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深处,嗷嗷鹿鸣

梦回阿里

<p class="ql-block">  2022年8月23日,中国最后一位女酋长玛丽亚·索在她钟爱的驯鹿身边去世,享年101岁。至此,作为鄂温克族驯鹿部落——隐居森林以使鹿为生的历史,落下帷幕。</p> <p class="ql-block"> 鄂温克驯鹿人,是鄂温克族的一部分。他们是三百多年前从现俄罗斯境内的外贝尔加尔湖沿岸和列拿河流域迁徙过来的,并世代在大兴安岭过着游牧生活,1965年定居敖鲁古雅(鄂温克语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1973年成立了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在建乡前,人口仅有136人,驯鹿只有400余头。2022年,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建立了14个居住点,人口增长到340人,驯鹿种群增长到1200余头,一些居住地成为旅游景点,成为特色旅游资源。</p><p class="ql-block"> 2003年,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生态移民搬迁至根河市西郊,这个曾经在大山上与驯鹿为伴、靠狩猎为生的民族,从较为原始的生产生活状态逐步融入现代社会。</p> <p class="ql-block">  1997年8月,广东电视台拍摄纪实专题片《大江北望》,摄制组一行,从海拉尔出发,前往呼伦贝尔根河市敖鲁古雅大兴安岭林海深处,探访这个古老传奇的使鹿部落。图为出发前摄制组合影,领队赵坚,编导曾伟文,摄像梁峰。</p> <p class="ql-block">  途经千里草原,牧民正在转场。</p> <p class="ql-block">  天高地阔,晨曦洒落羊群上。</p> <p class="ql-block">  接近大兴安岭林区,山路泥泞,车辆沦陷。</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这样进山的。</p> <p class="ql-block">  终于到达——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驯鹿部落聚居地。</p> <p class="ql-block">  鄂温克驯鹿人以家庭为部落,住着传统的“撮罗子”(用桦树皮等搭建的帐篷),以驯养驯鹿和传统狩猎业为生,过着自给自足的山林生活。</p> <p class="ql-block">  驯鹿使用半野生的饲养方式,即无人看管,它们也能自由寻食。不用时在外,用时找回,维系着驯鹿的生存与繁衍。鹿奶,是营养极好的食物。</p> <p class="ql-block">  时代在进步。大兴安岭森林资源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过度砍伐,以及1989年《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颁布,鄂温克人世世代代赖以为生的狩猎生产活动不能持续。事实上,牧民们长期居住在林区深处,面对的困难也很多——信息闭塞、医疗卫生无保障、现代教育更谈不上。2002年,当地政府在根河市西边为敖鲁古雅所有243名鄂温克人建了新居,小楼幽雅、冬暖夏凉,但也有一些老人舍不得山林中的驯鹿,坚守在山林中,坚守这最后的鄂温克族驯鹿文化……</p> <p class="ql-block">  摄制组在部落采访,自然,和谐。</p> <p class="ql-block">  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客人,林子里热闹起来。</p> <p class="ql-block">  编导曾伟文走进撮罗子,与牧民交谈。</p> <p class="ql-block">  摄制组与牧民一起准备午餐。</p> <p class="ql-block">  领队赵坚与蒙古族姑娘咏梅在小溪边洗野菜。</p> <p class="ql-block">  野生蘑菇、草莓、鹿奶……一切都是原生态。</p> <p class="ql-block">  这位慈祥的老奶奶,享受着儿孙绕膝、日出日落的逍遥自在。</p> <p class="ql-block">  这是部落的新生代。平静的外表,似乎掩藏不住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向往。20多年过去了,照片中这位娃,如今已长大成年并可能又生了娃。时光更迭,一代传一代,那片森林仍在,只是,林海深处,不知还能否听到,那嗷嗷鹿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