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庄中学那三年,文/姬丽萍

姬丽萍

<p class="ql-block">  暑期,为庆祝我初中同学贾巧玲的女儿毛乐今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久未谋面的十几位同学相聚在延安枣园宾馆。看着一张张熟悉的笑脸,是那么的亲切!不是姐妹胜似姐妹,不是兄妹胜似兄妹。步入不惑之年的我们,已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为人母,每天都在为家事、国事……辛勤的奔波忙碌着,虽不能时时相聚,但浓浓的同学情却从未忘却。同学们相聊甚欢,感慨万千。我们看到巧玲把孩子培养得这么优秀、这么有出息、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与自豪。大家共同举杯庆祝,为孩子送上我们真诚的祝福! 我忌酒十几年,为了同学的情、为了同学的谊,干了一杯又一杯,醉了……</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二十五年前,我们在冯庄中学一起度过的三年初中生活,仿佛就在昨天,点滴往事,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我们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中学,始建于1971年8月,位于延安城东30公里的“青年之乡”——冯庄乡冯庄村。这是一个历史悠久、充满希望、富有活力的陕北乡村,建于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因冯姓人建庄,故此地名为冯庄。传说康熙皇帝微服私访到此,看到这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家家户户喜庆盈门,粮食满仓,故赐名“丰富川”。这里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个农村团支部诞生地。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犯延安时,冯庄青年团员积极主动参加战斗,冯尚、李刘长等5名团员参加了游击队,青年党员李聚升带领30名团员和青年就地同敌人进行斗争,在中央青委转移时,完成了12箱文件和书籍的安全保护任务。1948年,中共中央西北局习仲勋书记亲自接见了冯庄团支部的团员代表,鼓励他们再接再励、继续战斗。这里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王歧山等北京知青学习和劳动过的地方,这里留下了他们青春岁月奋斗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些冯庄娃娃是听着冯庄青年团故事长大的,加上受北京知青老师的启蒙教育和影响,从小对外面精彩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和憧憬,看着父辈们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从小立志要用知识改变自己、改变家乡。</p><p class="ql-block"> 1994的8月,我们这群天真烂漫、稚气未脱的少男少女们,怀揣着对人生,对理想的追求,共同走进了心中向往的中学——冯庄中学,开启了三年的初中生活。当年的我们,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经过努力奋斗,不仅收获了学业,还收获了友谊。</p> <p class="ql-block">  忘不了冯庄中学时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景一物。冯庄中学坐落在一座小山脚下,清澈见底的丰富川河从学校面前缓缓流过,可谓人杰地灵、钟灵毓秀。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L型排列的两排整齐的石窑洞,那是老师宿办室和我们的宿舍,窑洞里留下了老师们挑灯备写教案和批改作业的身影,留下了我们集体生活的嬉戏打闹声。操场右边简陋的6间平房是我们的教室,当年的我们在这里寒窗苦读,朝夕相伴,用勤奋刻苦书写自己的青春。教室后面那几棵挺拔翠绿的白杨树,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冯庄学子深深的同学情谊。偌大的土操场上,那个简陋的篮球架和两个石头做的乒乓球台,留下了同学们激烈对抗的比赛场面……而今每次回老家,路过冯庄中学校门口时,总是免不了驻足探望,因为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p> <p class="ql-block">  忘不了冯庄中学时的带课老师们别有风趣的课堂教学。玉树临风、自信洒脱的班主任刘东平老师课堂上流利的英语口语让我们这些大山里的孩子,听得如痴如醉,回味无穷,充分激发了我们这些“土包子”对英语这门外来学科的热爱;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的陈联合老师精彩的语文课,总能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扎实的文学功底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对知识的渴求;爱生如子的吴海鹏老师,课堂上犀利的眼神总是盯着每一位同学,似利剑般直穿我们的内心,害怕的人思想上不敢有一点开小差,他滔滔不绝、胸有成竹的讲解着电路、力学的知识;平易近人的冯学富老师严谨的数学课堂,培养了我们较强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他的课总是那么引人入胜;和蔼可亲的常文明老师对政治的准确把握,让我们佩服的五体投地;年轻帅气的曹红旗老师用浓重的榆林方言生动形象的讲述着化学反应……我们这些学生能遇上这样优秀的恩师,是何其有幸啊!</p> <p class="ql-block">  忘不了冯庄中学时的每一位兄弟姐妹。活泼开朗、待人真诚的“大姐大”贾艳同学;爱说爱笑的“乐天派”叶延莉、杜远琴;“假小子”陈华豪爽仗义;整天嘻嘻哈哈,无忧无虑的“开心果”齐海燕;梳着顺顺长头发的善解人意、温柔体贴的贾巧玲;大花眼一闪一闪重情重义的马海玲;聪明好学、古灵精怪的刘华;端庄稳重、少言寡语的贺梅、陈丽;开朗大方、风趣幽默的曹春丽;胆怯害羞、为人实诚的刘小莉、杜延妮;古道热肠、敢爱敢恨的张小丽;吃苦耐劳,秀外慧中的冯俊梅;勤奋好学的折彩云、王艳、陈海燕同学;文质彬彬、平易近人的高瑞、高福利;憨厚老实、不善言谈的陈军、张伟、李延林、李强;幽默风趣、英俊潇洒的陈全、叶东东;性格腼腆的王成、袁秀明、闫喜红、李占利;有着凌云之志、追风揽月的白志成同学;能说会道、谈笑风生的贾彩军;勤奋好学的曹海强、王宁、冯继龙、徐向旭;大家风范的魏永发;风度翩翩的李宁、韩晓明、高建龙 ;眉清目秀的李玉龙;才貌双全的贺延开;清新俊逸的秦如意;高大帅气的李占军;开朗乐观的侯喜军、张建喜……当年的我们个个朝气蓬勃、活力四射,拥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的雄心大志。