身体消瘦乏力等病症。</p><p class="ql-block">方寒也不着急,等着众人说完,这才继续道:“我刚才看了病历,西医的治疗也大都以止泻为主,中医的几个方剂也大都以止泻为主,比如益元散、五苓散、理中汤等,也主要是调理脾胃止泻的方子......” </p><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方寒停顿了一下,见到没人打断,这才继续说:“其实几个方子中汤老和薛老开的白术散确实是对症的,孩子口渴,渴了就要喝水,喝了水就要泄,倘若止住了渴,也就止住了泻,泄泻而口渴不已者,治疗应当生脾胃之津,白术散正是止泻止渴的神方,汤老的方子之所以没有奏效,其实不是方不对,而是量不对。” </p><p class="ql-block">方寒说的时候汤于权和杨林成一直都在很认真的听着,等方寒说完,汤于权就问:“小方,你说是量不对?” </p><p class="ql-block">“不错,药量不足。”方寒点头。 </p><p class="ql-block">“患者口渴不止,要以止渴为主,白术散虽然对症,却药量不足,葛根的用量可以加大一些试试效果。” </p><p class="ql-block">白术散出自《金匮要略》,属于名方,同时《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局方》、《校注妇人良方》等里面对白术散也有记载,而且都有些许变化。 </p><p class="ql-block">这儿说的白术散是北宋名医钱乙的弟子闫孝忠收集他的临证经验编成的《小儿药证直诀》,这儿说的白术散是北宋名医钱乙的弟子闫孝忠收集他的临证经验编成的《小儿药证直诀》,收录的是《校注妇人良方》里面的七味白术散,组方为:人参8克、白茯苓15克、炒白术15克、藿香叶15克、葛根15克、木香6克、甘草3克。 </p><p class="ql-block">方寒所说的葛根正是白术散里面的配药,葛根味甘、辛,性凉,具有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作用,胃气上升,津液自升,泄泻自然也就痊愈了。 </p><p class="ql-block">刚才方寒说汤于权和薛子林过于保守,正是因为两个人的方剂用量过于谨慎。 </p><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现在大多数中医人的情况。 </p><p class="ql-block">无论是汤于权还是薛子林,今年也不过六十来岁,像薛子林这一批人,学医也就四十来年,接触中医应该都是在七八十年代开始,真正有所成或许还要更晚一些。 </p><p class="ql-block">建国之后,越往后接触中医的中医人大都越保守,用药开方也越谨慎,这个谨慎不完全是自己的性格问题,主要和政策有关。 </p><p class="ql-block">建国之后的中医经历了动荡之后开始正式化,从而也开始被限制,医典的编撰对中医药的很多药材的用量都有限制,这就导致不少中医人用药都参照药典,虽然不敢说完全按照药典的规定,却也不敢太离谱,如此一来,在用方方面就显得过于保守和谨慎。 </p><p class="ql-block">了解中医的一些人或许能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像类似于郭文渊、李ke李老,邓铁tao邓老等一些七八十岁往上的老中医,他们的很多病案用药都非常的大胆,往往都敢大剂量的使用一些药物。</p><p class="ql-block">高云山呵呵一笑:“小方,葛根虽然生津止渴,升阳止泻,可毕竟药性辛凉,患者又是三岁的小孩子,病了这么多天,脾胃早就虚弱不堪,已经消瘦成什么样子你也看到了,这么用药,不会对孩子的脾胃造成伤害?” </p><p class="ql-block">“白术散用量、服法不同,疗效也大为不同,孩子虽然年幼,可病势所显,倒也不用担心什么危险,葛根加倍,其他药物剂量提升,一剂就能看到效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