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年前看过36集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之后,被故事情节所感动,一直想到塞罕坝看看,今年8月下旬终于来到这传奇的区域三日游。亲眼目睹了塞罕坝面容,对一代代造林人有了更为立体的认识,全新感知了塞罕坝美景的厚重!这里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聚集的天然名苑。辽金时期这里被称为“千里松林”。清朝时,这里是皇家猎苑—木兰围场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清朝末期的1863年,由于国库空虚,木兰围场开围放垦了,抗日战争时期,塞罕坝遭遇日本侵略者掠夺式采伐和连年山火,原始森林已经荡然无存。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这里环境就已经严重恶化,成为人迹罕至的荒漠。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塞罕坝草木不见,黄沙弥漫,风起沙涌。沙尘暴肆虐扑向四百多公里之外的北京城,为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形势,1962年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的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369名热血青年人豪迈上坝,他们肩负的使命是将“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塞罕坝变成茫茫林海。建场初期,没有粮食,缺少房屋,高寒高海拔,少雨干旱,大风飞沙,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交通闭塞,没有医院,冬季大雪封山,与外界处于封闭半隔绝状态,从四面八方赶来的造林人除了简单衣物,其他一无所有。新中国第一代造林人用信仰和执念点燃青春,从刨下第一个树坑,历经数十年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从失败到成功,将荒芜沙漠变绿洲。 第二代在父辈言传身教下,信念与理想传承,第三代为之奋斗与奉献。如今六十年过去了,成百上千的三代塞罕坝人用心血,汗水,乃至生命凝结成一种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科学求实,坚韧不拔,善做善成,使命至上,甘于奉献,开拓创新。高度责任感与顽强意志力,成就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造林传奇。森林不语,绿色为证。塞罕坝是阻挡风沙侵袭北京的绿色屏障,近年来北京风沙天气明显减少了许多,蓝天白云尽现首都天空。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塞罕坝为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是更好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美丽的塞罕坝啊!好一幅史诗般的壮美画卷!神奇的人工林啊!给了我永远不忘的记忆!在滦河的源头,我们漂流在蜿蜒幽静的吐力根河,在七星湖湿地公园,我们长桥漫步,饱览旖旎迷人风光,在木兰秋弥园,我骑在马背悠闲于草原,在乌兰布统,我忘情扑向花海拍照它秋日的炫彩。目之所及,碧蓝天空,层层朵朵的白云,郁郁葱葱的林海,亭亭丛丛的白桦,起起伏伏的草浪,清清澈澈的湖泊,垡垡甸甸的湿地。我只是一个匆匆的游客,塞罕坝你却给了我一生的感动!致敬可歌可爱的三代塞罕坝造林人!!!</p>