</p> <p class="ql-block">  忘不了冯庄中学浓浓的学风。学校在德才兼备的米世满校长严格管理下,形成了校风好、班风正、学风浓的良好学习氛围。同学们大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自律自强、刻苦攻读。每天早上天刚麻麻亮,操场上、教室里、白杨树下,到处都是同学们背书的身影,朗朗的读书声成了冯庄中学早晨最动听的声音,久久回荡在校园的上空。勤奋刻苦的同学带动和影响了一大批的学生,日积月累便形成了冯庄中学一种良好的校风校貌。在学习上,同学们本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态度,力争做到举一反三,认真聆听,勤做笔记,不放过一个知识点。很多同学课上没有听明白的,课下主动去老师办公室一问究竟,直到弄懂为止,刘华同学就是我们当年学习的榜样。学校不光狠抓教学成绩,更注重培养学生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每天早上7点钟,不论是住校生,还是走读生,统一上早操,春夏秋冬,无一人迟到早退。下午5点放学后至晚自习7点前的两小时,同学们或独自一人,或三五成群,在学校后山上、小河边、公路上……找一处安静的地方,争分夺秒的积累背诵。浓浓的学风,是我们挥之不去的难忘记忆!</p> <p class="ql-block">  当然,也有打着学习名号出来偷玩散心的。记得有一次,刚上晚自习,我从河边背完课文,匆匆走进教室,坐到自己的座位上,像往常一样,伸手从抽屉里取英语课本,忽然摸到一个软绵绵的东西,心里还正纳闷,咦!这是什么?于是小心翼翼地拿出来一看,妈呀!一只活生生、毛茸茸的“瞎狯”(田鼠),吓得我大叫一声,生气的追问,谁干的?男生们笑而不语,无奈的我只好作罢。从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每次坐下取书时,先要低头检查检查抽屉,确保安全后手才会放进去,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后来,听说是几位男同学们在后山背课文时,顺便抓回来的,放在我这个“女班长”抽屉里,想考验一下我的胆量。这件事虽然过去二十几年了,现在想起来,反倒成了一种乐趣。</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我们在学习上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竟争意识很强烈,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熏陶着每一位学生,即使个别学生思想上想开溜,都会觉得不好意思,害怕被别人瞧不起。学校每天晚上设有两节自习课,说是自习,其实都有老师在讲解习题,老师们没有任何加班费,无私奉献。坚守信仰,尽职尽责,孜孜不倦,传道授业解惑。晚自习下课后,老师还留在教室,为那些住校的学困生进行耐心讲解,细致辅导,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p><p class="ql-block"> 偶尔晚自习下得迟,我一个女孩子家,不敢走夜路回去,常常为此而烦恼,班主任刘老师知道我的情况后,曾多次送我回家,目送老师在夜色中远去的背影,我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考出去,对得起老师,对得起父母。正是因为我们人生路上遇上了这些心中有爱、负责任的好老师,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深深地感动和影响了我们。后来,冯庄中学毕业的很多学生报考了师范院校,纷纷走上了教育教学之路,成了延安市的名校长、园长、省市区级教学名师、教学能手……我也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一批又一批出类拔萃的学生从冯庄中学脱颖而出,有公务员、有白衣天使、有民营企业家……正应了“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句话!恩师的谆谆教诲,殷殷希望,学生铭记于心,终身难忘,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p> <p class="ql-block">  忘不了冯庄中学时的清贫生活。那时农村学校条件落后,吃住条件都比较差。我们的同学大都是农村孩子,家里拿的被褥五花八门,十来个人挤在一孔石窑洞里,床铺从窗户开始,一字排在窑掌,又窄又挤。夏天的夜晚,经常上演着人蚊大战。冬天取暖条件不行,冷的人难以入睡。灶上经常吃的是小米饭烩白菜。有的同学为了省钱,还从家里拿一些熬好的西红柿酱、晾干的咸菜、蒸熟的馒头,烙好的饼子……到学校吃。海燕同学与我聊天说起她上学吃过最难忘的“美食”,就是在宿舍里,大家挤在一起,你一口我一口,快乐地抢着吃延丽同学带来的开水泡咸菜,那味道“美”极了!现在想起来,我们当年学习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却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造就了我们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p> <p class="ql-block">  忘不了同学们参加爬山比赛、运动会的积极勇跃;忘不了集体骑自行车去康坪村、安家沟村参加政府组织的修梯田、植树造林大会战;忘不了上山下洼给老师捡柴火的快乐和去首头庄村小树林里组织的野炊活动;更忘不了元旦晚会上自己动手包饺子的兴奋和毕业联欢晚会上的依依惜别之情……是缘分让我们相遇、相知、相守,一朝同窗缘,一世同学情。</p> <p class="ql-block">  三年短暂的同窗生活,情真切,意难忘。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会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彼此!岁月流逝,青春已去,唯有同学真情依旧在你我心中,愿我们的明天更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