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音机的记忆

宝玉(16279579)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年我十六岁,平生第一次挣到钱,给家里新添了台收音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得1973年伊始,不满十六岁的我,在沂蒙山区的卧牛山下高中毕业了。去上大学、当兵、参加工作都没可能,需要等待着上山下乡。天天在家闲着晃悠,父母亲很犯愁。公社里的贺叔叔来串门时说,他带着马牧池民兵连正在新泰市打战备山洞,让我去试试。母亲担心我年龄小,贺叔叔说:各方面他会尽力关照,放心好啦。于是,元宵节一过,我便随着他们到了远在他乡的金斗山上。在那里,先后干过维修、警卫等轻快活,没有进洞从事危险、繁重劳动。但是,每个月仍然可以拿到44元工资,贺叔叔给我14元生活费,其余的他给保存着用。到了放年假的时候,他回去竟然一把交给我父母300多元余款。</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小少年,一下子挣到了这么多钱,我内心里很有成就感和价值感。父母亲喜悦之余,拿岀了这其中的一部分,购买了一台上海无线电二厂生产的电子管收音机,这成为当时家庭中最为高端的电器产品,也成为这穷乡僻壤里的一景。它外观精美,有不同的波段和许多电台频道,可以随意地调台收听,父亲喜欢新闻和京剧,母亲爱听说书的,我们则大多拨到音乐台上。它被摆到家中最显眼的位置上,老房东和村里邻居们,不时来凑凑热闹沾沾光,每当这时,母亲会炫耀和得意地说:是孩子岀去这一年挣来的。虽然父母都是脱产干部,每个月有固定工资,却需要考虑一大家人开销,没有这笔钱,还真是舍不得买这奢侈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当地百姓温饱都难以保障,除了个别人家有个手电筒,各家各户没有一样带电的设施。以后,才统一安装了小广播喇叭,每天按时听听党中央的声音和公社广播站的节目。再以后,有了挂在高处的高音喇叭,公社或村里的干部们,可以喊上两嗓子,或者转播下县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自己年幼时,一直好奇这声音和歌声,是怎么传到这喇叭上来的,纳闷那细细的一条电线,怎么能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直到上高小时,才略懂了一二。</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岁月清旷,烟波成灰。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形势的迅猛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光阴匆匆,当我参加工作来到蒙阴802军工厂后,虽然地处山沟沟里,却也随着时代的大潮,各种高科技电子产品,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位工友通过海外亲戚,弄来一台日产双卡环绕立体声收录机,放上盒式磁带后,听那流行歌曲,与传统的收音机音质比较,效果不一样就是不一样!真让人有点如醉如痴感。当年最时兴的便是穿着喇叭裤,骑着小飞轮,戴着蛤蟆镜,手提震天响的双卡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青春年少的我,自然也崇尚时髦,便软缠硬磨这位朋友,据说他又通过原来的渠道,给弄来一台三洋单卡立体声的,虽然不能复制磁带,退而求其次,我自然也是心生欢喜。它收音的功能我很少用,工余时间主要是放带子听,并跟着学唱。当时的价格二百多块,相当于半年的工资。我在那山沟里工作了六年时间,调回老家时,一点存款也没攒下。现在想来,当年高额破费买那收录机,除了为排解青春期的寂寞无聊,更有点跟风显摆、得瑟之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春尽秋来,往事随风。那些进口收录机,没几年就烟消云散,淡岀了我们年轻人的视线。以后,各种国产视听产品,日新月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并向袖珍式、多功能迈进,自己先后使用过小台式和便携式收音机。如今在卧龙山公园溜弯时,还不时见到有的老年人,从口袋里摸岀收音机,边走边听新闻或戏曲。</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过,我已多年未拨弄过收音机了。进入新世纪以来,国人的精神和物质世界,可谓是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只要小小的手机在手,可谓是应有尽有。一部智能手机,承载着人们工作、生活和娱乐所需的多项功能,的确刷新了我们过往的许多观念。然而,每当想起这大半生中,经历的收音机发展历程,前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回忆起来仿佛就在昨天、好似眼前,倍感亲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