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四十年

王勇人

<p class="ql-block">翻开地图,在东北的中心地带,在长春、吉林、哈尔滨的三角中心,这里就是我们的故乡,榆树。榆树行政隶属于吉林省长春市,东、北接黑龙江省五常和双城;西、南连三岔河、九台、德惠;东南与舒兰毗邻。第二松花江、卡岔河和拉林河在其境内穿过。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土质肥沃,是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县,有天下第一粮仓的美誉。每年都有无数的粮食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同样的,每年都有一批批学子从这里离开故土,走向全国各地。</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的榆树火车站)</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初,也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全社会都处在朝气蓬勃的气氛中,人们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1980年,就在这样生机无限、阳光明媚氛围里走进高中校园。</p> <p class="ql-block">(榆树美景)</p><p class="ql-block">榆树县实验中学在县城的西北方向,离县城还有一段距离,她的前面是日伪时期的飞机场,后面是用高高的土堆堆起来的靶场。门前是向西去的一条通往三岔河和哈尔滨方向的公路,再向四周就是无边的庄稼地了。</p> <p class="ql-block">榆树实验中学1982届8班,这是我们身上永远退不去的符号,这是我们基因结构中完全相同的部分,我们共同度过了两年的高中生活,我们有共同的学校、共同的班级、共同的老师、共同的课程,我们在同一个时空里,风霜雨雪都是相同的,快乐忧郁也大体相似。我们是一片土地上长出来的庄稼,我们就是亲人。</p> <p class="ql-block">是什么样的缘分让我们成为亲人般的同学?当然首先就是脚下的这片土地。其实我们8班人的身上还有一个特殊的符号。当时榆树县教育系统中学英语师资力量不够,于是就有了俄语班、日语版和英语班。我们这些阴差阳错在初中学了俄语的,到了高中就一起组成了一个俄语班,这是8班的由来。说俄语是我们划分高中同学的天然标志,以至于由于语言的关系影响了有的同学的人生轨迹,多年以后我们在一起相聚,尤其是酒后,总要来几句俄语。哈拉笑一笑,这是我们独有的语言。</p> <p class="ql-block">高中同学的感情是最纯真的,十五六岁的时候我们相遇成为同学,那是多么青涩的时光,我们张望着眼前世界,眺望着远方,期待着未来。少年情怀总是诗,我们把我们共同的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那片碧野环绕的高中校园,留在了我们虽然远离却始终魂牵梦绕的那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1982年夏天,在东北,在松辽平原的腹地,这座有些偏远的县城里,我们在那里告别中学生活。这一别,到今天已经整整四十年了。四十年,一万四千六百天,每个人都走着属于自己的人生路,我们经历了很多很多,站在时光的镜前,我已不在是我,你也不再是你。而四十年后再聚首,我依然是我,你依然是你,仿佛四十年的时光被折叠,我们重又站在1982年的那个夏天。此刻涌现心头的是复杂的情感,此刻心里最想表达的是无限的感激。</p> <p class="ql-block">谢故土,给与我们血脉和灵魂的滋养!</p><p class="ql-block">谢恩师和母校,在我们少年时给我们知识和人生的哺育!</p><p class="ql-block">谢同学,每个人都走过了曲折的人生路,没有丢失最真挚的赤子之情!</p> <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从没有远离,四十年后,我们今天回来,就是缘于对这片土地和那段时光的不舍和惦记。</p><p class="ql-block">想再一次坐在课堂里,打开课本再听一节中学的课程,尽管我们手已笨拙,写下的一定是最真挚的话语。</p><p class="ql-block">想再一次骑上自行车,沐浴着朝阳,走在上学的路上,身体不再灵活,心里却充满了年轻般的喜悦。</p><p class="ql-block">想一起站在讲台上高歌一曲,把已经逝去了的青春重新召唤回我们的心底:</p> <p class="ql-block">无论相隔多遥远,仿佛你从未走远,无论分别多少年,好像你一直在身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